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發現一古墓,還被盜數百次,專家緣何板著臉開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數千年的歷史,地下埋藏了很多寶藏,這其中以古墓裡面的寶貝最多,歷史上的那些王公貴族,以及那些家庭條件還不錯的小康人家,都會力所能及地將好東西陪葬在古墓里。

而這些好東西,隨著時間的流逝,地形地貌以的改變,很多已經深埋地下了,只有為數不多的,因為各種機緣,被開挖了出來。

比如在湖北地區,有一個村子附近,有一座土山,上面長著各種低矮的樹叢,誰也不知道這個土堆是怎麼出現的,反正當地的民眾感覺在夏天的時候,是個涼快的好地方,茶餘飯後,老老少少攀登到土堆上談天說地,日子過得平靜而安詳。

後來有留心的人,無意中發現這原來是一處古墓,開挖後,裡面珍寶無數。

其實歷史上的很多古墓,都是這樣被無意中發現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陝西鳳翔縣這裡發生了嚴重的旱情,一位老農在挖井取水的時候,挖著挖著,挖出了一顆人頭,當然並非是真實的人頭骨,而是一個陶瓷製品。

老農嚇壞了,從來沒有見過這個玩意兒,這比真的人頭骨還可怕,就這樣,他慌忙跑到當地的文物部門,將他的發現報告了上去。

文物部門裡面的考古專家經驗豐富,一聽老農所說的情況,立即意識到問題不簡單,他們趕忙帶著專業儀器趕了過來,開始圍繞著發現陶制人頭的地方展開勘探,這一勘探不要緊,專家發現了兩大問題。

第一個是這座古墓的面積超大,達到五六千平方米,這種規模,在古墓中是不多見的。

另一個就是這座古墓不是第一次發現的,它的盜洞多達數百處,也就是說,這座古墓早已經被盜墓賊光顧過了,而且還不止一次,多達上百次,就像趕集那樣非常熱鬧。

既然盜墓賊已經搶先一步了,那就啥也別說了,開始搶救性挖掘好了,這也是中國考古行業的一項不成文政策,不主動挖掘,在古墓確實受到影響的時候,才能採取保護性挖掘,比如工程修建、盜墓賊挖過的等等,而這座古墓則屬於後者。

隨著考古工作的緊張進行,這座古墓的真實面貌也逐漸呈現在了大家的面前。

雖然它是一座陰宅,但在建築上不計成本,地下空間廣大,而且還有人牲,說白了就是活人陪葬,今天看來很殘忍,但這在古代是一種皇帝或國君才能享受到的待遇,這座古墓中的人牲數量竟然有一百多具,由此可以判斷出裡面埋藏的對象級別一定不低。

可是人牲的發現,讓專家們板起了面孔,因為古墓的級別越高,就意味著在歷代被盜挖的過程中,很多好東西都被偷走了,有些甚至是國寶級的存在,想想這些文物被盜挖拍賣,有些還流失海外,實在是太令人痛心了,所以大家的臉色都很難看,也做好了心理準備,大不了白忙活一場,裡面或許早已空空如也了。

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專家們的臉上露出了笑容,裡面竟然還有寶貝,這個寶貝是幾塊不起眼的石頭,上面刻有銘文,也正因為如此,盜墓者才沒有看在眼裡,直接丟棄在了古墓里,而這些石塊,對於專家來說,卻極具文物意義,它的名字叫石磬,春秋戰國時期宮廷中的一種敲擊樂器,這種樂器實物的發現,無疑填補了我國音樂史上的一片空白。

那麼這座古墓的主人是誰呢?最後從石磬銘文上推斷,它的主人應該是秦國的秦景公,當時他在位的時候,秦國實力已經很強大了,所以在陵墓的營造上,也是大手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