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真正的法律?自然法是否存在? - 哲學新媒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靠著理性與想像力的作用,哲學的「自然法」指出人性渴望藝術的美、公平的善、自然的真。

聞法色變,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法律本來是「善與公正的藝術」( ... 人訂閱 來稿 什麼是真正的法律?自然法是否存在? 《法哲學:自然法研究》書摘 自然法,最初起於哲學的想像力,為了探討法律的本質,追問什麼才是真正的法律?有無自然法的存在?為此,幾乎歷史上每個哲學大家都認真探索,因為自然法的原理起源於思辨,牢牢地吸引求真的心靈,由此誕生了法律的哲學(法哲學),或稱法理學。

法哲學探討什麼是真正的法律,進而追問實現良善與正義的可能條件。

by:哲學新媒體,12/08/2021-07:00 您在這裡首頁»來稿 By哲學新媒體on三,12/08/2021-07:00 加入書籤,請先登入網站 難度: 3 文/陳妙芬 法哲學的問題:什麼是真正的法律?自然法是否存在? 靠著理性與想像力的作用,哲學的「自然法」指出人性渴望藝術的美、公平的善、自然的真。

聞法色變,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法律本來是「善與公正的藝術」("Iusestarsbonietaequi."-PubliusJ.Celsus,D.1.1.1pr-1),為何經驗卻不是如此? 人們對法律的恐懼或不信任,在繼受西方歐陸法制的亞洲社會,由於欠缺自然法思想背景,更是明顯。

歸根究柢,國家法律時而帶有威權性格,以及常出現令人感到不公不義的結果,本來愈弱小的人,愈需要法律的保護,但事實卻常背道而馳。

的確,人訂的法律有許多缺陷,自古至今,人為法與自然法的衝突,就是戲劇和文學經典的題材,例如大家熟知的古希臘悲劇《安提岡妮》、莎士比亞的名作《威尼斯商人》,或如台灣作家賴和的感人小說《一桿稱仔》。

博客來購書連結 《法哲學:自然法研究》,2021 儘管「自然法」就存在我們身邊,如同空氣和水,然而,除了法哲學專家之外,不僅許多學者及學生對「自然法」這個詞還相當陌生,社會大眾多數更從未聽過這個詞。

而有趣的是,在實地偶然的談話中,我發現只要提及二戰至今,關於德國納粹政權制定的法律(制定法)普遍被認定為惡法,因而引發納粹「惡法亦法」或「惡法非法」的辯論,對照現今切身的司法正義問題,瞬間每個人都能想像「超制定法之法」存在的可能性,而立即了解原來這就叫做「自然法」。

自然法,最初起於哲學的想像力,為了探討法律的本質,追問什麼才是真正的法律?有無自然法的存在?為此,幾乎歷史上每個哲學大家都認真探索,因為自然法的原理起源於思辨,牢牢地吸引求真的心靈,由此誕生了法律的哲學(法哲學),或稱法理學。

法哲學探討什麼是真正的法律,進而追問實現良善與正義的可能條件。

自然法的概念與論證,散見於兩千多年來各個不同時代的形上學、倫理學、神學、人類學、政治學及法學等文獻,有關自然法的精細分析,首見於中世紀經院哲學家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5-1274)的《神學大全》(SummaTheologiae),近代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Locke,1632-1704)雖有不少自然法研究手稿,但均為後人編輯出版。

此外,德國法學家普芬朵夫(SamuelvonPufendorf,1632-1694)的《論自然法與萬民法》(Dejurenaturaeetgentium,1672),以及海涅克烏斯(JohannGottliebHeineccius,1681-1741)的《自然法及萬民法的原理》(Elementaiurisetgentium,1738),為少數探討自然法原理的法學著作。

就文獻史料來說,第一部完整的自然法專著,直到18世紀才出現在歐洲的大學教授著作與講義之中。

1755年德國哥廷根大學教授阿亨瓦爾(GottfriedAchenwall,1719-1772)發表《自然法》(IusNaturae,1755-56)共兩冊,此書以拉丁文寫成,這是18世紀最早通行的自然法專著,德國哲學家康德一生講授自然法課程時,就使用此書(1763年再版本)為教材達20年之久。

