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背後的國寶傳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青花瓷,源於唐宋,盛於元明,乃瓷器中的珍品,全國館藏不過百件,繪有人物故事的更是難得。

南京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就是一件舉世無雙的至寶。

梅瓶最早出現在唐代,流行於宋、元、明之際,是我國古代一種盛酒用具,因其口部小巧只能插入梅枝而得名。

梅瓶以小口、短頸、豐肩、長脛,上部豐滿、下部頎長的造型,在瓷器中獨具一格。

「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由景德鎮窯燒制,高44.1厘米,底部直徑為13厘米,口徑僅為5.5厘米。

小口豐肩,斜腹平底,造型優美,線條圓潤,雍容華貴,給人以凝重的美感。

白釉潔凈瑩潤,青料濃艷幽雅,二者相互映襯。

加之遒勁的拓抹繪瓷筆法,使畫面呈丹青之妙。

這件梅瓶的妙處在於瓶身腹部繪有的「蕭何月下追韓信」這一故事:秦末農民戰爭中,韓信棄項羽奔劉邦。

在與韓信的多次交談中,劉邦重臣蕭何十分賞識韓信,遂將其納入劉邦麾下。

但韓信一直不受劉邦重用,於某一天離去。

蕭何發現後,連夜策馬追趕,終於勸得韓信回心轉意。

隨後,蕭何向劉邦舉薦韓信,劉邦遂拜韓信為大將。

韓信果然不負眾望,屢次替劉邦救險,後被封為淮陰侯。

梅瓶從上到下描繪了6層疏密有致的青花紋飾,所飾的西番蓮、雜寶覆蓮紋、變形蓮瓣紋、垂珠紋等,都很好地為「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個主體紋飾服務,從而使得整個器物渾然一體,主題鮮明突出。

這副圖案創作的靈感,來自於元雜劇中對這段歷史故事的演繹。

作為漢家史學經典《史記》中的典故,「蕭何月下追韓信」被元雜劇的創作者進行藝術加工後搬上舞台,受到蒙古、契丹等各民族的喜愛,並被援引到諸如瓷藝等眾多藝術門類中。

「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於20世紀50年代出土於長江下游城市南京。

富有傳奇色彩的是,這件梅瓶不是被文物專家考古所得,而是經盜墓賊之手,幾經輾轉才被收入南京市博物館,並且一直是南京市博的鎮館之寶。

提起梅瓶的來歷,不能不提明朝開國功臣沐英。

沐英自幼父母雙亡,8歲那年,流浪至濠州城,被當時的農民起義軍將領朱元璋收留。

朱元璋見沐英機靈可愛,加之當時膝下無子,便認沐英為義子。

沐英18歲時任帳前都尉,隨朱元璋南征北戰,被授鎮國將軍一銜。

公元1392年,沐英病逝於雲南,年僅48歲。

朱元璋追封其為黔寧王,命令將其遺體運送回南京,賜葬南京牛首山,牛首山的別號「將軍山」由此而來。

「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就是沐英的陪葬物品之一。

韓信是著名的軍事家,其成就被歷代武將所敬仰推崇,而這件青花梅瓶所描繪的,正是軍事天才被帝王發掘重用、最終成就一世榮光的故事。

這樣的際遇,正暗合了沐英的事跡。

將如此寶物賜予沐英陪葬,足見朱元璋對這位義子的重視和哀思。

1950年,沐英墓被盜,多件文物流落民間,「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就是被盜文物之一。

當時在南京文物公司工作的陳新民看到有人在南京市新街口附近兜售這件梅瓶,一眼認出此乃稀世珍寶,便出5根金條買下。

後經文物專家鑑定,此瓶是一級國寶,由南京市博物館保存。

作為中原大地上特有的藝術瑰寶,青花瓷緣何能在元朝達到鼎盛時期?

元代是一個大一統的時代,戰爭的洗禮與王朝的更替,讓唐宋延續的傳統文化藝術趨於平淡。

大批歸隱的漢家文人,在歷史夾縫中創作出新的文化形式,元雜劇就是其代表。

而將故事凝固在厚重結實的瓷罐上,放進蒙古包里,在存放食品雜物的同時,還可時時欣賞那回味無窮的戲劇故事。

即使不小心用腳踢到也不會被輕易碰碎。

元青花瓷的造型多見的為罐、盤、梅瓶、葫蘆瓶、長頸瓶、扁瓶、玉壺春瓶、執壺、高足碗、盒、水滴、托、盞等,其中,大器粗壯,小器玲瓏。

元青花中的大罐、大瓶、大盤、大碗等,在元以前的朝代很少見。

這些大件器飽滿、厚重,氣派非凡,具有鮮明的元代特徵。

可以說,元青花之所以能在唐宋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發展,得益於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二者的交融貫通。

元青花是中華文化、伊斯蘭文化與蒙古文化三者的結晶。

利用中國傳統而優秀的制瓷工藝,表現伊斯蘭文化的金屬工藝,用伊斯蘭文化鮮艷的藍色,改變中國人固有的審美趣味,這一文化結合空前絕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賞析

梅瓶藝術價值 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原件文物為元青花瓷中的罕見珍品現藏於南京市博物館,為該館鎮館之寶。整器造型優美,線條圓潤流暢,雍容華貴,給人以凝重的美感。肩腹部刻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瓷瓶...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的經歷非常複雜。1950年,沐英墓被盜,這件青花梅瓶就是被盜文物之一,並很快被賣了。據當年資深文物專家王引先生介紹,當時,有人在南京新街口附近,抱著個大瓷瓶子兜售。剛...

10億不賣的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

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是南京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有個10億不賣的說法。上世紀50年代,當時的南京文物圈子裡有一條消息不脛而走,說是有一個文物販子花了五根金條從盜墓者手中買到了一個瓷瓶。文物部門得到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