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來丨靖安縣:因古代靖安里而得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靖安縣:因古代靖安里而得名白雲深處,靖安人家。

靖安縣位於江西省西北部,宜春市北部,東鄰安義縣,南界奉新縣,西毗修水縣,北接武寧縣,東北連永修縣。

靖安縣是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全國綠色小康縣、全國綠化模範縣、「中國椏柑之鄉」「中國娃娃魚之鄉」。

據《郡縣釋名》記載,靖安,唐代及其以前本是里名,唐代因里名鄉,因鄉名鎮,五代十國時期因鎮名場,因場名縣,才成縣名。

靖安別名雙溪,因北潦河的南北兩條溪水近似平行地橫貫縣境而得。

歷史沿革

漢豫章郡海昏縣地。

漢永元十六年(104),析海昏設建昌縣,靖安地屬建昌縣。

三國時屬吳,靖安地仍屬豫章郡建昌縣。

唐廣明(880—881)之後,「草寇侵掠本州,以建昌縣之靖安、孝梯兩鄉去州稍遠,乃置靖安鎮。

五代十國時期,吳乾貞元年(927),升靖安鎮為靖安場。

南唐升元元年(937)始立靖安縣,仍屬洪州。

宋屬洪州。

元屬龍興路。

明清屬南昌府。

民國元年(1912)辛亥革命後,廢府及直隸州,靖安縣直屬於省。

民國31年8月,全省劃為9個行政區,靖安縣屬第九行政區。

1949年6月,靖安解放。

靖安縣人民政府,初歸九江分區領導,後劃歸南昌分區領導。

1959年,南昌專區撤銷,宜春專區設立,靖安縣屬宜春專區。

2000年8月,宜春地區又更名為宜春市,靖安縣隸屬宜春市。

靖安縣域面積1377.49平方千米。

靖安轄5鎮6鄉75個行政村。

靖安名人馬祖

馬祖(709—788),俗姓馬,名道一,世稱「馬祖道一」,因在江西弘揚禪學,又稱「江西馬祖」。

唐代漢州什邡(今屬四川)人。

幼年跟隨資川(今屬四川)處寂(又名唐和尚)出家學禪,在渝州(今屬重慶市)圓律師處受具足戒,再到南嶽隨六祖慧能門下的懷讓大師學禪十年。

後到福建、江西等處弘揚禪學。

唐大曆四年(769)住持鍾陵開元寺,因得官吏支持,發展甚大,稱為「洪州宗」。

唐貞元四年(788)圓寂,歸骨於建昌(今靖安)石門山寶峰寺「大莊嚴塔」。

唐憲宗敕諡「大寂禪師」。

後人輯有《馬祖道一禪師語錄》《馬祖道一禪師廣錄》。

馬祖雖得法於懷讓,卻淵源於曹溪。

他根據六祖慧能的主張,倡導「即心即佛」,後來怕落入知解的舊套,又倡導「非心非佛」。

他在禪宗的發展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國佛教史上有「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的說法。

目前,馬祖禪師歸骨之地「寶峰寺」修葺一新,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

況鍾況鍾(1383—1442,)明代官員,字伯律,號龍崗,又號如愚,江西靖安縣龍岡洲(今江西省靖安縣高湖鎮崖口村)人。

出任過蘇州知府,任職長達13年。

況鍾是明代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蘇州人民稱他「況青天」,和包拯「包青天」 海瑞「海青天」,並稱中國民間的三大青天,崑劇《十五貫》,以歌頌況鍾而使其婦孺皆知。

其功績《明史·況鍾傳》有較詳細記述,著述有《況太守集》《況靖安集》等。

在「仁宣之治」前後,未經科舉,由出身低賤的書吏做到知府,並且政績斐然的官員中,蘇州知府況鍾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1983年,在他誕辰600周年之際,靖安縣人民政府又在縣城東郊風景秀麗的登高山上(今況鍾園林內)重新為況鍾造墓、塑像並建「清風亭」於墓後,彰其業績,激勵來者。

劉昚虛 劉昚虛(714—768),字全乙,亦字挺卿,號易軒。

唐代洪州新吳人。

以其墓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靖安水口鄉桃源村,作靖安人(一說奉新上富鎮人)。

劉昚虛自幼哲悟過人,《人才佳話》說他「八歲屬文上疏,拜『童子郎』」。

20歲中進士,曾官夏縣令,22歲參加吏部宏詞科考試,得中,初授左春坊司經局校書郎,旋轉崇文館校書郎。

劉昚虛為人淡泊,脫略勢利。

他壯年辭官歸田,寄意山水,曾遊歷於休寧、安慶、潯陽(今九江)、廬山、洪州(今南昌)等地,與孟浩然、王昌齡等詩人相友善,互唱和。

欲卜居廬山,未果。

他游江南西道洪州建昌縣桃源里(今靖安縣水口鄉桃源村),認為此地山水秀美,民風淳厚而定居,構築深柳讀書堂,著書自娛。

《唐詩三百首》上載的首句「道由白雲盡」的《闕題》詩,就寫於此時此地,原題為《歸桃源鄉》《唐詩選》上說劉昚虛「不永天年,隕碎國寶」。

靖安古蹟寶峰禪寺位於寶峰鎮,泐潭之濱,寶珠峰下,占地面積46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