康德的學生費爾阿本(GottfriedFeyerabend)所記錄的康德1784年上課筆記,即是著名的康德《自然法:費爾阿本筆記》(Naturrecht-Feyerabend,1784)。

另一受康德提攜的晚輩費希特(JohannGottliebFichte,1762-1814)於1796年發表《自然法的基礎》(GrundlagedesNaturrechts,1796),此書詮釋自盧梭提出的自然權利論,成就斐然,謝林(FriedrichWilhelmJosephSchelling,1775-1854)還曾就費希特此書發表論文〈自然法的新演繹〉("NeueDeduktiondesNaturrechts",1797),可見當時自然法論的新方向。

此後十九世紀初黑格爾(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1770-1831)發表研究自然法的期刊論文、以及《法哲學綱要:或自然法與國家學大綱》(GrundlinienderPhilosophiedesRechtsoderNaturrechtundStaatswissenschaftimGrundrisse,1821),將自然法視為「真實絕對的倫理」("dierealeabsoluteSittlichkeit")的展現,在他之後各家的自然法論著,持續發展自盧梭、康德以至法實證主義興起前的自然法理論,它們各有擅長,但都有一共通之處,就是試圖把人的自由與權利,從舊時的宗教權威與封建王權中解放出來。

因此,相較於訴諸權威,「自然法論」平易近人,強調無分宗教或出身,人有個別與共通能力,它是哲學性的倫理學和美學基本教材,引導人去思考什麼是正義、是非、公平、人性、價值、權利和法理。

探索自然法的方法,可琢磨人們與生俱來的「想像力」和美學判斷力,從經驗中重新思考人為的法律是否背離了法理?法、理、情有何關係?例如特殊和疑難的個案,需要細膩的觀察、抽絲剝繭以釐清事實,還要提出適當的法律解釋、形成推論以達到衡平正義。

簡言之,探究法理,意在追求「正確」的法律,正確的標準不外乎——使人相信法律知識為真、符合基本的道德善、具備完整的論理形式。

假使沒有正確的法律觀念,可想而知,社會和個人甚至環境生態的治理,終將陷入無法無天——只有表面法治、實則強凌弱的狀態。

自然法與實證法 自然法是否存在?這也是最早的哲學問題。

古代人善以對話的言談辯證方法,探索形而上的自然法;中世紀的神學家和哲學家善以理性分析方法,論證自然法、神法和人為法之間的關係,而近代受自然科學發展的影響,哲學家融合理性和經驗的推論方法,探索人為的法律與自然法的關係。

每個時代提出不同的自然法論,在方法上確實各有擅長,但是在深入研究之後,可以發現自然法論有其發展脈絡,隨著時代所採的方法雖有不同,對自然法的理解也有差異,但卻有一些共通之處,足以讓我們辨識出自然法的本質樣貌。

自然法研究能一直吸引著思想家,大概就是因為自然法的真、善與美的價值,即使在最險惡的時局,仍能支撐世人的信念。

人間立法者,制定了多如牛毛的法律,在民主尚未誕生前,這些人的立法準則不是來自民意,那又是根據什麼?按法律的定義,恣意的命令不能自名為法,專制的立法者自稱「朕即法律」的宣示,僅具有實力或實效(efficacy),並不具有效力(validity),因此,推翻專制暴政的正當性,從來都是來自一個主張——法律必須具有效力。

認識法律,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區分「實效」和「效力」。

人訂的法律,或民主或專制,均要求人民必須遵守,這是為了達到實際統治的效果,稱為實效,就如治軍的命令均要求士兵遵守,或如搶匪下令銀行櫃員交出金錢,這些命令由於具備強制力(甚至身心壓力),所以能收到「被服從的實際效果」。

然而,我們並不會認為這些命令必然就是「法律」,原因就在於它們欠缺了某種「符合法律的實質」,讓人對其是否真的(truly)「合法」和「正當」有疑,這就是關於「效力」的問題。

依思考的邏輯,法律的效力既然跟實效有別,那效力不會是純粹事實性或經驗性的,思考超出事實與經驗之外的理由——例如要以何種理由來證成(justify)某個爭議性的法律(像是同性結合專法)為有效?而能被認可為社會生活的行動準則(所謂規範)?用稍微艱澀的術語來說,法哲學家之所以探討效力問題,所針對的就是法律的「規範性」(normativity),這涉及抽象的後設思考,正是哲學的著力之處。

