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鑑賞——明宣德 青花螭龍紋大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明宣德 青花螭龍紋大罐
款識:大明宣德年制
H 35 cm
RMB: 13,000,000-15,000,000
本件宣德青花螭龍紋大罐 ,器型端正,修胎細膩,青花發色濃艷。
從工藝特徵上看 ,其圈足和底部無釉,留有揮發後的墊燒物之「X」形痕跡 ,效果淺淡而自然,器底還可見火石紅。
它頸部繪饕餮紋,腹部環繞螭龍一條,口中銜有靈芝卷草。
北京故宮2016年「明清御窯瓷器考古新成果展」,展出有一件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的宣德青花蓋罐,與本件東正拍品同為「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橫款,兩器均在腹部以酣暢勁道的筆致,表現四爪螭龍的威猛有力。
縱觀各大博物館典藏之宣德瓷器,均不多見有此類螭龍紋的大罐,更罕有完整器傳世。
故《中國官窯瓷器》一書,將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的這件修復作品,與眾多完整的傳世珍品共置一堂,即是肯定了該螭龍大罐在中國陶瓷史中的重要地位,為代表明代陶瓷藝術水平不可或缺的作品。
實際上有研究古陶瓷的學者認為:窯址出土瓷器,也並非都是燒造質量不夠完美的「落選品」,也有一部分瓷器,雖然本身質量佳美,但卻因為達標器的數量超出了宮廷要求進貢的數額,才遺憾的被埋藏在御窯廠的遺址中。
今天我們得以在東正拍賣,觀賞到的這件珍稀的宣德青花螭龍紋大罐,可謂難能可貴。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御窯遺址宣德大罐,其螭龍紋的四肢及身軀上均可見條狀微凸的「皴紋」結晶斑。
而東正宣德大罐的螭龍紋,也顯示出如此特徵,呈現的應是同時期內,以同樣工藝燒造蘇麻離青之後呈現的效果。
舉凡宣德御窯瓷器,無不講究用色之法。
一般常見龍紋因為本身具有層層鱗片,更容易繪製出墨色的深淺變化。
螭龍紋則由於無鱗的緣故,很難用青花表現出所畫物象的肌理質感,而這兩件青花大罐,則巧妙利用蘇料特性,以講究的筆法在胎體上反覆皴擦,以便在燒成之後呈現微凸的紋路,為螭龍的身體線條帶來猶如老松枝幹般的蒼勁感。
明宣德青花螭龍紋蓋罐及款識
景德鎮御窯博物館藏
1982年御窯遺址出土
「饕餮紋」和「螭龍紋」均是上古時期鼎彝器的常用紋飾。
受復古風氣影響,宋代瓷器裝飾中開始出現螭紋。
明代宣德瓷器上的螭龍紋,其設計頗為獨特,既保留了元代龍紋(參照大維德基金會所藏至正大瓶)動感十足的波浪狀造型,也融合了自漢代以來玉器所用「螭龍紋」的特點。
元末明初的這件螭龍紋玉飾,展示了元代十分流行的「螭龍」造型——口銜靈芝而尾部捲曲分叉,頭部類似豹子,身體光滑而無鱗片,脊柱部位有一條連貫的細長線,所有這些特徵均可見於東正宣德青花大罐,為明代早期作品的標誌之一。
再有,宣德螭龍紋也並非像《說文》所言「無角曰螭」,而是在頭頂繪一獨角,可以故宮展品與本件東正拍品作參照。
明 螭龍紋玉飾 台北故宮藏
御窯遺址宣德青花螭龍紋蓋罐
另外,洪武時期皇帝下令規定,禮器之使用應秉持「祭器皆用瓷」等原則來製作,希望一改自古以來使用青銅器作祭器的局面。
故明代早期便有了模仿、運用青銅器紋飾的瓷器作品。
東正宣德青花大罐,比御窯遺址作品更勝一籌的部分,即在於以「饕餮紋」來印證明代早期這一重要的禮器變革,故其歷史和文化意義也都頗為重要。
宣德青花螭龍紋大罐 | 故宮博物院器物部 副研究員 鄭宏
