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會員國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聯合國會員國是聯合國大會的正式成員,在聯合國大會中擁有平等的代表權。
截至2021年,聯合國一共有193個會員國。
原則上,只有主權國家可以成為聯合國會員國,今日 ...
聯合國會員國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7月1日)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聯合國會員國列表"—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聯合國會員國是聯合國大會的正式成員,在聯合國大會中擁有平等的代表權。
截至2021年,聯合國一共有193個會員國。
原則上,只有主權國家可以成為聯合國會員國,今日聯合國的193個成員國全部皆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不過,在聯合國初創時,菲律賓、印度這2個創始會員國尚未從他們的殖民母國獨立,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为苏联加盟共和国。
而美国在联合国成立之初也争取到了与苏联对等的增加两个席位的权利,却因无法在当时的48个州[註1]中选出两个州而搁置此事。
如今,美国国务院网站在介绍联合国的创建过程时,依然声称“美国至今仍保留在适当时候增加两个联合国代表席位的权利”。
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則當時仍被視為大英帝國的一部分,仍未完全從英國獨立。
由於所有欲申請成為會員的國家必需通過安全理事會和大會的批准,部份依照《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可視為主權國家的政治實體,因為聯合國不承認他們的主權、缺乏國際普遍承認、或是遭受特定成員國的反對,導致這些國家沒有辦法成為聯合國的會員。
“
凡其他爱好和平之国家,接受本宪章所载之义务,经本组织认为确能并愿意履行该项义务者,得为联合国会员国。
准许上述国家为联合国会员国,将由大会经安全理事会之推荐以决议行之。
”
——《聯合國憲章·第二章·第四條》
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以及那些主權地位沒有明確定義的政治實體,只能成為聯合國大會觀察員。
觀察員可以在大會上發言,但是不能參與投票。
現任會員國[编辑]
聯合國共有51個創始會員國,在1945年加入成為會員,其中49個國家或其後繼者至今仍然是成員國[註2],另外兩個國家是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這兩個國家皆已解體,並且沒有國家接替他們的席位。
以下列出了直至最新一個成員國——南蘇丹共和國在2011年7月14日加入後,全部193個聯合國成員國。
並以國名之英文字母首字為序排列,其中創始會員國以天蓝背景色衬托、粗體标示。
[1][2]
成員國
席位名稱
加入日期
備註
阿富汗
Afghanistan
1946年11月19日
原先在联合国代表阿富汗的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政权已倒台,阿富汗现由塔利班领导的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掌权,但目前联合国中没有任何一个会员国承认塔利班政权。
阿尔巴尼亚
Albania
1955年12月14日
阿尔及利亚
Algeria
1962年10月8日
安道尔
Andorra
1993年7月28日
安哥拉
Angola
1976年12月1日
安地卡及巴布達
AntiguaandBarbuda
1981年11月11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45年10月24日
亞美尼亞
Armenia
1992年3月2日
前成員國: 蘇聯注1
澳大利亚
Australia
1945年11月1日
奥地利
Austria
1955年12月14日
阿塞拜疆
Azerbaijan
1992年3月2日
前成員國: 蘇聯注1
巴哈马
Bahamas
1973年9月18日
巴林
Bahrain
1971年9月21日
孟加拉国
Bangladesh
1974年9月17日
巴巴多斯
Barbados
1966年12月9日
白俄羅斯
Belarus
1945年10月24日
前成員國: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注1
比利時
Belgium
1945年12月27日
伯利兹
Belize
1981年9月25日
贝宁[3]
Benin
1960年9月20日
不丹
Bhutan
1971年9月21日
玻利维亚[4]
Bolivia(PlurinationalStateof)
1945年11月14日
波黑[5]
BosniaandHerzegovina
1992年5月22日
前成員國: 南斯拉夫注3
博茨瓦纳
Botswana
1966年10月17日
巴西
Brazil
1945年10月24日
文莱[6]
BruneiDarussalam
1984年9月21日
保加利亚
Bulgaria
1955年12月14日
布吉納法索[7]
BurkinaFaso
1960年9月20日
布隆迪
Burundi
1962年9月18日
佛得角[8]
CaboVerde
1975年9月16日
柬埔寨[9]
Cambodia
1955年12月14日
喀麦隆[10]
Cameroon
1960年9月20日
加拿大
Canada
1945年11月9日
中非[11]
CentralAfricanRepublic
1960年9月20日
乍得
Chad
1960年9月20日
智利
Chile
1945年10月24日
中国
China
1945年10月24日1971年10月25日註2
1945年-1971年由 中華民國代表“中国”註2
哥伦比亚
Colombia
1945年11月5日
科摩罗
Comoros
1975年11月12日
刚果共和国[12]
Congo
1960年9月20日
哥斯达黎加
CostaRica
1945年11月2日
科特迪瓦[13]
Côted'Ivoire
1960年9月20日
克罗地亚
Croatia
1992年5月22日
前成員國: 南斯拉夫注3
古巴
Cuba
1945年10月24日
賽普勒斯
Cyprus
1960年9月20日
捷克
CzechRepublic
1993年1月19日
前成員國: 捷克斯洛伐克[14]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5]
DemocraticPeople'sRepublicofKorea
1991年9月17日
刚果民主共和国[16]
DemocraticRepublicoftheCongo
1960年9月20日
丹麥
Denmark
1945年10月24日
吉布提
Djibouti
1977年9月20日
多米尼克
Dominica
1978年12月18日
多米尼加
DominicanRepublic
1945年10月24日
厄瓜多尔
Ecuador
1945年12月21日
埃及[17]
Egypt
1945年10月24日
薩爾瓦多
ElSalvador
1945年10月24日
赤道几内亚
EquatorialGuinea
1968年11月12日
厄立特里亚
Eritrea
1993年5月28日
爱沙尼亚
Estonia
1991年9月17日
前成員國: 蘇聯注1
