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龍舟賽源於戰國時代 - 台灣文教週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楚國人民為了拯救屈原,紛紛划龍舟去打撈他,從此形成了端午節划龍舟的風俗。

... 琉球龍舟琉球爬龍舟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相傳南山王汪應祖曾留學明朝的南京,歸國後在 ... Skiptocontent 編輯部 2020-05-29 PostViews: 351 但早在春秋時期就有划龍舟習俗 【記者劉幫寧報導】今年端午節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地方的龍舟賽都暫停比賽,民間一般都傳說,端午節划龍舟起源於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因為受到奸臣的迫害,鬱鬱不得志,於是在農曆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殺。

楚國人民為了拯救屈原,紛紛划龍舟去打撈他,從此形成了端午節划龍舟的風俗。

考古文物的新發現,證明了早在屈原之前幾百年的春秋時代,越國就已經有了划龍舟的習俗。

在北京亞運村的中國體育博物館裡,展出有春秋時代越國的一幅軍器鉞斧(圓刃大斧)上的雕刻──幾個頭戴羽毛長冠的人,排成一列在划龍舟,這個鉞斧的上面還有雙龍的圖像。

這是最早的划龍舟圖像,比屈原要早好幾百年了。

那麼划龍舟到底是從甚麼時代開始的呢?經著名國學大師聞一多的研究,划龍舟是古越人的圖騰祭祀儀式中的一個活動,因為龍是古越人的圖騰。

它的起源很古,可能已經有五千至八千年的歷史了。

最早的節日只有兩個,一個是冬至──最古老的新年,因為在農曆中的時間不固定,後來改為正月初一日;一個是夏至,也是這個原因,後來改為五月,就是端午節。

夏至的風俗──划龍舟、吃粽子等,就都變成端午節的習俗了。

端午節習俗中,又有一項小孩戴五色縷手鐲、項圈的習俗。

二千五百年前的《管子‧水地篇》:「龍,生於水,被五色而游,故神。

」這五色縷就是五種顏色的絲線,也是圖騰標誌──龍的形象的代表,所以戴五色絲和龍舟一樣都是圖騰祭祀時的活動,一直傳承至今。

母親把五色絲給孩子帶上,說能交好運,走路不會被蛇咬。

在古書中,最早記錄划龍舟的是《穆天子傳》:「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太沼。

」意思是說,周穆王乘龍舟、鳥舟在王家的湖裡活動。

此書還說越王勾踐用龍舟訓練水師。

這本書是南北朝時從戰國時代的魏國王墓中出土的,帶有神話故事的色彩,而周穆王則是西周的國王。

是不是西周已經有了龍舟,還不能肯定,但是,至少戰國時期國王已經乘龍舟了,還是比屈原早些。

關於龍舟競渡的記錄,最早是南北朝時吳均的《續齊諧記》,他是這樣說的:「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

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這是大家都傳說的龍舟起源的最初記錄,離開屈原已經好幾百年了。

到了唐代,划龍舟的比賽場景已經非常熱鬧。

當時的詩人張建封有一首詩《競渡歌》:「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鑼鼓、紅旗、萬眾歡呼,許多划槳的人奮力向前,龍舟飛躍向前,就像一竿竿飛劍一樣,飛快地向前進,這和我們今天龍舟比賽的情景,何其相似乃爾。

端午節划龍舟,作為一個節日風俗,一直流傳下來。

每逢端午節,人們就要在江河湖海,舉行賽龍舟的盛大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

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

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

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划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

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

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

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

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

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

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

各地龍舟賽發展出文化特色 龍舟是指漢字文化圈的龍形舟,也是中國和琉球端午節競賽活動時使用的人力船隻。

龍舟不單是傳統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從其引申發展出來的龍舟競賽現已發展為體育活動。

由於賽龍舟被推廣成為體育項目,因此龍舟同時成為此體育項目的主要用品。

一般人可能認為龍舟是隨端午節而出現,但其實許多端午節習俗早在楚國前已流傳。

其中的例證有《穆天子傳》曾載:「曾有兄弟村、老表村成百條龍舟一起相聚聯絡感情,不論名次,從農曆五月初一到五月二十,幾乎每天有「景」——初一珠村景,初二海珠大塘景,初三車陂景,初四廟頭景,初五石牌、獵德景……這廣州已傳承多年的習俗。

其實整個珠三角地區都有相似的趁景活動。

另外廣州市和香港都分別有國際龍舟邀請賽。

在初四晚的龍舟大賽前會有龍船飯招呼橈手。

龍舟起水打整之後,初三初四到各地遊大比試;並去拜訪關係較好的鄰村,主家村必以禮相迎,放鞭炮、敲鑼打鼓,中午用「龍橋餅」(類似核桃酥)招呼人客,晚餐就用燒豬肉、雞等宴客,互祝大賽成功。