此件宣德青花螭龍紋大罐,直口、短頸、豐肩、圓腹,腹部中間顯現出胎體製作過程中留下的橫向接痕,腹以下漸收至底,平底無釉,底部呈現糊米底、火石紅,並有十字支燒痕。
器表以青花為飾,器里白釉泛青,頸部繪折枝花卉紋,腹部主題紋飾為螭龍銜靈芝紋,龍首微上仰、雙目圓睜、四爪鋒利,腹部上、下分繪蓮瓣紋、如意雲頭紋,肩部留白處自右至左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
整體紋飾布局疏朗,以青花填繪,輪廓線留白勾繪,螭龍龍身無鱗紋。
宣德青花罐品類多樣,產品大、小型號不一,其中高三十五厘米以上的完整器並不多見,大罐一般配器蓋,但多有遺失和殘缺,腹部多繪纏枝蓮紋、龍紋裝飾,清宮傳世品中有繪纏枝蓮紋罐,螭龍紋大罐並未見。
1982年景德鎮珠山明代御器廠遺址發掘出土一件宣德青花螭龍紋蓋罐,此件與之相類。
因此,從出土物和傳世品看,宣德時期繪青花螭龍紋的大罐極為罕見。
宣德青花瓷器以其造型豐富、胎、釉精細、青花濃艷而著稱於世。
宣德青花瓷器最大的特點是多選用鄭和下西洋帶回的蘇麻離青進口青料繪製紋飾,蘇麻離青中的化學成分含量為高鐵低錳,這種青料經入窯燒制後青花呈色濃艷,青料中鐵的結晶斑晰出表面,呈黑疵斑點狀現於紋飾間,與濃艷的青花藍色相映成趣,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
《景德鎮陶錄》記載,宣德瓷器「諸料悉精,青花最貴」。
《南窯筆記》也記載,「宣窯」一種,「及其驚訝古樸,用料有濃淡墨勢,渾然而莊重」。
此器中青花用料為進口蘇麻離青料,發色深沈濃郁,釉料中鐵的結晶斑顯現於紋飾間,紋飾以青花填繪,紋飾邊線以青花勾邊留白體現,宣德皇帝愛好藝術,尤對青花瓷器情有獨鍾,因此御窯青花瓷器品種豐富。
龍紋瓷器作為宮廷御用瓷器在明代宣德時期由宮廷嚴格控制。
宣德青花瓷器所繪龍紋最富生氣,此時期龍紋威武兇猛,龍爪鋒利有力,螭龍紋飾多口含靈芝,寓意吉祥。
此件宣德青花螭龍紋大罐中的龍紋形象與宣德時期總體的雄健、強頸的龍紋形象相符,微微上仰的龍首口含靈芝,簡潔的靈芝紋線條舒展地布於罐身,龍紋身上無鱗片,這也是宣德時期龍紋的一種表現形式。
宮廷對龍紋瓷器的揀選有嚴格的要求,這一點從景德鎮珠山明代御器廠出土物中即可得到證實。
明代御器廠出土的宣德青花龍紋殘器或是龍紋繪製不合規制,或是器物燒制變形,宮廷對揀選不合格者一律進行敲碎處理,統一填埋,不得流入民間。
這種大型螭龍紋罐燒造難度極大,燒造過程中極易變形和炸裂,故傳世品及御器廠遺址中也極為罕見。
此件器物的底部呈現「糊米底」現象,也是其制過程中的一大特徵。
「糊米底」是器物燒制過程中,窯床上所墊砂料含鐵質較多,經高溫氧化後粘附於器底,致使器物底部呈現鐵鏽色斑點,這一特徵本是瓷器底部燒制的缺陷,卻成為器物時代特徵之一,明初洪武時期即已多見。
器底的「十字支燒痕」現象,一種解釋是燒制過程中為防止炸底、變形,窯工以十字形支墊隔空底部所留燒制痕跡所致;另一種解釋是窯工們為了防止罐類等大型器物變形,並便於入窯安放,他們用十字形帶兜起器物後入窯燒造,十字形帶隨之入窯,被窯火燒盡,痕跡卻留於器底。
明代御窯青花瓷器的生產至宣德時期達到了一個頂峰,這些與宣德時期國力強盛、社會經濟穩定不無相關,皇室對官樣瓷器尤其是龍紋瓷器實行壟斷,揀選嚴格,對落選品實行集中處理,因此在景德鎮珠山明代御器廠遺址發掘出一些落選品,與清代宮廷傳世品可以比對,對深入研究明代御窯產品和御窯制度有實際意義。
明代宣德青花瓷器對後世影響深遠,從目前數據顯示青花螭龍紋飾始於宣德時期,這種龍紋紋飾奠定了明、清龍紋的基本形制,明代正德時期即已開始摹仿,及至清代一直追摩,尤以清代雍正、乾隆時期仿製水平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