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中的怪魚-鮟鱇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海洋依照水深可以分成不同的水層,透光層指光線可以照射到的海洋水體,定義為水深200公尺內的區域,文章主角「深海魚」就是指生活在透光層以下的魚類, ... 關閉廣告 daddy-poppy's藥學跟動物世界 跳到主文 提供醫藥知識、動物百態、英文小補帖、其它有關飲食、文化、心理學等逗知識,希望大家會喜歡^_^ 部落格全站分類:生活綜合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Jan24Thu201911:30 深海中的怪魚-鮟鱇魚 🐟 前導知識   海洋依照水深可以分成不同的水層,透光層指光線可以照射到的海洋水體,定義為水深200公尺內的區域,文章主角「深海魚」就是指生活在透光層以下的魚類,目前人類已知的深海魚種類占所有海洋魚類總數的2%,雖然看起來並不高,但是還有許多人類無法探知的深海區域,可能還有很多深海魚尚未被發現… (海洋垂直分層)   深海魚類通常生活在海洋中層到深海帶的區間,因為無光、低溫(海底熱泉附近的水溫可以超過幾百度,這是例外)、高壓的環境,生活在越深海洋的魚,演化出奇怪的外觀和特別的生活方式 因為沒有光線可以行光合作用,深海區域當然沒有植物生長,深海魚幾乎是肉食性動物,除了捕食海洋生物,海洋雪也是重要的食物來源   (海洋雪的美景) ➝ 透光層的有機物(動物、植物、細菌)死掉後,屍體或是碎屑往海底沉降,就好像雪花下降,稱為海洋雪   🐟 深海魚特徵   眼睛  眼睛多半退化失明,其他的偵測器官會變發達,方便在黑暗中尋找食物,例如觸鬚不只長在嘴邊,也會長在身上 嘴巴  嘴巴很大、牙齒銳利,方便吞食動物   (深海魚的大嘴)   腹部  腹部富有彈性,胃可以撐的很大,能吞食比自己大幾倍的獵物 骨骼、肌肉  組織系統並不發達,具有滲透性,可以調解體內和深海環境的高壓 體色  深海中幾乎沒有光線,不少食肉魚會利用發光器來找尋獵物;相反的為了避免被找到,深海魚的魚皮除了有很多的黑色素,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結構複雜,光線照進去無法反射而幾乎被吸收,造成顯現出的體色非常黑,在暗黑的深海中是一個很好的保護色 (單鬚刺巨口魚是暗黑系的一員) 特化器官  發光器,用來找尋同伴、覓食、求偶等…  (下面段落會詳細介紹)   🐟 鮟鱇魚(ㄢˋㄎㄤ)  深海魚的代表非鮟鱇魚莫屬了,泛指鮟鱇目下的魚類,又稱為「琵琶魚」或是「結巴魚」,總共可以分成五個亞目、16科,大約有300多種,分別為鮟鱇亞目、單棘躄魚亞目、躄魚亞目、棘茄魚亞目、角鮟鱇亞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深海中,不過有些亞目的鮟鱇魚也會生活在淺海中,例如棲息在珊瑚礁中的躄魚   ✩ 共同特徵 ▶ 第一背鰭和第二背鰭分離,第一背鰭棘特化成釣竿狀,專有名詞為吻觸手,吻觸手末端有特化的誘餌結構,稱為餌球,藉由擺動吻觸手讓餌球像小蟲一樣蠕動,吸引獵物前來 (蟲紋絨冠躄魚的吻觸手) ▶ 沒有肋骨,胃可以撐的很大,甚至吃下比自己大好幾倍的獵物 ▶ 口大、尖牙利齒而且向內長(倒勾),只要進去口中的獵物就別想逃出來了 (大嘴、尖牙利齒) ▶ 沒有一般魚類的鰓裂,取而代之的是鰓孔,位在胸鰭基部的下方或後方 ▶ 胸鰭通常為肉柄狀,可以在海底或是珊瑚礁間爬行 (肉柄狀胸鰭方便在海底爬行)   ➪ 鮟鱇魚統稱為「anglerfish」,意思是會釣魚的魚,因為它們會使用特化的第一背鰭引誘獵物   ✩ 分類 鮟鱇亞目  鮟鱇魚又稱為「鵝魚,goosefish」,身體扁平、頭相當的寬大,甚至可以達到一公尺以上 食用價值 日本關東地區非常喜歡吃鮟鱇魚火鍋,魚肉肉質緊實綿密、彈性十足、膠原蛋白豐富,美味程度素有「西有河豚、東有鮟鱇」之稱,在歐美也被稱為「窮人的龍蝦」;除了火鍋,鮟鱇魚肝也被用來作壽司,鮟鱇魚肝有「海底鵝肝」的美稱   (鮟鱇魚)   (魚市販售的黃鮟鱇,是日本韓國一帶最常食用的種類)   單棘躄(ㄅ一ˋ)魚亞目  單棘躄魚又稱為「蟾蜍魚,seatoads」,體色為淺紅色,表面帶有淡黃色斑點,體型比較碩壯、非扁平狀 吻觸手 吻觸手很短,餌球呈現毛球狀;第一背鰭的後方有一個半圓形凹槽(吻槽)可以收納吻觸手,從外表看不太出來吻觸手在哪裡 食用價值  具有食用價值,台灣漁民稱之為青蛙,因為吃起來很像青蛙肉   (單棘躄魚全身長滿細刺)   躄魚亞目  躄魚又稱為「蛙魚,frogfish」,臂狀胸鰭且肌肉發達,適合在珊瑚礁爬行,爬的比游的還快;主要棲息在珊瑚礁地區,體色多變,可以模擬珊瑚礁的環境 吻觸手  末端餌球樣式多樣化,有些像肉質毛球、有些像蠕蟲一樣   (躄魚) ➝ 躄魚的身體顏色多變,有些非常漂亮的種類會被人們當作寵物飼養   ➝ 可以找到躄魚躲在珊瑚礁中的哪裡嗎?   棘茄魚亞目  棘茄魚又稱「蝙蝠魚,batfishes」,頭部和身體相當扁平,呈現類圓形或是三角形,身體附滿骨板狀的刺,看起來不是很可口;吻部上面形成一個空腔稱為吻腔,這是棘茄魚很重要的特徵 吻觸手  長度變異大,但是大部分種類的吻觸手非常短,餌球呈現肉質狀,吻觸手藏在吻腔內   (棘茄魚) ➝ 幾乎不太會游泳,擅長在海底爬行   角鮟鱇亞目  我們腦海印象中的深海鮟鱇魚就是這類的魚,占了鮟鱇魚目成員的一大半(大約150種),全部生活在深海中,水深200-6000公尺都有發現過深海鮟鱇魚的蹤跡   (深海鮟鱇魚)   構造特徵  沒有腹鰭、具有發達的特化吻觸手,末端的餌球有發光器,世人常誤解深海鮟鱇魚就是燈籠魚,但是兩種魚類的血緣關係很遠,只是深海鮟鱇魚有發光器很像燈籠,被俗稱為燈籠魚,但是學名上兩種是不一樣的生物 角鮟鱇亞目下的各科深海鮟鱇魚外觀有相當大的特異性,各別都有特殊的構造和外表,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找資料,畢竟深海中還有太多物種沒有被人類發現,學也學不完,有概念就很厲害了!   (角鮟鱇亞目下的奇鮟鱇科) ➝ 吻觸手不是長在頭頂而是嘴巴,好奇的小魚靠近發光器時,就可以直接把小魚吃掉;也是記錄中分布最深的鮟鱇魚,大約海底3600公尺   發光器  有發光器的都是雌魚,發光原理是吻觸手末端內有許多的發光腺細胞,可以提供發光菌舒適的環境,當上百萬隻的發光細菌叢生就可以產生足夠的光線,而且發光腺細胞後面會有反射層,可以將光線集中反射到同一個方向 發光器除了吸引深海中的獵物和求偶外,也可以當作防衛的武器,當遇到危險時會把發光菌噴出,發光的迷霧可以魅惑敵人的視線,爭取逃跑的時間   生殖求偶  隨著幼魚漸漸長大,雌魚會越變的越來越大並且長出釣竿結構、長出銳利往內長的牙齒、長出完整的鰭條;雄魚的釣竿結構會慢慢退化剩下基本的骨頭,體長大約長到1-2公分就會停止生長,雌魚則可以長到一公尺以上 ➝ 雌雄魚體型差異大 矮雄魚  一般鮟鱇魚的雌雄體型和外觀不會差太多,但是深海鮟鱇魚就差很大!!