「文明視點」保護傳統村落 讓鄉愁有「鄉」可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每一座傳統村落都是一部承載厚重歷史的典籍,記錄著先輩的智慧創造與文化記憶,傳承著獨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的鄉土文化。

如今,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作為凝聚中華民族璀璨歷史文化的「博物館」,傳統村落的價值日益被人所識。

但是當曾經熟悉的村落在城鎮化的浪潮中一個個消失時,我們該怎麼辦?保護這些鮮活的文化瑰寶,讓鄉愁有「鄉」可尋,是擺在今天人們面前的一道時代課題。

貴州世外桃源般的毛坪村。

圖片來源:貴州文明網

傳統村落保護亟待法律支撐

楊浦網友宋風:在轟轟烈烈的傳統村落開發規劃和保護進程中,我們保護了一大批瀕臨消失的古村落,也因為保護步伐走得太快太急,而出現了一些不良傾向:村落保護的商業化氣息過於濃郁,將傳統村落當成「旅遊提款機」,忽視了村落固有的文化生態,甚至會形成生態文化災難。

我們保護傳統村落,應分門別類、設定框架、詳細界定、規範約束,給社會大眾提供登高望遠的觀念引領。

傳統村落保護是一項嚴肅、專業的事情,需要專家指導、宏觀規劃,不可隨心隨欲實施保護行為;需要法律保駕護航,而不能盲目鋌而走險、野蠻開發。

雲南網友彩雲之南:傳統村落保護不力,法律法規不健全是重要因素。

由於缺乏統一規範的制度依據,地方在傳統村落保護中自行其是,為了經濟利益犧牲文化價值的事情時有發生。

必須通過完善法律法規,讓傳統村落保護在科學規範的軌道上進行。

通過完善法律法規,科學界定保護範圍,避免「文化遺憾」的出現。

除了建築物外,具有較高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和地方特色的文物古蹟及周邊遺存的自然景觀也應該納入保護範圍,同時民俗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要加大挖掘和保護力度。

同時,傳統村落的規劃編制、日常管理、修繕維護、風貌打造都需要有規可循。

既要滿足現代社會的生活和發展需要,更要尊重歷史和文化傳統。

文化價值不能讓步於商業開發,不能將傳統村落打造成「千村一面」的商業網點。

四川省石棉縣蟹螺藏族鄉猛種村二組的猛種堡子全貌。

圖片來源:四川文明網

開發利用不能忽視文化傳承

青島網友梅花傲雪:古村落是一筆文化遺產,也是特色旅遊的名片,因此,古村落也會成為地方旅遊業發展的資本。

保護文化遺產並不排斥對其的合理開發和利用,處理好保護與利用、學術研究與旅遊開發的關係,就可能實現雙贏。

但要警惕以打著旅遊文化的旗號,直接對古村落進行破壞性旅遊產業開發的行為。

如果任其無序增長、野蠻擴張,勢必給當地的歷史文化造成難以逆轉的破壞。

在古村落利用上,一定要講究科學。

所謂的科學,就是要以古村落得到保護為前提,千方百計固本守源。

在旅遊開發上應該重點挖掘古村落文化上的內涵,而不是在建築上動心思。

只有傳承文化式的保護,才能讓古村落避免成為「空殼」。

龍巖網友劉傳科:經過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發展,可以說每一個古村落都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這是一代一代人創造並傳承下來的重要精神財富,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源。

保護古村落就要搶救挖掘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不僅是讓古村落永續發展、造福後人的內在動力,更是讓其煥發生機、吸引遊人的獨特魅力。

如今,隨著鄉村旅遊的興起,古村落成為發展鄉村游的重點。

各地在發展鄉村旅遊的過程中,要積極宣傳展示古村落的民俗風情、傳統技藝等優秀的文化,要講好古村落里的故事,以提升古村落的吸引力、影響力。

安徽省涇縣桃花潭鎮査濟村。

圖片來源:宣城文明網

傳統村落保護應留住「原住民」

張家港網友豐子南:原住民是古村落的魂,人一走,魂就沒了。

原住民是古村落傳統生活方式、耕作方式、民俗風情的載體,一草一木之栽種、一磚一瓦之搭建、一針一線之縫補,都是村民活動的痕跡,也都讓村落充滿生機活力。

村落本就是人集中居住的場所,而只見風物不見人影、只見遊客不見居民、只聞車鳴不聞人語、只有客人沒有主人,這樣的村落不免失掉了神韻。

原住民是古村落的點睛之筆,有他們在,村落就是一副鮮活的生活畫卷。

保護古村落,不止是在古建築上修修補補,讓風景盡善盡美,更要保護古村落的原有秩序、生活節奏和靜謐的氛圍,要尊重古村落原住民尋求發展的權利。

只有讓老百姓在這裡生活得有滋有味,只有讓村落里的歷史遺存是「活」著的,古村落才不會變成一座空殼。

杭州網友汴梁客: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讓人動心動情,是因為它們富有特色、富有個性,有獨特的精神風貌、淳樸的文化氣質,而創造這些獨特文化和卓越精神風貌的人,正是原住民!門樓、窗室,磚雕、石雕、木雕等是看得見的屯堡文化,原住民的精神信仰、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語言習慣,雖然看不見,也是重要的文化主體和結構。

他們的文化價值和古村落的文化價值,同樣重要而不能忽視。

開發古村古寨的真正目的,不僅是為了創造物質財富,而是為了留住文化多樣性、歷史的韻味和遺風,提升現代人的精神和生活質量。

而要做到並做好這一點,光有錢是不行的。

用錢複製和模仿出來的是文化贗品、文化次品,雖然金碧輝煌,卻缺乏真正的內核與靈魂。

通過留住「人」,留住了古村古寨的內核與靈魂:鮮活的文化記憶、溫馨的人際關係、淳樸的鄉風民俗。

遠眺慈谿鳴鶴古鎮。

圖片來源:慈谿文明網。

因地制宜讓村落散發特色美

晉城網友李瑞強:文明是趨同的,文化是求異的。

保護古村落就應少走「複製粘貼」之路,要充分挖掘古村落背後的厚重文化。

鄉村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古村落更是一幅幅散落在大地上的大大小小的山水畫,它們或溫婉、或豪放、或古樸、或端莊,每一個古村落都是中華民族璀璨的歷史文化的生動註腳,都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最好見證。

若是從南到北,不過就是吃喝一條街的鄉村游,那麼對於人們而言,如何能打動隱藏在心底的文化鄉愁。

離開了鄉村,不僅僅是離開了故地,而是離開了那種厚重的文化歸屬感。

只有多在挖掘本地厚重文化上做文章,才能滿足人們對古村落的文化需求。

武漢網友王智賢:鄉村是中華文明的棲息地,傳統村落的文化意義不可謂不重要,而缺乏活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特色沒有了。

現在很多村落之所以不能在前面加上「傳統」,就是因為缺乏自身的文化特徵和風俗習慣,它們就像孿生兄弟姐妹般相似,缺乏多樣性。

北地大漠孤煙直、南國小橋流水家的中華意象,註定傳統村落不應該也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惟有保持特色才能留住活力。

傳統村落是承載了豐富歷史信息的文化載體,是祖先留下來的寶貴遺產,更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

守護好他們,才能守住我們的鄉愁,留住我們的根。

素材來源:中國文明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