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論| 誠品線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道德情操論:亞當‧史密斯(AdamSmith)是十八世紀英國蘇格蘭最著名的學者,以兩部巨著聞名於世。
第一部是一七七六年出版的《國富論》(TheWealthofNations)。
誠品線上
中文出版
人文史哲
哲學
道德情操論
TheTheoryofMoralSentiments
作者
亞當.史密斯
出版社
旭昇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道德情操論:亞當‧史密斯(AdamSmith)是十八世紀英國蘇格蘭最著名的學者,以兩部巨著聞名於世。
第一部是一七七六年出版的《國富論》(TheWealthofNations)。
這是西方近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亞當‧史密斯(AdamSmith)是十八世紀英國蘇格蘭最著名的學者,以兩部巨著聞名於世。
第一部是一七七六年出版的《國富論》(TheWealthofNations)。
這是西方近代經濟學第一部經典。
史密斯因此也成為西方近代經濟學的創始人。
比較不為人知的是,史密斯在《國富論》出版十七年之前,在歐洲早已因另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論》(TheTheoryofMoralSentiments)成名。
《國富論》討論的是自利,而《道德情操論》討論的是最不自私的情緒,同情感。
這本著作表現出史密斯把人類行為看得很複雜。
若僅從《國富論》自利的經濟行為來看史密斯如何解釋西方資本主義的人文背景,是非常偏頗的。
我們可以把史密斯的同情感,與孟子認為人們在看到有子入井時會產生的同情感,相提並論。
但史密斯的同情感與中國儒家的同情感什麼地方相似?什麼地方相異?而道德倫理與東西方的經濟發展有什麼關係?由於隨歐美與日本之後,東亞的華人世界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不可忽視的力量,因此特別翻譯這位西方先進學者對經濟發展中人文背景的看法,期望對中西比較有興趣的同好有所助益。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AdamSmith
商品規格
書名/
道德情操論
作者/
亞當.史密斯
簡介/
道德情操論:亞當‧史密斯(AdamSmith)是十八世紀英國蘇格蘭最著名的學者,以兩部巨著聞名於世。
第一部是一七七六年出版的《國富論》(TheWealthofNations)。
這是西方近
出版社/
旭昇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9789866454356
ISBN10/
9866454355
EAN/
9789866454356
誠品26碼/
2680639205007
裝訂/
平裝
頁數/
366
語言/
中文繁體
級別/
無
開數/
25K
試閱文字
內文試閱:第一篇論行為的適宜性 第一章論對適宜性的辨識 第一節論同情感一個人無論是多麼自私,他的天性裡總有些基本原則,會使他對別人的命運產生興趣,並且認為別人的快樂有其必要,看到別人快樂他也會快樂,雖然這快樂對他自己是毫無益處。
這種感情之一的表現就是憐憫又或者稱之為愛心,它是一種我們不論親眼看到或者是想像到別人不幸時的感情。
我們會因為別人憂傷而憂傷。
這是非常顯然易見而且無須證明的事實。
這種情感和其它人類與生俱來感情一般,絕對不是有德有仁者才有的,雖然他們的辨識力可能最為細膩。
甚至那些最大的惡棍,也就是違反法律最嚴重的罪犯,也不是完全沒有這種感情。
由於我們沒有直接體驗別人的感受,我們不能完全理解別人是如何受到影響。
但是我們仍能設身處地的想像自己處在類似情況。
例如我們的兄弟在刑具上,只要我們自己很安全,我們的感覺不會告訴自己他所受到的痛苦。
因此只有靠想像,我們才能形成對他的感覺的觀念。
也只有靠想像,我們才能體會,如果我們是他的話,這代表的是什麼意義。
我們想像力抄襲的是我們自己印象中的感覺,而不是他感覺的印象。
靠著想像,我們把自己的感覺放到他的情境內,並想像我們自己受到同樣的折磨。
好似進入他的身體一般,我們變成了他,因此有了他的感覺。
