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鎮遺址考古成果公布 改寫上海開埠前是小漁村說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廣聚焦,首先關注青龍鎮遺址的發掘。

昨天是上海被列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0周年的紀念日,上海博物館特意選擇這一天向社會公布青龍鎮遺址最新考古成果——在上海地區首次經考古發現古塔遺址以及舍利,青龍鎮——這座淹沒於地下幾百年的港口重鎮也隨之揭開神秘面紗。

來聽東廣記者吳澤宇的報導:

(在2015~2016年發掘中,發現了文獻記載中的青龍鎮「北寺」——隆平寺塔基,解決了青龍鎮北部一個關鍵性的地標。

上博考古研究部主任、考古領隊陳杰說:該塔始建於北宋天聖年間,塔基呈八角形,以地宮為中心,地宮上部以2條十字相交的木板作為封護,不同於目前國內已經發掘的塔基形式,在中國古建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隆平寺古塔跟上海地區已發現的古塔不一樣,因為其他13座古塔都是現存在地表以上,而隆平寺是考古勘探發掘出來的。

從底部塔基面積來看,是上海地區目前看到體量最大的一個。

因為文獻記載建塔7層,加上塔剎估計50多米,有佛塔的功能、航標的功能、還有鎮海的功能。

]

隆平寺塔基發現的地宮保存完整,為仿塔結構,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48米,南北寬1.2米,高1.42米。

宮室內鋪滿了各個時代的錢幣,地宮中間放置了承載佛舍利的四層套函,函外左右各有一坐阿育王塔。

在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記者見到了這些文物,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說:地宮出土的文物當夜就送到了這裡,通過科技考古的方式,發現了套函內的瓶子裡,裝有四顆圓珠,其中3顆為水晶質地。

專家認為它們應當就是佛教舍利,這一發現也與文獻中關於隆平寺塔「中藏舍利」的記載相符。

[地宮文物送到這裡以後,我們用CT機進行掃描,然後逐層打開,我們要確定每一層打開是一種什麼樣的方法,要用怎麼樣的一種科技保護的手段。

第一層是木函,第二層是鐵函,第三層實木貼金函,第四層是銀函。

我們打開以後在函裡面,是有舍利,在一個寶瓶裡面。

])

青龍鎮遺址位於青浦區白鶴鎮,已淹沒於地下數百年。

上世紀80年代,當地村民在開挖窯河時曾發現一口唐代水井,出土有長沙窯貼花褐彩壺等瓷器,由此窺見青龍鎮地下遺存的蛛絲馬跡。

從2010年起,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對青龍鎮遺址展開長期的考古勘探與發掘工作,陳杰表示:根據他們歷年的考據發掘,確實出土了來自福建、浙江等窯口可復原瓷器6000多件及數十萬片碎瓷片,與文獻相印,證明了青龍鎮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之一。

([這裡面發現大量可復原瓷器,這麼多豐富的量作為當地消費來講,可能還不太需要這麼多量。

第二個來源非常廣泛,長沙窯瓷器,包括越窯、景德鎮、福建閩清瓷器等等。

這麼多瓷器聚集到一起,可能有航運、貿易功能,往外轉運。

因為我們現在在日本、朝鮮這地方發現很多出土遺物組合與我們這裡很相似。

很有可能從南向北,上海轉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

])

青龍鎮在歷史上曾有如此繁榮的時間,為何後來會迅速衰落、直到默默無聞呢?陳杰解讀說:

如此重要的航運中心,後來只留存在文獻記載里,而今天對其遺址的發掘,令人們對上海在歷史上的航運地位有了重新認識的可能性,所謂「上海在開埠之前只是一個『小漁村』的說法,不攻自破。

據介紹,這次考古發掘的部分文物,上博初步計劃在明年3月辦展。

與此同時,考古工作還在科學、有序地進行中,很多關於青龍鎮的未解之謎有待解開,比如宋代文學家梅堯臣記載青龍鎮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橋、三十六坊」等等,很多遺蹟還沒有找到影蹤。

作為千年前的大港口,青龍鎮的港口遺址也還有待發現。

上博館長楊志剛表示,對於上海的研究,原來是史前文化考古成果豐富,加上近現代上海的發達,呈現出兩頭大、中間弱的局面,青龍鎮遺址的考古成果,讓唐宋時期上海的繁榮終於浮出了水面,填補了這段歷史長河中的空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青龍鎮遺址露真身

昨天,上海博物館考古部正式對外發布一項重大的考古發現。考古學者們在位於上海青浦區白鶴鎮的青龍鎮遺址上發掘出6000餘件名窯瓷器及數十萬瓷片,均為唐宋時期轉運高麗與日本的外銷瓷,而這些文物與文獻...

青龍鎮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4月12日在北京揭曉。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貴州貴安新區牛坡洞洞穴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窯址、陝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北京通州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