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濟南新東站火了 工地挖出東周大墓身份有傳說 房價又漲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熱點】濟南新東站火了!工地挖出東周大墓 墓主人身份有傳說,這下高新區房價又漲了!!

濟南新東站片區梁王莊二村工地在施工時挖出了一堆青銅器。

趕到現場並了解到,挖出青銅器的地方是一座濟南範圍內規模少見的東周時期大型墓葬,文物部門現場接收殘缺青銅器十來件,同時對該工地下達停工通知,接下來將進行考古發掘。

濟南新東站片區梁王莊二村工地挖出東周大墓,還出土了編鐘、鼎等寶貝?15日下午,聞訊趕到位於梁王莊二村的新東站片區安置房項目施工現場。

只見整個新東站片區安置房項目被劃分為多個區片,同時開工建設。

幾經打聽,在一座尚未拆遷的二層小樓東北方基坑中,找到了文物出土現場。

工地施工挖出青銅器

遠遠看到,基坑之中有一處被綠色防塵網覆蓋的區域,距離地面大約有6米深,在滿是黏土的基坑中,散布著數塊大型青石。

被覆蓋區域的基坑邊上,站著幾位來自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和歷城文物部門的工作人員和四五名工地人員,防塵網下也有三四名考古人員正對現場進行勘查。

「那個有石頭的地方就是挖出寶貝的墓室!」一位看熱鬧的工人告知,這個工地是14日晚上進行土方作業時發現文物的,都是青銅器,有鼎和編鐘,總共一二十件。

「挖出的東西被包工頭拿走了,我也就知道這麼多,這不今天來了考古專家了嘛。

」另一位貌似頗曉內情的人則悄悄說,不是14日晚上,是13日就挖出寶貝來了。

在基坑內的古墓區域看到,相較南側相鄰基坑的土質,古墓所在區域的土質顏色明顯較深。

現場考古工作人員介紹,這說明該區域的土是回填的墓土。

「這裡應該是一個長墓道,逐漸斜著通往墓室。

」現場一位文物工作者指著墓室南面的區域分析說。

可以看到,古墓壁被大量類似鵝卵石的石子布滿,被挖開的古墓壁下,則散落著大量石子。

「這個已挖開的應該是其中一個墓室,東西長約五六米,周圍應該還有其他墓室。

」一位考古人員推斷說。

可能是東周時期大墓

「現場出土了部分青銅器物,工地方面已轉交給我們,主要是編鐘和鼎,但拿到手的還沒有一件完整的。

」從基坑底部走上來的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與歷城文物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從綜合出土文物和現場搜集到的繩紋灰陶片來看,這應該是東周時期的一個大墓,在濟南市很少有這麼大的同時期古墓。

」當追問墓主人身份時,考古人員都審慎地表示,現在還不好說。

至於挖出的文物是不是已全部收繳上來,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有待於公安介入,進一步調查。

據介紹,20多年來,濟南地區在長清雙乳山、章丘洛莊、危山和濟陽龍灣等地發現的大型古墓都是漢墓,而周代大型墓葬只有仙人台邿國貴族墓地。

15日傍晚,電話求證得知,濟南市、歷城區文物部門在會商後,已對工地下達停工通知書,準備報上級部門批准後,再決定對出土現場進一步發掘或就地保護。

現場調查

墓頂曾有二三十米高的「冢子」

梁王莊古有72冢,幾十年前還有不少

雖然工地挖出青銅器的消息令考古人員十分振奮,但梁王莊的不少村民對此表現得很淡定。

「這裡原來上面就有一個大冢子,我小的時候有二三十米高。

」今年56歲的梁王莊村民李軍恆(化名)告知。

他所說的冢子,也就是古墓上面的封土堆。

如此高大的封土堆昭示著,其下面的墓葬也絕非普通人物所擁有的。

目前的梁王莊共分為四個行政村,其中以韓倉河(梁王河)為界,河東是梁王莊一村和梁王莊三村,河西是梁王莊二村和梁王莊四村。

新東站片區安置房項目施工現場發現的古墓,就位於梁王二村,在當地人看來,梁王莊能挖出寶貝來,與這裡的歷史故事密切相關。

如今發現的古墓之處,是以前梁王莊的正南頭。

當年梁王莊最大的一個冢子就在這上面。

「我十來歲的時候還在這上面玩過。

」李軍恆說,梁王莊以前的冢子有很多,如今在梁王莊三村那邊還有一座,都叫它「梁王冢」。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村這裡有鎮辦、村辦窯廠,燒磚取土都用過冢子上的土。

