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割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兩國政府均不承認《穿鼻草約》;清政府認為割地是奇恥大辱,舉國震怒,清廷遂撤琦善職,解京查辦;英國方面,外交大臣彭瑪斯頓勳爵也大表不滿,認為香港是「一個杳無人煙的 ... 香港割讓 語言 監視 編輯 關於與「香港割讓」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香港主權移交(消歧義)」。

香港割讓,指香港於1842年至1898年,滿清先後三次割讓新安縣城城外50公里的香港島、九龍及租借新界予英國,三地合稱英屬香港。

英國的首選目標一直是浙江舟山島,而香港島遠在南方邊陲,滿清和英國都曾認為它荒蕪而沒價值,後來英國發覺到它是優良港口。

本條目簡述英國在香港的擴張的前因後果,並介紹《南京條約》、《北京條約》談判時有關香港的部份。

香港島距新安縣城南頭(圖左上Namtao)50公里。

1840年割讓香港島(紅色),1860年割讓九龍半島(紅色),1898年租借新界(紅框內) 租借新界的條約由1898年李鴻章簽署。

本圖攝於1900年1月15日港督府,赴廣州就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船經香港,與香港總督卜力談論九龍寨城;同年7月被召回斡旋辛丑條約,船再經香港,卜力挽留李鴻章留任以確保東南互保。

[1]李鴻章於1901年病逝,這成為他生前最後外訪[2]。

滿清割讓香港前,香港屬廣東省廣州府新安縣南部。

英國外務大臣彭瑪斯頓勳爵認為英僑繳出鴉片,無異被迫納贖命金(英僑其實並無生命危險),因此要求大清與英國訂立貿易條約,以平等地位通商,或割讓一個小島給英國,使英僑能在其國家蔭庇下,安居樂業[3]:319。

為爭取上述要求,英國顯示實力,派遣遠征軍於1840年6月(清道光二十年)開抵大清,遂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至1842年)[3]:319。

雙方且談且戰,直至1841年1月20日義律與琦善達成協議[3]:319。

林則徐在雙方初步談判失敗後遭撤職,由琦善接任欽差大臣[3]:319。

1841年1月20日,雙方簽訂《穿鼻草約》,清政府割讓香港給英國;英國海軍於1841年1月26日在水坑口登陸升旗,香港正式成為英國屬土[3]:319。

是年6月,義律分段出售土地,香港開始有移民居留[3]:319。

兩國政府均不承認《穿鼻草約》;清政府認為割地是奇恥大辱,舉國震怒,清廷遂撤琦善職,解京查辦[4];英國方面,外交大臣彭瑪斯頓勳爵也大表不滿,認為香港是「一個杳無人煙的荒蕪小島」,不足以代替通商條約[3]:319。

彭瑪斯頓勳爵嚴厲譴責義律漠視他的訓令,召回義律,另派砵甸乍爵士接任;1841年8月,砵甸乍爵士抵達香港,決心以武力解決問題,一年後揮軍溯長江而上,直逼南京[3]:319-320。

威脅京杭大運河[5]。

雙方終於在1842年8月29日(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訂立《南京條約》,戰事始告平息[3]:320。

其時英國維新黨政府下台,新上任的保守黨外務大臣阿巴甸勳爵於1841年修改給砵甸乍爵士發出新訓令,撤回割地要求;砵甸乍爵士於冬天停戰時返抵香港,對香港發展甚為滿意,在訂立《南京條約》時,違背英廷訓令,不僅訂立通商條約,還要求割讓香港[3]:320。

清政府並須開放廣州等5個地點為通商口岸;該通商條約其後併入1843年10月締訂之《虎門善後條約》內,容許華人自由到香港經商[3]:320。

中英兩國對前訂條約詮釋各執一辭,滿清水師登上英艇「亞羅」號搜捕海盜,因而發生衝突,引發英法聯軍之役(1856至1858年),結果兩國於1858年簽訂《天津條約》,英國得派遣外交代表到大清,戰事暫告平息[3]:320。

第一任使節為香港首任布政司布魯司爵士,他奉命前往北京呈遞國書,但途經大沽突遭炮轟,於是1859年至1860年間,戰火再起;英軍擬保留九龍半島駐防,經英國駐廣州領事白加士爵士與兩廣總督交涉後,獲得九龍半島南端(北至界限街)連同昂船洲之租借權[3]:320。

1860年,戰爭結束,訂立《北京條約》,九龍半島正式割讓予英國[3]:320。

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後,曾為清政府說項的德國、法國、俄國更有藉口提出租地要求;其後局勢緊張,英國認為如要防衞香港,必須取得鄰近土地的控制權[3]:320。