史瓦帝尼
Eswatini
1968年9月24日
衣索比亞
Ethiopia
1945年11月13日
斐济
Fiji
1970年10月13日
芬兰
Finland
1955年12月14日
法國
France
1945年10月24日
加彭
Gabon
1960年9月20日
冈比亚[18]
Gambia
1965年9月21日
格鲁吉亚
Georgia
1992年7月31日
前成員國: 蘇聯注1
德國
Germany
1973年9月18日
前成員國: 西德、 东德[19]
加纳
Ghana
1957年3月8日
希臘
Greece
1945年10月25日
格瑞那達
Grenada
1974年9月17日
危地马拉
Guatemala
1945年11月21日
几内亚
Guinea
1958年12月12日
几内亚比绍
Guinea-Bissau
1974年9月17日
圭亚那
Guyana
1966年9月20日
海地
Haiti
1945年10月24日
洪都拉斯
Honduras
1945年12月17日
匈牙利
Hungary
1955年12月14日
冰島
Iceland
1946年11月19日
印度
India
1945年10月30日
印尼
Indonesia
1950年9月28日
印尼退出聯合國(1965年-1966年)[20]
伊朗[21]
Iran(IslamicRepublicof)
1945年10月24日
伊拉克
Iraq
1945年12月21日
爱尔兰
Ireland
1955年12月14日
以色列
Israel
1949年5月11日
義大利
Italy
1955年12月14日
牙买加
Jamaica
1962年9月18日
日本
Japan
1956年12月18日
约旦
Jordan
1955年12月14日
哈萨克斯坦[22]
Kazakhstan
1992年3月2日
前成員國: 蘇聯注1
肯尼亚
Kenya
1963年12月16日
基里巴斯
Kiribati
1999年9月14日
大韓民國[23]
RepublicofKorea
1991年9月17日
科威特
Kuwait
1963年5月14日
吉尔吉斯斯坦
Kyrgyzstan
1992年3月2日
前成員國: 蘇聯注1
老挝[24]
LaoPeople'sDemocraticRepublic
1955年12月14日
拉脫維亞
Latvia
1991年9月17日
前成員國: 蘇聯注1
黎巴嫩
Lebanon
1945年10月24日
賴索托
Lesotho
1966年10月17日
利比里亚
Liberia
1945年11月2日
利比亞[25]
Libya
1955年12月14日
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
1990年9月18日
立陶宛
Lithuania
1991年9月17日
前成員國: 蘇聯注1
卢森堡
Luxembourg
1945年10月24日
马达加斯加[26]
Madagascar
1960年9月20日
马拉维
Malawi
1964年12月1日
马来西亚[27]
Malaysia
1957年9月17日
馬爾地夫[28]
Maldives
1965年9月21日
马里
Mali
1960年9月28日
馬爾他
Malta
1964年12月1日
马绍尔群岛
MarshallIslands
1991年9月17日
毛里塔尼亚
Mauritania
1961年10月27日
模里西斯
Mauritius
1968年4月24日
墨西哥
Mexico
1945年11月7日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Micronesia
1991年9月17日
摩尔多瓦[29]
RepublicofMoldova
1992年3月2日
前成員國: 蘇聯注1
摩納哥
Monaco
1993年5月28日
蒙古
Mongolia
1961年10月27日
蒙特內哥羅
Montenegro
2006年6月28日
前成員國: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注3
摩洛哥
Morocco
1956年11月12日
莫桑比克
Mozambique
1975年9月16日
緬甸
Myanmar
1948年4月19日
[30]
纳米比亚
Namibia
1990年4月23日
瑙鲁
Nauru
1999年9月14日
尼泊爾
Nepal
1955年12月14日
荷兰
Netherlands
1945年12月10日
新西蘭
NewZealand
1945年10月24日
尼加拉瓜
Nicaragua
1945年10月24日
尼日尔
Niger
1960年9月20日
奈及利亞
Nigeria
1960年10月7日
北馬其頓[31]
NorthMacedonia
1993年4月8日
注3
挪威
Norway
1945年11月27日
阿曼
Oman
1971年10月7日
巴基斯坦
Pakistan
1947年9月30日
帛琉
Palau
1994年12月15日
巴拿马
Panama
1945年11月13日
巴布亚新几内亚
PapuaNewGuinea
1975年10月10日
巴拉圭
Paraguay
1945年10月24日
秘魯
Peru
1945年10月31日
菲律賓[32]
Philippines
1945年10月24日
波蘭
Poland
1945年10月24日
葡萄牙
Portugal
1955年12月14日
卡塔尔
Qatar
1971年9月21日
羅馬尼亞
Romania
1955年12月14日
俄羅斯[33]
RussianFederation
1945年10月24日
前成員國: 蘇聯注1
卢旺达
Rwanda
1962年9月18日
圣基茨和尼维斯[34]
SaintKittsandNevis
1983年9月23日
圣卢西亚
SaintLucia
1979年9月18日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SaintVincentandtheGrenadines
1980年9月16日
薩摩亞[35]
Samoa
1976年12月15日
圣马力诺
SanMarino
1992年3月2日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36]
SaoTomeandPrincipe
1975年9月16日
沙烏地阿拉伯
SaudiArabia
1945年10月24日
塞内加尔
Senegal
1960年9月28日
塞爾維亞
Serbia
2000年11月1日
注1
塞舌尔
Seychelles
1976年9月21日
塞拉利昂
SierraLeone
1961年9月27日
新加坡
Singapore
1965年9月21日
斯洛伐克
Slovakia
1993年1月19日
[14]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1992年5月22日
注3
所罗门群岛
SolomonIslands
1978年9月19日
索馬利亞
Somalia
1960年9月20日
南非
SouthAfrica
1945年11月7日
[37]
南蘇丹
SouthSudan
2011年7月14日
西班牙
Spain
1955年12月14日
斯里蘭卡[38]
SriLanka
1955年12月14日
苏丹
Sudan
1956年11月12日
苏里南[39]
Suriname
1975年12月4日
瑞典
Sweden
1946年11月19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2年9月10日
叙利亚[40]
SyrianArabRepublic
1945年10月24日
[17]
塔吉克斯坦
Tajikistan
1992年3月2日
前成員國: 蘇聯注1
坦桑尼亚[41]
UnitedRepublicofTanzania
