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的形式主義 - 美學導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與貝爾同期之美學家羅杰‧弗萊(Roger Fry,1860~1934),認為“人類累積和繼承下來的藝術珍品,幾乎全都是那些以形式結構為主要因素的作品。

”當我們稱呼一位女士很美時, ... 美學相關網站連結 美學導論美學家年表 無名討論版 問題與回應 心得與分享     貝爾的形式主義         我們到畫廊時,面對藝術作品,常常會很想看看其旁邊的作品解說,而無法直接面對作品,觀賞作品,當我們可以透過作品解說去了解到作品的大概,我們就認為看懂了,再繼續看下一個作品,這樣的作法,很容易忽略掉作品本身所要表現的意義,觀眾會停留在了解作品旁的作品解說的題目與作品本身相不相稱及作品解說的意義了解沒有,忽略作品本身,很多人看視覺藝術作品常常有這種類似經驗,為什麼會造成如此現象呢?最直接的回答是藝術家在創作想法中比較不會存有要讓觀眾看懂什麼,藝術家比較重視有否充分表現了自己想法及情感,藝術的表達方式可以寫實或抽象,千奇百怪都有可能,但如何充分表現藝術家的想法而不管他人是否看得懂是很重要的,大家可以想想如果許多人想看懂藝術家的表現內涵,藝術可能就必需考慮他的表現手法讓觀眾是否看得懂,那他要表現方式可能會受到限制,藝術的手法就窄化到只有我們能看得懂的作品,這是藝術家不願意去做的。

貝爾 克萊夫‧貝爾(CliveBell,1881~1964) (圖片來自 http://images.google.com.tw/imgres?)         貝爾早年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歷史,之後對繪畫產生興趣,主要著作有《藝術》(1914),《自塞尚以來的繪畫》(1922),《欣賞繪畫》(1934)等著作,在美學中他提出一個有趣的說法,美是一種“有意義的形式”。

有意義的形式         貝爾曾說“到畫廊去找表現是沒有用的,必須去找有意義的形式”。

並認為多數的人在自然中只能發現美的形式,而藝術家卻能更深入去發現“有意義的形式”。

我們以現代繪畫之父塞尚的繪畫想法試著去解釋貝爾的想法,塞尚的繪畫觀念影響了畢卡索等立體派畫家,塞尚曾提出大自然的物象可以簡化為圓柱、圓球、圓錐體,當我們看他的畫作時,體會到他把大自然的形,主義的轉化成許許多多的色彩的面,由這些色彩的面去構成一個我們眼睛能看懂的立體空間,我們看到他藉由色面去構成我熟悉且看得懂的自然畫面同時,他加入了他主觀的形式觀念,在多彩多姿的色彩的“面”中去構成空間,一個堅實空間層次穩定且結實的空間,這是塞尚為何說他用一棵蘋果就可以證明全巴黎的奧義,因為用來征服全巴黎的不是一個真實可以吃的蘋果,而是他的色彩造型觀念,由色彩的面去構成一個看來空間感十足的蘋果的形,這種不只畫出蘋果美的形,而是去畫出有意義的形,即是貝爾所稱的“有意義的形式”,繪畫由這樣有意義的形式發展下去,由立體主義演變成抽象繪畫,完全的把大自然的形式放在一邊,而主觀的表現藝術家自身認為的有意義形式,其實貝爾也曾說,不要以為把作品畫得很像是壞的,像不像一點都無關乎作品的好壞,重點是作品表現了有意義的形式了沒有。

貝爾注重欣賞藝術的審美經驗和藝術作品本身         審美情感是由我們觀賞藝術品喚起的,因此如果作品本身是具象的去描繪生活,那審美的感動可能就會停留在只是作品描繪的故事,或信息上,當我只是用生活上的情感去看待作品本身,那審美的感動會受到限制,我們以非標題音樂及標題音樂做一比較,標題音樂是有標示題目,清楚的告訴聽眾作品要呈現什麼,如蕭邦所作“小狗圓舞曲”,該曲是描寫他看見小狗不斷繞圈圈的情況,是利用音樂去類比生活上所看到情形。

非標題意樂是不標明題目的,該類作品的題目常常是作品第幾號或是什麼調子的什麼曲式用以分類,純粹為音樂而音樂,作品比較不含要敘述故事,記載什麼信息,宣揚什麼理念,例如莫札特“C大調鋼琴奏鳴曲”,是純粹音樂,而韋瓦第作品《四季》我們比較能夠了解體會,因為它是有標題的音樂,作者利用音樂的各種形式,去表現四季的感受,聽眾會很容易的接受作者利用抽象的樂音,去類比我們生活當中的情感,對他的深刻表現大為折服,但音樂家除了類比出生活的情感外,他所看重的應該是音樂本身的形式,所以不管是標題或是非標題,其重點在音樂本身的形式表現。

        貝爾說“一切審美方式的起點必須是對某種特殊情感的親身感受,喚起這種感情的物品,我們稱為藝術品”。

他認為有一種不同於一般情感的特殊情感,只能由藝術品本身來引起,這種情感不是一般的生活中的感情,譬如看到一幅畫鄉村的繪畫,想到鄉間小憩悠閒的感情,這種表達思想,傳達思想的情感形式,對貝爾來說都是功利與世俗的,藝術家要表現“審美情感”,這種情感是由藝術品喚起的情感,它是超功利及獨立自主的,是只能由純形式關係引起,這些純形式只有線條、色彩以某種方式組合,形成關係,引起我們審美的情感,因此貝爾說要在繪畫中找表現是沒有用的,因為藝術作品不是記載生活種種的情感,而是去表現作品的“有意義的形式”。

形式是藝術作品最重要性質         與貝爾同期之美學家羅杰‧弗萊(RogerFry,1860~1934),認為“人類累積和繼承下來的藝術珍品,幾乎全都是那些以形式結構為主要因素的作品。

”當我們稱呼一位女士很美時,我們的情感形式帶有許多生活認知的情感,但當我們稱呼一件藝術品很美時,主要的本質是對純形式的觀照,例如當我們欣賞印象畫家,莫內的蓮花池系列作品時,其重點是在對外光及色彩形式的描寫,而不在蓮花外形畫得美不美,藝術的獨特性是在於藝術品的形式,是屬於“精神的現實”與蓮花美不美這類的“實際的現實”是不同的。

形式主義是一種極端的孤立主義         貝爾形式主義,完全脫離了人類具體生活的體驗,是一種唯一主義的立場,統一於主觀經驗論上,此外貝爾的論證犯了“循環定義”的毛病,他認為審美情感是受藝術品有意義的形式所引起的,但又定義有意義的形式是“一種線條與顏色的組合,這組合可使我們受到審美的感動。

”循環定義造成界定上的模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