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視野下的「絲綢之路」國際論壇在西安開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化藝術報-文化藝術網訊(記者 梁飛燕 通訊員 王沛)5月12日,由國家文物局、陝西省人民政府主辦,陝西省文物局承辦,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協辦的考古視野下的「絲綢之路」國際論壇在西安開幕。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陝西省政協副主席王二虎,俄羅斯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聖彼得堡城市規劃、經濟與財產委員會副主席阿列克謝•科瓦列夫,英國文物保護協會CEO艾莉森•里土滿,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朱岩石研究員,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中心主任王建新等出席開幕式。

另外還有來自於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蒙古、巴基斯坦、俄羅斯、塔吉克斯塔、英國15位考古學家,來自河南、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四川省的文物主管部門及考古研究機構代表,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南京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北大學等高校及絲綢之路沿線省份的專家學者共約260餘人出席論壇。

開幕式上,陝西省政協副主席王二虎致辭說,陝西省是絲綢之路的東方古老發源之地,長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

以「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申遺成功為契機,陝西省積極開展絲綢之路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合作,分別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緬甸、蒙古國等開展國際合作項目;同時,大力引進中亞、歐洲等國家文物展覽,為我省人民領略不同文明的多姿多彩做出了重要貢獻。

開展絲綢之路考古研究,將全面揭示人類社會交通、交往、交流、互動、共同發展的歷史,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保護和傳承人類共有和共享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跨區域國際合作是絲綢之路考古研究的必由之路。

王二虎表示,海內外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共話學術,探討交流絲綢之路近年來的考古收穫,發揚絲綢之路的厚重歷史積澱和精神內涵。

希望各位專家,暢所欲言,就「一帶一路」建設、文化交流、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建言獻策,在學術交流的基礎上,探索合作交流新模式,共同深化絲綢之路考古學研究。

陝西省委省政府將一如既往高度重視「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與合作,秉持開放、合作、包容的態度,積極搭建合作平台,創造條件,為「一帶一路」文化建設服好務。

隨後,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致辭並做主旨演講。

宋局長首先回顧了近代西域考古的歷史、對「絲綢之路」概念共識的演變與「絲綢之路」主題研究的歷史;簡要概述了「絲綢之路」廊道的申遺策略和「絲綢之路」天山廊道的突出遺產價值的重要表述。

絲綢之路天山廊道是連接中國與歐洲的整個絲綢之路的一部分,它形成於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世紀,公元6-14世紀為繁榮期,公元16世紀前一直是當時重要的商貿通道。

其中,被提名的33處遺址,反映了絲綢之路貿易不僅創造了財富,也為人員與商品的順利通過建造了基礎設施,促發了因貿易而孕育形成的眾多民族之間的交流,傳播了沿路的各種思想,並促使歐亞大陸兩大文化,即定居農業和大草原遊牧社會之間的深度融合,對人類產生諸多重要的變革性影響。

宋局長還對近年來絲綢之路考古的新發現進行了簡要敘述,尤其是南亞絲綢之路考古的進展與海上絲綢之路考古的新進展;宋局長表示絲綢之路的申遺充分體現了考古學的時代意義;通過大量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說明「絲綢之路」源遠流長連綿不斷;絲綢之路陸海相連互為補充,2000多年來,海上交通與陸路交通,始終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

最後,宋局長表示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正是「一帶一路」 這一古代文明與傳統的集中體現,將這些珍貴的遺產發掘好、闡述好、保護好、傳承下去,考古學家的參與、交流與合作,才更能使古絲綢之路綻放出新的生機活力。

開幕式結束後,將開展為期兩天的學術報告,來自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以及國內其他省份的考古機構、相關專家學者將就考古新發現、最新研究成果進行報告並分享學術心得,共同為「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與合作,提升交流環境,搭建友好合作平台,並將倡議成立「絲綢之路考古聯盟」,發表「國際絲綢之路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西安共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