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910年畢業,入杭州府中學(1913年改名為杭州一中,歷經沿革為今日之杭州高級中學),与郁达夫、厉麟似同班。
他爱好文学,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 ...
徐志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1年5月14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徐志摩"—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徐志摩詩人、散文家徐志摩姓徐名志摩字又申出生清光緒二十二年(歲次丙申)十二月十三日酉時[1](1897-01-15)1897年1月15日 大清浙江杭州府海寧縣硤石鎮婚年1915年(與張嘉玢)1926年(與陸小曼)逝世1931年11月19日(1931歲-11-19)(34歲) 中華民國山東省濟南市
親屬
父親
徐申如(1872年-1944年)
母親
錢慕英(?-1931年)
元配
張嘉玢(1915年-1922年)
繼室
陸眉(1926年-1931年)
元配之父
張祖澤
子
徐積鍇(1918年-2007年)徐德生(1922年-1925年)
徐志摩與張幼儀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小字又申,後改名志摩,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人,中國著名的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的表兄[2][3]。
徐志摩出生於富裕家庭,並曾留學英國。
一生追求「愛」、「自由」與「美」(胡適語),這為他帶來了不少創作靈感,亦斷送了他的一生。
徐志摩倡導新詩格律,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他與胡適、聞一多、梁實秋、陳源等人於1923年創建新的文學團體:新月詩社。
目次
1生平
1.1早年生活
1.2結婚
1.3拋妻棄子
1.4再娶友妻
1.5墜機而死
2軼事
3主要作品
4文學風格
4.1新詩
5評價
6衍生作品
7參考文獻
8參見
9畫像
10外部連結
生平[編輯]
早年生活[編輯]
徐志摩於1897年1月15日出生在浙江海寧一個富裕家庭,他的父親徐申如,人稱「硤石鉅子」,又是硤石商會會長,擁有一座發電廠、一間梅醬廠、一間絲綢莊,在上海還有一家小錢莊。
1900年起,徐志摩入家塾讀書。
1907年,徐志摩入硤石開智學堂就讀,從師張樹森,從而打下了古文根底。
1910年畢業,入杭州府中學(1913年改名為杭州一中,歷經沿革為今日之杭州高級中學),與郁達夫、厲麟似同班。
他愛好文學,並在校刊《友聲》第一期上發表論文《論小說與社會之關係》,認為小說裨益於社會,「宜竭力提倡之」,這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
同時,他對文學也有興味,並發表了《雷錠與地球之歷史》等文。
1915年夏,18歲時於杭州一中畢業後,考入上海滬江大學(該校1950年代轉移到香港為崇基學院,也即現今的香港中文大學的一部分,校址則轉移給今上海理工大學)。
結婚[編輯]
1915年12月5日(農曆乙卯年十月二十九日),經由父母安排,與張君勱之妹張幼儀結婚後,轉入上海浸信會學院學習。
1916年春(19歲),從上海浸信會學院退學。
同年秋,轉入國立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預科學習法科。
1917年秋,北洋大學法科正式並入北京大學,徐志摩也隨著轉入北大就讀。
1918年6月,拜梁啟超為師。
1918年8月(21歲)赴美留學,入克拉克大學歷史系。
1919年9月(22歲)入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系。
拋妻棄子[編輯]
1920年10月(23歲),赴英國倫敦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其間結識英國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對文學興趣漸濃。