1961年12月14日
[42]
泰國
Thailand
1946年12月16日
[43]
东帝汶[44]
Timor-Leste
2002年9月27日
多哥
Togo
1960年9月20日
汤加
Tonga
1999年9月14日
千里達及托巴哥
TrinidadandTobago
1962年9月18日
突尼西亞
Tunisia
1956年11月12日
土耳其
Turkey
1945年10月24日
土库曼斯坦
Turkmenistan
1992年3月2日
前成員國: 蘇聯注1
图瓦卢
Tuvalu
2000年9月5日
乌干达
Uganda
1962年10月25日
烏克蘭
Ukraine
1945年10月24日
前成員國: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注1
阿联酋[45]
UnitedArabEmirates
1971年12月9日
英国[46]
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Ireland
1945年10月24日
美國[47]
UnitedStatesofAmerica
1945年10月24日
乌拉圭
Uruguay
1945年12月18日
乌兹别克斯坦
Uzbekistan
1992年3月2日
前成員國: 蘇聯注1
瓦努阿圖
Vanuatu
1981年9月15日
委內瑞拉[48]
Venezuela(BolivarianRepublicof)
1945年11月15日
越南[49]
VietNam
1977年9月20日
葉門
Yemen
1947年9月30日
[50]
尚比亞
Zambia
1964年12月1日
辛巴威
Zimbabwe
1980年8月25日
觀察員和非會員[编辑]
观察员[编辑]
参见聯合國大會觀察員列表以获取更详尽的列表。
联合国还设有联合国大会观察员制度,邀请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政治实体参与联合国事务。
观察员在联合国大会上可以发言,但没有参与会议投票的权利。
联合国大会共有65个观察员。
当中包含2个观察员国、5个观察员实体、和58个观察员组织。
觀察員國被視為擁有主權的政治實體,隨時可以依照自由決斷遞交請願書申請成為聯合國的正式會員國,例如:瑞士聯邦在2002年9月10日成為正式會員國之前的1948年至2002年間,亦是聯合國的常任觀察員國;梵蒂岡城國自1964年4月6日起成为聯合國觀察員國。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1974年11月22日根据聯合國大會的3237號決議得到觀察員席位。
在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宣稱擁有巴勒斯坦地區的主權之後,1988年12月15日大會依照A/RES/43/177號決議將其名稱改為「巴勒斯坦國」。
2012年11月29日,根据联合国大会67/19号决议成为观察员国。
許多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以及諸如歐洲聯盟、馬耳他騎士團等主權地位沒有明確定義的政治實體,皆被聯合國大會邀請成為觀察員。
非会员情况[编辑]
西撒哈拉
西撒哈拉的主權爭議在摩洛哥王國和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之間爭持不下,摩洛哥實際上統治大部分西撒哈拉地區,剩下的少部份地區則由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控制。
波利薩里奧陣線所代表的西撒國是非洲聯盟的正式會員國,但既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也不具聯合國觀察員身分。
索馬利蘭
索馬里蘭共和國是位於索馬里東北部一個未被普遍承認的政治實體,自索馬里內戰之後,索馬里政權組織四分五裂,被索馬里联邦政府及索馬里蘭共和國、邦特蘭、西南索马里等政權割據統治,其中,西南索马里和邦特蘭等已名義上有重新加入索馬里聯邦共和國的意願并落實,而索馬里蘭共和國事實上獨立于索馬里聯邦共和國,并不屬於索馬里聯邦政府管控。
目前無任何承認,政治較為穩定,與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和歐盟有較多經貿往來。
庫克群島、 纽埃
作為新西蘭王國的聯繫邦國,庫克群島和紐埃擁有完整的自治權利,但是其國防、外交事務由新西蘭負責,兩國都不是聯合國會員國。
中華民國
中国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原先由中華民國代表,但在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通過後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
現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之名義做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會員。
基於以「中華民國」名義推動「返聯」的效果有限,台灣獨立運動推動者與支持者根據台灣主權未定論,推動以「台灣」的名義取代「中華民國」加入聯合國(入聯),與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的「一個中國」代表權之爭做出區別,並主張台灣早已是獨立於中國內政之外的政治實體。
主張方式有以下幾種方式[51]:
爭取在總務委員會進行台灣加入聯合國之辯論
爭取友邦在大會發言幫助台灣發聲
爭取友邦聯名致函聯合國秘書長表達友邦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
科索沃
联合国没有承认科索沃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根据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1244号决议和关于科索沃政治地位的正在进行的对话,科索沃共和国虽然与半数会员国有外交的关系,但不是联合国会员国。
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及国际奥委会的成员,曾申请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但在2015年以微弱优势被拒绝。
[52]
主条目:科索沃外交
会员国席位变迁[编辑]
中國席位[编辑]
主条目:中國與聯合國和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
由中華民國代表的「中國」,是聯合國5個創辦國之一,並於1945年10月24日成為會員,為創始會員國。
因中國國民黨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失利,中華民國政府被迫在1949年自南京市遷至台北市,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10月1日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并建立中央人民政府,但當時以美國為首的多數國家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因此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依然維持中國席位,儘管相較於統治中國大部分地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華民國政府的實際管轄範圍已僅限於台澎金馬。
