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專家給創業者的忠告 - iThome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其實創業點子有大有小,在創業的金字塔裡,創投基金以追求上市或併購為 ... 複製或模仿別人的成功,門檻最低,風險最小,因此微型創業中一窩蜂現象 ... 移至主內容 文/iThome | 2016-07-17發表 iThome現代年輕人聚會,「創業」是一個經常出現的話題。

創業難免需要資金,一談到資金,很快便想到創業投資。

其實創業點子有大有小,在創業的金字塔裡,創投基金以追求上市或併購為目的,投資對象的發展潛力必須在一定規模以上(例如三、五年後營業額至少上億),屬於金字塔的上部。

在這金字塔的最底層,數量最龐大、卻受到最少關注的是微型創業。

微型創業也應加值升級 以台灣微型創業的現狀而言,多半屬於食衣住行民生活動的範疇,其中又以餐飲及零售居多,近來文創業也似乎生氣蓬勃,但整體看來,台灣微型創業有幾個現象: 同質性較高。

複製或模仿別人的成功,門檻最低,風險最小,因此微型創業中一窩蜂現象特別嚴重,無論夜市文化、烘焙熱潮、個性民宿,往往急速擴張到供給大於需求。

這個時候,價格下滑,品質下降,信譽低落,從業者無利可圖,也就失去了進步的動力。

B2B的微型企業過於稀少。

B2C直接面對零售客戶,不受制於少數商業客戶,可以靠直覺創業,但因為具有相當高的時尚特性,因此也很容易隨著潮流衰退而遭受淘汰。

B2B需要較高的專業,較長的育成期,起步較為艱難,但是一旦站穩腳步後,進可攻退可守。

這種B2B的微型企業常成為大中小各型企業的忠實夥伴,在整體價值鍵上,是不可缺失的一環。

附加價值較低,這是以上兩個現象的必然結果。

理想的微型企業還是需要具有特色,提供他人難以取代的價值,才能長久經營。

台灣的零售業多,小吃店充斥,文創偏向小清新,附加價值低既是因,也是果。

校長兼工友的工作守則 微型企業也是企業,只是規模較小,平均生命週期較短,但許多經營原則相同。

一般而言,第三年是一個微型企業重要的關卡,創業疲乏、客戶新鮮感消退、未來何去何從,這些警號常在這時候出現。

因此警覺性較高的微型企業經營者,會在創業一開始便謹守幾個簡單的原則: 做自己真正喜愛、擅長的事。

有些業務雖然可以賺點錢,但自己不擅長,放棄並不可惜。

有些業務必須做,而自己不喜歡的,也不妨考慮外包(例如做帳)。

清楚的帳目是大部份微型企業最容易忽視的工作,一則沒時間,一則擔心資訊外洩。

但是如果不能每個月知道賺賠多少、成本和費用的分佈,只掌握現金流,如何能夠在關鍵問題上做出適當的經營決策呢? 創業者的私人領域與微型企業重疊而難以區隔。

創業者很容易投入百分之百的心力在自己一手創辦的事業上,有時甚至家庭成員也全體參與,雖然這常是創業成功的基礎,但也可能造成家庭或人事問題,最後限制了企業未來的發展。

創辦者不支薪資,私人費用與企業費用混淆不清,都是微型企業常見的現象,使得經營績效難以透明。

創業者自己從校長做到工友,前場後場忙得團團轉,結果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繫。

其實現代社會瞬息萬變,市場趨勢與科技日新月異,這既是危機也是生機。

創業者要有好朋友,尤其是多聞和直言的益友,才能保持通暢的資訊管道。

薄創新與厚創新 創新難道已經成為顯學?學者專家天天呼籲,產業要轉型唯有靠創新,剛出版的新書只要掛上創新的字眼便能吸睛,大學裡紛紛開出創新管理的課程。

創新能夠引起廣大的關注是件好事,早該如此。

不過以行動從事創新和用言語提倡創新的人數之間有個比例,這個比例該有多高?在用言語提倡創新的人中,有人擁有扎實的創新實務經驗,有人飽讀各種理論卻止於紙上談兵,兩者又該如何搭配? 紙上談創新,創新不過是一個沒血汗沒眼淚的中性名詞;對於飽嘗創新酸甜苦辣的人來說,創新卻是風險、等待、焦慮、恐懼、僥倖的複合體,創新的過程中,既要募集資源、建立團隊、決定先後,進行種種算計,還得承擔可能失敗的後果。

