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如範金 精比琢玉:耀州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導讀

耀州窯是我國北方最為著名的民窯之一,創燒於唐,成熟於五代,宋代時達到鼎盛,至元代而漸趨沒落。

其產品則成為北方青瓷的代表。

早期唐時主要燒制黑釉、白釉、青釉、茶葉末釉和白釉綠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

宋時,耀州窯在北方的青瓷窯場中最負盛名,堪稱翹楚。

於神宗元豐至徽宗崇寧的三十來年間,曾為朝廷燒制貢瓷。

其不凡的制瓷技巧和洒脫活潑的風格對當時各地窯場產生了很大影響,得到廣泛推廣,由此形成了一個自北而南的範圍廣闊的耀州窯系。

耀州窯窯址位於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舊稱同官,宋代時屬耀州,故名「耀州窯」。

耀州窯的發展歷程

新的考古資料表明:耀州窯的範圍應包括耀州窯內諸窯場;耀州窯的歷史,應包括其諸窯場的歷史。

因此,整個耀州窯的燒造史應為唐代至今。

在這1300年中,元代以前以燒青瓷為主,明清、民國時期以燒彩繪瓷為主,但青釉和青黃色釉也一直延燒。

耀州窯青瓷的發展史可分為六個時期:

始燒漸成的唐代青瓷

唐 耀州窯黑彩梅花紋盒

唐代耀州窯燒造青瓷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從盛唐晚期始燒少量褐黃釉青瓷其胎呈淺黃色,較粗糙;釉也不精細,且施釉不均勻,燒成後多有垂釉現象,釉的熔融度差。

器物種類和造型也很少,只見有圓唇圓腹假圈足碗,以器壁厚重不挖足為特點,呈現出初創期的原始性和不成熟。

唐代 耀州窯系青瓷硯

中晚唐時黃堡窯場的青瓷得到快速長進,胎骨日漸細密,器壁明顯變薄,器胎中含鐵質較多,經強還原氣氛燒造,胎色呈灰色和黑灰色。

中唐時期胎內還可看到小鐵斑,到晚唐時經過除鐵工藝,胎質已較純凈。

瓷釉的改進更加明顯,釉質精細,施釉均勻,青釉晶瑩,釉色呈青中微灰,玻璃質感強,透明度好,胎釉結合緊密。

器物種類也明顯增多,除常見的碗、盤外,還有杯、盞、盞托、注子、注碗、瓶、盒、缽、罐、盂、枕、燈等。

同類器物的造型也變化多樣,以碗盤為例,其口沿除有敞口、撇口、斂口外,還有葵口、菱口、海棠口等模仿金銀器式樣的各式花口。

青瓷裝飾也突破了單一的素麵,學習越窯的劃花工藝,同時自創青釉下繪白彩和青釉戳花等裝飾手法。

唐 耀州窯茶葉末釉瓜棱執壺

從窯址出土的晚唐青瓷觀察,其創燒時間雖晚,但發展迅速,所燒青瓷尚遜色於唐代青瓷之冠的越窯,但已勝過早已馳名國內的婺州窯、岳州窯、壽州窯、洪州窯等傳統青瓷名窯。

此時期青瓷特徵如碗和盤均為矮寬圈足(俗稱「玉璧底」),內心留有用三角支墊墊燒後形成的三點支燒痕跡。

而圈足隨著時間的變化的特徵是:愈早足愈寬,愈晚足愈窄。

唐代 耀州窯白釉瓜棱罐

從中唐到唐末,為「玉璧底」變為「玉環底」的一個發展過程。

瓶、盂、壺、小罐、缽等器型以瓜棱腹最為多見,其底足也多由中唐時期的假圈足變為寬矮圈足。

唐代青瓷的紋樣較少,有牡丹、朵花和卷草紋。

現代仿燒的唐代圓器和琢器多在修足和挖足上仿製不到位,容易讓人看出破綻。

創燒天青釉的五代

五代 耀州窯素盞連托

進入五代,青瓷已占據該窯場產品的主流,青瓷的製作工藝不僅全面成熟,而且在學習和仿效晚唐越窯上林湖秘色瓷的基礎上,突破了傳統青瓷以「綠」為基調,以「薄冰」「嫩荷」「千峰翠色」為最高水準的青釉單一品種研製成功了一種面目全新的天青釉新工藝。