1971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被迫提前宣布退出聯合國[53],隨後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不再視中華民國政府為中國的合法代表,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自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
因此目前中華民國所統治的台澎金馬地区,實際上被排除在聯合國以及聯合國系統機構之外。
自1990年代起,中華民國多次嘗試申請加入聯合國,中華民國政府在申請書中表示在聯合國中將只代表臺灣地區的人民,而非全中國,並以「中華民國(臺灣)」、或僅「臺灣」等各種名義提出申請;但因聯合國遵守一個中國政策,所有申請要求皆被拒絕。
除了會員外,中華民國同樣也被聯合國拒絕給予「觀察員國」資格(如梵蒂岡、巴勒斯坦國),或「觀察員實體」資格(如馬耳他騎士團)。
目前,有14個聯合國成員國和梵蒂岡與中華民國之間有大使級外交關係[54]。
前南斯拉夫相关[编辑]
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于1945年6月26日签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宪章》,在下列国家成立并随后加入联合国后解体: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共和国[註3]、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与2003年改名为塞爾維亞和黑山,而黑山共和國则于2006年独立,从此塞爾維亞共和國继承塞尔维亚和黑山在联合国的席位和权利。
目前存在领土争议的科索沃共和國未被联合国承认,联合国认定其为塞爾維亞的一部分。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共和國由大会1992年5月22日A/RES/46/237号决议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
克羅地亞共和國由大会1992年5月22日A/RES/46/238号决议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
斯洛文尼亞共和國由大会1992年5月22日A/RES/46/236号决议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
北馬其頓共和國由大会1993年4月8日A/RES/47/225号决议决定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在该国国名引起的争端解决之前,国号暂时称为“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2019年2月席位名改称“北马其顿”(NorthMacedonia)。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由大会2000年11月1日A/RES/55/12号决议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通过并实行了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宪法,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正式改国名为“塞爾維亞和黑山”。
2006年6月3日,黑山共和國议会通过了独立宣言。
根据塞尔维亚和黑山宪法宪章第60条规定,塞爾維亞共和國承续塞尔维亚和黑山在联合国、包括联合国系统内所有机构和组织的成员资格。
黑山由联合国大会2006年6月28日第60/264号决议接纳为联合国第192个会员国。
前蘇聯相关[编辑]
蘇聯是聯合國5個創辦國之一,其在1945年10月24日成為創始會員國。
1991年12月24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總統葉利欽於蘇聯解體前夕通知聯合國秘書長,在獨立國家聯合體的11個會員國支持下,俄羅斯聯邦將會繼承蘇聯在聯合國大會和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目前存在争议的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被联合国认定为是烏克蘭的一部分,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为格魯吉亞的一部分,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为摩爾多瓦的一部分;而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由于事实脱离烏克蘭后直接并入俄羅斯聯邦并未独立,所以其在联合国没有席位问题;但联合国不承认克里米亞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为俄羅斯聯邦政府领土,也不承认俄罗斯聯邦吞并克里米亚,依旧认定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为烏克蘭的一部分。
其他前蘇聯成員國目前全部皆是聯合國成員國:
白俄羅斯共和國和烏克蘭都在1945年10月24日加入聯合國,皆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
1991年兩國獨立后分别继承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联合国席位。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在1991年9月17日加入聯合國。
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摩爾多瓦在1992年3月2日加入聯合國。
格魯吉亞在1992年7月31日加入聯合國。
参见[编辑]
联合国主题
国际关系主题
联合国大会
聯合國大會觀察員列表
联合国区域集团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理事国列表
國際聯盟會員國列表
世界政區索引
注释[编辑]
^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当时还未升级为州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代替中华民国的席位,俄羅斯接替蘇聯的席位
^由于马其顿名称争议,该国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的名称成为联合国会员国,后于2019年2月更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简称“北马其顿”。
參考文獻[编辑]
聯合國日的新聞稿2006年7月3日(英文)
^联合国.联合国会员国名单.2006年10月3日[2016年7月16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4月3日)(英语).