根據1898年6月9日在北京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清政府同意租借九龍界限街以北直至深圳河的新界地域,以及235個島嶼予英國,為期99年;英國此舉僅在針對法俄兩國,而非對付大清[3]:320。

清政府保留九龍寨城之行政權力,仍有權使用九龍城碼頭,「惟不得與保衛香港之武備有所妨礙」;1899年12月27日,英國君主會同樞密院議決撤銷這項條款,由英國單方面接管九龍城[3]:320。

在此之前,英國人已於1899年4月接管新界,接管初期尚有零星反抗,但後來終告停止,遂成為香港一部分,但與市區分開管理[3]:320。

目次 1清代以前:中原邊陲棄島 2英國勘探 2.1首選浙江舟山島 2.2香港「優良港口」論 2.3香港「細小、荒蕪、無價值」論 2.4清軍駐防 3割讓香港島 3.11839年廣州英商被逐,浮舟零丁洋 3.21841年憑一紙《穿鼻草約》空文佔領香港島 3.31842年《南京條約》正式割讓香港島 3.4開埠後華埠居住情況 4割讓九龍半島 5租借新界 5.1內因:衛生與軍事需求 5.2導火線:沙俄與法國租界的連鎖反應 5.3三不管的「九龍寨城」 5.4原定擴張 6後續 6.1香港成為晚清革命基地 6.2二戰日軍佔領和國民政府交涉 6.3「長期打算,充分利用」 6.41997年 7學術研究 8注釋 9參考文獻 清代以前:中原邊陲棄島編輯 參見:華南海盜和香港地質  中原邊陲棄土的香港島發展至1936年。

香港島在中原邊陲,世居的蜑家人(即水上人)乃賤籍,元明清時被流放大海,飽受中原歧視,在船舟不得上岸。

[6]而由於明鄭據台灣,清初遷界令強遷邊垂沿海百姓,官方記載香港島和九龍共120條村被強遷,[7]廣東沿海成為「隻丁不留」的鬼鎮,更成為華南海盜盜窟。

[8]晚清思想家王韜1883年載,「香港蕞爾一島耳,固中國海濱之棄地也。

叢莽惡石,盜所藪,獸所窟,和議既成,乃割畀英。

始闢草萊,招徠民庶,數年間遂成市落。

」[9] 英國勘探編輯 首選浙江舟山島編輯 主條目:英國佔領定海 英國一直希望清朝賜予一島方便商人存貨和僑居,首選一直是浙江定海縣舟山島,因它鄰近浙江湖州,中英貿易的第二大商品——絲綢——主要是湖州湖絲。

[10][11]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請乾隆皇帝賜舟山,未果。

後來英國目光改為香港,主因有:一,鴉片戰爭時英國佔領定海,駐華商務總監查理·義律才發現舟山島「航行充滿危險,除了動力汽船之外,其他船隻幾乎無法航行」;二,虎門銷煙後從東印度公司治下的印度運出的鴉片已改為在香港中轉,英國在香港保護鴉片走私遠比保護湖州絲綢貿易更有利可圖;三,舟山以北的上海開埠。

[10][12] 香港「優良港口」論編輯 1810年代,英國東印度公司勘探珠江口海圖,讚揚香港島南岸大潭灣是深水良港,適合大型帆船停泊。

1834年至1839年英船不時停泊在香港水域。

[13]時任鴻臚寺卿的黃爵滋在奏摺寫「躉船載煙,不進虎門海口,停泊零丁洋(註:香港和澳門之間)中之老萬山、大嶼山等處。

粵省奸商,勾通巡海兵弁,(略)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臣不知伊於胡底。

」[14][15]。

香港「細小、荒蕪、無價值」論編輯  1894年香港鼠疫。

1923年孫中山指其革命思想源於對香港衛生的反思:英國人開埠香港僅80年,衛生井然,他家鄉香山縣4000年歷史,遠遠不如,可見事在人為,別人既不為之,就由他革命。

[16](見#香港成為晚清革命基地章節) 與英國商界不同,1840年代英國軍政界普遍認為香港島是令人高興不起來的戰利品,香港庫政司勞勃·蒙哥馬利·馬丁(英語:RobertMontgomeryMartin)在1844年上任時指香港島「細小、荒蕪、無價值」(small,barren,unhealthyandvalueless)[17](ahorridplace,inferiortoSierraLeoneforthefactofitsbeinglesshealthy,lessamusingandlessnearEngland)。

[18]一百年後,時人又有另一番評價,1941年旅遊指南《大香港》載,「香港面積,原不甚大,所以名《大香港》者,以其為遠東之大商埠,南中國交通孔道,(略)建築之新型,交通之發達,莫不偉大堂皇,令人大為留戀,證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香港所以為大矣。

