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耀傳世-越窯青瓷在歷史中的地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越窯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浙江上虞、慈谿、餘姚一帶古為越地,故稱越窯,是中國越瓷的發源地。

東漢時,中國最早的瓷器在越窯的龍窯里燒製成功,因此,越窯青瓷被稱為「母親瓷」。

越窯持續燒制了1000多年,於北宋末、南宋初停燒,是我國燒制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的窯系之一。

其中,慈谿上林湖一帶燒制的越窯青瓷最為著名。

據記載,五代吳越國錢氏王朝在上林湖曾設置過官監窯,專門從事生產釉色青綠、釉質瑩澈的「秘色瓷」,作為宮廷用品,並向中原諸王朝進貢。

於是「秘色瓷」就成為上林湖「似玉類冰」上乘青瓷的代名詞。

青釉蓮紋盤

越瓷始於漢,盛於唐,特別在唐朝的中後期,瓷器燒制的技藝已達到了純熟的程度。

那時,由於創造了將肧體盛於匣缽之中與火分離的裝燒法,從而使產品器形端正、肧胎輕薄、胎質細膩、釉色晶瑩。

晚唐詩人陸龜蒙曾賦詩讚美:「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並盛讚越瓷「類冰似玉」。

越窯蓮瓣尊

辨別越瓷從以下幾個方面看:

(一)胎質

唐宋時因其胎土含鐵較高,胎呈灰白色。

胎質細膩,器壁輕薄,器壁較薄,器形規整,轉折處分界明顯。

(二)釉面

唐早期,大部分釉色為青中泛黃或米黃,少部分呈青色。

唐中期,因採用匣缽燒成,釉色以青色為主。

晚唐五代,釉色青翠者較多,「貢瓷」胎薄釉薄,釉色類冰類玉,晶瑩滋潤。

有時釉面顯現黑點子。

北宋大批「貢瓷」釉面以青綠色為主,釉面光潤,民用瓷以青色為主。

(三)造型

唐宋時常見器物有碗、盤、盞托、盒、瓶、灌、硯等。

盤碗類器物,唐早期及以前為平底,唐中期開始出現玉璧底及環形底,五代多見矮圈足,北宋圈足高而窄。

唐五代盤碗多見花口,腹部壓有凸筋。

壺類唐早期以前多為盤口,器身豐滿平底。

唐中期開始盤口消失,器身逐漸消瘦,出現短流與肩帶狀把,仍為平底,稱執壺(注子)。

五代北宋時,執壺的腹部多見瓜棱狀,流彎曲變長,出現圈足。

瓶類極具代表性的是八棱長頸瓶,法門寺晚唐塔基出土的一件,造型新穎,油色清亮,器形規整,圈足底,為秘色中最精彩最典型的作品。

體現了越窯器「全棱」的特徵,即器蓋與器身帶棱帶角,或器身通體有稜有角者,成型與燒造工藝難度極大。

唐代越窯秘色瓷花口盤

(四)色彩

越窯青瓷釉下彩繪始於東吳,唐代彩繪技術趨於成熟。

晚唐天復元年(901)水邱氏墓出土的喝彩如意雲紋薰香爐和蓋罍就極具代表性。

唐代越窯秘色瓷八棱瓶

唐代「秘色瓷」造型嚴謹,釉色青翠均勻,色澤典雅,體現了盛唐時卓越的制瓷工藝水平。

現今發現的唐代越窯"秘色瓷"都是陶瓷史上的精品。

此時為越窯青瓷發展的頂峰。

1987年4月,陝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風縣法門寺塔唐代地宮,發掘出13件越窯青瓷器,在記錄法門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帳上,這批瓷器明確記載為「瓷秘色」,從而使人們進一步認識了「秘色瓷」。

如有相關問題諮詢可加小編微信 ID:mj13120882148.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