寶峰禪寺始建於唐朝天寶年間(742—756),幾度興廢,歷盡滄桑。

1992年開工重修的寶峰禪寺按漢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依地而建,中軸線上建有山門殿、天王殿、韋馱殿、大雄寶殿、法堂和藏經樓。

東面配殿為虛懷樓、客堂、鐘樓、齋堂、上客堂、玉佛殿等,西面配殿有雲海樓、功德堂、鼓樓、祖師殿、禪堂、接引殿、方丈室,虛雲紀念堂等,共有殿堂24棟,塑像800餘尊,並配有牌坊、九龍壁、放生池、海會塔院等。

整個寺院布局嚴謹,氣勢恢宏,工藝精良,莊嚴如法。

九里崗古城址九里崗古城址位於靖安和奉新交界處的仁首鎮茂埠村和團結村,是江西發現的先秦時期較大城址之一,對研究江西古代文明發展進程具有重要價值。

這座城址位於北潦河的北岸,呈長方形。

城址分內外城布局,內城位於城址的南面,城址四面城牆,保存比較完好。

局部還有城門跡象,從城垣的斷面看,有人工堆築的痕跡。

出土方格紋、米字紋、雲雷紋等印紋硬陶片,以及少量的馬鞍形穿孔石刀等。

該城址的時代處在西周早期到春秋晚期。

鄭家坳古墓葬群鄭家坳墓地是江西境內最早發現的一處台地類型新石器時代晚期墓地遺存,距今約5000~5500年,面積約5000平方米(公布保護面積3500平方米),兩次發掘共清理墓葬(土坑豎穴)34座,出土器物200餘件。

它填補了我省新石器時代晚期考古學上的一項空白,並為研究我省新石器時代晚期考古文化的分區、分期及與周邊文化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東周古墓東周古墓位於三爪侖國家森林公園內的水口鄉李洲坳,這座大墓埋葬了47具棺木,距今2500年,具有重大的文物保護和歷史價值。

東周墓葬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結構最為奇特、埋葬棺木最多的一坑多棺型墓葬。

葬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以紡織品文物的出土最具特色,出土的300件紡織品的文物織造精湛,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紡織品實物資料,足可以改寫我國的紡織織造史。

在47具棺木中還出土了大量的人類遺骸,這批人類遺骸,為我國先秦時南方地區的體質人類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靖安東周墓葬的發現表明,在2500年前的靖安一帶,曾經存在過一支具有高度紡織技術的青銅文明,對該墓葬及周邊古文化遺址的調查和發掘,將對重建江西青銅文明產生深遠的影響。

靖安民俗筵席靖安筵席菜餚多為4盤兩碗。

4盤是炒和菜、紅燒肉、炒筍、煮海帶,兩碗是豆乾湯、蛋湯。

菜譜各家有所不同,山下居民以紅燒肉、山上居民以油豆腐為主菜,但和菜不可少。

和菜是傳統菜,主料為米粉(或粉絲)、豆芽,佐料為黑木耳、黃花、精肉絲等,其味鮮美可口。

20世紀80年代後,菜餚多是10盤或12盤,菜譜主要有清蒸雞、紅燒肉、紅燒魚、炒和菜、香菇炒肉、炒豬肝、炒肚片、紅燒獅子頭、扣肉、蒸米粉肉、皮蛋等。

民間設宴講究擺桌次,一般面對大門的座位為上方,上方以左席為尊。

居上座者,按筵席性質、親疏長幼而定:婚嫁設宴,舅舅居上座;三朝、滿月、周歲設宴,外婆居上座;做壽宴,「壽星」本人居上座;日常宴請客人,客人居上座;家宴,輩份大者居上座。

居左下角者斟酒。

入席後,客人隨上方者下筷,待每道菜嘗遍,坐上者說「請便」之後,其他人方可隨意下筷;先離席者必須對其餘在座者說過「慢吃」之後,才能離開。

點茶靖安縣居民招待客人的點茶主要有花生、油果、瓜子、糖子、青皮豆、凍米糖等。

山區農家多製作薯片、燙片、茄子干、刀豆乾、南瓜乾等,均依時令而易。

點茶中較有名氣的應為糖茄、糖醃刀豆、糖姜、鹽姜、小酒姜、小酒浸蘿蔔乾等。

民間有「上床蘿蔔下床姜,不用郎中開藥方」的養生之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