創燒出的新瓷品種一改傳統青瓷的青綠色,呈現出一種以偏藍色為基調的青瓷。

此釉色,猶如遼闊晴空中天邊的天青色,具有一種清淡、平靜、優雅的美感。

五代 耀州窯葵型缽

此時的器物造型以仿晚唐、五代的金銀器為特徵。

多見茶具、酒具和食具中的盞、盞托、杯、碗、盤等高檔用具,以花口、曲腹和外撇圈足為特徵,有的外撇圈足採用了仿金銀器的後鑲於器底的效果,如盞托採用的幾乎都是這種成型工藝。

還有一些青瓷為實用兼陳設的精美藝術品,如造型多樣的套盒,著袍服雙手持笏形流的人形執壺、多曲口高足尊,蹲獅流或雙鳳流的曲柄執壺等,造型多種多樣,精緻典雅,且富於變化。

北宋 耀州窯內外刻花卉紋大碗

五代北宋初青瓷的紋樣比唐代時大為增加,植物花卉類的牡丹、菊花、楓葉、卷草;動物類的鳳、鸞鳥、龜、魚;人物類的袍服人物、嬰戲枝葉等,為宋代紋樣的大發展奠定了發展基礎。

鼎盛發展的宋代青瓷

宋 耀州窯青釉刻花花口尊

宋代是耀州窯青瓷燒造的鼎盛期。

此時窯場規模空前擴大,青瓷燒造步入高潮,產品數量、類別、品種大量增加,高檔的精品青瓷大量出現。

耀州瓷業的這種興盛發展與宋代初期耀州窯重新確定生產經營方向相關,也和窯場對制瓷工藝進行全面的重大改革密不可分。

宋 耀州窯黑釉油滴笠式盞

宋代耀州窯確定了生產經營的目的是為了廣泛占有國內外市場。

五代創燒出的典雅風格的天青釉瓷在北宋初延續燒造了很短時間後,迫於木柴燃料的日漸枯竭(燒造天青釉必須使用木柴)、瓷土原料加工的不對路(當地瓷土含鐵量高,難以生產白胎青瓷,而黑胎青瓷又多一道加施化妝土的工序),以及新窯場遍布,全國各地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天青釉瓷銷售對象較少,受到這些原因的局限,耀州窯不得不尋求新的青瓷生產方向。

五代 耀州窯蓮瓣花口大溫碗

而恰在此時,國內最大的青瓷生產基地,同時也是此前青瓷製作工藝水平最高的越窯,正日漸衰落。

為了迎合社會各階層的廣泛喜好,並見縫插針占領越窯原有的國內外廣大市場,耀州窯很快放棄了自己創新出的天青釉瓷的生產,而改燒「類餘姚秘色」的「千峰翠色」般的青釉瓷,迅速推出了自己的新青瓷產品。

宋 耀州窯月白釉墩式盌

宋代耀州窯工匠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製作了大量實用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精美青瓷。

