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石屏壩心蘆子溝的清朝民俗之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走進石屏縣壩心鎮蘆子溝村,猶如「世外桃源」詩畫般的意境,這裡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

村內古民居已有百年歷史,其中小高田村、蘇家寨村是清末民初民居建築成片保留比較完整集中的自然村,主要為清中期至民國年間的園林式院落。

目前保留有18座清代至民國建造的大宅院、1處清朝建造太平橋,被列入省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

石屏本土作家車春玲曾在書中這樣描述蘆子溝古村落。

「慢慢的走、細細地看,昔日的生活氣息仍在村中濃濃的瀰漫。

翹角飛檐的馬頭牆,曲折幽靜的青石巷,寂寞蒼老的古水井,牛馬漫步的石拱橋,斑駁滄桑的石階梯和那光滑油亮的鵝卵石路……閒庭信步中,你已經融入了他們延續了上百年的生活。

地名的緣由

蘆子溝地名以長滿蘆葦而得名。

一條溝繞村而過,起源何寶寨,流經建水下坡處。

起名為蘆子溝河。

河兩邊都是田地。

河上有兩座石橋,一座在張家寨,一座在蘇家溝叫太平橋。

蘇家寨以蘇姓定居而起名。

村內的蘇氏宗祠坐落在半山上,祠里的桂花年年吐出芳香,昔日的正殿里供奉著祖宗牌位,門上懸掛著「武功源流」、「峨嶺行雲」兩塊匾,用紅椿木陰刻在柱子上的一幅對聯道出了蘇家寨的起源。

早在明初,蘇氏從南京老埂腳遷居到通海,蘇氏第三世孫澗又從通海遷居到蘆子溝定居。

蘇氏子孫不甘心以農耕為主的清貧生活,因此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在晚清、民國期間大多去走廠(到箇舊、老廠等地礦山去挖礦)和走西頭(到思茅、普洱一帶經商)。

他們背井離鄉,丟妻兒棄老小到外面去闖蕩,在興業發達後,回到老家建起一座座風貌古樸、風格鮮明的民居。

蘇氏家族在此繁衍二十多代近六百年。

百年風雨不改靚貌

穿行於蘆子溝古建築群中,目睹歷經百年滄桑的明清建築,仍然保存完好。

它凝聚著蘇氏祖先獨特的智慧和結晶,濃縮了蘇氏宗族歷史和人文。

也見證了百年風雲的巨變。

古民居多為四合院式建築: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四馬推車」、「三間六耳下花廳」等。

其院內皆為雕樑畫棟、屏門花窗、彩繪描金等布滿板壁、木柱、房檐、門頭,無處不透出山村的儒雅文風。

青瓦白牆的院落在秀美青山和蔥蔥綠樹的映襯下,更顯淡雅樸素、寧靜高深。

高高的馬頭牆既給人有乘風欲飛的動感,又給人有穩如泰山的景象。

在這些鱗次櫛比的古建築群里,中國傳統的木雕、石雕、磚雕藝術展現得淋漓盡致,其雕刻的細膩以及生動程度,定會讓當今的雕刻家們扼腕稱奇。

那些精心設計與打造的碎石通道以及門罩、天井、花窗、房梁、屏風、石缸等等,無一不體現著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美輪美奐的風采,無不積澱著民俗歷史文化豐富厚重的底蘊。

這些精美絕倫的建築雕刻藝術,是流逝歲月里還剩存的最直觀的里程碑、紀念館。

每一間老屋,可以比一部歷史教科書更能讓我們領會到時代的變遷、社會的演進和生命的意義。

蘆子溝民居建築群的歷史文化和科學研究價值

石屏蘆子溝建築群具有典型的中華民族傳統民居建築風格,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科學藝術研究價值,是歷史的見證,是人間史鑑,是實物標本,是一座珍貴的文史資料庫。

民居建築群以其特有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自身的魅力和獨特的風格,記載著石屏蘆子溝千百年來的歷史發展過程。

小貼士:

從石屏縣壩心鎮往東北方向沿著323國道出鎮,根據路邊指示牌岔道鄉間土路即到。

蘆子溝,主要特色是觀賞清末民初古院落,體驗山村儒雅文風,領略山水田園風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石屏縣組織考察學習建水縣古民居保護

新廣網訊(通訊員 業靜)4月13日,石屏縣委副書記張喆率縣級部門及壩心鎮相關人員,到建水縣臨安鎮考察學習古民居保護及美麗家園建設工作。考察團一行先後參觀了臨安鎮碗窯新村美麗家園建設、轄區內正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