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量與比量 - 圖滇悲桑格西開示集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現量與比量 ... 為了方便初學者了解,以下我儘量不用太多佛法名相,但這些陳述可能會因此變得不夠周延。
「量」這個字,是佛法裡會用到的一個專有名詞,它的意思是「正確的 ...
wrapper
搜尋...
首頁
師長介紹
圖滇悲桑格西
生平年表
照片集錦
格西近照
圖滇汪傑格西
課程內容
近期課程訊息
學習架構
認識佛法
初學基礎
緣起見無害行
四聖諦初探
慈愛的實修
佛教入門
前後世
業果細說
《現觀》四聖諦
四聖諦再探
實修佛法
道次第-略學
道次第概說
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道次第-詳學
加行六法
略論-止
《略論》與道次第實修
宗義寶鬘
道次第-補充
依師軌理
隨念佛功德
大乘不共四聖諦
中觀見地
如意摩尼夢語
學習大論典
釋量論第二品
請法團析釋
歷年華人請法團析釋
2009年華人請法團析釋
歷年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佛法系列講座
開示彙編
日常課誦
概念介紹
學習方法
面對死亡
生活道場
修心教授
緣起性空
如何實修
故事集
短篇開示
智慧小語
請問悲桑老師
佛學問答
依師軌理
阿羅漢、菩薩與佛
阿羅漢
菩薩
佛
淨土
淨土
不動如來與妙喜淨土
死亡與前後世
前後世
死亡
中陰
安排來生
無始
心識
業果
善與惡
惡業
淨罪集資
信心
信心
加持
輪迴
出離心
煩惱
煩惱
我執
愛我執
空性
緣起
二諦
空性與無我
智慧資糧
佛教與科學
佛教與科學
理路
慈悲菩提心
心力
悲心
菩提心
六度
布施
持戒
禪定
教法
教法
密續
2013問答集
學習計劃與方法
學習計劃
學習方法
實修
道次第
課誦
生活中的問題
淨土專區
淨土首頁
認識淨土
淨土釋疑
選擇類
資格類
方法類
臨終類
態度類
其他類
極樂淨土
妙喜淨土
法寶下載
近期課程下載
導覽圖
主要課程
緣起見無害行
四聖諦初探
慈愛的實修課
前後世
業果細說
《現觀》四聖諦
四聖諦再探
道次第概說
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加行六法
略論-止
《略論》與道次第實修
依師軌理
隨念佛功德
大乘不共四聖諦
中觀見地
釋量論第二品略講、攝義
如意摩尼夢語
歷年請法團析釋
2009華人、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0華人請法團析釋
2010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1華人請法團析釋
2011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2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3華人請法團析釋
2013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5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7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7華人請法團析釋
2018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8華人請法團析釋
淨土專區
淨土概說
極樂淨土與發願文
2017淨土介紹與辨析
2010妙喜淨土
2015妙喜淨土
極樂淨土觀修法
妙喜淨土觀修法
電子書下載
實體書
手抄稿
短篇開示集
影片專區
從《現觀莊嚴論》介紹四聖諦
《略論》與道次第實修
2017課程
釋量論第二品略講
2017淨土介紹與辨析
佛法系列講座
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開示精選集
生活實踐篇
關於我們
本站緣起
網站地圖
聯絡方式
特別說明
版權宣告
Menu
首頁
師長介紹
圖滇悲桑格西
生平年表
照片集錦
格西近照
圖滇汪傑格西
課程內容
近期課程訊息
學習架構
認識佛法
初學基礎
緣起見無害行
四聖諦初探
慈愛的實修
佛教入門
前後世
業果細說
《現觀》四聖諦
四聖諦再探
實修佛法
道次第-略學
道次第概說
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道次第-詳學
加行六法
略論-止
《略論》與道次第實修
宗義寶鬘
道次第-補充
依師軌理
隨念佛功德
大乘不共四聖諦
中觀見地
如意摩尼夢語
學習大論典
釋量論第二品
請法團析釋
歷年華人請法團析釋
2009年華人請法團析釋
歷年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佛法系列講座
開示彙編
日常課誦
概念介紹
學習方法
面對死亡
生活道場
修心教授
緣起性空
如何實修
故事集
短篇開示
智慧小語
請問悲桑老師
佛學問答
依師軌理
阿羅漢、菩薩與佛
阿羅漢
菩薩
佛
淨土
淨土
不動如來與妙喜淨土
死亡與前後世
前後世
死亡
中陰
安排來生
無始
心識
業果
善與惡
惡業
淨罪集資
信心
信心
加持
輪迴
出離心
煩惱
煩惱
我執
愛我執
空性
緣起
二諦
空性與無我
智慧資糧
佛教與科學
佛教與科學
理路
慈悲菩提心
心力
悲心
菩提心
六度
布施
持戒
禪定
教法
教法
密續
2013問答集
學習計劃與方法
學習計劃
學習方法
實修
