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權與國族認同:波多黎各 - 醜陋的台灣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簡單而言,波多黎各作為一自治區政府,其跟美國聯邦政府的關係比較像是台北市、台南市跟台灣中央政府(譯:中華民國政府)之間的關係,或是加泰隆尼亞與西班牙王國政府的 ... Signin前言關於教育社會哲學時事政治買我的書主權與國族認同:波多黎各蕭瑟寡人FollowJul4·13minread(三四年前寫的文章,原刊於方格子)前些日子因為工作過於繁忙,自己找了個周末離開美國大陸走走。

這次來到波多黎各(PuertoRico)找朋友敘敘舊。

說到波多黎各,許多台灣人可能會感到陌生,大部分人印象只知道這國家應該在中南美洲而且應該不是很有錢的國家。

不要說台灣人,很多美國人連波多黎各(PuertoRico)和哥斯大黎加(CostaRica)都分不清楚。

事實上,波多黎各不是個國家,他是美國領地,也可說是其聯邦政府下的自治區。

這概念聽起來也很莫名其妙,美國不是都是以州為單位嗎?怎麼會跑出自治區呢?簡單而言,波多黎各作為一自治區政府,其跟美國聯邦政府的關係比較像是台北市、台南市跟台灣中央政府(譯:中華民國政府)之間的關係,或是加泰隆尼亞與西班牙王國政府的關係。

也就是地方的自治權、資源和轄區劃分等都是由中央政府權力的延伸與下放,中央隨時有權擴張、縮減和遞奪。

而美國的州則是有獨立的憲法和主權,跟聯邦政府並不互相隸屬,而是平行共治的關係。

在美國,各州不但有自己獨立的教育制度、警政單位,甚至擁有效忠州長的民兵隊(NationalGuard)。

只有在戰爭、叛亂或是緊急狀況下,美國總統才可以向各州要求地方的民兵部隊聽從美國國防部指揮。

由此可見,波多黎各在一聯邦體制下卻隸屬中央,在美國自然是特例。

由於美國聯邦是由州組成,因此只有州的居民才擁有完整的公民權。

所有波多黎各人都是美國公民,但是卻沒有全國職選的投票權,但是波多黎各人隨時可以移民至美國其他州,便可立即獲得投票權。

除了波多黎各以外,關島、美屬維京群島,甚至美國的華盛頓首府都處於類似的情況。

波多黎各海灘。

Photosource:flickrccby2.0言歸正傳,波多黎各跟其他美國州的歧異性不只如此。

美國這國家雖然沒有官方語言,但是多數辦公從商都是使用英語,但是波多黎各卻是一個以使用西班牙語為主的地區。

也因為如此,很多波多黎各人在國外被問起自己是甚麼人時,答案通常都是波多黎各人,或是「拉丁人」(Latino),很少人會說自己是美國人。

歷史與國家認同過於遙遠的歷史就暫且不談,許多中南美洲國家和地區的國族認同和世界觀,不管是好是壞,都可以說是在大航海時代(譯:歐洲殖民時代)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交流和衝突中建立的。

波多黎各所在的加勒比海,在歐洲文藝復興後的數百年,是歐洲強權的戰略焦點之一。

西班牙帝國在十六、十七世紀時在世界各地殖民,從原先的美州一直延伸至遠東,從過去的印加王國領地到今日的菲律賓,都被納入的西班牙的日不落帝國。

加勒比海在殖民時代,是西、法、英、荷等帝國的奴隸轉運站,許多從非洲引進的奴工,以及印度勞工,被大批引進加勒比海受訓,再分發至北南美州其他殖民地。

在這人權悲歌中,卻也將非洲和南亞文化傳入了美洲。

同時,加勒比海是墨西哥灣的咽喉,只要佔領便可輕易阻斷北美和南美、歐陸與美洲的交通運輸,因此加勒比海成為歐洲強權的軍隊駐紮重地。

而波多黎各是加勒比海第四大島,僅次於古巴、伊斯帕尼奧(多明尼加共和國與海地),以及牙買加。

由於波國是加勒比海主要島鏈東方的最大島,使其在軍事、貿易和文化交流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加勒比海的中南美中諸國。

Photosource:wikimedia西班牙帝國好景不常,到了十七世紀,西班牙帝國背後的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Dynasty)在歐洲大陸初顯頹勢。

一方面必須面對法國在歐陸的挑戰,另一方面又要應付新教勢力在歐洲撕裂神聖羅馬帝國。

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以及法王國的波本王朝(BourbonDynasty)兩雄相爭下,讓英國在一旁迅速壯大,壓迫西班牙在美州的殖民地。

