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伴效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共伴效應(英語:Accompanied effect,香港天文台:共同效应,当地称奎明效应),是指熱帶氣旋所挾帶之氣流遇上季風時產生低空輻合,形成降雨的現象,目前可被大致分 ... 共伴效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共伴效應(英語:Accompaniedeffect[1],香港天文台:共同效應[2],當地稱奎明效應[3]),是指熱帶氣旋所挾帶之氣流遇上季風時產生低空輻合[注1],形成降雨的現象,目前可被大致分為「西南季風共伴效應」及「東北季風共伴效應」[4]。

目次 1成因 1.1東北季風共伴效應 1.1.1臺灣 1.1.2香港 1.2西南季風共伴效應 2秋颱 3釋義 4來源 成因[編輯] 東北季風共伴效應[編輯] 臺灣[編輯] 其好發於秋冬兩季,北方的東北風[注2]南下,若臺灣附近有熱帶氣旋逼近且挾帶東南風,即易產生共伴效應,為臺灣北部及東北部地區帶來豐沛的降雨量,甚至造成致災性降雨[7][8]。

以2001年的颱風納莉、2010年的颱風梅姬為例,其主要環流雨帶未直接影響台灣,而其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在台灣北部與東北部有明顯輻合現象,產生「共伴效應」,另受地形影響加強雨勢,造成宜蘭地區發生龐大雨勢[9]。

香港[編輯] 奎明效應(英語:Cumingeffect)是由皇家香港天文台氣象學家奎明(M.J.Cuming)於1968年4月所提出。

其指秋冬期間熱帶氣旋穿越南中國海時,熱帶氣旋的東南氣流與冬季季風的東北氣流在華南沿岸輻合而使香港天氣轉差的現象,並指出熱帶氣旋在北緯13度以南時,不會對香港天氣構成影響;當熱帶氣旋進入北緯13至16度、東經115至120度之間時,香港下雨的可能性較低。

而當熱帶氣旋進入北緯13至16度、東經110至115度之間時,香港則較容易出現降雨天氣(即奎明效應),而這個範圍又稱作「奎明範圍」[3]。

出現奎明效應的原因,是由於熱帶氣旋的東北象限的溫暖濕潤東南風、與影響香港的東北季風相遇,東南風被逼抬從而升形成一道類似滯留鋒的雲帶,因而令華南沿岸天氣不穩定。

但是,東南風遇上較強東北季風的話,雲帶會受東北季風影響而減弱消散[10]。

西南季風共伴效應[編輯] 其好發於夏季,南方的西南風北上,若臺灣附近有熱帶氣旋逼近且挾帶西北風,就容易產生共伴效應。

受強勁季風影響,其特徵為水氣十分旺盛,為臺灣中部及南部地區帶來豐沛的降雨量,甚至造成致災性降雨[11]。

以2008年的颱風卡玫基、2009年颱風莫拉克及2018年熱帶性低氣壓WP242018為例,其外圍環流與西南季風在台灣中部有明顯輻合現象,產生「共伴效應」,另受地形影響加強雨勢,造成中南部地區發生龐大雨勢[4][12]。

秋颱[編輯] 人們已習慣將形成並活動於秋季的熱帶氣旋稱為秋颱,中國氣象局認為北方冷空氣在秋季時開始影響大陸地區,因此大陸冷高壓、副熱帶高壓、赤道高壓等天氣系統都可能對秋颱產生影響,使得秋颱的移動路徑和強度出現極為複雜的變化[13]。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則表示,活動於秋季的熱帶氣旋不一定是秋颱,並指出有著強烈風勢、雨量的典型秋颱,須與東北季風產生共伴效應[14]。

針對秋颱的定義,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表示,颱風必須在台灣吹起東北季風時生成,且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產生「共伴效應」,並在東北外海附近合流,進而產生強烈風勢及雨勢、颱風路徑也必須由台灣南邊的巴士海峽和南海北上[15]。