」梁王莊四村村民李秋生說。

在鮑山街道辦主辦的《梁王記憶》一書中,可以看到梁王莊人李人田先生所寫的《古老而又有記載的梁王(城)莊》一文。

作者今年60歲出頭,他在村裡上小學時,梁王莊南還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冢子,其中最大的一個就是在原梁王完小正南不遠處。

附近孩子經常上去玩耍、望遠, 還有像地道似的溝溝坎坎。

在生產隊時,蓋房子墊地基、打土坯、墊豬欄圈,都從冢上取土。

慢慢的,這座高約20米、長寬約80米的土冢消失得無影無蹤。

文中還記述:梁王莊四村李人善老人說,五代劉宋大將「檀道濟在梁王鎮守,原有72個土冢,那時叫酈城」;另一位老人李紹禮說,「梁王原有冢子十幾處,有單冢子、雙冢子,有至公墳,就在梁王莊東南角的土谷堆。

延伸閱讀

「先有平陵城後有濟南府」弱爆了

當地傳說「先有梁王城後有平陵城」

「先有平陵城,後有濟南府」—— —這是很多濟南人都知道的典故,章丘人至今引以為豪。

西漢初年,濟南郡最初設立的時候,郡治就設在平陵縣(今章丘龍山街道)。

西晉「永嘉之亂」發生後,因匈奴大舉南侵致使平陵城荒廢,濟南郡的政府辦公地才遷址到歷城縣城。

而在梁王莊採訪時,了解到,「先有平陵城,後有濟南府」這句俗話原來弱爆了。

當地的俗話是「先有梁王城,後有平陵城。

滅了平陵城,才有濟南府。

梁王莊村民李人田曾在1990年受王舍人政府的委託,搞地名資料普查,並對村裡老人進行走訪,以調查梁王莊的歷史。

「有一老者說,梁王莊是古城,城址在東梁王莊東……在20世紀五十年代,還有古城牆的地基殘存。

」當時,梁王莊二村李紹禮老人曾說,「原梁王城有城牆,現有舊址,從梁王向東至四十里地,先有城角巷莊,城角巷村民就來於此」。

「唱籌量沙」的故事就發生在梁王莊

雖然歷史悠久,但歷史文化名城濟南所誕生的成語並不是很多,包括能和濟南或濟南人沾上邊的傳說在內,仍然屈指可數,只有「滅此朝食、餘勇可賈、唱籌量沙、坐懷不亂、兩肋插刀」等少數。

很多人不知道,「唱籌量沙」這個成語是二十四史中明確記載的,其發生地就是如今的濟南市歷城區鮑山街道梁王莊村。

故事的發生是這樣的:南北朝時期的元嘉八年(431),宋文帝劉裕派大將檀道濟與入侵的北魏軍作戰。

檀道濟神勇無敵,屢戰屢勝。

但他進駐歷城梁王莊時,糧草被北魏軍截斷,導致軍心浮動,處境非常危險。

此時軍中有個逃兵將此事通報了魏軍,魏軍於是派探子乘著月色前來刺探宋軍虛實。

檀道濟知道後不慌不忙,讓運糧的士兵以沙充糧,在夜間高聲喊著籌碼過秤,「一斗、二斗、三斗……」並把僅存的糧食撒在稱量後的「沙堆」上,在月光下看似米山。

此舉一石二鳥,既蒙住了敵軍探子,又穩定了自家軍心。

魏軍誤以為宋軍糧草充足,未敢貿然進攻,而檀道濟乘機率軍安全撤離。

這個故事被稱為「唱籌量沙」,可謂諸葛亮空城計的另一個現實版。

《南史·檀道濟傳》對此曾記載:「道濟夜唱籌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

及旦,魏軍謂資糧有餘,故不復追。

為了紀念檀道濟「唱籌量沙」的故事,在梁王莊村東南古時候曾修有檀公廟,此廟在「文革」期間被毀。

2006年,梁王莊四村農民企業家李秋生個人出資,在原址附近重建檀公祠。

「原來廟前有清代重修的石碑,建廟時間應該更早。

新東站片區建設中,希望能把這個廟永遠留下來,讓人們記住『唱籌量沙』的典故就發生在這裡。

」李秋生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