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深埋水底古墓之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蒼天並不在乎帝王祖宗的高貴,浩大的洪水依舊滾滾而來,讓這方樵夫牧童望而生畏的神聖的土地頃刻間淪為澤國,那些無比忠誠的文臣武將也在這場洪水中相繼倒下,在淤泥中酣睡,漸至湮沒無聞。

明祖陵就成了一個遙遠的傳說,洪澤湖中有個「大墓頭」,這就是那一帶人民偶爾提起的故事……水底古墓之謎桑田變滄海,滄海又變桑田,明祖陵從一發現開始,周遭就充滿了傳奇色彩。


明祖陵外景1963年,洪澤湖遇到了特大幹旱,水位下降到了歷史最低點,一批大型石像露出水面,這些石像東倒西歪,躺在了淤泥之中,他們被雕塑成麒麟、雄獅、帶鞍子的馬和牽馬侍從、還有文臣、武將、太監等形象,根據專家的研究,被確認為明祖陵,此時,距明祖陵成為水下皇陵已整整近300年。

既然此處風水不好,朱元璋為何不另尋吉壤安葬祖宗呢?其實朱元璋何嘗不想呢,但是這是他祖父的實際葬地所在,如果要移墓,勢必會泄了王氣,影響大明江山社稷。

所以只能在此修建了祖陵。

為了解決風水欠佳的問題,在當年築陵時進行了大規模的地理改造,填埋窪地,補修不足,挖地成河,堆土為山,人工整出了砂、水、近案、明堂等風水要素必具的景觀,這才形成了一塊標準的風水寶地。

都成了風水寶地了,何以明祖陵會被沒在湖底長達300餘年? 是先天風水不足,沒能保佑明祖陵免去天地的沉淪?

明祖陵地宮所在地是偶然的自然災難,還是人為的必然導致了這滔滔洪水? 有人認為,明祖陵的被淹,天災其實只有三分,還有七分就是人禍。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話說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劉大夏築太行堤阻斷黃河北支,使南支奪淮入海後,河道開始紊亂,淮河中、下游連年洪水泛濫,祖陵不斷遭受水患。

明萬曆年間總理河道的工部尚書潘季馴提出了「蓄淮刷黃」,的治水方略。

他主張築堤納水歸於一道,反對疏浚支流另開新河,而應當「築堤束水,以水攻沙」、「借水攻沙,以水治水」。

人們常常將挖到的古代器物,稱之為古董,因為它們不僅是先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而且也是珍奇物品,也因此被歷代熱愛收藏的玩家稱為古玩。

「古董,古董,不是越古老的越值錢嗎?」記者詢問盤瓷器的蘆老闆,她指著一面牆的瓷器說,這都是唐宋時期的高古瓷,沒有一件賣價過千元的,擺了幾周也賣不完。

而一隻明清的瓷器,動不動就賣幾千塊一件。

「為什麼?品相不好看唄,你看青花瓷多漂亮。

這些年都是這個樣子,高古瓷就是賣不出價。

」她說,現在高古瓷太便宜了,市場上的老闆們都不大收貨了。

「當然,高古瓷中,來自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的,能賣出好價錢,但五大名窯瓷的數量極少,一年也碰不到幾件。

玉石看材質瓷器看時期

古玩,作為一種商品,它的特質集中表現在兩點:一點是古,具有歷史重負的滄桑感,往往這些東西,是一個歷史時期的最好見證;另一點是有文化,有品味,具有藝術性。

具有了這兩大特點才能成為珍貴的古玩。

」武漢古玩估價師熊勝華說。

首先看類別,瓷器、玉器、書畫歷來幾大主打收藏品,要區別對待。

像寶石玉器,它的價值是不講年代的,主要看珠寶本身的材質,如鑽石、和田白玉、祖母綠、翡翠,只要材質是對路的,就能賣出好價錢。

而瓷器、銅器、書畫等就不同,由於有人工參與的雕、刻、畫,技術條件決定了它的藝術水平,而市場價格就體現在藝術價值上。

高古瓷賣不過青花瓷。

這是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的陶罐。

新石器時代的陶罐,距離現在已有5000多年,應該價值連城了吧,其實不然。

「馬家窯的大型陶罐的價值要高一些,一般要超過30厘米,小器型的陶罐價值就不高。

另外,陶罐上有幾何圖案的價值要高。

」具有25年收藏經驗的民間收藏家顧強說。

如果器型小,也沒有幾何圖案的馬家窯陶罐價值在萬元以下,別看年代久遠,但是還沒有明清時期的瓷器值錢。

老古董「雞肋價」,為什麼藏友心目中價值連城的古玩卻價格不高?到底哪些藏品真正是值得收藏的?

古玉馬

康熙官窯釉里紅花卉執壺。

歡迎收藏者交流溝通微信:vipgbscsg 長按可複製添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董古玩並不是越老越值錢

人們常常將挖到的古代器物,稱之為古董,因為它們不僅是先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而且也是珍奇物品,也因此被歷代熱愛收藏的玩家稱為古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