這些感覺可能比較微弱,但不會和他的感覺不一樣。
當他的痛苦變成我們自己的痛苦,這痛苦就會對我們發生影響。
我們對他感受的想法就會叫我們顫慄。
由於痛苦會刺激最強烈的憂傷,想像自己在痛苦之中,也會因為想像力的生動或遲鈍,而產生不同程度的情緒。
由於我們在想像中與受苦的人互換位置,進而能想像他的感覺,或被他的感覺影響。
這就是我們對別人的不幸感到同情的源頭。
這些現象即使不是很明顯,也是很容易觀察到的。
例如我們看到有人的手或腿將被打時,我們會自然而然地縮回我們自己的手或腿。
如果他真的被打,我們也會有被打的感覺,也會和被打的人感覺到一樣的痛。
當一群人凝視一個在鬆弛的繩索上的舞者,他們會像他一樣扭曲他們的身體,以達成平衡。
因為他們覺得這是他們在同樣情況必須做的事情。
一些體質較弱的人,在看到街頭乞丐的傷口或膿瘡,他們會抱怨在自己身體相同的部位也感覺到搔癢難耐或不舒服。
他們身體的那部位會比其他部位更受影響,這是因為他們想像到那不幸的人所承受的痛苦,因而帶來的恐怖感。
他們想像自己就是他們眼中受苦的人,而他們身體那部位也真正受到了同樣的不幸。
就這些弱者而言,這種想像的力量就夠了。
比較頑強的人則發現在他們看到酸痛的眼睛時,自己的眼睛也會發酸。
這是因為眼睛這部位是比較頑強的人比較脆弱的部位,它比弱者其他部位還脆弱。
這些產生痛苦與悲傷的情況,並不是產生同情感的僅有情況。
當事人對某件事物所產生的感情,注意到這個情況的旁觀者的心中,若想到這件事時,也會產生類似的情感。
我們感興趣的悲劇或浪漫故事中的英雄,若獲得拯救,我們的喜樂和我們對他們失意的悲傷,會一樣的真誠。
我們對他們不幸或快樂的同情,也會一樣的真實。
我們會認同他們對在困難中未曾遺棄他們的忠誠友人的感激,我們也會分享不忠背叛者對他們傷害、遺棄、與欺騙而造成的怨恨。
對人類心靈能感覺到的每一種感情,旁觀者都能經由對受難者情緒的想像,而有了相似的情緒。
憐憫與體恤這兩個名詞,適宜地表示我們對他人悲傷的同情。
同情感原本的意義也是這樣,所以我們用同情感來表達所有的情緒,也沒有什麼不妥。
在某些情況之下,同情感的產生,似乎是來自觀察到其他的人的某種情緒。
這些情緒似乎立即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而且在當事人知道什麼事能使自己興奮之前。
例如一個人的表情或手勢強烈的表示悲傷與喜樂,類似痛苦或愉悅的情緒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旁觀者。
一張笑臉對每一個看到它的人來說,都是一個可喜的事物。
反之,一張愁眉的苦臉,則顯得可悲。
這個理論不是對每一種情緒或每種情況都適用。
也有某些情緒的表達並不會引起同情,而且在我們了解它的情況以前,它們只會刺激我們的厭惡感。
一個憤怒的人盛怒的行為,只會使我們更加反對他,而非反對他的敵人。
等我們明白什麼事情激怒他以前,我們也無法設身處地為他著想。
我們看到的,只是使他生氣的人的情況,以及在盛怒之下這些敵人可能遭受到的暴力。
因此我們傾向於同情那些敵人的害怕與怨恨。
既然他使那些人陷入險境,我們也將立即準備加入反對他的那些人。
悲傷與喜樂的出現,會刺激我們和當事人相似的情緒。
這是因為它們意味著當事人遭遇到了好運或惡運,這些情緒因此對我們有些影響。
悲傷與喜樂的效果僅僅限於那些有這些情感的人。
這些情感的表現,不會像怨恨一樣,不會讓我們想起那些我們關心但利益與當事人相反的人。
好運或惡運因此造成了我們對當事人的關注,但是盛怒並不會引起同情。
人類的天性,似乎教導我們,直到我們了解盛怒的原因以前,我們應傾向於反對它,雖然我們還不會立即加入反對陣營。
在我們知道原因以前,我們對悲傷或喜樂的同情,總是非常不完全的。
一般性的悲嘆,表示的只是受難者的痛苦。
它會引起一種好奇心,想去探索這個情況,同時也傾向於同情他。
但這與能感覺到的真正同情感並不相同。
我們第一個問題是,你發生了什麼事情?在這個問題有答案以前,我們會感到很不舒適。
一方面由於我們模糊地知道他的不幸,另一方面去猜測它的原因又使我們很痛苦。
在這情況之下,我們的同情感不會很強烈。
同情感,與其說是來自我們看到一種情緒,不如說來自我們看到了受到刺激情緒的情況。
因為我們有時候會為某一個人感到某一種情緒,但這個人本身卻完全沒有這種感覺。
這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當成了他。
由於我們的想像,在我們的心中就產生了這種情緒,但是,事實上,當事者並沒有這種情緒。