氣象學家吳德榮則指出秋颱是發生在颱風東側的偏南風,若遇上東北季風挾帶冷空氣造成暖溼空氣受到冷空氣強迫抬升形成滯留鋒,經常在離颱風中心最遠的北部發生持續性的大量降雨[16]。

釋義[編輯] ^「輻合」是指空氣匯聚的現象,其中又可分為「氣旋式輻合」和「切變式輻合」二種:在地面,空氣在科氏力、氣壓梯度力、地形摩擦力以及離心力之共同作用下,以逆時針通過等壓線,呈螺旋式向低壓中心推進,形成風。

若低壓中心有閉合等壓線(例如熱帶氣旋),則因角動量守恆,離心力加大,而進一步平衡氣壓梯度力,於是產生旋風。

同時空氣被迫抬升,空氣上升後地面氣壓便會進一步下降,此即「氣旋式輻合」。

而「切變式輻合」則是二種不同風向的氣流輻合,而使空氣因壓迫抬升,這種切變式的輻合通常出現於鋒面或低壓槽處,和前者輻合的分別只是氣旋式的風向變化比較不明顯[5]。

^「東北風」指的是高氣壓於冬季時南下,伴隨前緣的冷鋒面通過東海到達臺灣附近海域時所產生的風,若中央氣象局預期台北的低溫在降到20度以下,則會將東北風認定增強為東北季風[6]。

來源[編輯] ^學術名詞-地理學名詞-共伴效應.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10-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31)(中文(臺灣)).  ^2.02.1「鮎魚」下周料與季風夾擊港會否掛波?.香港蘋果日報.2016-09-23[2018-10-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31)(中文(香港)).  ^3.03.13.2M.J.Cuming.EffectofcoolseasontropicaldisturbanceintheSouthChinaSeaontheweatherofHongKong(PDF).香港天文台.1968-4[2018-10-28].(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8-02-05)(英語).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4.04.14.24.3艾寧靜.颱風與季風共伴之環境場研究(PDF).[2018-10-31](中文(臺灣)).  ^香港天文台.氣象小常識:輻合和輻散.[2015-05-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5)(中文(香港)).  ^「東北風」與「東北季風」差一字差在哪?氣象局這樣解釋.ET東森.2018-10-20[2018-10-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31)(中文(臺灣)).  ^國中地理–下課十分鐘社會篇–共伴效應及藤原效應.南一書局.[2018-10-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31)(中文(臺灣)).  ^何謂共伴效應?氣象局貼圖表解釋.三立新聞.2011-10-12[2018-10-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1)(中文(臺灣)).  ^颱風與東北季風的邂逅.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2016-10-04[2018-10-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31)(中文(臺灣)).  ^方志剛、袁仲昇.香港天氣常識及觀測(M)使用|format=需要含有|url=(幫助).香港: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2007:158–160.ISBN9789628884926.  ^艾寧靜.颱風與季風共伴之環境場研究.[2018-10-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31). (繁體中文)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莫拉克颱風科學報告(PDF).[2018-11-08].(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8-11-07)(中文(臺灣)).  ^林志強.脾气古怪的秋台.中國氣象局.2000-11-09[2018-10-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8)(中文(中國大陸)).  ^秋颱不等於秋天的颱風氣象局:有嚴格的定義.自由時報.2016-09-12[2018-10-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8)(中文(臺灣)).  ^秋天的颱風≠秋颱 氣象局:「秋颱」定義很嚴苛.三立新聞.2016-09-12[2018-10-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3)(中文(臺灣)).  ^秋天的颱風≠秋颱.蘋果日報.2016-09-12[2018-10-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1)(中文(臺灣)).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共伴效應&oldid=66926842」 分類:氣象學熱帶氣旋氣象學隱藏分類:引文格式1錯誤:日期CS1英語來源(en)含有格式卻不含網址的引用的頁面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含有英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新增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