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文物精品:彩繪木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武威,古稱姑臧,又名涼州,自漢武帝設立河西四郡以來,歷代王朝先後在武威設郡置府,曾為絲路重鎮、五涼古都、河西都會、西夏陪都、大元故路,是西北地區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戰略要地和富庶大邑。

境內文化遺產資源豐厚,全市現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1029處,漢、明長城629公里,國有收藏單位收藏各類文物51710件,是全省文物大市。

為切實提高博物館藏品社會教育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推進文化遺產「活起來」,讓人民群眾更多的了解、關注我市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提高全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

從3月26日起,「武威文化」公眾號將每天推出一件武威文物精品進行展示。

(彩繪木鳩)

彩繪木鳩,木質,臥姿。

雙目平視,口中含物,兩翼收攏於背部,尾呈平行片狀,兩足曲伸,中有方形卯,為杖杆接榫處。

通體墨彩繪製,從頸至腹繪魚鱗狀羽毛,兩翼及尾上部繪魚骨狀羽毛。

據《王杖詔書令簡》記載:鳩杖為漢代七十歲以上老人所持有。

是研究漢代尊老養老制度的實物資料。

現藏於武威市博物館。

(彩繪木鳩)

延伸閱讀

鳩杖,也叫王杖,是漢代朝廷為老人特製的一種拐杖。

因拐杖上端有一木雕的斑鳩,故名「鳩杖」。

鳩杖長約2米左右,杖杆是一根粗細均勻的硬木,刨削光滑,鳩鳥口含食粒,雕刻精緻,直臥其上。

這種鳩杖,在武威漢代墓葬中曾有多次發現:1959年磨嘴子東漢墓發現3根鳩杖,杖身頂端均有一完整的木雕鳩鳥,以母鉚鑲在杆上。

1982年又在這裡發現一根鳩杖,被當地群眾折損,鳩鳥雕刻極為精美,木鳩保存非常完整,彩繪、木色如初。

1984年五壩山墓群23號墓發現一根鳩杖,握手處光澤明亮,杖頭一隻鳩鳥置於其上。

1972年在旱灘坡墓群一座東漢早期的墓葬中出土的一根鳩杖,置於棺前,鳩鳥喙略殘作蹲伏狀,張口含食。

1987年又在這裡發現的漢墓中也出土一根鳩杖,保存完整。

不僅如此,1959年和1981年在磨嘴子墓中先後兩次發現了漢代朝廷為老人高年賜鳩杖的「王杖十簡」和「王杖詔書令」冊木簡。

這為我們研究漢代的鳩杖制度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從考古發現的資料和有關史書記載來看,漢代為老人賜鳩杖,在我國歷史上已形成了一種尊老養老的優撫制度。

關於鳩杖的來歷,據《風俗通》記載:漢高祖與楚霸王項羽,戰於京索之間,項羽追趕劉邦到叢林中,聞有鳩鳴,項羽以為劉邦未在此而退兵,遂使劉邦得以走脫。

劉邦即位後,以為鳩鳥拯救過他,故做鳩杖賜於老人。

從這以後,漢代的每一個皇帝,對賜鳩杖一事都很重視。

《後漢書·禮儀志》較為詳細地記載了東漢養老、尊老和高年授王杖的制度。

規定在每年的秋天,地方政府都要核查民戶的年齡,年滿70的,授給他們王杖,同時保障他們的生活;80、90歲的,要倍加尊重,額外賜於物品。

王杖的頂端以鳩鳥作為裝飾,據說鳩鳥是古代的「不噎之鳥」,朝廷以此來表達對老人們飲食正常,身體健康的良好祝願。

在武威出土的「王杖詔書令」木簡中也明確規定:年七十以上的老人,人所尊敬也,特別是孤寡老人和殘廢而無瞻養的老人,動員全社會給予關注。

簡文所見與賜、受王杖有關的年代:有西漢宣帝本始二年(前12年),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河平元年(前28年)、元延三年(前10年),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其中又提出了從「高皇帝」劉邦以來的延續傳統。

簡文所載的授王杖的居地:有汝南西陵縣昌里、雲陽白水亭、長安敬上里以及隴西郡、西郡等。

從簡文所收錄的十餘例受王杖以及因為持杖老人,被官吏欺侮而代為告發者的身份來判斷,漢朝政府養老的對象主體是普通老百姓。

同時這種養老制度在全國各地長期普遍地實行。

從全國考古發現的資料看,1968年河北滿城1號漢墓出土一件鳩杖首,銅質,鳩頭形為長喙,小眼,頸為橢圓形銎,以置杖身(已朽);1974年在廣西樂銀山嶺西漢晚期墓地也出土一件木製鳩杖,木鳩昂首翹尾,腹部有一方孔,通高8厘米;在河南鄭州市滎陽二十里舖漢墓畫像磚上也發現有老人手持鳩杖的圖案。

漢代鳩杖,是以立法的形式維護和保障老年人生活權益的一種養老、尊老制度,武威出土的這些漢代鳩杖,是當時對這種優撫制度的具體體現。

因此,它的發現是研究這一時期尊老、養老的珍貴實物資料。

木鳩杖分別藏甘肅省博物館、武威市博物館。

來源:武威文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匯|漢代女性服飾演變

點擊上方「圓明園遺址公園」可以訂閱哦! 漢代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的昌盛,經過近400年的發展,奠定了中國漢文化的基礎。漢代的服飾文化非常發達,從漢代出土的女俑造型可以窺見一斑。漢代出土的女傭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