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不銹外加形狀記憶:越王勾踐劍真的那麼神奇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越王勾踐劍屬我國國家一級文物,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
劍首外翻捲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劍上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個字,堪稱國寶。
最為奇特的是越王勾踐劍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後,出土時劍身依然閃爍著炫目的青光,寒氣逼人,鋒利無比,肉眼看不見一絲銹跡,而且還據說越王勾踐劍具有所謂的金屬形狀記憶效應,在為祖先技藝之精湛驚嘆之餘,今天咱們就從劍身材料的角度來分析分析。
一是越王勾踐劍為何千年不銹
首先要說明的是這裡的「不銹」不是指完全不生鏽,而是鏽蝕得很緩慢,就好比我們現在生活的不鏽鋼一樣,不是真的「不銹」,而是銹得很慢,慢得不易為人所察覺。
越王勾踐劍的材料從本質上來講是青銅器,也就是銅錫合金,經現代材料分析方法測定,越王勾踐劍的含銅量約為80%-83%、含錫量約為16%-17%,另外還有少量的鉛和鐵,從當時的技術水平來看,鉛和鐵可能是材料中的雜質。
一方面,錫青銅又有較高的強度、硬度和彈性,同時在大氣、淡水中有良好的耐腐蝕性能,另一方面,越王勾踐劍的劍身上鍍有一層含鉻的金屬,鉻是個什麼玩意兒?簡單的說,我們現在生活中的不鏽鋼中添加的主要合金元素就是它。
因此,越王勾踐劍擁有良好的抗腐蝕能力和相當的鋒利程度是必然的。
但是即便如此,從材料專業的角度上看,要保持兩千多年不銹也未免誇張,如果用目前最好的不鏽鋼埋在土裡2000年,也沒有人敢保證它不生鏽。
實際從上出土到現在幾十年的時間,劍的表面已經明顯不如出土時明亮,由此可見即使是在目前這樣科學水準的保管條件下,其鏽蝕的進程也是難以絕對阻止的。
而越王勾踐劍的材料已被現代科學所確定,雖然其材料本身確實具有良好的抗鏽蝕能力,但其兩千多年都不銹的主要原因實際上是隔絕氧氣的埋藏環境。
二是所謂的金屬形狀記憶功能
對於這個說法,本人確實查不到出自何處,大概曾經有這樣的一條新聞:「一號兵馬俑坑T2第十一過洞的一件青銅劍,出土時因被陶俑碎片壓住而彎曲,當把陶俑碎片拿掉後,劍立刻反彈恢復平直」。
於是很多人驚呼現代材料學家夢寐以求的「記憶金屬」居然出現在了千年以前。
實際上所謂的「形狀記憶效應」的原理是材料內部組織的稱之為「馬氏體相變」造成的,這一「馬氏體相變」改變了材料內部的晶體結構,從而使得材料的外形發生改變。
壓在劍身上的碎片移走後劍變直只能說明劍本身的彈性和韌性比較好,和形狀記憶關係不大。
所以說到越王勾踐劍究竟有沒有形狀記憶效應呢?個人認為沒有,但嚴格說來,要確定有沒有,只能把咱們的國寶越王勾踐劍拿出來做個實驗,彎一彎就知道了,顯然不現實吧。
總的來說,越王勾踐劍體現了我國古人極高的智慧和技術水平,我們既要站在現在的角度上客觀的看待當時的技術,又要看到在當時這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技術了,比方說劍上鍍的含鉻金屬可不是一般的技術辦得到的。
當然這還只是從材料本身的方面看,如果從整個製造加工過程,還有歷史,文化價值等多方面看,祖先也真是值得我們現代人膜拜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
2000多年「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之謎
春秋五霸時期,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一舉擊敗了吳王夫差,演出了歷史上春秋爭霸的最後一幕。歲月的流逝,使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靜靜沉睡在歷史的長卷里,忙忙碌碌的後人幾乎把它遺忘了。 然而,一支考古隊在...
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劍為什麼歷經了千年而不朽?
越王勾踐因「臥薪嘗膽」名垂千古,成為激勵無數人奮進的楷模,關於越王勾踐的一些野史趣聞也常被人們津津樂道。1965年在湖北武漢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歷經2400餘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此劍被世人譽為「天...
越王勾踐的這把「天下第一劍」 千年不銹
提起勾踐,比「臥薪嘗膽」更有名、同樣有歷史研究價值的,還有一把被譽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是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是春秋晚期越國製造的青銅器,劍長55.7厘...
神奇!揭秘越王寶劍經歷千年而不腐朽之謎
勾踐是春秋末期越國的君主,公元前496年至前465年在位。公元前495年吳越交戰,越國兵敗,退往會稽山。勾踐採用范蠡的計策,向吳稱臣。勾踐歸國後,臥薪嘗膽,時時不忘滅吳雪恥。他任用范蠡、文種等人...
「漲知識」越王勾踐劍為何千年不生鏽?
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考古工作者在墓主人身體的左手邊,發現一柄裝在黑色漆木箱鞘內的名貴青銅劍,劍身一面近格處刻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專家通過對劍身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