」[19]。

清軍駐防編輯 主條目:清朝香港歷史§ 軍事 1683年施琅平定台灣後,康熙帝撤消邊垂沿海遷界令。

[20],1684年至1685年工部尚書杜臻和席柱奉旨巡視廣東和福建的復界情況,寫成《粵閩巡視紀略》,提到九龍坳設墪台(即烽火台),「九龍台,把總一,兵丁七十三名」。

[21]1810年,香港佛堂門海峽的大砲被移至九龍寨,並建砲台。

[20][22] 割讓香港島編輯 1839年廣州英商被逐,浮舟零丁洋編輯  1869年阿爾佛雷德王子來訪香港島,是第一位訪港的英國王室及愛丁堡公爵。

此行他揭幕舊香港大會堂。

本圖為1869年擺花街華埠的慶祝佈置。

 1901年農曆新年的皇後大道中。

「華民之寄居者,雖咸守英人約束,然仍沿華俗不變,不獨衣冠飲食已也。

如崇神佛則有廟宇,祀祖先則有祭享,正朔時日,無一不準諸內地。

元旦亦行拜賀禮,爆竹喧闐,徹於宵旦。

」[23]  1841年香港開埠,1941年一百周年,2月發行紀念郵票,同年12月香港保衛戰香港陷入日本    關於鴉片貿易順差等歷史背景,請見「第一次鴉片戰爭§ 鴉片貿易」。

1839年湖廣總督兼欽差林則徐到虎門銷煙,3月21日包圍廣州十三行的洋商,先斷其食水,再撤走幫洋商幹粗活的華工[20]。

洋商屈服,交出鴉片並撤至葡屬澳門[20]。

1839年7月,尖沙咀(今屬香港九龍)村民林維喜在岸上被醉酒英國水手打死,應按大清律例審理,但英國駐華商務總監查理·義律卻在船上按英國普通法系審理[24]。

林則徐大怒[25]。

浮舟期間,缺淡水、沒補給,義律因此決心在大清割地,使英商擁有永久可靠的據點[20]。

1841年憑一紙《穿鼻草約》空文佔領香港島編輯 主條目:穿鼻草約和駐港英軍 1841年1月,查理·義律與欽差琦善談判,起草《穿鼻草約》,將「香港」割讓予英國,雙方對於「香港」究竟是整個香港島還是小漁村香港仔爭執不下,[26]琦善不敢報請道光帝,沒有諭令批准的草約淪為空文。

[27]查理·義律按自己理解決定佔領整個香港島,於1841年1月26日駐港英軍登陸今上環水坑口升英國國旗。

1842年《南京條約》正式割讓香港島編輯 兩國均不承認《穿鼻草約》,琦善被解北京查辦[4],英國外交大臣彭瑪斯頓子爵(後來又譯巴麥尊)嚴斥查理·義律只顧割島而沒有簽訂通商條約,而且「你割讓得來的香港,是毫無生氣的小島,連一家房子都沒有」,[27]故改派璞鼎查接任談判。

不久,英國輝格黨政府倒台,新上任的保守黨外交大臣亞伯丁伯爵指示璞鼎查撤回割地要求,不過璞鼎查滿意香港開埠情況,違背外交大臣訓令,堅持割島。

最終1842年8月29日簽訂《南京條約》寫道: 因大英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

今大皇帝准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國君主暨嗣後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28] 割讓香港島通常被表述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割地。

[註1][29]在近代史以前,割地的例子在史籍記載不少,有前燕割虎牢關以西予前秦,[30]唐朝向西突厥和親時割龜茲、于闐、疏勒、朱俱波、蔥嶺,[29]後晉割燕雲十六州予遼國,[31][32]南宋在紹興和議割鄧州和唐州予金國[33][34][35],等等。

開埠後華埠居住情況編輯 主條目:香港開埠初期歷史和劏房 1841年6月,義律分段出售土地,香港開始有移民居留[3]:319。

英國人辦的《香港轅門報》在1841年5月15日載,香港島上共16條村有人居住,共7,450人。

[36]晚清思想家王韜在1874年香港循環日報載,「華民所居者率多,小如蝸舍,密若蜂房。

計一椽之賃,月必費十餘金,故一屋中多者常至七八家,少亦二三家,同居異爨。

尋丈之地,而一家之男婦老稚,眠食盥浴,咸聚處其中,有若蠶之在繭,蠖之蟄穴,非復人類所居。

蓋寸地寸金,其貴莫名,地球中當首推及之矣」。

[23] 割讓九龍半島編輯  九龍在1953年英女王加冕巡遊。

攝於平安戲院。

[37] 主條目:亞羅號事件和第二次鴉片戰爭 割香港島不久,《廣州週報》(CantonPress)在1842年5月7日已指出九龍更適合建城鎮。

[38]1847年遠東艦隊司令麥可·西摩致皇家工兵司令的信函指出九龍半島對屏藩維多利亞港有重要作用。

[38]1856年亞羅號事件引發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3月18日,英軍第44團佔領尖沙嘴,3月20日兩廣總督勞崇光同意「暫時租借」九龍。