宋代的耀州青瓷器物種類繁多,有餐具、酒具、化妝具、香具、照明具,此外還有臥具、文房用具、醫藥具、宗教法器和供器、樂器、兒童玩具等。

同一類器物造型也多種多樣。

北宋 耀州窯刻花小碗

此時也是耀州窯紋樣和圖案最為豐富多樣的時期,不僅涵蓋有宋代南北窯口的紋樣圖案,而且其本身紋飾之豐富、構圖之多樣,在其他窯口中也是極為少見的。

耀州窯剔劃纏枝花卉紋執壺

此時期青瓷特徵為:精細加工的淺灰胎,胎質細密,胎釉之間不僅結合緊密,而且從斷面觀察存在一層白色介面。

釉質精細,呈穩定的秘色瓷色調,也謂之橄欖色釉,青釉質感晶瑩而溫潤。

器物種類繁多,造型多樣,製作極其規整,特別是底足處理整齊規矩,中期足牆高,足窄,往往有二次修足痕,晚期足變矮,底有雞心凸起,刻花、印花浮雕感強,刀法犀利圓活。

花紋生動多樣,比宋代同時期任何一個窯口的刻印花紋樣都要多。

成功燒制月白釉的金代青瓷

金 耀州窯月白釉三足爐

1127年金滅北宋,高宗趙構在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此後金和南宋軍事對峙十多年。

直至1142年紹興議和,交界定在陝西,秦嶺以北歸屬金國。

在宋金對峙的十多年中,金人僅占領耀州半年,所以耀州窯比其他任何一處北方名窯受破壞都少。

在南北議和後耀州窯很快恢復了青瓷生產,又成為金代的一個著名瓷窯,而且規模更加擴大,擴大到立地坡、上店、陳爐、玉華等處。

金 耀州窯月白釉碗

南北議和後,金政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很穩定,金人學習了漢人的官僚體制,實行了科舉制度,繼承了北宋在中國北方的文化,為瓷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明《同官縣誌》載,黃堡在金尤為重鎮,而且耀州窯是金國境內少有的燒造青瓷的著名窯場,金代皇室和上層社會需求的高檔青瓷,必然取之於耀州窯,從而促進了耀州窯在金代的持續發展和擴大。