初五大賽後,初七初八就去市郊黃竹岐去拜龍母,五月初八是龍母誕,故此廣州俗諺云:「正月生菜會,五月龍母誕」。

貴州苗族龍舟節 龍舟由三隻獨木舟組合而成的,中間較長的一隻稱母舟;兩邊的子舟比母舟稍短。

龍舟約長20米、寬1米。

船身由完整杉木挖空而成;龍頭至頸則有水柳木雕刻。

苗族龍舟常用於貴州苗族的龍舟節,不是比速度而是比禮物的多寡。

越南龍舟 越南廣寧省拜子龍灣的關蘭島(越南語:ĐảoQuanLạn)在每年農曆六月十八舉行關蘭島龍舟競渡,以紀念陳朝大將陳慶餘抵禦外侮、保家衛國的功績。

此外,越南傳統歌唱藝術官賀傳統上是站在龍舟上唱歌。

琉球龍舟 琉球爬龍舟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相傳南山王汪應祖曾留學明朝的南京,歸國後在豐見城舉行琉球歷史上的第一場龍舟賽(但汪應祖留學南京一事不見於史料記載,另有閩人三十六姓將龍舟傳入琉球的說法)。

在琉球國都城首裡和附近地區,每年端午節都會有龍舟競渡,首裡現時歸入日本沖繩縣那霸市,那霸市隨著日本改用公曆,原來在農曆五月初五舉行的龍舟競渡也改為新曆的5月3日至5日舉行;鄰近的糸滿市仍然保持以農曆計算一些傳統節日,在端午節前夕(五月初四)和中秋節也會舉行龍舟競渡。

而端午節前夕豐見城市也會在饒波川舉行龍舟競渡活動。

龍舟頭部有稜角,舌長、往上翹起。

日本龍舟 由江戶時代初開始,划龍舟的習俗從中國傳到日本,自此長崎每年夏季都會舉行龍舟競渡。

台灣龍舟 端午節是台灣的重要民俗節日,近年來文化發展,台灣各縣市都自行舉辦龍舟競賽。

台灣的龍舟以木造及玻璃纖維為主,並且被視為藝術品,較有名的是基隆的劉清正所製的木造龍舟和屏東的洪全瑞所製作的玻璃纖維龍舟及木造龍舟,有的鄉鎮使用大型及小型龍舟,以應付不同隊伍的大小,一般來說,木造龍舟較重,而玻璃纖維龍舟較為輕,由於沒有統一的規格,台灣各鄉鎮的龍舟規格也不一。

木造龍舟與玻璃纖維之龍舟各有不同之特點,木造龍舟可直接製作不同尺寸,玻璃纖維則需要開模才能製作,但若已有模具製作時間會較短,近年來台灣的木造龍舟及玻璃纖維龍舟皆只有洪全瑞同時有進行製作。

台灣玻璃纖維龍舟,以洪全瑞所製為例,龍頭、龍身、龍尾皆為玻璃纖維所製,大型龍舟不含頭尾長約11.3公尺,寬1.5公尺,可乘坐23人,小型龍舟不含頭尾長約9公尺,寬1.4公尺左右,可乘坐15人。

木造龍舟則依需求製作,尺寸、價格皆依照不同規格而有所不同。

朝鮮龍舟 一般為國王專用,也常見於佛教繪畫,佛教繪畫中的為般若龍船。

旱龍舟(或稱陸上龍舟)用竹子或木製成,再以五色綾緞為鱗甲。

船身比較大,因為龍脊設層樓、飛閣以及兩旁有屈原、水神和橈手的繪畫和彩扎。

旱龍舟的比賽不是比較速度,著重表演水平。

參賽者都以濃妝打扮,邊划船邊表演歌舞。

夜龍舟 龍舟兩旁垂下無數小燈,在晚上出行。

夜龍舟的燈光和水波互相輝映,猶如銀白色的蛟龍在滑行。

皇室貴族龍舟 為皇室貴族專用船隻。

高大寬敞,舟上有雄偉樓閣,舟身則有精雕彩繪,外表非常奢華。

現代競賽龍舟 龍舟注重輕盈,船身多以柚木(主要由印尼坤甸進口)或玻璃纖維為材料,頭與尾則多用樟木。

一般只用一、兩支旗幟作簡單裝飾。

競賽龍舟分有標準龍舟、小龍舟等,但規格因地而異,故以競賽規定為準。

龍舟內有鼓手在前、舵手在後,槳手則按龍舟競賽則而定。

至於競賽使用之槳、尾舵、鼓等都有規定的長度和重量。

冰上龍舟 2017年2月,世界上首次冰上龍舟比賽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舉行,以作為當地慶祝華人農曆新年及認識中國文化的活動。

