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光——故宮展出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寶藏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人民網北京3月17日電 「浴火重光——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寶藏」展今天在故宮博物院午門東雁翅樓展廳開幕,這是具有傳奇色彩的阿富汗文物首次在故宮博物院展出。
阿富汗有著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多姿的古代文明。
中阿兩國交往歷史悠長,漢代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即到達了此地,橫貫歐亞的絲綢之路更是密切了兩國的交往。
1978年,考古學家維克托•薩瑞阿尼迪在阿富汗北部蒂拉丘地發現了數座古代墓葬,出土了古代黃金製品21618件,其年代可以遠溯到公元前327年,被稱為當今世界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2016年10月,「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在故宮博物院成功舉辦,與會代表共同發起旨在促進人類文明保護與發展的《太和宣言》,鄭重宣布「在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框架內,文明古國可以率先合作起來,通過舉辦文物交流展覽以及其他相關活動,邁出傳承古國文明的堅定步伐,促成文明古國之間建立起通暢的交流渠道。
」
阿富汗國家博物館始建於1919年,是阿富汗最大的博物館,曾經擁有10萬件以上的珍貴文物。
雖然歷盡硝煙,但有識之士一直勇敢而智慧的守護著這批人類的珍貴遺產。
此次故宮博物院與阿富汗國家博物館聯合舉辦展覽既是中阿文化交流的盛事,也是古文明交流傳承的堅實腳步。
本次展覽精選231件(套)來自異域的珍貴藏品,以考古學意義上的發現地點為主線向觀眾展示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一世紀的阿富汗歷史風貌。
這是阿富汗歷史上最具活力的時期,其中包括「絲綢之路」貿易的起始階段,但同時,一些法羅爾丘地出土的早期文物又體現了阿富汗青銅時代的文化特性。
通過展覽,觀眾不僅能夠賞析奇異珍寶,領略絲路文化,更能深入了解阿富汗多樣化的歷史與文化。
本次展覽不單獨售票,展覽將持續至2017年6月17日。
展覽看點:
第一部分:法羅爾丘地(TepeFullol)
1966年,巴格蘭的一位農民發現了法羅爾丘地遺址,出土的金碗和銀碗都擁有超過4000年以上的歷史。
它們所代表的文化對印度河流域文明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均具有重大影響。
該地區擁有非常豐富的錫和青金石資源,居住的農民和移民歷史甚至可追溯至公元前7000年,但人文歷史卻不得而知。
法羅爾丘地的寶藏擴大了學者的視野,有助於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更好地了解青銅器時代的阿富汗。
第二部分:阿伊哈努姆(AïKhanum)
阿伊哈努姆是坐落在世界最北端的希臘城市建築遺址。
它由亞歷山大大帝的士兵後裔所建;當時亞歷山大前往印度,有些士兵留居了下來。
泛希臘文化取代了波斯文化的影響,並存在了300年。
1961年,阿富汗國王穆罕默德•查希爾•沙阿在打獵時,得到了一個科林斯柱頭。
於是在1965年,法國考古學家開始挖掘這座遺失之城。
第三部分:蒂拉丘地(Tilla Tepe)
阿富汗地區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突厥和蒙古的後裔,遊牧文化和生活方式淵源流傳,成為了許多學者的研究範本。
1978年,俄羅斯考古學家維克托•薩瑞阿尼迪發現了6個遊牧部落的古代墓葬,出土了21000多件工藝精湛的精美金器。
這些遊牧部落可能是王室成員,生活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100年之間。
他們習慣於隨時攜帶自己的財物。
這些藝術品包括數千件小珠寶和其他飾品,這些都可縫在他們的衣服內。
塔利班上台後開始毀壞喀布爾博物館中的藝術品,而一些寶藏被勇敢的人們藏了起來,得到了保護。
這些藏品直到2003年才再次露面,此時它的故土也已變得更穩定、更安全。
第四部分:貝格拉姆(Begram)與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伴隨著絲綢製品(全部由中國生產)在羅馬帝國的日益流行而出現。
提起它,人們的腦海中會立刻浮現出一幅具有異國情調和浪漫色彩的圖畫:駱駝和商隊、馬可•波羅、敢於冒險的商人、攔路搶劫的土匪以及各種奢侈品。
中間鑲嵌著阿富汗的「絲綢之路」穿越中亞,將中國、印度與西部的希臘和羅馬連接在了一起,這其中也包括埃及。
貝格拉姆是阿富汗最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
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了兩個密封於2000多年前的房間,裡面全是當時交易的貨物。
最初學者們認為這兩間房屋及其寶藏可能屬皇宮所有,但後來的研究表明它們是用來儲存「絲綢之路」貨物的巨大庫房。
沒有人知道貨物主人為何沒有回來。
房間內的工藝品反映了2000年前阿富汗卓越的藝術創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