此時不僅燒出了精細高檔的青綠釉青瓷,還成功燒出了溫潤如玉的月白釉瓷。

金 耀州窯青瓷刻蓮紋梅瓶

金代青瓷多見豆青釉和翠青釉,少見橄欖青釉。

器胎淺灰色,均勻緻密,但胎土的顆粒略大。

器物造型的特徵是器壁加厚,口唇尤厚,底足較宋器略寬,足內牆多外斜,器外底呈乳凸狀。

裝飾手法依然沿用耀州窯傳統風格的刻花和印花工藝,但紋樣簡單,圖案布局比較寬鬆,刻花的手法較粗放,喜歡採用將主題紋樣裝飾在各式開光之中的構圖方式。

青瓷紋樣題材增加了吳牛喘月、牡丹臥鹿、水波游鵝、海東青逐雁、並蒂蓮等紋飾,其中最具民族風格的海東青逐雁紋是將玉器紋飾移植到瓷器上,很有特色。

宋 耀州窯月白玉釉窯變罐

金代成功創燒出的月白釉瓷源於北宋晚期。

晚宋時其釉色為淡青色調,釉層薄,釉子玻璃質感和透光度強,同時多在釉下裝飾印花紋樣,其器物除釉色淺淡外,其他方面和晚宋時期的耀州青瓷並無明顯區別。

但金代月白釉瓷則完全不同,它不僅釉層厚,素麵無紋飾,而且呈半失透狀,潔凈,溫潤,玉質感很強。

種類有碗、蓋碗、杯、盤、碟、冼、罐、瓶、鼎爐等,造型與同時期的金代青瓷相似,但更加渾圓敦厚,更具新疆和田青白玉器的優雅效果。

轉向民眾的金末蒙元青瓷

金 耀州窯月白釉雙系鳥食罐

金代晚期,陝西遭受嚴重災害,接著又受到蒙古三次入侵,僅過了兩年蒙古就全面滅金了。

金末耀州窯最困難的時期,恰是新興的龍泉青瓷鼎盛發展時期。

龍泉窯集南北方青瓷發展之大成,南宋晚期至元初燒造出粉青釉和梅子青釉,將青瓷發展推向最高峰。

而此時耀州窯則相形見絀,加上金末窯場遭受破壞,並且原料逐漸枯竭,所燒造的青瓷質量下降,原有市場被龍泉窯取而代之。

耀州窯被迫將生產對象轉向社會下層的民眾,改變為生產大眾用的普通青瓷。

元 耀州窯薑黃釉刻花蓮花紋碗

到了元代,仍以青瓷為主,釉多青中泛黃,少數有青綠色。

器物種類新增加了玉壺春瓶、雙耳瓶、溫碗、盞、盆、缸、杯、燭插等。

此時在對黃堡窯場的繼承上出現了新變化,在造型、紋樣上都可見到新窯場工匠自由發揮和獨創的情況,如蓮花多為並蒂蓮,菊花多為小朵野菊,魚多為雙魚戲水等。

元 耀州窯青釉刻花龍虎紋硯

在元代晚期,陳爐窯場還創新出一種簡筆刻花青瓷。

製作工藝是在深色胎上先施化妝土,然後用刀深刻出簡筆紋樣,再施以淺淡的透明青釉,燒成後在青黃釉下透出清晰、明快而洗鍊的深綠色花紋,淡雅美觀。

比傳統的刻花青瓷風格更為簡樸、清新。

衰落和轉變中的明清/民國青瓷

明或更早 耀州窯印花杯

明中期,耀州窯黃堡窯場已停燒廢棄,陳爐窯場不僅接替和取代了耀州窯中心窯場的地位,而且以正宗傳人的身份,「復祀德應侯如黃堡」,成為耀州窯後期的代表性窯場。

明或更早 耀州窯黑釉盞

明代耀州窯多燒造黑、白釉瓷和白地黑彩瓷。

傳統的耀州窯刻花和印花青瓷雖仍燒造,但釉色由青黃、薑黃變成了褐青黃色,紋樣由犀利洒脫的刻花變成呆板生硬的凸線陽文。

此種情況僅在陳爐窯場水溝一帶例外,在此地的明代窯址中發現了一種青釉白彩瓷,胎為深灰色,釉呈青綠色,釉下繪有白彩紋樣,造型斂口、深圓腹、足高為明中晚期特徵。

此種青瓷的出現,是耀州青瓷的一種迴光返照現象。

清 耀州窯花卉碗

到了清代,傳統的耀州刻花和印花青瓷工藝因不合時代潮流已完全失傳。

工匠們將耀州青瓷製作工藝進行了轉型和改變,將白釉和黑釉按適當比例調和,創造出一種青黃色、半失透感的香黃釉。

在清三代時,這種由耀州青瓷衍生出的香黃釉,多採用戳花手法,主要製作香爐、香筒、燭插、花瓶之類的「三供」「五供」「七供」,造型、器類和用途比較單一。

