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縣接續歷史滋養 增添發展動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忠縣,一個有著2300多年忠文化傳承的江邊小城,位於重慶市中部,地處三峽庫區腹心,總人口102萬,幅員面積2187平方公里,長江橫貫縣境88公里,是國家東西大通道滬蓉高速公路與長江黃金航道在上游地區的唯一交匯點。
巴蔓子將軍的壯舉,將忠文化升華為忠州的標誌,成為忠州人共同的信仰
在忠縣縣城白橋溪大橋東橋頭,在江上明珠石寶寨上的廟宇內,在塗井鄉塗家村將軍林廣場,分別有一座執劍披甲的將軍塑像。
這位將軍,就是忠義蓋世、威震巴楚的古代巴國大將軍巴蔓子。
忠縣縣名的得來,忠縣歷史上大量忠義之士的出現,忠文化的千古傳承,忠義精神的發揚光大,莫不與巴蔓子將軍的故事及其影響有關。
千百年來,巴蔓子一直影響著忠縣,他活在世世代代忠縣人心中。
忠縣人不僅把巴蔓子將軍的塑像請立在繁華的縣城,還請立在風景名勝地,請立在山川大地上。
因巴蔓子將軍「刎首留城」而凸顯的忠文化,在三峽庫區忠縣影響深遠而廣泛。
聞名遐邇的忠縣石寶寨,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是世界「八大奇異建築」之一,它建在忠縣石寶鎮長江北岸邊陡壁孤峰的巨石之上。
三峽工程修建後,隨著水位上漲,這顆「江上明珠」成為長江上最大的天然盆景。
石寶寨是我國現存體積最大、層數最多的穿斗式木結構建築,12層塔樓倚山聳勢,飛檐展翼,造型十分奇異。
在400多年前,無論體量,還是工藝,石寶寨絕對堪稱那個時代的地標性建築。
這麼高大上的樓宇建成後,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給巴蔓子將軍住。
這位忠義大將軍,一直是人們最尊崇的英雄。
巴蔓子成為忠州人心目中的神,人們專門建造了一座巴王廟,用以祭拜巴蔓子將軍。
三峽移民遷建中,忠州人將巴王廟復建在風水寶地縣城西山的白公祠內。
忠縣人用各種方式紀念巴蔓子,其中最隆重的當數「三月會」。
每年農曆三月初四——傳說中的巴蔓子忌日,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來紀念巴蔓子「刎首留城」的忠義之舉,十里八鄉甚者數百里之外的人們紛紛前來趕會。
明代忠州縣令陳秉彝所作《禁土主廟大燭記》,記錄著「三月會」的盛況:「每值會期,旗幟塞巷,金鼓鳴街,彩亭錦棚,相望盈道,鄉城士女,走相擁擠,其男女之別已不講矣……」
忠州古稱臨江縣,西魏時設置臨州。
因為一個人,改稱一座城。
巴蔓子將軍的忠義,感動了大唐王朝最開明的皇帝。
1384年前的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太宗李世民感念臨州人巴蔓子、嚴顏「地邊巴微意懷忠信」,遂改臨州為忠州。
忠文化傳承不絕,忠縣歷史上湧現出大量忠信兩全的英雄人物
巴蔓子一腔忠義,捨身為國的英雄壯舉氣貫長虹,既感動楚王「以上卿之禮葬其頭」,又感動巴王「葬其身亦以上卿禮」,更感召著一代又一代忠州人,其精神不斷融入忠州人的道德倫理及為人之道——不論何事都強調一個忠字。
巴蔓子之後500年,忠州又出了一個忠勇之士——蜀漢壯烈將軍嚴顏。
嚴顏面對威猛無比的張飛不低頭、不下跪,高呼「吾州有斷頭將軍,無投降將軍!」最終折服了張飛,400年後,唐王朝還追贈他為忠州剌史。
出土於忠縣烏楊街道(原烏楊鎮)長江岸邊的烏楊闕,即是嚴顏將軍墓前的石闕,如今是重慶三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巴蔓子之後約1900年,忠州又出了一個威震四方以忠勇著稱的女將軍秦良玉。
明朝危亡時,秦良玉率兵萬里勤王,與努爾哈赤的精銳部隊正面交鋒,屢挫強敵凶焰,令滿朝鬚眉為之黯然失色。
明熹宗天啟皇帝為之親書金匾「忠義可嘉」,封一品夫人;明毅宗崇禎皇帝召見平台,親賦詩四章賜之;南明隆武帝亦封秦良玉為「太子太保忠貞侯」。
遍檢華夏歷史,女性獲此殊榮者無第二人。
重慶直轄後評選重慶十大歷史人物,忠縣籍的就占3個:巴蔓子、嚴顏、秦良玉。
除了巴蔓子、嚴顏、秦良玉,忠州歷代皆有忠勇之士,如東吳甘寧、西晉文立、明末高倬等均載於史冊,光照汗青。
厚重的忠文化魅力無盡。
陸贄、李吉甫、白居易、劉晏「唐代四賢」曾為官忠州,李白、杜甫、蘇軾、黃庭堅、陸遊等文人墨客亦曾駐足忠州。
大量歷史文物和遺蹟遺存,佐證忠縣是忠文化重要發祥地
大江奔流有水輔生,青山綠水依之所靠。
自古以來,人類總是選擇依山傍水之地繁衍生息。
長江流經境內88公里的忠縣,地靈而人傑,人傑因地靈。
讓我們通過忠縣這個全國文物大縣的文物、遺蹟遺存,去感受這座臨江古城的發達過往與歷史沉澱。