[38]1860年10月火燒圓明園清廷受震懾,英國駐華全權特使額爾金伯爵(又譯伊利近)藉機在《北京條約》加入新條款——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部份。

[38]最終條文: 前據本年二月二十八月大清兩廣總督勞崇光,將粵東九龍司地方一區,交與大英駐紮粵省暫充英法總局正使功賜三等實星巴夏禮,代國立批永租在案,茲大清大皇帝即將該地界付與大英大君主並歷後嗣,併歸英屬香港界內,以期該港埠面管轄所及庶保無事。

[38] 租借新界編輯  攝於1938年10月廣州戰役不久。

日軍在羅湖橋(香港新界與中華民國廣東省寶安縣邊境)與駐港英軍對峙,延至1941年12月,日軍在偷襲美國珍珠港六小時後偷襲英屬香港,香港保衛戰爆發。

圖中可見當時中港邊界位於羅湖橋的北岸橋頭,即以深圳河北岸為實際邊界線。

內因:衛生與軍事需求編輯 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並無險可守,香港的商會擔憂任何敵國勢力若擴張至香港的離島,香港將難以守衛。

加上當時香港島人口密集,1894年香港鼠疫流行,公共衛生防疫需要更多土地。

[39]。

導火線:沙俄與法國租界的連鎖反應編輯 主條目: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1895年大清簽《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予日本,德、法、俄三國干涉還遼,俄國以「還遼有功」在1898年3月簽《旅大租地條約》租旅順和大連25年,引發列強瓜分中國。

沙俄首度獲得遠東不凍港,引起英國海軍警戒。

[3]1898年4月,法國登陸廣州灣,憑《廣州灣租界條約》第一次從法屬中南半島擴張至中國本部海岸。

[40]由於沙俄與法國破壞了東亞勢力平衡,[3]英國急忙在1898年6月9日簽《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從大清政府租借新界99年到1997年終結。

1899年4月16日新界首次升起英國國旗[3]。

三不管的「九龍寨城」編輯  1891年九龍寨城斬首海盜。

被斬的是香港島筲箕灣客家人。

主條目:九龍寨城 在清朝政府力爭之下,保有了新界境內九龍寨城的管治權,成為清朝的外飛地,因飛地管治困難,最終成為三不管地帶——所謂「香港政府不敢管、英國政府不想管、中國政府不能管」。

[41][42]九龍寨城施行大清律例,與香港法律制度不同。

最著名例子是1891年4月17日的海盜在刑場斬首事件,事緣1890年12月南澳號英國船長被劫殺、加州華工乘客被搶金條。

按香港刑事訴訟程序該案證據不足,予以釋放,但那些客家人海盜隨即被引渡予大清九龍寨城,按大清律例該案證據充份,被大清衙役斬首。

[43][44] 原定擴張編輯 主條目:英軍佔領深圳墟 由於深圳墟(今深圳市羅湖區東門市場)這個大集市座落於新界北邊,香港輔政司駱克恐怕深圳墟會成為九龍寨城「三不管」的翻版,成為黑幫、人口販賣和走私的溫床,遂提倡以梧桐山為自然邊界,把現今羅湖區和福田區劃入英屬香港。

英軍為此在1899年5月16日-11月13日佔領深圳墟。

最終英國在談判換得其他利益,撤出深圳墟。

[45][46]   大清租出新界99年後,1899年8月2日香港總督卜力向新界鄉紳解釋租約。

  1898年界限街的香港海關,甚為荒蕪。

界限街是九龍與新界的分界線。

後續編輯  香港保衛戰爆發前,加拿大派兵增援香港,兩個步兵營合共1,975人於1941年11月16日抵達香港,但在日軍猛攻下香港淪陷,加拿大軍也遭遇嚴重傷亡。

 1944年10月16日,美國第十四航空隊出動28架B-24空襲香港。

著火冒煙的是日控的黃埔船塢,火球左側是追趕美軍轟炸機的日軍零式戰機。

香港成為晚清革命基地編輯 英屬香港的法律不受清廷規管,由此成為興中會策劃革命及顛覆清政府的基地,對清末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助力甚大。