清中後期發展成香黃釉黑花和香黃釉赭花,在壇、樽、瓶、盒、盤等器物上常採用。

清末民國時,陳爐窯場由景德鎮引進了青花瓷製作工藝,在香黃釉系列中,又發展出香黃地青花黑彩新品種。

傳統的耀州青瓷,以一種新工藝面貌又衍生髮展了200多年。

耀州窯的瓷器特徵

多種多樣的器物

北宋耀州窯刻花水注

美如碧玉般的宋代耀州青瓷,使用廣泛,器物種類非常齊全多樣。

從其用途看可分為餐具類,有碗、盤、碟、缽、盆,渣斗。

酒具類,有注子、注碗、玉壺春瓶、梅瓶、杯、盅。

茶具類,有盞、盞托、擂缽、釜、香盒、水罐、水洗。

日用盛具類,有罐、盆、瓮、缸、壺。

照明具類,有燈、小燈盞、燭台、油壺、油瓶。

化裝具類,有盒、奩盒、粉盒。

陳設具類,有尊、樽、瓶、花插。

供器類,有供盤、燈盞、瓶、爐。

潔具和衛生具類,有唾盂、渣斗、熏爐。

此外,還有臥具枕,棋具圍棋盒、圍棋子、象棋子,樂具羯鼓、塤,鳥食具小食罐、小水罐等。

宋 影青瓜棱水注

凡是宋代社會生活所需的各種器物種類,在該窯的產品中應有盡有。

一個窯場可以生產出如此眾多的器物種類,在宋代的其他瓷窯中實屬罕見。

多姿多彩的釉色

宋 耀州窯青釉力士托荷葉高足盤

北宋早期耀州窯生產的瓷器以青瓷為主,胎有兩種,一為鐵黑色的黑胎,一為淡灰色的白胎。

胎質顆粒較五代時細,但胎質疏鬆與五代器相近,並有氣孔。

黑胎多施有化妝土。

其釉色呈現多級色差,有一些器物沿襲了五代耀州窯瓷器的淡天青、灰青、青綠等色釉。

而大多數器物則呈現出青中泛灰或泛黃的色調。

釉面有橘皮紋的器物較多。

北宋 耀州窯青釉力士托荷葉高足盤

北宋中期耀州窯生產的陶瓷已不見有黑胎,均為顆粒細小均勻的淺灰白胎。

胎質緻密,沒有早期疏鬆和氣孔的現象。

其青瓷釉色的色調相當穩定,不見早期的多級色差,均呈典雅深沉的橄欖青,釉面溫潤有玻璃感。

除青瓷外,此時期還生產有黑釉、醬油和黑釉醬斑瓷器。

胎薄釉勻,釉面有裂紋者較多。

北宋晚期耀州窯生產的瓷器,胎多呈灰白色、淺灰色和土灰色。

雖胎土的顆粒較中期稍大,但仍很均勻,胎質也十分細密。

金 耀州窯青釉荷葉蓋罐

金元耀州窯瓷器胎釉粗厚,胎面不上白衣。

由於燒造中採用了疊燒的工藝,一部分碗、盤內心被刮掉一圈釉,露出澀胎。

正是這種燒造中存在的缺陷,為後人鑑定金代耀州窯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多形多態的造型

金 耀州窯印花花口盌

金 耀州窯梅花杯

宋代耀瓷不僅器物種類繁多、用途廣泛,而且造型精美多姿,豐富多樣。

以碗、盞、盤、碟之類最為普通常見的圓器為例,僅口沿的造型就有侈口、微侈口、敞口、六葵口、六菱口、六曲口、直口、斂口,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翻沿、包沿、折沿等。

再以碗、盞中最多見的侈口翻唇圓弧腹內底下凹圈足造型觀察,僅其腹部的變化又可分為圓弧腹、淺圓弧腹、瘦圓弧腹、微斜圓弧腹數種。

在這些圓弧已富有變化的腹部,往往再配以瓜棱或出筋裝飾,給人一種造型規整、比例恰當、變化適度、精美多樣的美感。

耀州窯的裝飾手法

耀州窯創燒於唐代,兼燒黑釉、青釉、白釉瓷器。

五代末迄宋初受餘姚越窯的影響創燒刻花青瓷,故耀窯青瓷有「越器」之稱,刻花以犀利洒脫聞名,除刻花外兼燒印花青瓷。

耀州窯的刻花浮雕裝飾在當時獨具一格,素有「巧如範金,精比琢玉」的美譽,也正因此,耀州窯一度納貢於朝廷,由此,形成了「十里窯場」的宏大規模,《宋史·地理志》中就記錄了「耀州貢瓷器」。