道次第
課誦
生活中的問題
淨土專區
淨土首頁
認識淨土
淨土釋疑
選擇類
資格類
方法類
臨終類
態度類
其他類
極樂淨土
妙喜淨土
法寶下載
近期課程下載
導覽圖
主要課程
緣起見無害行
四聖諦初探
慈愛的實修課
前後世
業果細說
《現觀》四聖諦
四聖諦再探
道次第概說
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加行六法
略論-止
《略論》與道次第實修
依師軌理
隨念佛功德
大乘不共四聖諦
中觀見地
釋量論第二品略講、攝義
如意摩尼夢語
歷年請法團析釋
2009華人、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0華人請法團析釋
2010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1華人請法團析釋
2011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2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3華人請法團析釋
2013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5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7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7華人請法團析釋
2018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8華人請法團析釋
淨土專區
淨土概說
極樂淨土與發願文
2017淨土介紹與辨析
2010妙喜淨土
2015妙喜淨土
極樂淨土觀修法
妙喜淨土觀修法
電子書下載
實體書
手抄稿
短篇開示集
影片專區
從《現觀莊嚴論》介紹四聖諦
《略論》與道次第實修
2017課程
釋量論第二品略講
2017淨土介紹與辨析
佛法系列講座
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開示精選集
生活實踐篇
關於我們
本站緣起
網站地圖
聯絡方式
特別說明
版權宣告
Home開示彙編概念介紹現量與比量
目錄
現量與比量
概念介紹
為了方便初學者了解,以下我儘量不用太多佛法名相,但這些陳述可能會因此變得不夠周延。
「量」這個字,是佛法裡會用到的一個專有名詞,它的意思是「正確的認知」,當你的心裡對某種事物有了正確的認知,表示你已對該事物產生了「量」。
產生正確的認知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自身直接的經驗,另一種則是依靠正確的理由。
並非所有的事實都能依靠自身直接的經驗來認識,那些無法運用直接經驗來認識的事實,就必須運用正確的理由來認識。
用自身直接的經驗而對某事物產生的正確認知,是「現量」;依靠正確的理由,從而對某事物產生的正確認知,是「比量」。
現量與比量,是佛法裡會講到的兩種正確的認知。
其實不只佛法會依靠「正確的理由」來確立事實,其他專業人士,包括醫生、律師、警察、政治人物等,也都會運用這種方法;又如科學家,他們不只利用親眼所見的現量,也會在親眼能見的基礎上,運用理路來確立事實。
…摘錄自:2007《四聖諦第一回》第二講2007.12.6
хайтекновости
此類別中更多的:
«現前法與隱蔽法
「名相解釋」所有文章
大乘基道果三種緣起因與緣現量與比量現前法與隱蔽法四種理路「獨立而有」與「安立而有」「實質有」與「施設有」善知識、上師、親教師根本上師四依名言有的三項特質有邊與無邊我執與我愛執性相觀察修與止住修三士夫佛的三身
悲桑格西法語有個人跟佛陀說:「我要快樂,但我一直不快樂。
」佛陀說:「只要把『我』與『要』丟掉,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
」....(閱讀更多)
課程內容
佛教入門
安樂道論
宗義寶鬘
依師軌理
請法團析釋
開示彙編
學習方法
生活道場
修心教授
緣起性空
智慧小語
佛學問答
2014問答集
2013問答集
2012問答集
淨土專區
認識淨土
淨土釋疑
極樂淨土
妙喜淨土
法寶下載
四聖諦初探
慈愛的實修課
前後世
業果細說
關於我們
網站地圖
聯絡方式
延伸文章資訊
- 1因明與比量 關於量論的現象學考察
正理派定義比量為「基於現量而來的〔量〕」[13],並進一步將比量分三種:(1)有前比量,可推知未來認知之作用;(2)有餘比量,可推知過去認知之作用;(3)平等比量,可推知 ...
- 2唯識三量 - 唯識簡介
唯識學以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認識外境時,心理活動的相狀有三種差別,即所謂「三量」:現量、比量、非量。量,就是量度、計慮的意思。譬如:以尺量布,就可以計算出布 ...
- 3因明三種比量探討 - 壹讀
因明作為佛家認識論的邏輯,同時又作為各宗各派共同遵守的論辯邏輯,在悟他門中,依立敵雙方對所使用概念或判斷是否共許,其論式可以分成三種比量:自 ...
- 4《妙音笑因類學》綜述六、正因的分類法:2 事勢、信許
在成立他是經三種觀察而清淨的教典時,就必須以現量觀察經文所說的現前分有沒有錯,再以事勢比量觀察其中所說的略隱蔽分有沒有錯誤,最後觀察其前後文 ...
- 5三量
(2)比量(梵anumāna-pramāna),乃由既知之境比附量度,而能正確推知未現前及未知 ... (2)比量,分為有前、有餘、平等三種;「有前」乃推知未來之作用,「有餘」為推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