法律的「後設」思考(meta-thinking),意指把實際的法律當作觀察對象,我們就可以仔細地觀察它、檢驗它,法哲學家對此甚至做到滴水不漏,從道德形上學、法價值論到語言分析等研究,都在思考法律效力(法律規範性)的問題——包括法律和道德的差別、合憲性和基本權利理論、法律中的權力和性別、法律位階和法律推理。

從思考到實踐,每當人訂的法律出了大問題,法哲學家更鍥而不捨地舉出「超制定法之法」——或稱自然法,以論理引導法律實務,自然法因此也被稱為「哲學的法」。

「超制定法之法」——自然法,究竟指的是什麼?「自然」的範圍如此之廣,包含客觀的自然世界——所謂大自然,大自然的法則當然非人為可定,因此大自然的法則亦稱「自然律」,自然律是一種「超制定法之法」,這是毫無疑義的。

那麼,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超制定法之法」——哲學的自然法? 提出上述問題的哲學家,是最早研究人類社會的自然法的一群,他們也是初生的法哲學家。

從觀察人性開始,法哲學家發現人們對法律的感受很直接,人普遍有是非感、正義感——無論天生或出自教養,人的這種感官知覺,用哲學的話語來說,就是理性與感性結合的「自然天性」。

在原始社會,或哲學所假設的自然狀態中,人們原就擁有是非感和正義感,並以此認知自然法,於是法哲學家又以「法感」來指稱認知法律的感官條件。

在自然法論的發展中,法感甚至逐漸演變為法學的判斷力的基礎。

法感與判斷力 法感與判斷力,正是自然法論的兩個核心概念。

尤其從17到18世紀,以霍布斯、盧梭與康德為代表,提出自然法論的哲學論證,可以簡要的表述如下(簡稱T命題): (T)「自然人」的法感中,能夠演繹或延伸出一種「道德主體」的判斷力,使人在感官知覺之上,思考和理解法律的本質及效力,此即獲取自然法知識的必經之途。

上述(T)命題所指自然法的認知途徑,先是由個人的感官出發,再經由理性及判斷,最後獲得知識。

自然法的推論,常被歸為哲學人類學,更常被納入哲學的倫理學,但仔細推敲,上述哲學論證,並未預設任何概念的共相或本質——沒有任何關於人、人性或道德性質的預設,而僅指出個人的感官有認知能力,至於自然法有何客觀不變的內容,並不是論證的重點。

換言之,(T)命題的重點,清楚地放在人與自然法的關係——人如何在自身的感官知覺上,形成關於自然法的認知判斷,如此論證在方法上是極為精巧的,採用了哲學中的「美學」,她是研究感官知識的學問(scientiacognitionissensitivae),強調知識(包括價值)是建立在主體與認知對象的關係中——簡稱「美學關係」或「感性關係」("aestheticrelation")。

換言之,只有當人與客體處於這層關係之中,人才有可能對客體做出感知反應——即所謂「美學反應」("aestheticresponse")(如上述的「法感」),無論此對象是藝術或自然法。

WikimediaCommons ThomasHobbes,1588-1679 早在英國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9)於1651年發表名著《利維坦》,即可看到他的自然法論證,嫻熟地運用了18世紀以後哲學家所稱的「美學」(亦稱為「哲學的美學」),他曾仔細考察人的感官知覺及反應能力(即後人所稱的「美學反應」,"aestheticresponse"),將之運用於自然法論證,並且強調情感與認知能力的同等重要性。

霍布斯指出自然法是人所欲求、並由理性創造的,要認識自然法之前,須先了解自然人處於戰爭狀態及其恐懼: 〔……〕在自然人身上,我們發現有引發爭執的三個根本原因。

第一是競爭,第二是缺乏自信,第三是虛榮。

第一個〔競爭〕為人事物相互爭奪,第二個〔缺乏自信〕為自保,第三個〔虛榮〕為了名聲。

為了第一個,使用暴力,奪取別人的人身、妻子、兒女和牲畜,第二個再來要保護他們,第三個為了零碎小事,一個字,一個微笑,一個不同意見,或任何其他貶低的符號,不論是直接針對他們個人,或是〔間接〕在親屬、朋友、民族、職業或名稱中所反射出來的。