旅英期間,徐志摩邂逅了林長民的16歲女兒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對其窮追不捨。
得知妻子張幼儀再次懷孕時,他要求她立即墮胎及離婚。
張幼儀不敢墮胎,說墮胎會死人,徐志摩冷酷地說:「坐火車還死過人呢,那麼你便不坐火車了嗎?」,之後徐志摩不辭而別、音訊全無,只留下張氏孤身一人,在絕望中張氏曾考慮自殺。
[4]
1922年3月(25歲),張幼儀在柏林產下次子徐德生後,徐志摩匆匆趕來,拿著已寫好的離婚書要她簽名,張氏想先徵求父母意見,但徐志摩要求她立即簽署,因林徽因將返回中國。
同年10月,徐志摩返回中國。
再娶友妻[編輯]
1923年3月(26歲),發起成立「新月社」。
同時在北京大學英文系任教。
1924年4月至5月(27歲),泰戈爾訪華,陪同在各地訪問;5月至7月,陪同到日本、香港訪問。
8月,第一本詩集《志摩的詩》出版。
12月,《現代評論》週刊在北京創刊,為主要撰稿人。
1925年3月(28歲),辭去北京大學教職。
徐志摩和第二任妻子陸小曼
1925年3至5月,朋友王賡知徐志摩和王妻陸小曼的姦情,向他發出死亡恐嚇,他出走歐洲。
3月19日,次子徐德生因病在德國夭折。
在歐洲得知王賡和陸小曼離婚後,他才返回中國。
[4]
1926年(29歲),應任光華大學教授,兼東吳大學法學院英文教授;主持《晨報副刊·詩》。
8月14日,他與陸小曼訂婚,由於徐父的要求,請徐志摩的老師梁啓超證婚,梁啓超在訂婚儀式上指責兩人婚外出軌、人品低劣,以及反對兩人結合的證婚詞。
10月3日,他與陸小曼結婚。
1927年春(29歲),參與籌辦新月書店。
1927年9月,第二本詩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書店出版。
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
1928年2月(31歲),兼任上海大夏大學教授。
10日,與聞一多、饒孟侃、葉公超等創辦《新月》月刊。
1928年6月至10月,赴日、美、歐、印等地旅遊。
11月,最有名的代表作《再別康橋》問世。
1929年(32歲),辭去東吳大學、大夏大學教職,兼任中華書局編輯。
1929年9月,應聘任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英語文學教授。
同年,兼中華書局、大東書局編輯。
1930年底(33歲),先後辭去上海光華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教職。
1931年1月(34歲),與陳夢家、方瑋德等創辦《詩刊》季刊。
1931年2月,任北京大學英文系教授。
兼任北平女子大學教授。
8月,詩集《猛虎集》出版。
墜機而死[編輯]
主條目:濟南號空難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因要在北平協和禮堂為外國使節演講「中國建築藝術」,徐志摩欲前去捧場,於早上八時搭乘中國航空公司「郵政號」司汀遜式九缸七座飛機(英語:StinsonDetroiter)由南京北上,然而飛機在大霧中誤觸濟南開山(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崮雲湖街道)墜落,徐志摩罹難,死時34歲。
郁達夫在一篇悼文中說,徐志摩的死法,和拜倫、雪萊的死法一樣不平凡[5]。
胡適在《追悼志摩》一文中亦有提及到這次事件[6]。
軼事[編輯]
徐志摩在當時被認為是一個文壇富翁,他是大學教授中,唯一擁有私家汽車的人[7]。
1923年,梁啟超(號任公)寫了長信很懇切地勸他:「萬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樂。
弟之此舉其於弟將來之快樂能得與否,始茫如捕風,然先已予多數人以無量之苦痛。
」「戀愛神聖為今之少年所樂道。
……茲事蓋可遇而不可求。
……況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鶻突,而得滿足得寧帖也極難。