劃、剔、刻、印技藝

宋 耀州窯青釉刻花蓮瓣紋水盂

耀州窯作為宋代著名的北方民窯,紋樣多取自民間生活,以花卉紋飾居多,充滿了情趣盎然的生活氣息。

其中的剔刻花、刻劃花、印花裝飾都呈現出明顯的浮雕立體感。

雖是民間瓷窯,可其刻花浮雕裝飾在當時獨具一格,異常精美,有「巧如範金,精比琢玉」的美譽,所以也一度納貢於朝廷。

宋 耀州窯劃花牡丹紋大碗

北宋 耀州窯青釉刻花纏枝紋三足瓶

宋 耀州窯印花笠式盞

劃花、剔花、刻花與印花技藝是耀州瓷重要而典型的裝飾手段。

自中唐以後,耀州窯陶瓷生產的主流轉向了對金銀器的仿製,從器型到紋飾效果極力模仿,然而由於瓷土與金屬的先天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的不同,生產工藝上必然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新的適應陶瓷裝飾的技法和工藝不斷在探索中產生和改進,劃花、剔花、刻花和印花四種裝飾技藝就是在對金銀器的模仿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瓷器裝飾技術。

尤其五代的剔花和宋代的刻花技藝的創造性成功運用,使耀州窯得以在瓷窯林立的時代脫穎而出,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躋身八大窯系之列,被譽為北方刻花青瓷之冠。

犀利古雅的風格

宋 耀州窯青釉刻花雙鶴紋碗

耀州窯給人以犀利而古雅,精美的浮雕裝飾在溫潤似橄欖綠或是蔥綠的透明青釉覆蓋之下,散發出濃濃古雅之意,古樸而幽遠,猶如青山遠黛,幽深雅致,雋永迴旋,真是讓人賞心悅目。

五代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

宋時耀州窯享有 「北方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譽,以犀利洒脫的刻花式樣聞名遐邇。

其「剔刻式」刻花浮雕裝飾刀法嫻熟,犀利瀟洒,力度剛勁有力,紋飾線條活潑流暢,有輕盈飄逸之感。

紋飾深淺有致,層次分明,具有典型的浮雕立體效果。

刻花纏枝花卉紋飾迴旋優美,線條自由奔放,引人入勝,富有音樂般的節奏韻律感,心隨之起伏,氣息迴旋於器內,給人以極佳的視覺審美感受,而其散發的氣質卻又超脫於形,直指人心,給人以精神上的觸動,意韻回味無窮。