^聯合國.联合国会员国名单.2006年6月28日[2016年7月16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1月7日)(中文(简体)).
^貝寧(Benin)最初使用「達荷美」(Dahomey)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75年12月1日改用今名。
^玻利维亚使用全名“多民族玻利维亚国”(Bolivia(PlurinationalStateof))作为席位名称。
最初使用通称玻利维亚(Bolivia)作为席位名称申请加入联合国,2009年2月7日改用今名。
^波黑使用全名“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BosniaandHerzegovina)作为席位名称。
^文萊使用全名「文萊達魯薩蘭國」(BruneiDarussalam)作為席位名稱。
^布基納法索(BurkinaFaso)原初使用「 上沃尔特」(UpperVolta)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84年8月6日改用今名。
^佛得角(“CaboVerde”),原初使用意义国名佛得角(“CapeVerde”)作为席位名称申請加入联合国,2013年10月24日申请改用葡萄牙文原名。
^柬埔寨最初使用通称柬埔寨(Cambodia)申请加入联合国。
1970年10月7日改为高棉共和国(KhmerRepublic)。
1975年4月30日恢复原名柬埔寨(Cambodia)。
1976年4月6日更名民主柬埔寨(DemocraticKampuchea)。
1990年2月3日改用今名。
^喀麥隆(Cameroon)在1961年與英屬喀麥隆合併前使用法語國名「Cameroun」申請加入聯合國。
1974年1月4日改为喀麦隆联合共和国(UnitedRepublicofCameroon)。
1984年2月4日改用今名。
^中非(CentralAfricanRepublic)在让-贝德尔·博卡萨统治后期,于1976年12月20日联合国席位更名为“中非帝國”(CentralAfricanEmpire),1979年9月20日恢复原名。
^剛果共和国使用通称刚果(Congo)作为席位名称。
最初以「剛果(布拉柴維爾)」(Congo(Brazzaville))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71年11月15日改用今名。
^科特迪瓦(“Côted'Ivoire”),原初使用意譯國名象牙海岸(「IvoryCoast」)作为席位名称申請加入聯合國,(詳見科特迪瓦國名),1985年11月6日申请改为今名,1986年1月1日正式起效。
^14.014.1 捷克斯洛伐克在1945年10月24日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席位名稱是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
1992年12月10日,捷克斯洛伐克通知聯合國秘書長,該國在1992年12月31日以後將會不復存在,分裂後的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兩國將會各自獨立申請會籍。
之後,兩國在1993年1月19日分別加入聯合國。
^朝鲜使用全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DemocraticPeople'sRepublicofKorea)作为席位名称。
^民主剛果使用全称刚果民主共和国(DemocraticRepublicoftheCongo)作为席位名称。
最初以「剛果(利奧波德城)」(Congo(Leopoldville))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後在1964年改名「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RepublicoftheCongo),又于1971年10月27日改為「 扎伊尔」(Zaire),最後在1997年5月17日改回現在的名稱。
^17.017.1埃及和敘利亞同時在1945年10月24日加入聯合國,皆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
兩國於1958年2月21日的公民投票後,決定合併成為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也合二為一。
直到1961年10月13日,敘利亞決定恢復國號為「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在聯合國的席位也一分為二。
其後,埃及繼續在聯合國使用「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這個名稱,直至1971年9月2日改回現在的名稱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冈比亚,英语席位名称:「Gambia」,原初使用英语名称“TheGambia”作为席位名称申请加入联合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兩國曾經在1973年9月18日分別申請加入聯合國,並且都被接納為會員。
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此後就以一個「德國」席位代表這一個國家。
^印度尼西亞為了抗議馬來西亞獲選為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曾經於1965年1月20日短暫退出聯合國。
1966年9月19日,印度尼西亞宣布恢復與聯合國的所有合作並參與其活動的意願,並於1966年9月28日重新獲邀加入聯合國。
^伊朗使用全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Iran(IslamicRepublicof))作為席位名稱。
^哈萨克斯坦,英语名称:“Kazakhstan”,最初使用英语名称“Kazakstan”作为席位名称,1997年6月20日改用今名。
^韩国使用全名“大韩民国”(RepublicofKorea)作为席位名称。
^老撾使用全名「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作為席位名稱。
最初使用通称“老挝”(Laos)申请加入联合国,1975年12月2日改用今名