所夢想之神聖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煩惱終其身已耳。
」任公又說:「嗚呼!志摩!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當知吾儕以不求圓滿為生活態度,斯可以領略生活的妙味矣。
……若沉迷於不可必得之夢境,挫折數次,生氣盡矣。
鬱邑佗傺以死,死為無名。
死猶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墮落至不復能自拔。
嗚呼!志摩!可無懼耶!可無懼耶!」
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認他是把他人的苦痛來換自己的快樂。
他回信說:「我之甘冒世之不韙,竭全力以鬥者,非特求免凶慘之苦痛,實求良心之安頓,求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
人誰不求庸德?人誰不安現成?人誰不畏艱險?然且有突圍而出者,夫豈得已而然哉?我將於茫茫人海之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如此而已。
」「嗟夫吾師!我嘗奮我靈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熱滿之心血,明照我深奧之靈府。
而庸俗忌之嫉之,輒欲麻木其靈魂,搗碎其理想,殺滅其希望,污毀其純潔!我之不流入墮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幾亦微矣!」
徐志摩留學後回到北平,常與朋友王賡相聚。
王賡的妻子陸小曼,對徐志摩影響甚大。
陸小曼聰慧活潑,是獨生女,父親陸定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門生,回國後任賦稅司。
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北平交際場相識相愛,並談及婚嫁。
徐父執意請梁啟超證婚,徐志摩求助於胡適,胡適果然把梁任公請了出來,梁任公在大庭廣眾之下罵徐志摩:「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以後務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
」。
並以「希望這是你們最後一次結婚」這驚世駭俗的語句作為對兩人的期望。
盛典舉罷,徐志摩與陸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於徐志摩離棄原配和兒子、再娶友人之妻,觸怒了父親,中斷了對他的經濟援助,而陸小曼生活揮霍無度,住的是3層樓的豪華住所,每月100銀洋的租金,家裡傭人眾多,有司機、廚師、男僕,還有貼身丫鬟,這些巨額花費使徐志摩入不敷支。
應胡適的邀請,徐志摩兼教於北京大學,為了貼補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平間往返,同時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法學院、大夏大學三所大學講課,課餘還得趕寫詩文,以賺取稿費。
沉溺於跳舞、打牌、票戲等夜生活的陸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兩點才起身。
徐志摩早年日記中包含他曾極力追求林徽因之事宜,以及被拒絕的失戀心情。
後來二人各自婚嫁,徐志摩曾承諾將這部分日記交給林徽因以免引發不必要的風波。
因徐志摩後妻陸小曼曾偷看並燒毀徐志摩的雪池日記,徐志摩此後不敢把日記放在家中,於是將裝日記的八寶箱暫時寄存在陳西瀅凌叔華處。
在此期間徐志摩曾拿回日記但最終還是因為要去歐洲攜帶不便留在了凌叔華家。
徐志摩生前透露過他發現八寶箱在凌叔華家有被人私開的痕跡,丟失了一些東西。
1931年徐志摩意外去世後,林徽因希望履行徐志摩生前承諾拿回與自己相關的部分日記,陸小曼則以遺孀的身份要求取得徐志摩全部日記。
凌叔華卻扣住了徐志摩日記想要自己出版,經胡適幾番交涉甚至斥責,凌叔華交出了部分徐志摩日記,但始終不全,其中部分日記更是被凌叔華私自截去,最終竟不了了之。
此事成為文壇著名公案,多位文人捲入其中互相指責。