這裡很清楚地,沒有公認的力量使所有人營生有所忌憚,在這段時間內,他們生活的狀態,就叫做戰爭。

這個戰爭,是每個人對每個人的戰爭。

所謂戰爭,不只是一場戰役,或是打鬥,而是一段延續的時間,在此期間,發動戰鬥的意志(Will)是所有人都清楚知道的:因此,時間(Time)的概念,必須被歸為戰爭的本質,就好像時間是天氣的本質一樣。

1 按霍布斯的分析,在戰爭狀態中,每個人都是彼此的敵人,在沒有外力保護的情況下,自然人只能用自身的力量以求自保,而且由於運用智慧和發明將使所有人皆獲利,在自利的考量下,自然人也沒有理由去從事發明創造,因此既不會有工廠,也不會有文化。

沒有航海,也沒有交換的貨物,沒有開發地球的知識,沒有藝術和文學,也沒有社會,更糟的是,在這段持續的時間中,只有不間斷地害怕暴力死亡,而人的生活是孤單、貧窮、封閉又殘暴的。

在這樣的狀態中,唯有渴望生存及和平,自然人才可能自願脫離戰爭狀態,依理性彼此締結和平約定,這就是自然法的誕生,霍布斯如此描述: 引人傾向和平的熱情,來自對死亡的恐懼、對生活必需品的渴望,以及期待建造必需品的工廠。

而理性可認知和平必要的條款,人們亦可能同意這些和平條款。

這些條款——也被稱為自然法(theLawsofNature),就是我在底下兩章中要特別談的。

2 霍布斯指出,最基本的自然法(FundamentalLawofNature)就是尋求和平、遵守「和平約定」,其次是足以保護自我的一切「自然權利」(thesummeoftheRightofNature)。

由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霍布斯開啟的近代自然法論,強調自然人和自然法的關係是建立於熱情和理性之中,並引入時間的觀念,以一種人性角度看待這段關係的引生。

他的分析中使用美學的三個概念——感官、時間與理性,從美學進一步延伸對「理性自然法」的倫理學論證,以此完成了霍布斯式的自然法論。

受到霍布斯的影響,後來的盧梭和康德,以美學分析感官、理性與判斷力,將美學與自然法論做了更緊密的結合。

從霍布斯到今日自然法論,雖然各個論證之間有許多差異——例如對於自然人與法感的詮釋不同,但方法途徑,幾乎不脫霍布斯在《利維坦》中詳細列出的論證順序: (1)感官——自由——理性——判斷(自然人)→ (2)自然法——自然權利(道德及權利主體)→ (3)社會契約——憲法——制定法(公民) 上述論證順序,分別構成了現代自然法論的三步驟:第一步(1)談「自然人」與自然狀態,第二步(2)是重要論證轉折,提出道德主體(也是權利主體)的概念,最後第三步(3)以「主體」概念演繹及證明制定法的效力。

如此,自然法論未必要直接證明——一切法律的效力均源於自然法,但卻間接證明了自然法是最初、也是人性本欲實現的正當法律,那麼對照於惡質的制定法,哲學的「自然法」即是正當有效的「超制定法之法」。

自盧梭和康德建立現代的主體哲學,此後他們筆下的自然法,因此亦被理解為「自然權利」,或稱「天賦人權」。

權利主體的誕生 受盧梭和康德的主體哲學影響,相較於古代、中世紀及近代的自然法學,18世紀以後的現代自然法論有一特色,就是個人權利意識的提高,最令人印象深刻及具代表性的一句話,應該就是德國民法及法哲學家耶林(RudolfvonJhering,1818-1892)的名言——「為權利而奮鬥」(DerKampfum'sRecht)。

這句話出自1872年耶林受邀至維也納發表的演講,當時歐洲正處於社會民主意識快速成長的時代,耶林當時所稱的「權利」意指「自然權利」(Urrecht,或譯為「原始權利」)。

他引用西塞羅的說法——「無論成文或不成文法,都允許以力制力(正當防衛)。

」("Vimvirepellereomneslegesomniaquejurapermittunt.")正當防衛本身就是一種「自然權利」或「自然法」。

在歐陸法制史中,法律、正義及權利三個概念是不可分割的,其字源相同,都來自"ius"這個字,因此耶林在德國民法尚未成文法化,人格權、無體財產權及正當防衛等權利,都尚未被國家法承認及保護之前,便以法律的情感(正義感)及法律的性質,提出法律本質在於保護個人精神及物質上的權利,而且權利不是從天而降,必須由人出於道德感,不畏利害衝突去爭取。

