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秘奇聞之喪葬習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資料來源於網絡。

喪葬,指辦理喪事和埋葬死者。

它是舉行喪事,讓死者有歸宿,生者有悼念等相關事宜的儀式。

是人類特有的感情。

喪葬以祭祀、緬懷等感情為基礎,民間喪葬形式在不同地區有不同形式(土葬、火葬、水葬等)。

各地興起、承續、發展、積累而成的喪葬文化和習俗。

喪葬既成文化,與傳統的孝道祭祖、死者為大、思想感情有關,目的是前傳後教而約定俗成。

也就是說,對死者毫無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喪葬。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不斷進步,殯葬制度的改革,長期形成的喪葬形式也在不斷注入新的內容。

老人逝世,俗說「歸家」、「過身」、「過背」、「老掉」。

入殮,俗說「入棺」、「收殮」。

安葬,俗說「過山」、「出葬」。

辦喪事,俗說「做白喜事」或做「喪事」。

入殮、出殯、安葬(俗稱「落事」)都要請堪輿(俗稱「地理先生」)擇「吉日、吉時」和安葬的「風水寶地」。

入殮:事前孝子孝孫(男丁)穿孝服由吹鼓樂師導引到平時吃水的井裡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丟幾個銅錢或鎳幣到井裡或塘里,俗稱「買水」。

將買回的水為死者洗澡,俗稱「抹三下」。

在縣城,買水之前,由吹鼓樂師導引殯葬人員抬著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稱「游材」。

入殮後到出殯前靈堂要點長明燈,棺材頭部還要加一盞油燈,俗稱「點腦頭火」。

富人死後,棺材要停入在廳堂數月至數年,俗稱「存枋」。

窮人死後,只要日子相合,擇日即葬。

出殯:滿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稱「燒香」,先兒孫後親朋按輩分大小依次燒香磕頭。

祭奠後,兒孫及兒媳孫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飯,俗稱「食材(財)飯」。

食材飯時,要請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飯,酒斟二巡,飯盛二次量少。

隨意食菜,每碗吃一點。

主持人要說些吉利話。

出殯時,孝子孝孫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繩,持孝杖棍。

送葬隊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負責丟引路紙。

接著是持旌旗的、抱靈牌的、樂隊、祭軸、花圈、送葬的親朋、靈柩、子孫。

行至村外交通道口處(城市、集鎮走出街口)「謝孝」,由孝子孝婦等跪向送葬的親朋叩首。

謝孝後,孝子才孫扶柩至墳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丟在墳地上,即參加築墳。

墳築好後,有喝彩、撒糧米習俗。

出殯的當天晚上請道士念經一至七天,超度亡靈,俗說「做歸山燈」。

第二天,孝女、孝婦等穿孝服,首次上墳,俗說「攔山神」、「攞兩朝」。

辦喪事:對內親要派專人報喪。

親朋好友要先送禮,再參加弔祭、送葬、吃飯。

喪飯兩餐(正餐),一葷一素,入殮時食素,俗說「歸棺飯」、「齋飯」;出殯時食葷,俗說「出葬飯」。

舊時安葬後,有的孝子還會晝夜在靈堂或墳前守護一段時間,俗說「守孝」。

(註:各地各民族喪葬習俗各有不同!此處不能一一列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漢族習俗 漢族喪葬習俗有什麼特別之處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並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 殮,就是給屍體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殮前要給死者招魂、沐浴。殮分小殮和大殮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