多年過後凌叔華再次反口,稱1928年6月徐志摩去歐洲,10月因自己搬家去武昌而將日記「交與之琳」還給了徐志摩,然而1928年10月卞之琳還在上海私立浦東中學念高中,直到1929年夏天,他才考入北京大學英文系。
1931年年初徐志摩到北大教英詩及翻譯課時二人才相識。
徐志摩的學生趙家璧曾寫信問過卞之琳,據卞之琳的回信說:「凌叔華致胡適信,說曾把徐『文字因緣箱』交與我,是她記錯了,我從未聞此事,不知她究竟交給了誰」。
澄清了凌叔華的謊言。
網傳徐志摩作品《阿詩瑪》為「魚的記憶只有7秒」的來源所在,但徐志摩的詩集和散文集中都沒有關於「魚的記憶只有7秒」的描述,且該詩與近代新月派風格迥異。
徐志摩在《歐遊漫錄》中批判蘇共:「他們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實現的,但在現世界與那天堂的中間隔著一座海,一座血污海。
人類泅得過這血海,才能登彼岸,他們決定先實現那血海。
」
主要作品[編輯]
詩集
《志摩的詩》
《猛虎集》(收錄《再別康橋》)
《翡冷翠的夜》
《雲遊》
《徐志摩全集》
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
小說散文集:《輪盤》。
另有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愛眉小札》(寫給陸小曼的日記)、《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
文學風格[編輯]
新詩[編輯]
徐志摩新詩主要描寫個人的感情,想像豐富,比喻生動,重視意境的創造,講究語言的音樂美,濃艷華美而嫵媚,具有一種溫柔清新的風格。
他受西方世紀末唯美主義、印象主義思潮較多浸染,因而有些詩寫得晦澀、神秘,情緒感傷,語言過於雕琢,詩作呈現比較複雜的面貌。
他的新詩受英美詩歌影響,著重格律的建設,西方詩人中,學習雪萊和哈代;出色作品有《再別康橋》、《偶然》、《沙揚娜拉一首》等。
[8]
徐志摩做的散文:
徐志摩散文想像靈奇,富有詩意,善於言情,坦率任真,詞采絢爛,喜繪自然,多用反複、排比的修辭手法,多受歐美文藝影響,有時則渲染太過,結尾往往較為平淡。
評價[編輯]
胡適: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
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裡,這就是他的「單純信仰」。
他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實現的歷史。
衍生作品[編輯]
《偶然》在電影《秋霞》中被選為主題曲的歌詞,由陳秋霞主唱。
《再別康橋》後來成為《金韻獎第一集》中收錄改編的同名歌曲,由李達濤作曲、范廣惠(本名范廣慧)演唱。
1999年電視劇《人間四月天》,描述徐志摩一生的愛情故事。
2001年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中引用《偶然》的詞,被重新譜曲後作為插曲,由趙薇演唱。
《再別康橋》也被改編成S.H.E的一首流行歌,作詞文雅,作曲李泉,收錄於2007年的《Play》專輯。
《再別康橋》由西樓作曲,林宥嘉翻唱為歌曲,於2008年收錄於《神秘嘉賓》專輯。
《偶然》由中國樂團Dish主唱。
《偶然.徐志摩》舞臺劇,馬浚偉任編、導、監,並兼飾徐志摩,陸小曼由萬綺雯(2016年[9])和胡定欣(2018年重演[10])飾演。
參考文獻[編輯]
^《民國叢書》第三編《徐志摩年譜》P2,陳從周撰,另見激烈的燃燒性的熱情(1)(圖)
^金庸家世曝光:生母徐禄是徐志摩堂姑媽.新華網.中國評論新聞:2.2008-05-07[2013-02-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6).
^穿越時空專訪徐志摩.成報.2013-02-08[2013-02-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3).
^4.04.1Pang-MeiNatashaChang.BoundFeet&WesternDress:AMemoir.AnchorBook.1996.ISBN 9780385479646.
^馬來西亞溫梓川《文人的另一面:民國風景之一種》188頁
