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先河之引領③:燃起陶瓷王國的燒造之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重讀鄭州│第七篇 創新先河之引領
燃起陶瓷王國的燒造之火
作者:閻鐵成
燃起陶瓷王國的燒造之火
-
水、火、土的完美結合孕育了一種新的物質,由粗獷、樸實的陶器,到溫潤、潔凈、雅致的瓷器,凝結歷代工匠的智慧與心血,積聚時代與民族的精華,陶瓷創造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科技、工藝、文化史上的奇葩,成為外國語彙里中國的代名詞。
-
陶器是人類利用天然物質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第一種新的物質,它是隨著史前人類進入穴居生活而出現的。
據最新考古成果,中國至遲在距今2萬年到1萬年前的舊石器前時期向新石器時期過渡階段就開始了陶器燒造的歷史,經過「泥片貼築法」 「泥條盤築法」,特別是發明了輪制技術後,中國陶器先後呈現灰陶、紅陶、彩陶、黑陶、白陶、釉陶等五彩繽紛的藝術世界,開闢了人類生活的新境界。
積累了1萬多年的制陶的經驗與智慧,中國人在公元前16世紀創造出了比陶器更為精美耐用的新器物,這個用瓷石做坯料、外施釉汁、以1000度以上高溫燒造出來的新器物就是更深影響人們生活的瓷器。
儘管這一時期的瓷器被稱為原始瓷,但是它具備了後期瓷器的所有要素,以它為起點,東漢(公元25—220年)的青瓷、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的白瓷、唐代(公元618—907年)的青花、北宋(公元960—1126年)的釉變、元代(公元1279—1368年)之後的彩瓷,中國人在造型、釉色、燒制和裝飾上不斷創新,借鑑並融合了其他工藝的精華,將 「形」、「意」 之美發揮的淋漓盡致。
淳樸洒脫的民俗意趣與恢弘典雅的皇家風範,千餘年來精彩紛呈,一路輝煌璀璨,展現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和審美情懷。
-
出土於鄭州新密峩溝遺址的9000年前灰陶人頭像 / 上左 出土於鄭州商代遺址的3600年前的青釉瓷尊 / 上右
-
出土於鄭州鞏義的唐代三彩雙龍尊
出土於鄭州大河村遺址的7000年前彩陶雙連壺
-
鄭州在距今1萬年前就開始了制陶歷史,李家溝遺址中數量眾多的夾砂陶殘片,展示了鄭州人那個時期創造中國陶器的卓越智慧。
裴李崗遺址中,陶器的使用已非常普遍,並且不限於生活器皿,開始了陶藝的製作,陶狗、陶羊是目前發現的中國人最早的陶制藝術作品。
仰韶時期鄭州眾多的遺址中,美輪美奐的彩陶世界令人嘆為觀止,鄭州人將對生活和自然觀察,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藝術思維毫不吝惜地刻畫書寫在陶器之上。
夏王朝時期,作為中國的王國之都,鄭州灰陶大氣、莊嚴,所展現的王者風範,令其他地區所望塵。
歷史進入公元前16世紀,中國原始瓷器產生了,鄭州人再一次用自己的創新鑄造輝煌,迄今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原始瓷就在鄭州。
自此之後,鄭州人在中國陶瓷製作發展中不斷書寫新的篇章。
鞏縣窯的唐代青花、密縣的白地黑花瓷、登封窯的珍珠地刻花、鄭州窯的柴瓷等都是中國瓷器的扛鼎之作,為瓷器創新發展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10000年前的夾砂陶作
中國人在1萬年前即開始陶器的製作,在江西萬年仙人洞、湖南道縣玉蟾岩等地都發現了陶器碎片。
而在鄭州新密李家溝,一次就出土陶器殘片200多片,是同時期遺址中發現最多的。
這時期的陶器還是夾砂陶,反映了制陶初期陶泥未經淘洗,較為原始的狀態。
鄭州李家溝遺址出土的陶片
9000年前的陶藝之美
距今9000年前後,陶器製作已有較大的進步,器形和種類都有了極大地豐富,不僅有罐、壺、缽、碗,還有鼎、瓮、盤、豆、盂等。
陶器表面也有了繩紋、篦紋、指甲紋等裝飾紋。
鄭州這一時期的裴李崗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紅陶器,尤其是發現了陶制豬首、羊首,生動反映了先民們豐富的精神生活和審美情趣。
這也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陶制藝術品。
鄭州裴李崗遺址出土的陶塑豬首、羊首
鄭州裴里崗遺址出土的三足紅陶缽
6000年前的斑斕彩畫