^利比亞1969年最初使用“利比亚阿拉伯共和国”(LibyanArabRepublic)作为席位名称申请加入联合国。
於1977年4月21日至2011年9月16日間使用「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LibyanArabJamahiriya)作為席位名稱,2011年9月16日聯合國大國把利比亞席位交予全國過渡委員會後使用通称「利比亞」(Libya)作為席位名稱。
^马达加斯加最初使用全称“马尔加什共和国”(MalagasyRepublic)的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
^馬來西亞最初以「馬來亞聯合邦」(FederationofMalaya)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改名為「馬來西亞」,為一個包含沙巴、沙捞越、新加坡的新聯邦國家。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並於1965年9月21日申請加入聯合國。
^马尔代夫(Maldives)最初使用“马尔代夫群岛”(MaldiveIslands)作为席位名称。
^摩尔多瓦使用全名“摩尔多瓦共和国”作为席位名称。
原初使用通称“摩尔多瓦”作为席位名称申请加入联合国。
^緬甸,英语席位名称:「Myanmar」,在1989年改名前使用英語名稱「Burma」申請加入聯合國。
^北马其顿因原马其顿共和国独立后与希腊在国号名称上发生争议,1993年4月8日至2019年2月14日曾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TheformerYugoslavRepublicofMacedonia)作为该国联合国席位名称。
^菲律賓(Philippines)在1946年獨立前使用「菲律賓聯邦」(PhilippineCommonwealth)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俄罗斯使用全名“俄罗斯联邦”(RussianFederation)作为席位名称。
^圣基茨和尼维斯(“SaintKittsandNevis”)最初使用“圣克里斯托弗和尼维斯”(“SaintChristopherandNevis”)作为席位名称,1986年11月26日改用今名。
^薩摩亞(Samoa)在1997年改名前使用「西薩摩亞」(WestSamoa)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注意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使用无附加符号的英语席位名称:“SaoTomeandPrincipe”,并非有附加符号的“SãoToméandPríncipe”或葡萄牙语名称“SãoToméePríncipe”。
^南非(SouthAfrica)在1961年5月31日成為共和國前使用「南非聯邦」(UnionofSouthAfrica)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斯里蘭卡(SriLanka)在1972年5月22日改名前使用「錫蘭」(Ceylon)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苏里南,英语名称:“Suriname”,最初使用英语名称“Surinam”作为席位名称,1978年1月23日改用今名。
^叙利亚使用全名“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作为席位名称。
^坦桑尼亚使用全名“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作为席位名称。
^ 坦噶尼喀最早在1961年12月14日申請加入聯合國, 桑给巴尔則在1963年12月16日申請加入聯合國。
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與桑給巴爾聯合協定通過後,合併成為一個會員國,並且在1964年10月29日改名為「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
^泰國在1949年12月22日改名前使用「暹羅」(Siam)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东帝汶的英文席位名称使用葡萄牙文原文“Timor-Leste”而非英文名称“EastTimor”。
^阿联酋使用全名“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作为席位名称。
^英國使用全名「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作為席位名稱。
^美國使用全名「美利堅合眾國」作為席位名稱。
^委內瑞拉使用全名「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Venezuela(BolivarianRepublicof))作為席位名稱。
原初使用通称委内瑞拉(Venezuela)申请加入联合国,1999年12月15日改用今名。
^越南的英文席位名称按照官方标准为“VietNam”而非英文惯用的“Vietnam”。
^阿拉伯也門( 北也門)最早在1947年9月30日申請加入聯合國,代表也門穆塔瓦基利亞王國和取代它的阿拉伯也門共和國。
民主也門( 南也門)則在1967年12月14日以「也門南部」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代表南也門人民共和國和改名後的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
兩國在1990年5月22日合併成也門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亦合併為「也門」,自此就以一個「也門」席位為代表。
^仇佩芬.防止激化中國再啟斷交攻勢 今年我參與聯合國將採「溫和原則」.上報UPMedia.2018-08-30[2018-09-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1)(中文(臺灣)).
^Tenthplenarymeetingofthe38thsessionoftheGeneralConference,Page14(PDF).UNESCO.org.[2015-11-09].