而在十七世紀迅速崛起的英國,在西班牙帝國開始衰退後,跟法國在十八世紀大打出手。

這次兩雄相爭,英國雖然勝出,但是在法國的支持下,美國也在十八世紀末正式獨立,脫離了英帝國的統治。

加勒比海在各強權頻洗牌的情況下,自然也是戰火連天。

美國獨立後,英國為了鞏固自己在加勒比海的制海權和海上封鎖能力,在1797年偷襲波多黎各首都聖胡安。

當時西班牙帝國的駐軍死守兩個禮拜後,死傷慘烈的英軍才撤退。

十八世紀末往後的一百多年,西班牙帝國財政緊縮、軍糧短缺,使得墨西哥、多明尼加等殖民地紛紛起義宣布獨立;而西班牙在弗洛里達的殖民地也因為無能駐守、抵禦美軍來襲,最後也於1821年將弗洛里達割讓給美國。

當時的波多黎各以及古巴雖然仍效忠西班牙皇室,但在美國拿下弗洛里達後,以及美墨戰爭後奪下墨西哥在西部的領地,又多了一位強敵覬覦墨西哥灣的海權。

到了十九世紀末期,西班牙帝國風雨飄搖,連波多黎各、古巴和菲律賓等殖民地都掀起獨立戰爭,而美國自然是地方革命軍背後的靠山。

終於,美國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中勝利,西班牙將波多黎各、古巴以及菲律賓割讓給美國。

隨後不久,美國正式承認古巴和菲律賓主權獨立,但是卻保留了波多黎各的治權,拒絕了當地民運人士的獨立訴求。

1898年的美國與西班牙戰爭。

Photosource:wikipedia為什麼呢?從戰略角度上看來,波多黎各面積夠大、農業發達,而且位於加勒比海與大西洋的交流處,是個相當有利的軍事和政治樞紐。

美國讓古巴獨立,古巴北方被美國大陸包圍,而出海得駛過海地、多明尼加、波多黎各,只要美國封鎖出海口,加勒比海和中美洲就成了美國的囊中之物,即使沒有治權也能實質影響這些國家的內政。

從一大國的戰略版圖看來,美國留住波多黎各,確實符合其考量。

但是也正因為如此,波多黎各島內的國族認同爭議從來沒有停過。

極少數人主張統一,部分人支持以一州加入美國聯邦,但是多數人仍然沒有明確表態。

就連2012年的波多黎各全民公投,島內政治人物的口徑不一,且各選項皆未達投票人數多數。

故此,即便當時美國總統歐巴馬表達支持波多黎各多數民意,美國國會也不敢貿然立法,一切不了了之。

主權獨立的福與禍或許有些人會不懂,既然絕大多數波多黎各人會強調自己是波多黎各人,不是美國人,那為什麼大家不會明確地選擇要獨立呢?林林總總的可能原因很多,但真正的問題在於大多數人,尤其在教育水準欠佳的波多黎各,大多數人其實並不瞭解獨立和維持自治的政治和經濟意涵。

許多波多黎各人因為相對窮困(其人均GDP相當於美國南方州密西西比州,算是美國相當窮困的地區),許多人認為自己在美國是次等公民。

更何況,美國是以英語為主的國家,許多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波多黎各人,自然會感到在社會中相對劣勢。

然而,換個角度來看,事實上波多黎各在美國也是有其得天獨厚之處。

由於美國是聯邦制,每州的財政自理,除了聯邦在部分內政(如交通、健保等)的補助款項以外,每州自己的財政都是獨立的。

Photosource:[email protected]換句話說,美國一州政府破產或是一城市破產,聯邦政府可以適度協助,但是卻沒有義務要扛州政府和市政府的債務。

而美國聯邦政府過去為了協助波多黎各經濟發展,因此提供波多黎各政府債卷免稅方案,而且債卷還是由美國聯邦政府擔保。

一祭出免稅方案,全美國(乃至世界)的熱錢大幅湧入波多黎各,幾十年內波多黎各舉債超過兩千億美金,如今還有超過七百億美金的債務尚未償還。

更有趣的是,波多黎各有很多租稅優惠,波多黎各居民不需繳納聯邦所得稅。

許多在美國加州、紐約等課稅大州被聯邦加州政府課掉將近一半薪資的朋友都知道,不用繳聯邦稅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

當然,從純粹波多黎各島內自私的角度看來,會說這是全世界投資人利用債務去控制波多黎哥經濟。

(註:後來美國聯邦政府也是修理了投機客,放手讓波多黎各倒債,但這是另個話題了)但是一個銅板拍不響,通常國家債務問題都有另外一個內政問題,那就是:你借了那麼多錢,用哪去了呢?事實上,許多波多黎各人自己也了解。