例如有人鹵莽而粗魯,我們會因此而臉紅。
雖然他對自己的行為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我們卻覺得,如果我們如此荒謬,我們會不自覺的讓自己全身陷於困惑之中。
由於人類不免於一死,對那些稍有人性的人而言,失去理智是在所有的災難之中最可怕的。
他們對最邪惡的卑劣,比別人有更深的同情,但是身在其中的可憐人,卻是又笑又唱,完全沒有感覺到自己的不幸。
因此人性看到這件事物而產生的苦悶,不可能是受難者情緒的反映。
旁觀者的憐憫完全來自他考慮到,如果他自己墮落到如此下場,他會有什麼感覺,以及用他現有的理智與判斷力,他會如何處理這件事情,雖然這種狀況不太可能會發生。
當一個母親聽到她的嬰孩在病痛中呻吟,卻無法表達他的感覺時,她會覺得多麼痛苦?她會想嬰兒受到的苦難。
除了嬰兒真正的無助之外,再加上她自己對那無助的感覺,以及她對這病痛有著未知結果的恐懼。
這些因素就形成最大的不幸與苦惱。
這實在是她的悲哀。
而這個嬰孩,只感到他自己目前不太大的不適。
至於未來,他覺得自己絕對是安全的。
他沒有思想,也沒有前瞻性。
因此對恐懼與焦慮有解毒劑。
而恐懼與焦慮是最折磨人的。
等這嬰孩長大成人,理性與哲學將幫助他抵抗恐懼與焦慮。
但是這種努力總是徒勞無功。
我們甚至會同情死者。
我們忽略了這種情況真正重要的是那等待著他們的可怕未來。
我們主要是因感官受到了衝擊,而被影響。
但是我們不可能影響到他們的快樂。
我們認為他們真是可憐,因為他們被剝奪太陽的光明,他們被排除在生命與交談之外。
他們躺在冷冷的墳墓裏,是腐爛與地裏爬蟲的獵物。
在短短時間裏,這世界沒有人再想到他、愛他,甚至他最親愛的朋友與親人也幾乎遺忘了他。
在我們想像中,對這些受到如此恐怖災難的人,我們的感覺,永遠不會太多。
既然他們有被所有的人忘記的危險,所以我們對他們加倍的同情。
我們以無用的光榮紀念他們,但是我們的努力,只能勉強維持我們對他們的不幸可憐的記憶。
一想到我們事實上做什麼都沒有用,而那些可以減輕朋友們沮喪、懊悔、愛與弔唁的事情,也並不能使他們更舒適,我們對他們不幸的感覺就會更強烈。
然而,這些情況卻無法影響到死者的快樂。
這些想法也無法打擾他們安息所帶來的深沉的安全。
這恐怖而無限悲哀的想法是我們的幻覺帶給他們的情況。
這想法的產生來自我們加入了他們生命的變化。
它們來自我們對這個變化的知覺,也來自我們設身處地的感覺,以及當我們將自己活生生的靈魂放置到他們無生命的肢體之中,並想像如果我們在這樣情況下,我們會有的感覺。
就是這樣的幻覺,以及對我們未來也將會如此消失的懼怕,使我們活著時候非常悲哀,其實我們死後並不會因此而受苦。
從這裏人性最重要的原則就產生了-對死亡的懼怕。
這是對快樂最大的毒藥,但也是人類不義最大的牽制。
它使個人受苦受難,卻保障了社會。
延伸文章資訊
- 1道德情操論 - 博客來
書名:道德情操論,原文名稱: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6454356,頁數:368,出版社:狠角舍文化,作者:亞當.
- 2第四章Adam Smith 的道德情操論
根據研究者的研讀並進行分析釐清後,認為Smith 在《道德情操論》這本書. 的思想中主要有四個重點,分別是「同情」、「公正旁觀者」、「良心」及「美德」,. 其中第一個關於 ...
- 3道德情操論_百度百科
《道德情操論》英國思想家亞當·斯密創作的倫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759年。在該書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來闡釋正義、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產生的根源,説明道德 ...
- 4道德情感論- 優惠推薦- 2022年1月| 蝦皮購物台灣
【台灣熱銷】道德情操論亞當斯密著//道德情感論思考的藝術尼各馬可倫理學書. $147 - $282. 新竹市東區. ❤道德情操論亞當斯密著//道德情感論思考的藝術.
- 5道德情操論| 誠品線上
道德情操論:亞當‧史密斯(AdamSmith)是十八世紀英國蘇格蘭最著名的學者,以兩部巨著聞名於世。第一部是一七七六年出版的《國富論》(TheWealthofN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