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工藝體現中國人的智慧,毛筆製作延續至今,全憑良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毛筆工藝體現中國人的智慧。
單從書寫來說,用柔軟的毛筆寫出剛性的線條,還要力透紙背,需要數十年的歷練,領悟。
毛筆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1980年陝西臨潼姜寨村發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硯、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
從彩陶的紋飾花紋可辨認出毛筆描繪的痕跡,證實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筆或類似毛筆的筆。
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現筆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筆的樣子。
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陽長台關兩處戰國楚墓里分別出土一支竹管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
湖南長沙出土的那支筆,竹杆粗0.4cm,杆長18.5cm,筆頭為兔箭毛製成,長2.5cm,筆頭夾在劈開的竹桿頭上,用絲線纏捆,外塗一層生漆。
從其製作工藝和文物出土分布地區看,毛筆在戰國時已被廣泛使用。
只是沒有統一的名稱。
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中有「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拂」,「秦謂之筆,從聿從竹」的記載。
史有秦代蒙恬造筆之傳說。
傳蒙氏選用兔毫、竹管制筆,制筆方法是將筆桿一頭鏤空成毛腔,筆頭毛塞在腔內,毛筆還外加保護性大竹套,竹套中部兩側鏤空,以便於取筆。
蒙氏造筆後統稱為筆,因此毛筆中有其最為著名的一種毛筆,即「蒙筆」,又稱「蒙恬精筆」、「侯筆」。
毛筆製作延續至今,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製作,找不到規範的工業化生產,標準千變萬化,全靠良心。
因此,市場上的毛筆質量良莠不齊。
隨著化工產業的發達,生產出許多類似動物毛髮的工業「毛髮」,充斥在一些毛筆製作坊中,質量低下,令人防不勝防,對書寫者是一種傷害。
至於市場上的數十元、數百元,甚至數千元一支的毛筆,大多是噱頭。
近日,走訪了一家毛筆製作坊,十幾位老人在精心製作毛筆。
選用的毛是純羊毛,要經過幾十道工藝才製作成毛筆。
老人淡定從容,心平氣和。
這些氣質融進毛筆之中,毛筆堅韌、飽滿、挺拔,能很好表達書寫者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