波多黎各繼承了拉丁人(乃至天主教)官場文化的腐敗和缺乏效率。

島內的弊案層出不窮,如果沒有美國聯邦政府監督,恐怕事情會更糟。

波多黎各文化和地理上的鄰居:多明尼加與古巴,相較之下便可看出波多黎各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優勢。

多明尼加的經濟狀況相當於四十年前的台灣,首都平常都還要限水限電、騎車不戴安全帽、紅綠燈當裝飾品、鄉村地方自來水和垃圾處理基礎建設尚未完善,而全國警政體系更是以收賄維生。

來源:作者攝於老聖胡安市全國槍枝、竊盜氾濫,治安以台灣人的水準來看相當糟糕(但是在拉丁美洲算是經濟和治安都是中上的國家了)。

而古巴因為長年在共產專制政府的統治下,國家計畫經濟失靈,政府平常發不出牙膏、白米等民生物資。

古巴雖然有高品質的醫學教育,但是醫生畢業後在醫院工作沒有麻醉劑、止痛藥、消毒水可用,而且薪水還是政府制定。

古巴的旅遊業開放後,在古巴開計程車、開餐廳的薪水比律師、醫師高上數倍。

(附註:大部分人看到古巴唯美的照片就一直幻想要去古巴去旅遊度假,他們幻想的古巴比較貼近於波多黎各。

)海地的情況,大概就不用多解釋了。

相對而言,波多黎各的聖胡安市雖然稱不上甚麼世界大都,但是其基礎建設相當於美國一般城市,甚至優於美國鐵鏽帶(RustBelt,指中西部工業州)、聖經帶(Biblebelt,指持守傳統基督教信仰的美南)的蕭條城市。

無論手機通訊、道路、金融、警政等基礎設施也都相當齊全。

雖然過去一兩年因為颶風風災而需要部分重建,其實相對於加勒比海以及拉丁美洲的鄰邦,波多黎各畢竟是美國國土,最低標竿也優於多數中南美洲國家。

因此,看在其他拉丁人的眼裡,有時會認為波多黎各人過於自怨自艾。

而在此仍未提及的就是波多黎各人是美國國民,因此隨時可以移民到美國。

故此,波多黎各島內約三百萬人,但是在美國大陸卻有超過五百萬的波多黎各移民與後裔。

光是在紐約州,就有超過一百萬的波多黎各人。

因此,在思考一地區的文化認同、政治認同和經濟利益時,很明顯地未必能全部混為一談。

文化歸屬與國族認同來到波多黎各,最有趣的就是可以在當地的古蹟看到三面旗,這分別是波多黎各島旗、美國國旗,以及西班牙帝國的十字旗。

有些人可能會以為這是當地的部分社運人士作怪,但其實不是,波多黎各首都聖胡安的兩座堡壘,是美國聯邦內政部公家公園管理局下的博物館。

來源:作者攝於老聖胡安市這要講到波多黎各人的國族認同。

過去幾百年形成的波多黎各文化主體,自然不是過去島上(差不多被西班牙人殺光了)的Taíno原住民,但同時也不是西班牙帝國遺留下來的文化。

同時因為大批輸入非洲奴工,因此也帶入了非洲文化,但是又不像是海地那樣強調非洲文化主體性。

而因為跟美國的淵源,又染上了各年代的美國流行文化,但是又沒有被完全同化。

波多黎各人和古巴、多明尼加人一樣,因為受多方文化交流影響,再加上對自己家鄉土地的熱愛,百年下來形成了強烈的自我認同感,即便移民島外,也可以看到大家懸掛自己的國旗、島旗。

(以美國紐約、邁阿密為例,到處可以看到波多黎各、古巴、多明尼加的旗幟。

)波多黎各人文化上和古巴人與多明尼加人有很多相似之處,而當地最引以為傲的是其音樂文化。

來自非洲的Conga和Bongo鼓、來自歐陸的吉他和弦樂調性,以及來自美國的爵士樂,發展出今天拉丁音樂主流騷莎(Salsa)的基礎。

同時,其吸收了牙買加發展出來的雷鬼樂(Reggae),發展出西班牙語流行音樂的雷鬼動(Reggaeton),如今行銷國際處處可見。

前一陣子風行全球的〈Despacito〉一曲,就是出自波多黎各的雷鬼動。

而此樂種在美國、哥倫比亞、墨西哥、古巴等地都有許多音樂家創作。

如果你在狐疑自己何時接觸過波多黎各的音樂,不好意思,瑞奇馬汀(RickyMartin)、翹臀珍(JenniferLopez)、馬克安東尼(MarcAnthony)、FatJoe等知名流行歌手都是波多黎各人,連現在當紅的火星人布魯諾都是半個波多黎各人。