1923年孫中山演說,直言其革命思想萌芽於對香港的衛生、廉潔、盜賊少的感悟。

[16]演說裡,他提及曾經在家鄉香山縣仿效香港推行衛生新政,卻遭遇貪污縣令,後來走訪省城廣州府和北京,發現還更貪污。

孫中山反思香港由英國人開埠僅80年,衛生井然,然而家鄉香山縣4000年歷史以來,卻遠遠不如,可見事在人為,別人既不為之,就由他來革命,在全國推行「香港式的政府」。

[16] 二戰日軍佔領和國民政府交涉編輯 主條目:香港保衛戰、香港重光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香港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香港本土未受攻擊,不過有384名香港華人在美索不達米亞戰役殉職,他們隸屬中國勞工旅。

[47]二戰期間,英軍、加拿大援軍和本地華人軍在香港保衛戰戰敗,日本佔領香港。

[48]二戰結束前,盟軍已注意到將來日軍應向誰歸降的外交問題,1943年1月簽訂中英平等新約,顧維鈞曾爭取但最終擱置要求收回新界租借地。

[49]而受制於中國外內局勢,中國同意由英國皇家海軍夏慤少將代表英國政府及蔣介石在香港接受日軍投降,[50][51]1945年8月30日香港重光由英國軍隊解放香港,英國恢復對香港的管治。

[52] 「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編輯 參見:中國共產黨在香港歷史和六七暴動 國共內戰至1949年末,解放軍在廣東戰役已攻尅廣東,但沒有攻打香港,中共領導人多次說明要對香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而不急於收回,所謂利用,則包括1950年代韓戰時靠香港輸送物資,繞過聯合國大會第500號決議的戰略禁運。

[53]這種利用延續至韓戰之後。

1960年代,蘇聯多次指責中國以社會主義國家自居,卻為了經濟利益一己之私,縱容香港同胞受殖民主義剝削,非常虛偽。

這屬於中蘇交惡外交鬥爭的一部份。

[54]香港工委等香港左派陣營對他們未被上級允許在1949年奪取港英政府權力而極度失望,他們長期潛存一股渴望早日解放的心情,是他們1967年乘著文化大革命期間發起六七暴動的深層次因素。

香港工委和以鬥委會為首的香港左派陣營發動六七暴動及連串炸彈襲擊挑戰港英政府的權力。

[55][56][57] 1997年編輯 主條目:中英聯合聲明和香港回歸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英國同意移交香港給中國,[58]「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59] 學術研究編輯 外交史料匯輯有1995年香港三聯書店的「香港歷史問題資料選評」三冊叢書:《割佔香港島》(余繩武編)、《割佔九龍》(劉蜀永編)、《租借新界》(劉存寬編)[60]。

注釋編輯 ^1842年時澳門尚未被割讓,而是自明代特許葡萄牙帝國商人的居住點。

[27]後來葡萄牙才關閉關閘口岸,正式佔領澳門。

參考文獻編輯 ^香港歷史博物館撰文.「歷史名人在香港」系列:一九〇〇年晚清重臣李鴻章途經香港(PDF).明報月刊.2015年12月號:39-42頁[2021-01-25].(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1-25).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李鴻章與香港(PDF).香港孫中山紀念館官方網站.[2021-01-22].(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9-10-15).  ^3.003.0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103.1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203.21《香港——邁進新紀元(1997年年報)》.香港:政府新聞處.1998[2006-12-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5).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元」的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4.04.1s:清史紀事本末/卷四十四:草約成,以聞,帝不許,至是再下宣戰之諭,命奕山爲將軍,楊芳、隆文爲參贊大臣,馳赴廣東,逮琦善入京 ^鴉片戰爭(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珠海書院. ^梁啟智.《香港第一課》.台北:春山出版.2020-01-07.ISBN 9789869849760. 第1章. ^杜臻、席柱,《粵閩巡視紀略》,轉引於魯金.九龍城寨簡史.三聯書店(香港).2018:15-18.  ^譚元亨.应对历史的挑战:客家文明从“耕山”到“开海”.《惠州客家》(惠州市客家文化經濟促進會).2009,(創刊號). 網上公開於:譚元亨.应对历史的挑战:客家文明从“耕山”到“开海”.惠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網站.2012-05-30[2020-11-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0).  ^〈送政務司丹拿返國序〉,王韜,結集於《弢園文錄外編》卷8,1883年。

