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蘇威火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维苏威火山(義大利語:Vesuvio)是欧洲的一座活火山,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湾的东海岸,距世界名城那不勒斯不到20公里,海拔1,281米(4,203英尺)。

維蘇威火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2年3月18日)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请协助補充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维苏威火山維蘇威火山鳥瞰圖维苏威火山維蘇威火山的位置 最高点海拔1,281米(4,203英尺)坐标40°49′N14°26′E/40.817°N14.433°E/40.817;14.433坐标:40°49′N14°26′E/40.817°N14.433°E/40.817;14.433 地理位置 義大利地质岩石年代25,000年山脈類型活火山最近噴發1944年攀山最簡路線徒步 维苏威火山(義大利語:Vesuvio)是欧洲的一座活火山,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湾的东海岸,距世界名城那不勒斯不到20公里,海拔1,281米(4,203英尺)。

维苏威在公元79年的一次大喷发,摧毁了当时拥有2万多人的庞贝城,其他几个有名的海滨城市如赫库兰尼姆、斯塔比亚等也遭到严重破坏。

直到18世纪中叶,考古学家才将庞贝古城从数米厚的火山灰中发掘出来,古老建筑和姿态各异的遺體都保存完好,这一史实已为世人熟知,讓今人明白其滅亡的根本原因,庞贝古城也成为意大利著名旅遊勝地。

地理成因[编辑] 维苏威火山的形成是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的结果。

非洲板块含有豐富水分的洋底地壳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其中的水分挥发,使得俯冲带后部(即北部)的上地幔融化,较轻的物质上升在地壳的薄弱处形成了弧后火山。

根据在火山四周的钻探取样,该火山大约25,000年前开始喷发形成。

维苏威火山在历史上喷发过一百多次。

最近的一次喷发发生在1944年,是欧洲大陆在近一百年内喷发过的火山之一。

即使到现在,游客们經常能在游览这座火山时看到火山口冒出白烟。

公元79年喷发事件[编辑] 公元62年5月,那不勒斯湾发生一次大地震,这是火山大喷发的前奏。

公元79年8月20日开始一系列持续了四天的小规模地震,但古罗马人对这一地区的地震早习以为常。

8月24日日中,维苏威火山突然开始喷发,火山灰云柱直冲33千米高空,火山碎屑以每秒1.5百萬噸的强度喷出,随着当天的风向在庞贝城落下了三厘米厚的火山灰,並使房屋屋顶温度高达140℃。

随着喷出的炽热水蒸汽耗尽,火山烟云柱失去了内在支撑。

在当夜或次日早晨,发生了六次熾熱的火山碎屑流,赫库兰尼姆在第一波高达攝氏500度的火山碎屑流袭击下,尸骸瞬间碳化无存,而距离稍远的庞贝城是被第四次火山碎屑流袭击,这时温度仅攝氏300度,因此很多遇难者遗体甚至衣物都保存在火山灰下;据估计在倒塌的房顶下的温度也达到100℃。

8月25日下午,火山喷發结束。

小普林尼在那不勒斯湾西岸现今的巴科利目睹了35公里外火山喷发的全过程,并留下了书面报告。

火山喷发導致了16,000人死亡。

衛星照片 ASTER熱輻射反射衛星圖片,2000年 地形圖 79年噴發 維蘇威火山與那不勒斯,1880年代 1872年噴發 2006年 外部連結[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維蘇威火山 查论编十年火山 阿瓦恰火山 科利馬火山 埃特纳火山 加勒拉斯火山 科里亞克火山 茂纳洛亚火山 默拉皮火山 尼拉貢戈火山 瑞尼爾山 樱岛火山 聖地亞古多火山 圣多里尼火山 塔阿爾火山 泰德峰 烏拉旺火山 雲仙岳 維蘇威火山 查论编十年火山地图泰德峰尼拉貢戈火山維蘇威火山埃特纳火山圣多里尼火山雲仙岳樱岛火山塔阿爾火山默拉皮火山烏拉旺火山茂纳洛亚火山科利馬火山聖地亞古多火山阿瓦恰火山科里亞克火山加勒拉斯火山瑞尼爾山維蘇威火山是17座十年火山之一 规范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NF:cb12039932b(data) GND:4108229-1 LCCN:sh85142963 NARA:10038241 NKC:ge292699 VIAF:246126882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維蘇威火山&oldid=70695877” 分类:​活火山意大利火山那不勒斯欧洲地理之最十年火山20世纪火山事件靈峰隐藏分类:​自2022年3月缺少来源的条目维基数据存在坐标数据的页面维基数据有相关图片而本地未添加含有義大利語的條目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AR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AfrikaansአማርኛÆngliscالعربيةالدارجةAsturianuAzərbaycancaБашҡортса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বাংলাབོད་ཡིགBrezhonegBosanskiCatalàCebuano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øroysktFrançaisFurlanFryskGaeilge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한국어Ripoarisch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LimburgsລາວLietuviųLatviešuMalagasyОлыкмарий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मराठीBahasaMelayuMaltiမြန်မာဘာသာNapulitanoNedersaksies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uormandOccitanKapampanganPicardPolskiPortuguêsRumantschRomânăРусскийSarduSicilianu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سرائیکی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ไทยTagalogTürkçe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