^涂成吉著.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最後日子:一九七一年臺北接受雙重代表權之始末一版.秀威資訊科技.2008-08-01:p.107[2020-02-11].ISBN 978986221057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5). 引文格式1维护:冗余文本(link)
^詳細請參考中華民國外交條目
查论编聯合國
安東尼奧·古特雷斯(秘書長)
阿米納·簡·穆罕默德(常務副秘書長)
阿卜杜拉·沙希德(大會主席)
聯合國系統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憲章序言辦公室
聯合國總部
日內瓦辦事處
萬國宮
奈羅比辦事處
維也納辦事處
各地聯合國組織列表
主要機構
秘書處
秘書長
常務副秘書長
副秘書長
大會
主席
國際法院
條約
法官
案件
安全理事會
成員
常任理事國
否決權
經濟及社會理事會
主席(英语:PresidentoftheUnitedNationsEconomicandSocialCouncil)
託管理事會(託管領土)
方案與基金
國際貿易中心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國際原子能總署
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團(英语:UnitedNationsMissionfortheReferenduminWesternSahara)
愛滋病聯合規劃署
貿易和發展會議
國際貿易法委員會
資本發展基金(英语:UnitedNationsCapitalDevelopmentFund)
新聞部
開發計劃署
維持和平行動部
維持和平部隊
環境署
臭氧行動
全球資源訊息資料庫阿倫達爾分部(英语:GRID-Arendal)
世界保護監測中心
人口基金
人居署
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
難民署
人權理事會
兒童基金會
區域間犯罪和司法研究所(英语:UnitedNationsInterregionalCrimeandJusticeResearchInstitute)
裁軍研究所(英语:UnitedNationsInstituteforDisarmamentResearch)
訓練與研究機構(英语:UnitedNationsInstituteforTrainingandResearch)
海洋網絡(英语:UnitedNations-Oceans)
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
聯合國專案事務廳(英语:UnitedNationsOfficeforProjectServices)
衛星中心(英语:UNOSAT)
社會發展研究所
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集團
系統職員學院(英语:UnitedNationsSystemStaffCollege)
大學
駐教科文組織辦公室(英语:UNU-OP)
比較區域一體化研究所(英语:UNU-CRIS)
志願人員組織(英语:UnitedNationsVolunteers)
婦女署
世界糧食計劃署
專門機構
糧食及農業組織
國際民用航空組織
國際農業發展基金
國際勞工組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國際海事組織
國際移民組織
國際電訊聯盟
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工業發展組織
世界旅遊組織
萬國郵政聯盟
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英语:WorldFederationofEngineeringOrganizations)
世界衛生組織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
世界氣象組織
世界銀行集團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
國際開發協會
國際金融公司
秘書處附屬機構
秘書長發言人辦公室
秘書長青年特使辦公室(英语:OfficeoftheSpokespersonfortheSecretary-General)
經濟和社會事務部(英语:UnitedNations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
政治和建設和平事務部(英语:UnitedNationsDepartmentofPoliticalandPeacebuildingAffairs)
達格·哈馬舍爾德圖書館(英语:DagHammarskjöldLibrary)
安全和安保部(英语:UnitedNationsDepartmentforSafetyandSecurity)
巴勒斯坦人民權利司(英语:UnitedNationsDivisionforPalestinianRights)
內部監督事務廳(英语:UnitedNationsOfficeofInternalOversightServices)
法律事務廳
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高級代表辦公室
體育促進發展與和平辦公室(英语:UnitedNationsOfficeonSportforDevelopmentandPeace)
裁軍事務廳
外層空間事務廳(英语:UnitedNationsOfficeforOuterSpaceAffairs)
夥伴關係辦公室(英语:UnitedNationsOfficeforPartnerships)
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
負責衝突中性暴力問題秘書長特別代表辦公室(英语:OfficeoftheSpecialRepresentativeoftheSecretary-GeneralonSexualViolenceinConflict)
特別法庭
柬埔寨法院特別法庭
盧旺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
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
塞拉利昂特别法庭
東帝汶重罪特別法庭(英语:SpecialPanelsoftheDiliDistrictCourt)
黎巴嫩問題特別法庭(英语:SpecialTribunalforLebanon)
其他組織
全球契約組織(英语:UnitedNationsGlobalCompact)
口譯處(英语:UnitedNationsInterpretationService)
軍事參謀團
地方當局諮詢委員會(英语:UnitedNationsAdvisoryCommitteeofLocalAuthorities)
聯邦信貸聯盟(英语:UnitedNationsFederalCreditUnion)
國際學校(英语:UnitedNationsInternationalSchool)
河內(英语:UnitedNationsInternationalSchoolofHanoi)
和平大學
電台
會員與觀察員
會員國
區域集團
創始會員國
常駐代表
常駐代表列表(英语:ListofcurrentpermanentrepresentativestotheUnitedNations)
觀察員
歐盟(英语:EuropeanUnionandtheUnitedNations)
歷史建立前
國際電訊聯盟
萬國郵政聯盟
海牙和平會議
常設仲裁法院
國際衛生局(英语:Officeinternationald'hygiènepublique)
國際聯盟
會員國
盟約(英语:CovenantoftheLeagueofNations)
架構(英语:OrganisationoftheLeagueofNations)
準備工作
聖詹姆士宮宣言(英语:DeclarationofStJames'sPalace)(1941)
大西洋憲章(1941)
聯合國家宣言(1942)
莫斯科會議(英语:MoscowConference(1943))(1943)
德黑蘭會議(1943)
敦巴頓橡樹園會議(1944)
雅爾達會議(1945)
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1945)
行動
維持和平行動
歷史(英语:HistoryofUnitedNationspeacekeeping)
時間軸
世界人權宣言
起草(英语:DraftingoftheUniversalDeclarationofHumanRights)
國際人權日
擴張(英语:EnlargementoftheUnitedNations)
兒童權利公約
兒童權利委員會(英语:CommitteeontheRightsoftheChild)