而過去數十年波多黎各人大幅移民美國大陸,尤其在紐約市人數最多、密度最高。

而波多黎各移民在紐約布朗克斯區(Bronx)對當地的音樂發展史無論是拉丁爵士、嘻哈還是騷莎的發明和成長都有舉足輕重的貢獻。

來源:作者攝於老聖胡安市而當地的食物如摩豐果(Mofongo)的套餐,其中包含炸大蕉(Plantain)、雞肉、白米、豆泥(有時會配上沙拉),可看到在美洲就地取材的米、豆、辣椒以外,大蕉原來來自西非,而擺盤用餐是走歐洲人的規矩,而使用的香料則多是西班牙帝國當時從中東和地中海引進的(如香菜、牛至)。

來源:作者攝於老聖胡安市他們,我們最後,不免俗地聊聊一些觀察別人文化後的一些領悟。

每次在國際上提到每國與其地區的爭議時,身為台灣人我們都有個下意識的反應,就是視其為台灣與中國的類比。

事實上不管是加泰隆尼亞與西班牙政府,還是波多黎各與美國聯邦的關係,都有根本的不同。

以波多黎各為例,撇開歷史因素不講,其地方與聯邦政府的關係其實都有值得我們反芻之處。

從歷史定位看來,先前提過美國聯邦政府在波多黎各的國家公園,不但沒有強調清洗前朝的歷史,反而在國家公園內掛上了西班牙帝國國旗來嘗試還原歷史的時空背景。

這點或許看起來沒甚麼,但你能想像國民政府在國定古蹟上掛黃龍旗、五色旗、十八星旗還是太陽旗麼?先不論誰對誰錯,至少也先有心胸維持歷史真相的解讀空間。

從文化定位來看,雖然美國聯邦多數學校的教育制度都是以英語教學為主,美國卻沒有要求波多黎各人一定要講英語,這點是踏入波多黎各馬上就可以察覺的了。

而文化上而言,波多黎各仍然保有自己的飲食習慣,而音樂令人納悶的是,波多黎各的音樂滲透美國大陸夜店的比例,可能還比美國大陸流行音樂滲透波多黎各夜店的比例還高。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政治強勢者不免會對政治弱勢者的文化造成壓迫感,但是最基本的,我們沒有必要去摧毀別人的文化主體性,才能共治、共生,是不是?這甚至讓敝人思考,若一政權必須要靠摧毀地方的文化,不管是台灣的原住民文化、早期閩南、客家移民的文化,還是新住民的越南、印尼、東南亞的文化,才能夠鞏固自己的統治正當性。

我們是不是要捫心自問,這個政權推崇的文化,真的基礎夠強嗎?如果文化基礎夠強,為何別人不想接受呢?又為何要強迫別人接受呢?而綜而觀之,波多黎各人的國族認同在美國彷彿是國中有國。

其文化對於美國的影響是根深蒂固且程遠的,而自己也透過美國的經濟力量將自己的文化在國際上發揚光大。

但是論文化,波多黎各畢竟跟古巴、多明尼加較類似。

這似乎又帶出了更深層的自我認同感的省思:政治上的認同,不見得是文化上的讓步。

而文化上的相惜,也不見得一定要有政治上的牽絆。

究竟是甚麼,只有自己可以決定。

醜陋的台灣人我們討厭獨立思考的人,因為他們讓我們想起忘記反抗的童年和認命的窩囊。

Follow社會人文政治台灣國際1 clap1Writtenby蕭瑟寡人Follow蕭瑟寡人是一位在台北長大的七年級生。

18歲至美東就讀理工學院,21歲時取得資訊工程與哲學雙學士、23歲時取得邏輯學碩士,專注於人工智慧的應用。

24歲與同校朋友創辦第一間科技公司,兩年後隨公司搬至紐約。

四年後,公司被美國上市公司併購。

一年後繼續創業,並在業餘時間擔任美國與台灣多家加速器與種子基金的輔導業師。

Follow醜陋的台灣人Follow我們討厭獨立思考的人,因為他們讓我們想起忘記反抗的童年和認命的窩囊。

FollowWrittenby蕭瑟寡人Follow蕭瑟寡人是一位在台北長大的七年級生。

18歲至美東就讀理工學院,21歲時取得資訊工程與哲學雙學士、23歲時取得邏輯學碩士,專注於人工智慧的應用。

24歲與同校朋友創辦第一間科技公司,兩年後隨公司搬至紐約。

四年後,公司被美國上市公司併購。

一年後繼續創業,並在業餘時間擔任美國與台灣多家加速器與種子基金的輔導業師。

醜陋的台灣人Follow我們討厭獨立思考的人,因為他們讓我們想起忘記反抗的童年和認命的窩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