該文的白話文賞析,收錄於以下兩本書:《香港紀要:近代文獻著作選》,周佳榮,2020,三聯書店(香港);《早期香港史研究資料選輯(下冊)》,馬金科,2018,三聯書店(香港). ^10.010.1梁曉遴,分3期連載: 梁曉遴.解構香港割讓來看身份定位(二):由舟山到香港島的曲折轉換.立場新聞.2015-01-15[2021-06-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7). 純文字無圖版初刊於梁曉遴.解構香港割讓來看身份定位(二).信報財經新聞.2014-12-05[2021-12-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2).  梁曉遴.解構香港割讓來看身份定位(一):為何是舟山?.立場新聞.2015-01-15[2021-06-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7). 純文字無圖版初刊於梁曉遴.解構香港割讓來看身份定位(一).信報財經新聞.2014-12-04[2021-12-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3).  ^熊月之.湖丝映射的历史时空.《地域文化研究》.2018,(3)[2021-01-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2).  ^劉存寬.香港、舟山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的对华战略.《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8,(2)[2021-01-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4).  ^丁新豹.割佔香港的原因.香港史新編(增訂版)(全二冊).2016[2018-10-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5).  ^〈鴻艫寺卿黃爵滋奏摺〉,轉引於施仲謀;杜若鴻;鄔翠文(編).《香港傳統文化》(PDF).中華書局(香港).2013:166-173[2020-11-28].(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1-29).  ^相關內容請詳見中國鴉片史 ^16.016.116.2Dr.SunYatSen'sAddress:ANeatComplimenttoHongKong-WhyHeBecameaRevolutionist.ToEstablishAHongKongtypeofGovernmentinChina.HongKongDailyPress.1923-02-21. 全文轉載於:SunYat-sen'sAddressatTheUniversityofHongKong:"WhyIBecameaRevolutionist?".TheMan,theUniversity,theHistory-SunYat-sen.[2020-11-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9). 英語演說的通行中譯本出自1923年2月21日《香港華字日報》,以文言文行文,多處修改孫中山的措辭,該譯本收錄於羅香林,《國父在香港之歷史遺跡》,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71年初版。

^Morris,Jan.HongKong:EpiloguetoanEmpire.FaberandFaber.1988[2008]:70.RobertMontgomeryMartin(英語:RobertMontgomeryMartin),anearlyColonialTreasurer,arrivingin1844,dismisseditalmostatonceassmall,barren,unhealthyandvalueless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Mclachlan,Robin."OhForTheJoysOfEngland"Lt.OrlandoBridgeman'sLettersFromChinaAndHongKong,1842-1843.JournalofTheHongKongBranchOfTheRoyalAsiaticSociety.1974,14.[OrlandoJackCharlesBridgemanmsaid]ahorridplace,inferiortoSierraLeoneforthefactofitsbeinglesshealthy,lessamusingandlessnearEngland  ^《大香港》自序,鄧超(編),1941年1月初版。

收錄於周佳榮.關於香港的早期著作.周佳榮(編).《閱讀香港:新時代的文化穿梭》.香港:香港教育圖書.2007:24頁.  ^20.020.120.220.320.4施仲謀;杜若鴻;鄔翠文(編).《香港傳統文化》(PDF).中華書局(香港).2013:166-173[2020-11-28].(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1-29).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香港傳統文化chapter2」的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魯金.九龍城寨簡史.三聯書店(香港).2018:15-18.  ^鄭學賢.九龍城寨的主權(Sovereignty)與管治(Governance)(PDF).香港教育大學學士論文.2018:17[2021-01-22].(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2-03).  ^23.023.1〈香港略論〉,《循環日報》,1874年4月29日,王韜。

結集於《弢園文錄外編》卷6,王韜編,1883年。

該文的白話文賞析,收錄於以下兩本書:《香港紀要:近代文獻著作選》,周佳榮,2020,三聯書店(香港);《早期香港史研究資料選輯(下冊)》,馬金科,2018,三聯書店(香港). ^季平子.從鴉片戰争到甲午戰争.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147.  ^〈林則徐奏摺〉,載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一冊,頁671-672。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轉引自:施仲謀;杜若鴻;鄔翠文(編).《香港傳統文化》(PDF).中華書局(香港).2013:166-173[2020-11-28].(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1-29).五月二十七日,尖沙村中有民人林維喜,被夷人酒醉行兇,棍毆斃命。

訊據見證鄉鄰,僉稱係英吉利國船上夷人所毆,眾供甚為確鑿。

諭令義律交出兇夷,照例辦理,將及兩月,延不肯交,臣等給與論函,亦竟始終不接。

竊思人命至重,若因英夷而廢法律,則不但無以馭他國,更何以治華民。

義律肆意抗違,斷非該國王(註:維多利亞女王)令其如此,安可聽其狂悖,而置命案於不辦,任奸宄以營耘,壞法養癰,臣等實所不敢。

  ^署理兩廣總督琦善奏報遵旨查明香港地勢並現在籌辦情形摺(Report).澳門基金會.1841-02-18[2018-11-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8).若就全島而論,東西約長五十里,南北約寬二十里。