冰上龍舟為塗上龍舟花紋的比賽用長艇,再在底下安裝上雪橇。

參賽隊伍選手坐在龍舟內以雙手撐動滑雪杖,令龍舟在結了冰的湖面上滑行。

中國駐加拿大領事館職員亦有出席這項比賽。

龍舟製作 龍舟製作齋戒沐浴焚香拜神開光點睛 出於對龍的崇拜,歷代在龍舟的製作上都相當講究。

端午龍舟一般分為龍頭、龍身、龍骨、龍尾四部分,外加槳和舵。

龍舟製作要求很高,要請專門的木工師傅,擇日開工,據傳過去在動工前還須齋戒沐浴、焚香、拜神,一點也不能馬虎。

現代還有許多地方首長,特別在龍舟賽前衛龍舟開光點睛,祈求比賽安全舉行。

木料要選用上等的,且多採用大木料來製作,如龍頭,一般須用整塊的檜木來雕刻,以求靈氣十足,至於船體,則多採用樟木來做,因為樟木能防蟲防腐,經久耐用。

製作講究的還用整木將龍尾雕刻出許多鱗甲。

製成的龍舟再配以各色濃妝,使之更加栩栩如生。

用傳統材料(樟、檜等)和傳統方法(接榫處全用木針而不用鋼釘)製作一艘龍舟,花費不少。

所以,從擁有的龍舟的檔次就可窺出當地人的經濟實力。

一些少數民族也有獨木龍舟,只是那樣的大樹就更難找了,也較浪費木材。

現今也有用玻璃纖維材料來做的,既環保又方便,但尚不能普及。

龍舟的長度也有講究,廣東人造龍舟多取好意頭的尺寸,譬如船長33.88米,寓意「生生猛猛」。

龍舟的船身(龍頭卸下)平時多是沉放在河塘的淤泥中,以防乾裂,也符合「龍生大澤」的傳聞。

每年只有到了端午時節才「請龍出水」。

龍舟的結構分為龍頭、龍尾、龍骨、龍腸、冚板諸部分。

「傳統龍」有28.8米長、1.50米寬,「國際龍」只有15.8米長、1.05米寬。

製作龍舟,從開料、選龍骨(底骨)、起水(拗彎龍骨,呈流線型)到刨光、打磨、上色,最後安裝龍頭、安裝尾舵等工序,一件完整的龍舟才算完成,一般需要六七天。

要求,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新的貢獻。

從良木到龍舟,仍需和數百年前一樣,歷經數十道工序,需要6個工人同時做工,花費20天時間,釘入上百斤鐵釘,耗去6立方木材,無數次手工的打磨、撫平和拼接,方成為龍形,這種民間傳統的手工製作龍舟方法一直延續至今。

中國是龍之鄉,也是龍舟之鄉,龍舟競渡有數千年歷史。

龍舟是龍之化身,龍舟是龍舟競渡的載體。

龍舟製作不僅關係競渡的比賽,更關係到歷史的傳承,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

東莞市是典型的水鄉,從明代起就是廣東主要競渡的地區,其歷史悠久。

現在,中堂鎮已被中國龍舟協會授予「中國龍舟之鄉」。

龍舟競技越來越受到當地民眾的歡迎,龍舟需求量也不斷增加。

隨著龍舟製作工藝水準的提高,龍舟競渡更加得到了發揚和傳承。

編輯部 Seeauthor'sposts ContinueReading Previous鳳凰百鳥之王雄為「鳳」雌為「凰」Next白蛇傳 端午節最膾炙人口民俗故事 MoreStories 文化之美 兩岸大學生線下線上體驗「徽文化」 2021-12-08 新聞中心 文化之美 數位愛的書庫林園國小聯合揭牌啟用 2021-11-26 新聞中心 文化之美 米食孕育筷子文化 商周始祖紀錄將近3千年歷史 2020-07-10 編輯部 搜尋關鍵字: 最新期刊 歷史期刊 2020年7月10日 2020-07-10 編輯部 歷史期刊 2020年7月3日 2020-07-03 編輯部 歷史期刊 2020年6月26日 2020-06-26 編輯部 歷史期刊 2020年6月19日 2020-06-19 編輯部 歷史期刊 2020年6月12日 2020-06-12 編輯部 歷史期刊 2020年6月5日 2020-06-05 編輯部 歷史期刊 2020年5月29日 2020-05-29 編輯部 歷史期刊 2020年5月22日 2020-05-22 編輯部 歷史期刊 2020年5月15日 2020-05-15 編輯部 歷史期刊 2020年5月8日 2020-05-08 編輯部 新聞彙整 Uncategorized 專欄評論 文化之美 校園動態 歷史期刊 藝術展演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