^徐志摩和胡适.m.wenxue.yjbys.com.[2017-05-20].
^馬來西亞溫梓川《文人的另一面:民國風景之一種》187頁
^余光中:〈徐志摩詩小論〉,載《余光中選集(第三卷).文學評論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頁205-214。
^馬浚偉舞台劇宣布加開兩場 萬綺雯︰多辛苦都值得
^舞台劇《偶然・徐志摩》載譽重演.[2018-08-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9).
參見[編輯]
徐志摩墓
現代詩歌
現代詩人
詩人列表
再別康橋
人間四月天
畫像[編輯]
徐志摩/江啟明(KongKaiMing)PortraitGalleryofChineseWriters(HongKongBaptistUniversityLibrary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徐志摩
維基文庫中該作者的作品:
徐志摩
維基語錄上的徐志摩語錄
再回首徐志摩文學網_志摩人生(簡體中文)
徐志摩詩文網(簡體中文)
中國詩歌庫(簡體中文)
徐志摩詩集(繁體中文)
閱論編中國近現代文學流派和社團 文學流派甲寅派前期章士釗 ·李大釗 ·高一涵 ·李劍農後期章士釗 ·瞿宣穎 ·梁家義 ·唐慶增 ·汪吟龍 ·陳筅樞 ·楊定襄 ·陳拔 ·董時進 ·龔張斧學衡派梅光迪 ·吳宓 ·胡先驌 ·劉伯明 ·柳詒徵 ·吳芳吉 ·劉朴 ·趙思伯 ·繆鳳林 ·張其昀 ·趙萬里 ·胡夢華 ·陸維釗 ·王國維 ·陳寅恪 ·梁啓超 ·張蔭麟 ·林損 ·景昌極 ·劉永濟 ·湯用彤 ·錢念孫論語派林語堂 ·周作人戰國策派林同濟 ·陳銓 ·雷海宗鴛鴦蝴蝶派徐枕亞 ·張恨水 ·吳雙熱 ·吳若梅 ·程小青 ·孫玉聲 ·李涵秋 ·許嘯天 ·秦瘦鷗 ·馮玉奇 ·嚴獨鶴 ·周瘦鵑 ·包天笑 ·陳蝶仙初期白話詩派梁啓超 ·胡適 ·劉半農 ·沈尹默 ·周作人 ·康白情 ·俞平伯 ·劉大白 ·朱自清 ·李大釗 ·魯迅 ·陳獨秀新月派聞一多 ·徐志摩 ·邵洵美 ·朱湘 ·饒孟侃 ·孫大雨 ·胡適 ·梁實秋 ·陳源 ·劉夢葦 ·林徽音 ·於庚虞 ·蹇先艾 ·陳夢家 ·方瑋德 ·卞之琳象徵詩派李金髮 ·王獨清 ·穆木天 ·馮乃超現代詩派戴望舒 ·施蟄存 ·卞之琳 ·何其芳 ·李廣田 ·曹葆華 ·番草 ·廢名 ·侯汝華 ·金克木 ·李白鳳 ·林庚 ·玲君 ·路易士 ·吳奔星 ·辛笛 ·徐遲 ·孫毓棠 ·南星九葉派曹辛之 ·辛笛 ·陳敬容 ·唐祈 ·唐湜 ·穆旦 ·杜運燮 ·鄭敏 ·袁可嘉七月派胡風 ·阿壠 ·魯藜 ·孫鈿 ·彭燕郊 ·方然 ·冀汸 ·鍾瑄 ·鄭思 ·曾卓 ·杜谷 ·綠原 ·胡征 ·蘆甸 ·徐放 ·牛漢 ·魯煤 ·化鐵 ·朱健 ·朱谷懷 ·羅洛 ·路翎 ·丘東平 ·彭柏山 ·曹白 ·賈植芳(相關人物:艾青 ·田間 ·鄒荻帆 ·劉雪葦 ·呂熒 ·舒蕪 ·蘇金傘 ·艾烽 ·雷蒙 ·魯沙 ·天藍 ·莊涌 ·姚奔 ·賀敬之 ·侯唯動 ·倪受乾)心理分析派施蟄存 ·郁達夫 ·葉聖陶 ·廬隱流亡文學蕭紅 ·蕭軍 ·端木蕻良 ·舒群 ·駱賓基 ·羅烽 ·白朗 ·李輝英京派廢名 ·沈從文 ·李健吾 ·朱光潛 ·周作人 ·林徽因海派張愛玲 ·蘇青 ·予且 ·施蟄存 ·劉吶鷗 ·穆時英 ·杜衡荷花淀派孫犁 ·劉紹棠 ·從維熙山藥蛋派趙樹理 ·馬烽 ·西戎 ·李束為 ·孫謙 ·胡正晉察冀詩派田間 ·邵子南 ·史輪 ·曼晴 ·方冰 ·魏巍 ·陳輝 ·沙可夫 ·楊朔 ·王煒民歌敘事體詩潮李季 ·阮章競 ·張志民 ·田間 ·李冰里下河派汪曾祺 ·畢飛宇 ·龐余亮 ·朱輝朦朧派北島 ·舒婷 ·顧城 ·江河 ·海子 ·楊煉 ·芒克 ·嚴力 ·于堅傷痕文學劉心武 ·盧新華 ·從維熙 ·峻青 ·馮驥才 ·周克芹反思文學茹志鵑 ·王蒙 ·張一弓 ·高曉聲 ·峻青 ·馮驥才 ·張賢亮 ·尤鳳偉改革文學蔣子龍 ·張潔 ·賈平凹 ·路遙 ·高曉聲 ·何士光 ·張一弓 ·張煒 ·陳國凱 ·呂雷 ·趙洪 ·潘強恩 ·柯雲路 ·蘇叔陽 ·李國文 ·王潤滋 ·矯健尋根文學阿城 ·韓少功 ·鄭義 ·賈平凹 ·王安憶 ·李銳 ·莫言先鋒派馬原 ·洪峰 ·余華 ·蘇童 ·葉兆言 ·殘雪痞子文學王朔 ·石康 ·李傻傻荒誕文學魏明倫 ·狂狷 ·高行健 ·寧財神 ·洪峰 