簡言之,權利是具體實踐的結果。

因此,「為權利而抗爭」亦提醒我們:「要在抗爭中發現你的權利!」("ImKampfesollstdudeinRechtfinden.") 道德感是法感(亦稱為「法感情」)的核心,人因道德感而有正義與權利意識,對此的哲學思考,早在古典自然法中萌芽。

但在18世紀前,現代的主體哲學仍未成熟,直到盧梭與康德才逐步建立現代自然法論最重要的基礎:從「自然人」的概念中,發展出擁有權利意識的「道德主體(權利人)」的概念。

最初這套推論,主要根據的是自然人的「純粹理性」直覺,雖然理性和直覺的假設,常被運用於知識和道德推論中,但這些假設僅有部分出於經驗、可被驗證,另一部分則訴諸形上學推論。

在形上學沉寂的19世紀後半,直到20世紀中,在這漫長的一世紀裡,為了對抗反理性主義的潮流,後世的哲學家們,重新找尋詮釋現代自然法的方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新康德哲學家卡西勒(ErnstCassirer,1874-1945)的盧梭詮釋,深刻分析了「道德主體」概念如何變為現代自然法論的特徵。

回顧18世紀關於自然法的討論,當時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證成「自然法」及其內容——「天賦人權」。

盧梭被視為啟蒙時代哲學家的代表,關鍵在他所提出的自然法理論,以自然法所蘊含的人性、自由及平等的道德意涵為基礎,進一步論述社會民主制度的可能性及正當性。

然而,盧梭的自然法理論似乎並不完備,有許多的矛盾、破綻或疑難,甚至也有不少研究盧梭的專家指出,盧梭本身的著作不具有連貫和一致性,因此例如VictorBasch就認為,像卡西勒對盧梭所做的辯證性的理解與詮釋,是一個「偉大的辯證之作」("uneespècedechefd'œuvrededialectique")。

當代的詮釋及論辯 WikimediaCommons ErnstCassirer,1874-1945 卡西勒於1932年〈盧梭問題〉("DasProblemJean-JacquesRousseau")文中,嘗試從新康德主義的角度詮釋盧梭的自然法理論,被視為重要的盧梭詮釋文獻。

他指出,盧梭所稱的「自然」與「情感」,皆有第一層次與第二層次的意義,而「自然法」的內容,應是根據第二層次意義下的「自然」推論而成的。

因此,卡西勒認為,盧梭的人性論與自然法並不相互矛盾或衝突,兩者其實是處於辯證的關係。

這個解釋,對結合人性論和自然法理論而言,至為重要,可以說是新康德主義藉盧梭觀點,重新提出論證「道德主體」的另一個可能性。

卡西勒的盧梭辯證詮釋,穿梭於盧梭著作文本(Discourssurl'originedel'inégalité,Contratsocial…),說明「自然人」與「道德主體」概念之間的生成、發展、延伸和轉變,卡西勒以精巧的詮釋學方法,一方面闡述「自然人」與「道德主體」兩個概念是歷史的觀念產物(例如有說「自然狀態已一去不回……」),另一方面分析它們是同一實質的不同面向(人的兩種「本質」)。

歷史性和分析性的詮釋,似乎是南轅北轍,但卡西勒把兩種詮釋融合為一的辯證詮釋,運用了理論的想像力,破除某些根深柢固的哲學思辨模式。

人既無法憑其自然而營生,也難以成就完美無私的道德主體性,取其中間模糊不確定的狀態並容許真實面貌,才可能確保平等互助的原則不是純粹道德律令,而是與人性相通的價值。

由此可知,現代自然法與人性論密切相關。

眾所周知,人性的假設並無一定的標準,至今也沒有共通的答案,即使新康德哲學家中,也存在極端不同的看法,甚至在歐陸及英美的法哲學界,因學派之見,介於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兩極之間的辯論,難分軒輊。

