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農民拿贗品文物矇騙日本人,現在被國家收回不准出國出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939年在河南安陽武官村的吳培文的叔伯哥哥吳希增在野地里探寶,探杆探到13米時,碰上了堅硬的東西,挖出來一看,頭上帶著銅銹。
當晚十七八個人趁著夜幕動工挖掘,為了防備日本人發現,到天亮再用原土封住洞口。
第二天晚上,挖掘隊伍擴大到四十多個村民,連挖了三個晚上,抬上來一個銅銹斑斑的龐然大物正是震驚後世的青銅器國寶后母戊鼎。
后母戊大方鼎出土後,秘密運回武官村暫時埋到了吳培文的院中,用柴草偽裝好。
后母戊鼎,是什麼?一部分讀者可能關注過,一部分讀者可能還不是很清楚。
在這裡小編普及一下:
后母戊鼎一稱司母戊鼎,又稱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
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
后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后母戊」三字得名,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峰露芒,間用肥筆。
后母戊鼎厚立耳折沿寬緣,直壁深腹平底。
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
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首尾相接,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緣飾饕餮紋,均以雲雷紋為地。
足上端飾浮雕式饕餮紋,下襯三周凹弦紋。
該鼎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氣勢恢宏,紋飾美觀,鑄造工藝高超,亦是已發現最大的商代青銅禮器。
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
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如今看到的后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為後配,其中還有一段真實的故事。
雖然這個寶物埋在了院中,只有很少人知道,但是很快就被當時駐東營飛機場的日本警備隊隊長黑田榮知道,畢竟在1937年11月,安陽已經被日寇占領。
我們也不得不佩服當時國人的骨氣,一部分很適合當漢奸。
這也可能和窮有關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為了錢,什麼事情也做。
當日本人看到這個文物後,繞著鼎一邊轉圈一邊嘀咕「寶物!寶物!」
日本人走了,這些人害怕了,畢竟日本人知道這個消息。
萬一日本人那天來了奪走寶物要了他們的命怎麼辦。
於是,他們打算找行家趕緊賣掉。
當時找的是北平的大古董商肖寅卿「看貨」。
肖寅卿來了後,出價二十萬大洋,這些人也的確是見財起意,也答應了。
但是這個古董商有個條件就是這個寶物體型龐大,必須將大鼎分割成幾大塊裝箱。
這些人用鋼鋸的用鋼鋸、用大鐵錘的大鐵錘倒騰了一夜只弄掉了一個耳朵,這也是如今看到的寶物一個是後配的耳朵原因。
很快大家就良心發現,這個寶物就是好,質量也好也美觀,中國文物不能這樣被自己毀了更不能交給日本人,於是商量一起把大鼎好好保護起來。
之後,日本人連續派兵多次進村搜寶。
第一次,日軍100多人將吳家大院翻了個底朝天也沒找到。
日本人走後,吳培文將大鼎轉移到了自家馬棚地下。
第二次,日軍來了三輛大卡車,一進村,就架起了機關槍,吳培文給馬棚潑了些屎尿什麼的,成功混出了日軍包圍圈。
吳培文知道日本人找不到寶物是不會善罷甘休的,於是在日本人第三次搜查前,花20大洋從古玩商處買了一個青銅器贗品,藏在自己家炕洞裡。
不久以後,日本兵和偽軍又進村了,搶走了那個贗品青銅器。
而真正的寶物被藏在原先日本人挖的地方,這也是應了一句,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吳培文怕被日本人識破贗品,為了躲避追殺開始了逃荒之旅。
直到1946年6月當地政府勸說將文物交回國家,這個文物才重新出土,之後保存在南京中央博物院。
據說,當時轟動了整個南京。
1959年銅鼎從南京調往北京,存於新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至今。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現為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
村民挖出「鎮國之寶」,日本發動軍隊搶奪,卻毀在郭沫若手中
導讀:《國家人文歷史》專家2009年評選的「九大鎮國之寶」有多不靠譜?這九件文物都是國寶級文物,但大多數世人壓根沒聽說,就連世人皆知並公認的鎮國之寶「后母戊鼎」都不在列。說到這件青銅器國寶,那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