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鄭振鐸 ·茅盾 ·葉聖陶 ·許地山 ·王統照 ·耿濟之 ·郭紹虞 ·周作人 ·孫伏園 ·朱希祖 ·瞿世英 ·蔣百里 ·冰心 ·顧毓琇 ·廬隱 ·朱自清 ·王魯彥 ·夏丏尊 ·老舍 ·胡愈之 ·劉半農 ·劉大白 ·朱湘 ·徐志摩 ·彭家煌 ·劉延陵 ·俞平伯 ·李金髮創造社郭沫若 ·成仿吾 ·郁達夫 ·張資平 ·田漢 ·鄭伯奇 ·穆木天 ·朱鏡我 ·馮乃超 ·周全平 ·葉靈鳳 ·潘漢年 ·李一氓 ·陽翰笙 ·王獨清語絲社孫伏園 ·周作人 ·魯迅 ·川島 ·劉半農 ·章衣萍 ·林語堂 ·錢玄同 ·江紹原 ·韓侍桁 ·楊騷 ·陳學昭 ·李小峰 ·柔石 ·顧頡剛 ·廢名 ·俞平伯 ·梁遇春莽原社魯迅 ·尚鉞 ·高長虹 ·向培良 ·韋叢蕪 ·韋素園 ·臺靜農 ·李霽野 ·姜華 ·金仲芸 ·黃鵬基未名社魯迅 ·韋素園 ·韋叢蕪 ·李霽野 ·臺靜農 ·曹靖華 ·王菁士 ·李何林狂飈社高長虹 ·向培良 ·高歌 ·尚鉞淺草社林如稷 ·陳煒謨 ·陳翔鶴 ·馮至 ·楊晦沉鍾社楊晦 ·陳翔鶴 ·陳煒謨 ·馮至彌灑社胡山源湖畔詩社馮雪峰 ·應修人 ·潘漠華 ·汪靜之 ·魏金枝 ·謝旦如 ·樓適夷南國社田漢 ·歐陽予倩 ·徐志摩 ·徐悲鴻 ·周信芳 ·唐槐秋 ·陳凝秋 ·陳白塵 ·趙銘彝 ·金焰 ·鄭君里 ·張曙 ·吳作人太陽社蔣光慈 ·楊邨人 ·孟超 ·錢杏邨(阿英) ·林伯修(杜國庠) ·夏衍 ·洪靈菲 ·戴平萬 ·樓適夷 ·顧仲起 ·劉一夢 ·殷夫 ·馮憲章 ·祝秀俠 ·王藝鍾 ·徐迅雷 ·聖悅(李平心) ·任鈞 ·童長榮我們社杜國庠 ·洪靈菲 ·戴平萬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魯迅 ·茅盾 ·郭沫若 ·周揚 ·田漢 ·蔣光慈 ·孟超 ·阿英 ·王任叔 ·鄭伯奇 ·洪靈菲 ·陳荒煤 ·戴望舒 ·端木蕻良 ·馮鏗 ·關露 ·胡風 ·胡也頻 ·李偉森 ·樓適夷 ·柔石 ·沙汀 ·謝冰瑩 ·徐懋庸 ·陽翰笙 ·葉以群 ·殷夫 ·於伶 ·郁達夫 ·張天翼 ·周文 ·丁玲 ·夏衍 ·馮乃超 ·馬加 ·馬子華 ·王志之 ·王余杞 ·王西彥 ·方土人 ·方之中 ·丘東平 ·葉靈鳳 ·葉紫 ·田間 ·白薇 ·任白戈 ·任鈞 ·許幸之 ·孫席珍 ·楊騷 ·楊剛 ·李輝英 ·麗尼 ·邱韻鐸 ·何家槐 ·林淡秋 ·歐陽山 ·周立波 ·周而復 ·草明 ·彭柏山 ·洪深 ·聶紺弩 ·夏征農 ·陶晶孫 ·蕭三 ·舒群 ·蒲風 ·雷石榆 ·穆木天 ·艾蕪 ·吳奚如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楊邨人 ·劉保羅 ·趙銘彝 ·鄭君里 ·洪深 ·應雲衛 ·鄭伯奇 ·許幸之 ·陶晶孫 ·黃芝岡 ·王瑩 ·陳波兒 ·侯魯史 ·葉沉 ·謝兆華 ·曹正 ·司徒慧敏中國詩歌會穆木天 ·任鈞 ·楊騷 ·蒲風 ·白曙 ·杜淡(竇隱夫) ·王亞平 ·溫流 ·關露 ·石靈 ·田間 ·柳倩 ·辛勞 ·洪道 ·蘇夫 ·林林 ·袁勃 ·雷石榆中國文藝社葉楚傖 ·張道藩 ·王平陵 ·范爭波 ·朱應鵬 ·徐仲年 ·華林 ·鍾天心 ·左恭六一社潘公展 ·王平陵 ·朱應鵬 ·范爭波 ·黃震遐 ·葉秋原 ·傅彥長 ·李贊華 ·邵洵美 ·汪倜然東北作家群金劍嘯 ·蕭紅 ·蕭軍 ·端木蕻良 ·舒群 ·駱賓基 ·羅烽 ·白朗 ·李輝英 ·楊晦 ·穆木天 ·高蘭 ·辛勞 ·師田手 ·鐵弦 ·鄒綠芷 ·丘琴 ·雷加 ·姚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郭沫若 ·茅盾 ·馮乃超 ·夏衍 ·胡風 ·田漢 ·丁玲 ·吳組緗 ·許地山 ·老舍 ·巴金 ·鄭振鐸 ·朱自清 ·郁達夫 ·朱光潛 ·張道藩 ·姚蓬子 ·陳西瀅 ·王平陵 ·臧克家講學社梁啓超 ·汪大燮 ·蔡元培 ·籍忠寅 ·熊希齡 ·范源濂 ·王敬芳 ·張伯苓 ·嚴修 ·張謇 ·張元濟 ·黃炎培 ·郭秉文 ·林長民 ·胡汝麟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NF:cb134821805(data)
FAST:64254
GND:118942425
HKCAN:9811104638903406
ISNI:0000000368487866
LCCN:n80150350