文物承載歷史。
2018年建成的忠州博物館,是重慶區縣中最大的博物館。
這裡有著已經發掘出來的2萬多件館藏文物,其中國家一級文物6件、二級文物33件、三級文物464件。
館內展陳有劉宋「兩銖」「永光」「景和」銅錢,戰國夔鳳紋青銅鏡、漢銅鳩杖首等珍貴文物。
忠縣遺蹟遺存數量多分量重。
「山城蜿蜒傍山起,大江環抱山之址。
飛閣危樓層壘然,人家都在煙霧裡。
」這是清朝進士王爾鑒在《登忠州城遠眺》中對忠州古城的描述。
修建三峽水庫時,忠縣這座古城因半淹而向後遷建。
王爾鑒早已作古,忠州老街的東坡路、蘇家梯子雖然滄桑,卻依然健在。
在忠州老城東坡路老街中間的古城門旁,有塊「巴蔓子刎首留城處」牌子。
相傳這裡就是古代巴國大將軍巴蔓子刎首留城處。
站在古城樓上,可見大府邸、孫家院子、潘牌路、蘇家梯子等古蹟。
忠縣白公祠位於縣城西山,系明崇禎三年為紀念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任忠州刺史而建的祠廟。
公元818年,白居易被貶任忠州刺史。
他在忠州為官時,忠國事,勞民事,勸農生產,鼓勵農桑,身先躬行,省事寬刑,憐老愛子,開山修路,植樹種花,與民同苦樂,寫下了百多首詩詞。
秦家上祠堂位於洋渡鎮上祠村,是明代巾幗英雄秦良玉的祖籍地,為重慶市一級保護建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而秦良玉故居,在縣城之西的護國村,沿著鳴玉溪逆行數公里即達。
位於忠縣洋渡鎮的明代冶鋅遺址,是500多年前古代忠州工業發達的見證。
2013年6月至8月,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在對忠縣洋渡冶鋅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兩座保存完好的冶鋅爐。
我國已確認的古代煉鋅遺址有36處。
位於忠縣洋渡鎮的冶鋅遺址,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40至60米,埋藏面積約1.5萬平方米,是迄今為止三峽地區乃至全國所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結構最清晰的明代冶鋅爐。
位於縣城北6公里處㽏井河的中壩遺址,東西長350米,南北寬140米,總面積5萬平方米,它是忠州早期人類活動的一處重要遺址,被譽為「大地史書」。
中壩遺址文化層多達78層,年代從距今約五千年前後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歷經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南朝、唐、宋、明、清至近現代,基本上沒有大的缺環,其文化信息的蘊含量難以估量,是峽江地區五千年歷史的縮影和見證,是三峽庫區最具價值的古文化遺址。
中壩遺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鹽業生產遺址。
特別是其中陶器煮鹽遺蹟世所罕見,為我國先秦時期鹽業生產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1998年,中壩遺址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它的發掘為認識和把握重慶三峽地區的古代文化面貌以及建立新石器時代文化序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有學者指出,重慶三峽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應命名為「中壩文化」。
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忠縣豐富的鹽資源,大量的鹽岩溶解後成為鹽泉,從岩縫中流出。
㽏井、塗井等溪河邊分布著眾多鹽泉。
歷史上忠縣製鹽場景恢弘壯觀。
忠縣中壩遺址是我國目前唯一經過正式考古發掘證實的最早的鹽業生產作坊遺址。
從文獻記載看,忠縣從漢代到現代的1962年,一直沒有中斷過鹽業生產。
東晉常璩所著《華陽國志·巴志》記載:「臨江縣(今重慶忠縣)有鹽官,在監(今㽏井)、塗二溪,一郡所仰;其豪門亦家有鹽井。
」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卷三十三江水》中記載:「江水又東,徑臨江縣南,王莽之監江縣也。
《華陽記》曰:縣在枳東四百里,東接朐忍。
縣有鹽官。
自縣北入鹽井溪,有鹽井營戶。
」清道光版《忠州直吏志》記載忠縣塗井、㽏井兩鹽廠有鹽井34眼,分別取名上沙井、楊井、古市井、箭尾井等等。
