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綿古道連江水,千年前歷史,如今歷歷在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和2006年7月,在鐘山縣思勤江上游流域的墓葬堆里,分別出土了具有異域風格海洋文化特點的的文物,胡人陶燈俑琉璃珠製品

地處偏遠的思勤江流域出現這些陪葬品很是值得我們思考,更讓人們驚奇的是近三十年來,上游流域目前已發現六朝古墓群就有七個,有以漢墓為主的封土堆近800座

從文物工作者在思勤江流域發掘數十座古墓中,出土銅、鐵、瓷、陶等器物就有700多件

進入思勤江流域就有兩個內容在裡面,一個是漢代的城址,一處是漢墓群,2010年為了配合高鐵的建設,在這一帶做了勘探發掘,發掘了61座墓葬其中有47座是漢墓,出土了一大批陶瓷器,和合浦那些文物對接起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元始二年,廣西人口只有24萬多,而《後漢書郡國志》記載東漢永和時期廣西人口也不過是67萬。

而在從富川柳家到鐘山兩安這段古道,及思勤江上游流域不到五十公里的河岸小範圍,卻保留了如此之多漢墓。

近些年來,人們發現瀟賀古道西線從湖南江永進入富川到達古城碼頭,沿水路經賀江到西江出海外,其實還有一條水路通道對接瀟水出海,就是從鐘山兩安瑤族鄉越過與富川縣交界的楓樹坳,在富川柳家鄉連接瀟賀古道,這條陸路古道與流經鐘山縣兩安的思勤江對接,然後通過思勤江水道入桂江,沿湘漓走廊流入西江最後出海。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加強對嶺南的管轄,開闢一條通往嶺南地區的驛道即瀟賀古道,並積極實施「以謫徙民,與越人雜處」的「摻沙」政策。

漢武帝時期也大力實行「力征留戍」的「戍邊」政策,瀟賀古道的開通,帶來的不僅是秦皇漢武的鐵騎雄兵,也帶來了中原文明,促進了各民族大融合。

對接瀟賀古道的思勤江流域的古道自然也成為了各民族交往的重要通道,思勤江流域因此得到較早的開發。

從富川柳家到鐘山兩安,需要翻越鐘山縣與富川縣的分水嶺楓樹坳,在楓樹坳至今仍完整保存著一段數公里的卵石和板石古道。

在交界的山端,保留有石碑等遺存
,成為一段歷史的記載。

楓樹坳山腳下保存有一座建於明萬曆三十六年的單拱石拱橋,默默在山溝間默默佇立著,見證了古道曾經的繁華。

從思勤江流域這些歷史痕跡看,歷史上思勤江河道作為一條航道是無疑的,作為一條商業運輸的通道也是成立的,而從柳家到兩安這段古道的修築情況和思勤江流域的這些文獻史料、物化史料和歷史現象看,賀州古道與思勤江、桂江對接也是無疑的,作為漢時開發的一條海陸絲綢之路是有依據的。

同時也揭示了賀州古道的延伸,揭示了賀州古道即瀟水與賀江的對接線,也是另一條瀟水與桂江的對接線。

為我們研究賀州古道作為海上與陸上「絲綢之路」主幹提供了更有力的依據。

2018說干就干,干就干好!

本期至此 謝謝觀看

文章整合於「賀州發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