MusicBrainz:ce8f92c7-7add-49dd-b862-a8cd82b5c420
NDL:00751212
NKC:jn19981002429
NLC:000238715
NTA:142073695
SELIBR:239380
SUDOC:071340793
VIAF:19829946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徐志摩&oldid=69003248」
分類:1897年出生1931年逝世中華民國散文家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新詩作家使用筆名的作家國立中央大學教授東吳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教授大夏大學教授光華大學教授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校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校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校友哥倫比亞大學校友克拉克大學校友國立北京大學校友北洋大學校友上海浸信會學院校友滬江大學校友中華民國空難身亡者浙江作家浙江詩人徐姓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反共主義者海寧人隱藏分類:自2021年5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生卒模板的分類索引未使用catIdx作為參數名的頁面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HKCA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MusicBrainz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ELI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14元素的規範控制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語錄維基文庫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مصرىБеларускаяDeutschEnglishEspañolSuomiFrançais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मराठीBahasaMelayuNorskbokmålPolskiРусскийSimpleEnglishSvenskaTiếngViệt吴语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徐志摩:活在輓聯中的民國男人,看懂輓聯就是看明白他的一生
恐怕不算巧合吧。 全家合影,中間是徐申如老先生. -03-. 郁達夫給徐 ...
- 2徐志摩,郁達夫和梁實秋的「愛恨情仇」 - 每日頭條
徐志摩梁實秋郁達夫梁實秋比徐志摩小6歲,比郁達夫小7歲。在這兩個人面前,梁實秋是個理所當然的小字輩。但在對待前輩的態度上,梁實秋卻是截然相反的 ...
- 3郁达夫挽徐志摩 - 瑞文网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7日),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 ...
- 4徐志摩与郁达夫- 遗闻逸事 - 品诗文网
徐志摩与郁达夫. 1896年,是罕见的平静之年,虽说处于清末积弱之时,不少有识之士正闹着“西学东渐”,但保宁坊第四进院子的楼上,一个婴儿仍如期来临, ...
- 5梁实秋眼中的郁达夫和徐志摩 - 中国作家网
梁实秋比徐志摩小6岁,比郁达夫小7岁。 ... 徐志摩曾师从梁启超攻读国学,可谓中西兼通,他最为世人所知的成就,还是在诗歌上。20世纪90年代,尚在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