對於現代自然法論,最嚴肅的挑戰來自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哲學的陣營,邊沁(JeremyBentham,1748-1832)批評自然法是「無意義的踩高蹺」,他的批判分析發揮廣大影響,至今仍被法實證主義者奉為圭臬,當代最著名法哲學家哈特(H.L.A.Hart,1907-1992)和拉茲(JosephRaz,1939-)等人,都承繼了邊沁的看法,認為自然權利(包括基本人權)應被歸為道德權利,而非法律權利。

由於「自然權利」的概念常引起誤解,自二戰後迄今的法哲學論戰中,鮮見學者直接使用此一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基本人權」或「基本自由」等概念,而且以正義和法治原則的論證,取代已往的自然權利論證,例如羅爾斯(JohnRawls,1921-2002)的正義論證(「正義即公平」、正義的規則性)、德萊爾(RalfDreier,1931-2018)和阿列克西(RobertAlexy,1945-)的「安置命題」和新自然法論(基本權利理論、抵抗權論證),以及其他支持自然權利的類似觀點(例如,延伸至跨國人民、身心障礙者、動物權的討論),皆極具開創性的意義。

受到二戰後自然法復興的影響,以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開展的一連串國際人權運動,均強調「法治」及「正義」的關係,在理論上或有更新發展,但仍俯拾可見理性自然法論的思想痕跡——普遍承認存在自然權利,並承認最低限度的自然法為「超制定法之法」。

雖然已往自然權利的論證,幾乎已被正義論證和法治論證所取代,不過要正確理解其中疑難和不同解方,仍必須了解整個自然法論的歷史及理論脈絡。

※本文為聯經出版提供之文摘,摘自陳,妙芬. (2021).  法哲學:自然法研究. pp.41-61。

1.ThomasHobbes,LeviathanorTheMatter,FormandPowerofaCommon-WealthEcclesiasticalandCivil1909(1651),chapter13,p.96;這段引言中使用強調的字體,為原文以大寫字體所強調的部份。

2.Hobbes,Leviathan1909(1651),p.96. 聯經出版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0人投票。

加入書籤,請先登入網站 霍布斯 盧梭 康德 黑格爾 卡西勒 羅爾斯 邊沁 哈特 拉茲 法律哲學 倫理學或道德哲學 自然法 法實證論 道德 權利 公民 主體 法律 道德感 法感情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

收聽所有PODCAST節目 時事評論 泛哲學 書評 影評 劇評 相關內容 專題 【哲學專題】同性婚姻 國際編譯 如果天堂和你想的不一樣? 來看哲學電視喜劇《良善之地》(TheGoodPlace) by:tky,12/27/2017-17:00 冰的哲學 恭喜老爺,賀喜夫人,是人文科學!哲學家狄爾泰 第2季第4集 by:哲學新媒體,07/20/2021-07:00   1of31 下一頁› 今日熱門來稿 1 為什麼卡繆說,真正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 by:哲學新媒體,10/31/2018-18:00 2 蘇珊・桑塔格:後真理時代的指引 by:哲學新媒體,03/25/2022-19:00 3 科學哲學家怎麼看「算命」? by:哲學新媒體,07/29/2021-07:00 相關文獻 哲學普及 哲學的40堂公開課 從「提問的人」蘇格拉底到電腦之父圖靈,與大師一起漫步的哲學小旅程 哲學普及 普遍意志 學術專業 TheRealmofRights 哲學教育 考試用書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 哲學新媒體PhilosophyMedium是由一群哲學人組成的新創團隊,目標是結合哲學專業與網路新媒體,用富有創意的方式在社會上傳播哲學內容和推廣哲學教育。

我們提供哲學課程、服務與產品,​以期​點燃人們對智識和思辨的熱情,滿足大眾對哲學的需求與想望。

訂閱哲學新媒體 最新內容 馴養你的玫瑰花吧! 評釋韓炳哲《愛欲之死》 by:chaochin.chan,06/01/2022-12:00 5-B丐題謬誤、稻草人謬誤,有不倒翁謬誤嗎? 第3季第10集 by:哲學新媒體,05/31/2022-07:00 誰跟你龍蝦腦?凱特‧曼恩重批《人生十二法則》 by:賴怡禎HilaryLai,05/30/2022-09:00 在社群媒體上追蹤我們 搜尋表單 搜尋 Copyright©哲學新媒體,2014-2022.AllRightsReserved.◎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