至清同治年間,以上34眼井仍存,以後部分鹽井時開時閉,直至1962年4月全部關閉停產。
據忠縣文物局統計,忠縣不可移動文物共計104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
傳承忠文化,弘揚忠德,當代忠義模範輩出
2000多年來,忠縣忠文化傳承不絕,忠義之士、忠德之人輩出。
全國道德模範吳林香,13歲成為家庭頂樑柱,肩負起照顧母親、外公、外婆和弟弟的重任。
全國勞動模範李淑娥,數十年如一日,默默照顧非親非故的30多名孤寡老人。
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周澤武,在老闆跑路後,作為小包工頭的他歷時8年,艱辛打工,向56名工友償付了拖欠的93萬元工資。
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黃一志,賣掉長途汽車,拿出全部積蓄,改建自家酒廠為康樂院,給空巢老人一個溫馨的家。
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鄭定祥,作為一名「棒棒」,在萬州街頭幫人挑了價值近萬元的羽絨服。
僱主走丟後,他在寒風凜冽的大街上一連四五天尋找走失的僱主。
面對別人的詫異,他一句「缺錢不一定就缺德」感動了千萬人。
重慶市爭光貢獻獎獲得者黃永明,在暴漲的洪水中,不顧生命危險救起別人家的4個孩子,卻痛失自家被洪水圍困的小女兒和孫女。
中國好人、重慶市道德模範楊鋼,在天津8·12爆炸事故中,作為忠縣籍消防戰士,他第一批衝進火海,不畏死亡,「最帥逆行」於火場之中,最終壯烈犧牲。
中國好人冉海,在父親急需用錢治病的情況下,他面對10餘萬元橫財毫不動心,留在銀行門口等待失主。
中國好人陳玉潔,12歲時母親去世後,獨自一人挑起重擔,帶上癱瘓父親進城打工,用瘦弱的雙肩和堅韌的性格詮釋大孝的真義。
中國好人何燕,面對一張不記名獲獎彩票,她本可以隨時兌換一台價值8萬多元的小汽車,但她不僅不為橫財所動,主動打電話通知彩民來領取。
在對方電話已停機的情況下,她貼啟事、錄廣播、報警四處尋人,終於在兌獎期限的最後兩天找到遠在杭州的中獎彩民田立偉。
中國好人向光榮,在重慶開往忠縣的大客車上,作為駕駛員的他用嫻熟的駕駛技能,10秒鐘內三次點剎冷靜應對,讓路遇險情的大客車轉危為安,確保了46名乘客的安全。
中國好人馮啟忠,危急關頭,60多歲的他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跳入刺骨的山坪塘中,成功救起3個落水的孩子。
目前,忠縣已有53人榮登「重慶好人榜」,10人榮登「中國好人榜」。
「忠勇、誠信、求實、創新」的忠文化內涵浸潤著一方水土,孕育著這座城市,成為忠縣不斷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歷史向前推進,社會不斷發展,忠文化的本質內涵越來越清晰:忠勇、誠信、求實、創新。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乃天下之綱紀。
忠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深度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忠縣人的忠義,不僅表現在傳奇人物身上,也體現在百萬忠縣人的血脈之中。
為建設三峽工程,忠縣共移民10萬餘人,忠縣人為了國家的發展,義不容辭地選擇背井離鄉,把忠縣數千年的忠義精神,傳播到祖國各地。
忠縣人把忠誠寫在崗位上、落到事業中,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古老的忠州煥發出蓬勃生機活力,忠縣成為重慶主城區以外的首個全國文明城市。
忠於祖國,保護好長江母親河生態,給全國人民一江清水。
忠於人民,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
去年以來,忠縣連續5個季度GDP增速保持全市第一。
一幅「詩意山水·活力港城」的美好畫卷,在綠水青山中徐徐展開。
文字由忠州日報綜合陳仁德、毛倩等有關資料
圖片由陳儲德、毛幼平、范紅娟等提供
感受文物魅力 忠州博物館帶你穿越時空
忠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有2300年建縣史,是重慶市文物大縣。全縣有1046個不可移動文物點,其中:古遺址54處,古墓葬484處,古建築331處,石窟寺及石刻134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