多種紋樣的運用

北宋 耀州窯青釉刻花牡丹紋梅瓶

宋 耀州窯劃花蓮花紋小盤

耀州窯的裝飾紋樣眾多,紋飾中植物類以折枝牡丹、交枝牡丹、纏枝牡丹、交枝菊、纏枝菊花、蓮花、水波花草、水藻、纏枝忍冬、花葉紋為主。

動物紋中有雙鴨蓮花、水波三魚、龍、鳳紋等。

紋飾中的植物動物紋均模擬自然,處於寫生與圖案之間。

宋 耀州窯青釉藥王塑像

晚期因器制紋,不拘形式,紋飾瀟洒自然,生動逼真。

常見以水波微底紋,上飾荷花、游魚鴛鴦等,新出現的紋飾有連環牡丹、單束蓮、雙束蓮、纏枝菊花與船、竹葉、卷葉紋等。

動物紋中有鳳凰戲牡丹、群鶴博古、雙鶴等。

群鵝、水波、五魚、蓮花六魚、蓮花魚鴨紋都是晚期的新創。

另一特色是出現了大量的嬰戲紋等,如梅竹戲嬰、松竹戲嬰、纏枝戲嬰紋等。

水波紋中長波段同心圓式的排列繼續使用,同時出現有平行的弧形複線組成的水波紋,此紋飾為晚期耀州窯青瓷所特有。

金 耀州窯錢紋執壺

金元時期耀州窯雖然仍繼續燒造,但紋飾日趨簡化。

金代以水波魚紋、蓮花、鵝紋、卷葉牡丹、犀牛望月、瑞草鴨紋、纏枝花卉、朵花、嬰戲紋等較為常見,尤以犀牛望月、六格花卉具有時代特徵。

此時與宋代紋飾明顯不同的標誌是化妝土及剔花工藝的廣泛使用。

化妝土的實用彌補了金元時期耀州窯胎體粗糙的不足。

而剔花工藝的採用,使紋飾古樸渾厚,雖不及前期刻、印花精緻,卻也別具簡潔豪放的風韻。

元代耀州窯裝飾紋樣更為簡單,見有蓮菊、水波、錢紋、花鳥、花草、枝葉、魚紋和詩文等。

耀州窯的鑑定

鑑定要點

宋 耀州窯印花海中四魚紋小茶盞

鼎盛時期的耀州窯產品是以青瓷為主的,由於當時各窯之間的相互影響,耀州窯青瓷與越窯、龍泉窯等窯的瓷器在許多方面都有相似之處。

一件器物,鑑別它是耀州窯還是其它窯的青瓷,瓷釉方面的特點是非常重要的,耀州窯瓷器釉色青翠、釉質細潤,施釉亦較薄,釉色深淺多變。

有的稍綠一點,有的稍黃一些,但均為青中閃黃色,不論釉深淺都含有黃的成分,否則就不是耀州窯而是其它窯的青瓷產品了。

其年代越晚,閃黃的程度也就越大。

到元代時,耀州窯青黃色的成分就更大了,看上去幾乎成了黃釉瓷器。

宋 耀州窯印花嬰戲紋茶盞

此外,瓷胎的特點也是鑑定的一個重要依據。

宋耀州窯青瓷胎骨較薄、胎色深灰。

因當時施釉工藝尚有不足,故器物背面接近足部及底部經常出現漏施釉的情況。

這些漏釉的露胎處,呈現出一些醬色的氧化鐵所致小斑塊。

由於胎土中所含鐵的成分較高,在器身之外的下部釉薄處,也時常隱隱透出一些淡褐色。

這些特徵都是後仿品無法仿出的。

宋 耀州窯月白釉小盤

宋代耀州窯瓷器的仿品,在民國及以前各時期很少見到,而多數都是近幾年所仿。

新仿耀州窯青瓷胎骨稍厚,含鐵量低,故胎色灰白,顏色較真品色淺,更沒有因漏釉所呈現出的醬色小斑塊以及釉薄處所透出的褐色。

除此之外,圈足形成也有所不同。

仿品圈足較為圓滑,這與切削平齊規整的真品圈足,有著很顯明的區別。

以上都是鑑別真偽宋代耀州窯瓷器的關鍵所在。

複製與仿製

北宋 耀州窯青釉印花牡丹紋盤

後世對古耀州瓷的仿製實驗,始於20世紀30年代。

民國《同官縣誌》載:「民國二十四年,中委張繼、省主席邵力子謁黃帝陵過同,察閱故瓷,惜其久廢,檄縣實驗恢復,付資本六千元,聘工仿製,頗有成效,旋因抗戰軍興,資款不繼,遂罷」。

從這段縣誌記載看,現代最早的這次仿古耀州瓷實驗,從1935年開始至1937年7月結束,為期兩年。

成品因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均已流失,現在市面上很難見到。

鑑定與辨偽

宋 耀州窯 刻蓮瓣青釉小盌

當前,隨著「收藏」熱興起,製作仿品與偽品也增多,分清真品與假品是「收藏」應具備的知識。

從製作假品看,其手法是一樣的。

首先按真品仿做,從造型、胎、釉、紋樣等方面仿造。

由於現在燒瓷的工藝,包括選料、制坯、施釉、燒造等方面與過去的工藝是有差異的,新器與舊器(包括出土品)也不同。

假品做舊手段有擦磨、腐蝕、除光,有的致殘,細審假品就看出「馬腳」,可以看出擦痕、腐蝕泛出的「白」。

在鑑定過程中要提高警惕。

印象河南好印象,傳統文化大發揚。

關注印象河南網微信號yxhenan,歡迎投稿給我們。

想知道老家河南的美食、特產、以及家鄉的更多變化嗎?點擊下方「印象河南」訂閱我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