距今6000年前後,陶器製作進入成熟階段,胎質純凈細膩,表面磨製光滑,火候一般較高,陶色更加鮮亮,部分陶器表面施有陶衣,並有用黑、白、紅等顏色彩繪的圖案花紋,成為色彩斑斕的彩陶器。
這一時期,遍布鄭州山山水水間的各處遺址都有彩陶的出現,而且獨具風采,出類拔萃。
僅大河村遺址出土的彩陶上面就有30多種花紋圖案,有植物紋、魚網紋,有直線、曲線、圓點、弧線等幾何圖案,紛繁多樣,新奇別致,明快簡潔,柔美勁健,展現了鄭州人精彩的藝術世界。
鄭州地區出土的彩陶器
仰韶_彩繪陶罐
出土於鄭州大河村的白衣彩陶缽/左 出土於鄭州后庄王的彩陶右罐/右
出土於鄭州西山遺址的彩陶罐 / 左列 出土於鄭州大河村的彩陶罐 / 右列
3600年前的瓷器之光
中國是瓷器的發明國,但長期以來,所見實物多為漢代燒制,直到20世紀50年代鄭州商代一座墓葬的發掘,才改變了人們的認識。
這座墓葬出土了一件大口尊,非陶也非今天的瓷器,經過專家用儀器檢測和研究,發現它的胎骨是以高嶺體土製成,燒制溫度到達了1200度以上,胎色灰白細膩堅硬,吸水性較弱,器的里外表面遍施光亮晶瑩黃綠色釉,這些基本特徵與瓷器所應具備的條件相近。
不過這些瓷器胎體的原料質量還不夠精細,胎色白度不高,器表的釉層較薄,胎和釉結合較差,因此,專家們將與陶器有本質區別但還未完全達到瓷器標準的器物定名為原始青瓷,並將商代(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定為中國瓷器的源起時期。
近50年來,鄭州地區不斷有原始青瓷的出土,展現了中國瓷器初創時期的風采。
鄭州商代遺址內出土的原始青瓷
商代青釉瓷尊
三彩與青花的搖籃
在鄭州鞏義北山口鎮水地河、白河、鐵匠爐村一代的白河兩岸台地和與此緊密相連的站街鎮大、小黃冶村一代的黃冶河兩岸台地上,遺存有大規模古代燒瓷窯址,這些瓷窯,始燒於北朝,發展於隋,盛於唐,式微於宋、金,被稱為鞏縣窯。
鞏縣窯早期生產青瓷,隋代開始生產白瓷,另外還生產黑釉、青釉和茶葉末釉瓷器。
尤其珍貴的是,在唐時期窯址中發現了青花瓷和三彩陶。
鞏縣窯的器物有碗、盤、壺、瓶、罐、枕以及明器等。
鞏縣窯是中國燒造瓷器時代早、規模大、燒造工藝高、持續時間長的一處遺址,它在民窯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官窯燒造器皿和供應瓷器原料的窯口,在西安唐大明宮和揚州以及南海沉船中都發現了鞏縣窯的產品。
對於研究中國白瓷的起源與發展提供了資料,對研究盛唐時代陶瓷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特別是三彩和唐青花瓷窯址的發現,為中國這兩個重要陶與瓷品類的發展找到了源頭,在中國陶瓷史和經濟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鞏縣窯遺址和燒制的各類陶瓷器
黃冶窯三彩器裝飾圖案
唐青花瓷罐及展開圖
唐三彩仕女
三彩枕
唐三彩駱駝
唐三彩瑞鶴盤/左 唐三彩罐/右
唐 白瓷瓜棱罐
唐 白瓷罐/左 唐 白瓷壺/中
唐三彩陶硯
唐三彩雕花杯
唐三彩雙龍尊
唐三彩鎮墓獸
出土於鄭州的瓷器和三彩器
鞏義瓷窯遺址全景
黃冶窯作坊遺址
白河窯唐代窯爐
唐三彩外銷線路圖
大美珍珠地的源起
唐宋之際,鄭州密縣、登封一帶制瓷業非常發達,密縣窯、登封窯在中國陶瓷史上地位重要。
密縣窯產品以白瓷為主,其次為黑瓷和青瓷,還有少量的醬瓷、黃釉瓷。
瓷器主要是小型器,有碗、盤、壺、盒、燈、罐、杯、注子、枕、俑及圍棋子、象棋子、骰子等。
特別是其中發現了早期的珍珠地劃花工藝,證實此工藝源於密縣窯。
珍珠地劃花,源於唐代金銀器上的鏨花裝飾,其工藝是用管狀竹木或金屬工具,在施好化妝土的胚體上戳印而成,圓點周圍露出胚體本色,中心是白色,在施以透明釉,經高溫燒造後形成色調對比強烈的藝術效果。
登封窯在登封曲河一帶,以白釉為主,珍珠地劃花作品最多,主要為瓶,製作工藝複雜,立體感極強,雅致精美,僅存的幾件珍珠地劃花瓶被故宮以及美國、日本博物館收藏。
密縣、登封窯燒制的瓷器
珍珠地窯童子枕
宋代白釉珍珠地牡丹紋瓷枕
密縣瓷窯遺址出土的臥鹿枕
牡丹紋瓷枕
白釉珍珠地瓷燈
珍珠地刻花梅瓶
白瓷黑花碗
密縣窯遺址隨處可見的窯具和碎瓷片
密縣窯遺址
洛陽唐三彩再續古都風華
洛陽,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洛陽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
唐宋元時期的早期青花瓷器
中國青花瓷最早出現在唐代,唐代的鞏縣窯就開始使用含有鈷的藍釉彩來裝飾陶瓷器,但是唐代青花瓷的製作還不成熟,而且隨著鞏縣窯的衰落還一度中斷。中國的青花瓷在唐宋開始萌芽,到了元代後期,由於國際上對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