專就香港而論,東西約十里,南北約五里,島內間有民房田廬,較之別島爲少。

奴才原擬祇就香港酌請裁給,今該夷藉圖全島,是其得隴望蜀,狡詐性成。

  ^27.027.127.2LettertoCaptainCharlesElliot,RN.21April1841.YouhaveobtainedtheCessionofHongKong,abarrenislandwithhardlyahouseuponit;andeventhisCessionasitiscalled,seemstome,fromtheconditionswithwhichitisclogged,nottobeacessionoftheSovereigntyoftheIsland,whichcouldonlybemadebythesignatureoftheEmperor,buttobeapermissiontoustomakeaSettlementthere,uponthesamefootingonwhichthePortuguesehaveanestablishmentatMacao.NowitseemsobviousthatHongKongwillnotbetheMartofTrade,anymorethanMacaoisso;thattheTradewillstillcontinueatCanton;andunlessyoushallhaveobtainedinyourfurtherNegotiations,allthesecuritieswhichwedemandedforourResidentsinChina,matterswillremainpracticallyjustastheyhavebeen.  ^南京條約原件(英文與中文)(PDF),中華民國外交部:PDF掃瞄版第36頁,[2020-11-28],(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4-05-14)  ^29.029.1耿振華.從唐蕃會盟碑探討漢藏民族的歷史記憶(PDF).蒙藏季刊.2014,23(4)[2021-06-27].(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1-25).而唐朝不僅對吐蕃,對其他少數民族和親時一樣會有大量的花費及割地的情況。

(略)即使是英明的唐太宗,也曾割屬地做為西突厥可汗的聘禮,《資治通鑑》記載:「(唐太宗貞觀二十年,即634年)六月丁卯(初七),西突厥乙毗射匱可汗遣使入貢,且請婚;上許之,且使割龜茲、于闐、疏勒、朱俱波、蔥嶺五國以為聘禮。

」  ^蔡宗憲.永嘉之亂後的洛陽及其鎮戍化(PDF).《中國史學》(京都:朋友書店).2010,20卷:72頁[2021-06-27].(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1-25).桓溫北伐時,前燕允諾割虎牢以西之地向前秦求援,桓溫敗退後,前秦即依約求取割地,至乃攻陷鄴城,消滅前燕  ^胡輝芳.燕云十六州入辽后的社会发展——兼谈燕云的得失对辽宋的影响.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10.約定事成之後,割讓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地方作為報酬,送予遼朝。

  ^《契丹國志》卷22,「南京本幽州地,自晉割棄,建為南京,又為燕京析津府」。

^周立志.宋朝外交运作研究.河北大學博士論文.2013[2021-01-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南宋割出唐、鄧二州,以鄧州西南、南四十里為界。

但兩國實際邊界並非完全是和議規定的邊界,具體執行邊界交割時  ^岳飛,《金佗稡編》卷十五《乞解軍務札子》。

轉引自:朱恆夫.岳飞故事:史实的拘泥与民间性的失度(PDF).《明清小說研究》.2005,(4)[2021-01-29].(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2-11).岳飛確實因與高宗趙構意見不合而多次上書請求辭去兵柄,如在紹興九年的二、三月間,他在反對和議無效之後,曾憤然上書請求解除軍職,奏書云:『比者修盟漠北,割地河南,既不復於用兵,且無嫌於避事。

伏望陛下俯照誠悃,曲賜矜從,令臣解罷兵務,退處林泉,以歌詠陛下聖德,為太平之散民,臣不勝幸甚。

』  ^陶晉生.講座摘要:宋代外交的特色.香港中文大學講座.2011[2021-01-29].(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9-03-20).北宋的外交以維持皇帝地位及疆土完整為主要目的,不惜用歲幣來代替割地。

南宋因對金的實力不夠,甚至皇帝的地位岌岌可危,所以如不能維持土地,就割地和贈送歲幣,而盡力維持皇帝的名分。

  ^丁新豹.紅香爐與紅香爐天后廟.香港歷史博物館.1999[2018-10-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9).  ^1953年英女皇加冕節目.香港記憶:黃霑故事——深水埗的天空1949-1960.[2021-01-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3).  ^38.038.138.238.338.4〈第二章英佔香港和殖民體系的確立〉,劉蜀永,收錄於劉智鵬;劉蜀永.香港史—從遠古到九七.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9年7月1日:71-74.  ^TheChinaMail,HongKong,Saturday,June11,1898.TheChinaMail.1898-06-11.  ^條約內容第一款規定「因和睦之由,中國國家將廣州灣租與法國國家,作為停船躉煤之所,定期九十九年,惟在其租界之內,訂明所租情形於中國自主之權無礙。