可能雄魚體長只有雌魚的百分之一,體重連雌魚的千分之一都不到,生物學上給了深海鮟鱇魚的雄魚「矮雄魚」這個專有名詞 因為深海中很難找到交配的對象,演化出可以隨時隨地附著在母魚身上的體型,方便牠們交配,矮雄魚不僅體型很小,也沒有吻觸手和發光器的構造,身體其他部位幾乎都沒有繼續發育,大部分空間都留給精囊,矮雄魚的唯一目的就是交配,不過口部會長出齒骨,矮雄魚可以咬在母魚的身上寄生 絕對寄生  沒有消化器官和攝食工具的雄魚必須寄生在雌魚身上,當雄魚遇到心儀的雌魚後會咬住牠的下方,兩條魚的組織血管會逐漸相通,雄魚就靠著雌魚提供的血液維生,雄魚的身體器官會漸漸消失,只剩下精囊繼續發育,從外表看雄魚變成雌魚身上的肉突,也可以說雄魚變成雌魚身上的生殖器官,這種行為稱為絕對寄生,白話點就是雄魚一定要寄生,雌雄才會同時性成熟 ▶ 只有一小部份的深海鮟鱇魚會絕對寄生,其實大部分的深海鮟鱇雄魚可以自由生活,只有在交配的時候才會接近母魚或是暫時咬在母魚身上,等到交配結束就會離開;部分深海鮟鱇雄魚甚至會選擇完全不寄生的方式 深海鮟鱇魚的交配影片   (寄生在雌魚身上的雄魚) ➝ 一隻雌性深海鮟鱇魚可以讓好幾隻的雄魚寄生   ❏ 所有鮟鱇魚的交配方式都是寄生在母魚身上嗎? 不是 其他亞目的鮟鱇魚就像一般的魚類,都是體外受精的方式,母魚將卵排出水中,公魚同時也排出精子進行體外受精;只有角鮟鱇亞目的深海鮟鱇魚會用寄生的方式交配,雄魚咬在母魚身上,母魚用血管輸送荷爾蒙給雄魚,讓雙方同時達到性成熟   ❏ 燈籠魚是鮟鱇魚嗎? 英文指的燈籠魚是燈籠魚科的物種,這類魚的體型小,身體腹側有許多小小的發光器,有垂直迴游的特性,白天待在深海,夜晚游到接近海面的地方覓食 因為深海鮟鱇魚的吻觸手也有發光器,也被稱為燈籠魚。

久而久之大家都以為所有的鮟鱇魚都有發光器,所以鮟鱇魚就被稱為燈籠魚,事實上不是所有的鮟鱇魚都會發光,只有角鮟鱇亞目的魚才有發光器     (燈籠魚科的魚長這樣,跟鮟鱇魚差很多)   ✩ 吻觸手  雖然特化的第一背脊是共同特徵,生物總是有例外,例如新角鮟鱇就沒有吻觸手的結構,而不同亞目的鮟鱇魚,吻觸手構造也不太一樣,甚至同一個亞目下的不同種的魚,吻觸手也有出入   無吻觸手   (找不到新角鮟鱇的吻觸手吧!)   棘茄魚亞目   吻觸手長度變異大,不過大部分吻觸手非常短,餌球呈現毛球肉質狀,吻觸手藏在吻腔中,甚至有些吻觸手會被餌球包覆住而很難看到   (角蝙蝠魚的吻觸手藏在吻腔內)   單棘躄魚  吻觸手很短,通常不到一公分,餌球呈現毛球肉質狀;第一背鰭(吻觸手)的後方有一個半圓形凹槽,稱為吻槽,剛好可以讓吻觸手平躺,從外表看不太出來吻觸手在哪裡   躄魚亞目  吻觸手末端的餌球變異大,有蠕蟲樣、毛球樣等… 角鮟鱇亞目  吻觸手長度變異大,從非常短的數釐米到很長的一公尺都有   ✩ 棲息地  所有鮟鱇目的魚都棲息在海中,從淺海透光層到深海好幾千公尺都有,鮟鱇魚≠都是深海魚       (條紋光躄魚) ➝ 躄魚亞目中的條紋光躄魚會隨著藻類四處漂流   ✩ 食性  鮟鱇魚是肉食性魚類,淺海鮟鱇魚主要吃底棲的魚蝦貝類、深海的鮟鱇魚主要吃海洋中層的魚蝦類   ✩ 運動方式  棲息在淺海的鮟鱇魚主要靠肚子的腹鰭和身體兩側的胸鰭,在海床爬行,偶爾也會在水中游泳,不過游泳速度比爬行緩慢許多;深海鮟鱇魚會在水層中漂游,有些種類會有日夜垂直洄游的行為,晚上游到比較淺的水域,白天才回到深海   --- 簡單回顧鮟鱇魚的差異     🐟 阿塔卡馬獅子魚 近年來在深海發現的新物種,發現地在祕魯和智利外海的海溝「阿塔卡馬海溝」,外觀長得很像果凍,身體細小呈現半透明狀,共有粉紅、藍、紫色三種,全身完全沒有魚鱗覆蓋,最堅硬的部位是內耳骨頭;因為終年生活在水深7000公尺以下的環境,一離開深海就會變得很脆弱,甚至液化成一灘肉糊 