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場如何實現通風、保溫二者兼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言:【農立業】多渠道推送「養殖及種植」技術資料,咱三農朋友發家致富的好幫手。

歡迎關注和轉發!

在豬病防控中,人們對飼料全價營養,疫苗免疫接種,藥物保健,衛生消毒,堅持自繁自養和封閉式管理等防控措施有了深刻的認識,並下了苦功。

而在寒冷季,保溫與通風方面管理的不到位,是導致目前豬病多發的又一關鍵因素。

解決好通風與保溫的矛盾是養豬生產中一大難題。

筆者就這一點談一下自己的體會,僅供各位同仁參考。

1 豬對環境條件的要求豬是恆溫動物,在正常情況下體溫保持在 38.5℃~39.7℃範圍內,豬對溫度變化比較敏感,尤其初生仔豬因皮薄毛稀、皮下脂肪少、及體溫調節機能不健全 ,需30℃~34℃較高溫度,10 ~45千克肉豬需21℃,45 ~100 千克肉豬需18℃,135 ~160千克豬需16℃,母豬與公豬基本在 13℃~16℃,故有「小豬怕冷,大豬怕熱 」的說法。

豬在採食、呼吸、排泄等生理活動中,產生大量有害氣體和塵埃,有害氣體包括氨氣、硫化氫和二氧化碳。

塵埃包括飼料粉沫 、豬呼吸分泌物、灰塵、及病原微生物。

不同階段豬對有害氣體耐受性略有差異 ,但一般要求氨氣的濃度不得超過0.003%,硫化氫濃度不超過 0.001%,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 0.15%。

舍內空氣要保持新鮮清爽。

2 溫度與通風對豬體的影響

2.1 不利方面

當舍內溫度高於豬的臨界溫度時,豬呼吸頻率升高,採食量減少,生長速度減慢慢;當舍內溫度低於豬的臨界溫度時,採食量增加,用於維持體溫的代謝能增加,飼料轉化率降低。

溫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豬只健康。

舍內通風不良情況下,豬舍內過多的有害氣體及塵埃,首先刺激呼吸道和眼結膜,使其充血受損;舍內氧氣相對供給不足,豬只精神沉鬱;大量的病原體隨塵埃在空中懸浮,增加了與豬體接觸的機會,往往被吸入呼吸道而感染。

豬呼吸道本身有三道防線,第一道是鼻腔的過濾作用,第二道是氣管和支氣管粘附清除病菌,第三道是肺泡巨噬細胞和免疫調理清除作用。

呼吸系統疾病一般都有難以完全治癒且容易復發的特點,多呈慢性經過,往往不引起養殖者的重視,給暴發其他疾病埋下了隱患。

2.2 有利方面舍內適當控溫, 使豬只處於最佳的舒適狀態,有利於生產性能的發揮和免疫力的產生。

通風的意義在於:排除舍內有害氣體,為豬只提供新鮮空氣;排除多餘的水汽,降低舍內濕度,減少高溫高濕或低溫高濕的惡劣環境;減少舍內病原微生物的數量,類似於「機械消毒」作用。

3 做好保溫與通風的方法散養戶多用保溫箱、塑料大棚、墊草墊料、爐火生熱等辦法。

規模戶豬舍的溫度控制涉及面較多,諸如豬舍的朝陽,豬舍空間體積,建築材料隔熱性能 圈舍封閉程度,地面隔熱性能,各種取暖設施等。

保溫工作著眼點在於從晝夜溫差較大的秋季開始,到寒冷的冬季直至忽冷忽熱的春夏交替的季節。

通風分為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兩種。

自然通風要求有對窗或排氣管道,能使風按一定方向流動,有的圈舍雖然簡陋,但不拉風會導致換氣不良。

機械通風要求通風口較為低,一般不高於地面 0.3 米,但不能直對著豬群,排氣孔應設在高處或房頂,有利於有害氣體的排出。

每天的通風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下列情況下可酌情加大通風量:飼養密度較大;圈舍封閉較嚴;在風和日麗的晴天;在一天當中溫度較高的中午;糞尿污水清理不及時。

一般可根據圈舍內氣體刺鼻刺眼程度決定通風次數和通風時間 ,風速控制在每秒 3 米以下。

4 體會

4.1 保溫與通風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 ,不可只顧一面。

在注重保溫的同時應適當通風,通風的時間和空氣流動速度及通風量應按具體情況因時因場制宜,切不能按其他場模式生搬硬套。

4.2 通風時既要想法設法做到舍內空氣流動換氣,又不至於受「賊風」的侵襲,保持舍內溫差變化不大,減少冷熱應激,讓豬體得以健康,才是管理的根本。

4.3 只有真正認識保溫與通風的益處與弊端,才能指導養殖者去處理好保溫與通風的關係。

實際工作中散養戶對保溫工作做得不夠,規模戶對通風工作也有所欠缺。

(作者:安徽省蕭縣趙莊鎮畜牧獸醫站-王先進)

後記:本頭條號專發養殖及種植相關技術資料,並已表明文章作者,在此致謝!如侵權請留言告知,我們將在24小時內立即刪除!感謝監督與支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