原住民族權利宣言
決議
大會
安全理事會
賽普勒斯(英语:ListofUnitedNationsSecurityCouncilresolutionsconcerningCyprus)
伊朗
伊拉克(英语:ListofUnitedNationsSecurityCouncilresolutionsconcerningIraq)
以色列(英语:ListofUnitedNationsresolutionsconcerningIsrael)
黎巴嫩(英语:ListofUnitedNationsresolutionsrelatingtoLebanon)
納哥諾卡拉巴克(英语:ListofUnitedNationsSecurityCouncilresolutionsontheNagorno-Karabakhconflict)
朝鮮
巴勒斯坦(英语:ListoftheUNresolutionsconcerningPalestine)
敘利亞
西撒哈拉(英语:ListofUnitedNationsresolutionsconcerningWesternSahara)
選舉
秘書長選舉
安全理事會選舉
大會主席選舉
相關主題條約
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
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核武禁擴條約
禁止核武器條約
千禧年宣言(英语:UnitedNationsMillenniumDeclaration)
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英语:ViennaDeclarationandProgrammeofAction)
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准規則(英语:StandardMinimumRulesfortheAdministrationofJuvenileJustice)
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英语:StandardMinimumRulesfortheTreatmentofPrisoners)
組織
國際刑事法院
國際麻醉品管制局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
聯合國協會世界聯合會(英语:WorldFederationofUnitedNationsAssociations)
其他
聯合國旗幟
榮譽旗(英语:UnitedNationsHonourFlag)
正式語文
聯合國日
對聯合國的批評
退出聯合國(英语:WithdrawalfromtheUnitedNations)
聯合國改革
安理會改革
可持續發展目標
四國倡議
一體行動(英语:DeliveringasOne)
國際和平日
人權獎
勳章(英语:UnitedNationsMedal)
國際年
世界兒童和平非暴力文化國際十年(英语:InternationalDecadeforaCultureofPeaceandNon-ViolencefortheChildrenoftheWorld)
通行證
藝術收藏
安理會壁畫(英语:UnitedNationsSecurityCouncilmural)
拉爾夫·本奇公園
紀念墓園
電視劇系列(英语:UnitedNationstelevisionfilmseries)
流行文化中的聯合國(英语:UnitedNationsinpopularculture)
BlockbyBlock
布雷頓森林體系
模擬聯合國
聯合國主题
聯合國專題
查论编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权力
第五章
第七章
否决权
决议
改革
组织结构
军事观察员(英语:UnitedNationsMilitaryObserver)
建设和平委员会(英语:PeacebuildingCommission)
反恐怖主义委员会(英语:UnitedNationsSecurityCouncilCounter-TerrorismCommittee)
维和行动(英语:HistoryofUnitedNationspeacekeeping)
使命
联合国军
联合行动力量(英语:UnifiedTaskForce)
常任理事国(否決權)
雅尔塔会议
→中国代表权变更
→苏联解体
四國聯盟(联合国改革)
1945年-1971年(创始国)
美國
蘇聯
英国
中華民國
法國
1971年-1991年
美國
蘇聯
英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國
1991年-至今
美國
俄羅斯
英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國
非常任理事国(选举)2020年-2021年
爱沙尼亚
尼日尔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突尼西亞
越南
2021年-2022年
印度
愛爾蘭
肯尼亚
墨西哥
挪威
2022年-2023年
阿尔巴尼亚
巴西
加纳
加彭
阿联酋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聯合國會員國列表&oldid=70656651”
分类:联合国会员国联合国相关列表國家列表国际法院案例隐藏分类:CS1英语来源(en)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葡萄牙語的條目含有法語的條目引文格式1维护:冗余文本自2014年7月需补充来源的条目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使用抬升式引用的條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其他语言
العربيةAzərbaycanca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BislamaবাংলাBosanski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فارسیSuomiFrançaisગુજરાતી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Jawa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LëtzebuergeschLietuviųLatviešuमैथिलीBasaBanyumasan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नेपाली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ၽႃႇသႃႇတႆး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Anarâškielâ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తెలుగు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Việt吴语粵語
编辑链接
延伸文章資訊
- 1人权高专办| 人权理事会(HRC) | 届会
2021年9月13日 to 2021年10月11日. 人权理事会第四十七届会议*. 2021年6月21日 to 2021年7月14日. 人权理事会第四十六届会议* ... 2022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
- 2【錯誤】網傳「2021、10、18聯合國以 ... -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 3联合国大会
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中的每一个会员国都有平等的投票权。 联合国大会还为联合国做出重要决定,包括:. 1. 根据安全理事会的建议任命秘书长; 2. 选举 ...
- 4联合国大会|第76届会议高级别会议(2021年)
冠状病毒病大流行将影响举办大会第七十六届会议高级别会议和一般性辩论的实际安排,包括某些活动是否举办、如何举办以及出席人数。所有变更都将反映在《联合国日刊》和 ...
- 5【錯誤】網傳「2021、10、18聯合國以177對16票 ... - 奇摩新聞
臺灣自蔡英文上臺至今年已經連續五年提案加入聯合國」? 2021年11月10日 ·6 分鐘(閱讀時間). 事實查核報告#1322. 網傳「2021、10、18聯合國以177對16票否決臺灣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