生物學上分類為獅子魚科,再加上發現地點,目前暫時命名為阿塔卡馬獅子魚,打破了我們對深海魚長的恐怖的既定印象     文章標籤 鮟鱇魚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daddypoppy daddy-poppy's藥學跟動物世界 daddypoppy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寵物日記個人分類:動物-魚類此分類上一篇:小心吃我就不會死啦-河豚 此分類下一篇:達悟族的神魚-飛魚 上一篇:小心吃我就不會死啦-河豚 下一篇:各國時區可能跟你想的不太一樣! 歷史上的今天 2019:各國時區可能跟你想的不太一樣!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站方公告 [公告]2022年度農曆春節期間服務公告[公告]MIB廣告分潤計劃、PIXwallet錢包帳戶條款異動通知[公告]2021年度農曆春節期間服務公告 活動快報 我要抽人氣咖啡機! 即日起,趕快下載痞客邦App,即可免費獲得眾多好康... 看更多活動好康 我的好友 熱門文章 Categories 動物-哺乳類(57)動物-鳥類(37)動物-兩棲爬蟲類(12)動物-昆蟲(25)動物-水中生物(9)動物-魚類(18)心理學(16)英文-用法(23)英文-單字多義(15)英文-會話(1)英文-單字(46)醫藥-遺傳疾病(5)醫藥-癌症、自體免疫疾病(9)醫藥-眼睛(5)醫藥-疫苗(3)醫藥-女性、幼兒(10)醫藥-其它(22)醫藥-保健(19)醫藥-身理調節(14)醫藥-心血管(9)醫藥-骨科(3)醫藥-胸腔呼吸道(4)醫藥-懷孕哺乳(3)醫藥-泌尿道(4)醫藥-血液腫瘤(3)醫藥-疼痛(6)醫藥-外用藥(7)醫藥-身心(8)醫藥-感染(35)醫藥-肝膽腸胃(22)醫藥-內分泌(8)醫藥-皮膚(14)生活類(2)藝術(10)鑽石、珠寶、礦物(1)水果(4)自然(6)運動(2)歷史(6)飲食(25)文化(5) 最新文章 最新留言 動態訂閱 文章精選 文章精選 2021一月(1) 2020十二月(5) 2020十一月(5) 2020十月(7) 2020九月(10) 2020八月(7) 2020七月(10) 2020六月(8) 2020五月(10) 2020四月(9) 2020三月(8) 2020二月(5) 2020一月(4) 2019十二月(12) 2019十一月(12) 2019十月(8) 2019九月(11) 2019八月(13) 2019七月(12) 2019六月(7) 2019五月(7) 2019四月(5) 2019三月(10) 2019二月(8) 2019一月(11) 2018十二月(13) 2018十一月(21) 2018十月(23) 2018九月(17) 2018八月(21) 2018七月(10) 2018六月(21) 2018五月(22) 2018四月(26) 2018三月(19) 2018二月(19) 2018一月(26) 2017十二月(7) 2017十一月(3) 2017十月(15) 2017九月(13) 2017八月(16) 2017七月(24) 2017六月(12) 所有文章列表 文章搜尋 新聞交換(RSS) 誰來我家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QRCode POWEREDBY (登入)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