既然當前滿朝文武都在大力鼓吹創新,這裡不妨再費點筆墨,姑且將創新歸納成兩大類,進行一番剖析。

第一類有點知難行易的味道。

例如許多互聯網、最夯的手機應用,或者許多服務業的創新,可貴的是商業模式,或是某項獨門創意。

靈感雖然來之不易,研發卻相對簡單,這一類的創新,本文稱之為薄創新。

所謂薄,不代表商業價值低,只是它的技術開發不需要「火箭科學」。

臉書是薄創新的典型代表。

第二類可說是知不易行更難。

像是材料、能源、生技或潔淨科技等領域,技術開發有一定的節奏,需要的時間較長,投入再多的資源也不見得可以壓縮進度,這一類的創新不妨稱之為厚創新。

厚,不只時間長,研究開發費用高,未來建立生產線的時候往往投資更大。

觀察電動車先驅特斯拉(Tesla)的歷史,便能體會厚創新的特質。

薄創新需要跟時間賽跑,唯恐有人捷足先登。

厚創新則是跟市場拔河,最怕彈盡援絕。

薄創新的技術多跟資訊技術或軟件有關,及時完成最重要,好壞相差不大,有些瑕疵也無大礙,三個月後可以再推出新版本,大學畢業兩、三年的聰明小子便可以獨挑大樑。

厚創新則通常仰仗基本技術的創新,而且涉及學際整合,行家的經驗可以累積,歷久還能彌新。

從台灣看兩大類創新 薄創新多需在地化,強龍往往不敵地頭蛇(雅虎終於在2012年底退出韓國市場便是一個例子),因此商業價值多半跟在地人口成正比。

台灣GDP排名世界第26,人口卻遙遙落居49名,在台灣發展薄創新,缺乏人口基數做後盾,創新的價值難以產生乘數效果。

這並不代表台灣不適合薄創新,只是在進行薄創新時該想清楚,眼前兩條路該如何選擇。

一是尋找一個廣大的出海口,解決一項不受限於台灣的問題。

如果選擇的題目夠大,出海口市場有相當規模,創意有獨到之處,要說服創投公司或其他投資者參與並不困難,畢竟投資者時時在尋找有利可圖的機會。

如果題目較小,市場僅限於台灣,也不必勉強或氣餒,台灣的中小企業本來就佔97%,做一個快樂的微型創業者也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重要的是找到對盤的投資者,大家建立相同的認知和期待。

厚創新則比較不受地域限制,只要技術有獨特價值,加以品質和商譽做後盾,便可以全球無遠弗屆。

但是厚創新需要的「領域知識」(domainknowledge)往往非一蹴可及,必須依靠長期的耕耘;所幸一旦建立之後,也自然形成了堅厚的競爭壁壘。

台灣製造業慣以OEM模式加速進入市場,創新的厚度本來有限,但是二、三十年來在資訊、半導體和機械業也建立了可觀的聚落,在這些基礎上自然應該繼續加厚創新的厚度;除此之外,要能夠落實各種新興產業的發展,厚創新是唯一的途徑。

薄創新是激發年輕世代創新能量最佳的途徑,厚創新是地狹人稠的台灣競爭力的長久保障。

分別清楚厚與薄這兩條不同的創新方向,有助於產學研或個人適當配置資源,根據能力與價值觀,各自發展出贏得從容、贏得長久的策略。

(摘錄整理自第2之6、3之1章)   小國大想像:創新創業,開發以小搏大的巧實力 鄭志凱/著 遠流出版 售價:350元   作者簡介 鄭志凱 矽谷AcornPacificVentures創投基金共同創辦人、台灣活水社企投資開發公司共同創辦人及董事長。

職場生涯中一半台灣,一半矽谷,一半企業,一半創投。

因創投業務廣泛接觸三江五湖能人志士,近距離觀察產業更迭,企業興衰,深刻感受到名與實,見與識,知與行的差距,無論創業或人生,真正成功的人都能縮短其中的差距。

熱門新聞 微軟成立新的Android部門,打算讓Windows與Android之間的流暢度比擬macOS與iOS 2022-04-04 程式語言Go以5招式防禦軟體供應鏈攻擊 2022-04-04 美國CISA成立「ShieldsUp」網站列出可行的重點資安指引 2022-04-03 趨勢科技修補ApexCentral已遭攻擊的RCE漏洞 2022-04-04 最新資料刪除軟體導致Viasat歐洲通訊衛星斷線 2022-04-04 俄烏戰爭造成俄羅斯IT人才大量出走 2022-04-04 俄羅斯關鍵基礎架構禁用外國軟體 2022-04-04 Lapsus$相關2青少年被控詐欺、駭入電腦等罪名 2022-04-04 Advertisement 專題報導 美國升起資安防護罩 儲存防寫應用重新崛起 烏克蘭戰爭的科技衝擊 跟Google學ML系統SRE 大型企業IT如何技術出海 更多專題報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