第二款 議定在停船躉煤之界,以守衛、備運、興旺等情,所有租界水面,均歸入租界內管轄,其未入租界者,仍歸中國管轄。

」 ^(七)九龍城問題.中國文化研究院.約2010-2018年之間[2020-11-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0).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東網光影:港英時代的城寨風雲.香港東方日報.2016-08-14[2021-01-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7).  ^IainWard.SuiGeng[水警]:TheHongKongMarinePolice1841-1950.HongKongUniversityPress,1991.Page58. ^"Chapter13:StreamerNamoaAttacked;Chinesepiratesarrestedandexecuted"(page202onwards)inPirateOutrages:TrueStoriesofTerrorontheChinaSeasbyDouglasR.G.Sellick. ^解析深港边界.深圳市檔案局.2015-09-25[2020-12-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30).  ^120年前新界鄉民與英軍之戰,如何決定香港面貌?.Cup雜誌(香港:CupMagazinePublishing).2019-02-04[2021-01-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3).  ^《TheregisteroftheHongkongmemorial:commemoratingtheChineseofthemerchantnavyandothersinBritishservicewhodiedintheGreatWarandwhosegravesarenotknown》,London:ImperialWarGravesCommission,1931,page3.轉引自鄺智文.《老兵不死:香港華籍英兵(1857-1997)》.三聯書店(香港).2018.ISBN 9789620435638. pp.58-59,「一共有384名香港華工在伊拉克為協約國擔任後勤人員時死亡,他們包括工匠、管工(foreman)、廚師以及翻譯人員,其中皇家工兵死者239人、華人搬運隊(ChinesePorterCorps)55人、港口行政及河道保護處(PortAdministrationandRiverConservancyDepartment)33人、印度陸軍後勤工程隊27人、英印海軍(RoyalIndianMarine)14人、印度鐵路部13人、印軍勞工隊(IndianLabourCorps)3人。

」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香港:天地圖書.2013:286-287(中文).  ^陳進金.蔣介石對中英新約的態度(1942-1943)(PDF).東華人文學報.2005,(7):143-148[2021-01-14].(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8-09-28).  ^郝柏村(前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台灣:天下遠見出版.2011:113,121.(p.113)英國重占香港……(p.121)香港本屬中國戰區,英方一度堅持由蒙巴頓受降。

蔣公僅在顧全中國戰區統帥面子的情勢下,授派英軍官受降。

實質上,英國收回了香港殖民地。

香港問題,蔣公在開羅會議曾提出。

邱吉爾以開羅會議乃討論處理戰敗國日本問題,香港爲英國領土,英國乃同盟國非戰敗國,故未談香港問題,故於日本投降後,急欲立即收回香港,以其海軍優勢捷足先登。

  ^薩本仁,潘興明.《20世紀的中英關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43,278,282頁.ISBN 9787208021952(中文(中國大陸)).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幫助) ^1945年香港重光:中英爭奪香港,如何收科?.www.watershedhk.com.2020-08-28[2021-03-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8).  ^「長期打算,充分利用」,齊鵬飛,《中共黨史研究》1997年第03期第23-30頁。

後來增刪為:齊鵬飛.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暂时不动香港"战略始末.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轉自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2008-11-07[2020-11-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0).  ^初稿出於Share,Michael.TheSovietUnion,HongKong,andtheColdWar,1945-1970(PDF).ColdWarInternationalHistoryProject(WorkingPaperNo.41),WoodrowWilsonInternationalCenterforScholars(WashingtonDC).2003:頁24-25[2021-02-01].(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0-12-09). 易稿後結集於:Share,Michael.WhereEmpiresCollided:RussianandSovietRelationswithHongKong,Taiwan,andMacao(Chapter6).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Press.2007.ISBN 9789629963064.  ^程翔.香港六七暴動始末——解讀吳荻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2018:xv頁.  ^https://www.hk01.com/熱爆話題/88625/六七暴動-恐左懼共源起六七暴動-港府宣傳戰-功不可沒.hk01.2017-04-24[2021-06-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7).  ^許創彥;彭嘉林.六七暴動真相懸空50年,八大待解之謎.端傳媒.2017-05-09[2021-01-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1).  ^張春生;許煜.《周南解密港澳回归:中英及中葡谈判台前幕后》.新華出版社.2013:130-132. 摘錄於前途談判籌碼考:中英密斟盲婚啞嫁,港人被拒門外.世代懺悔錄-香港前途考古札記.2017-10-27[2021-01-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3).  ^《中英聯合聲明》 ^《香港歷史問題資料選評》內容簡介.香港三聯書店.[2021-01-22].ISBN 978962042454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0).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香港割讓&oldid=73383127」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