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失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認知失調(英語:Cognitive dissonance)在心理學中形容人產生矛盾的認知,觀察到對立的訊息。

... 認知失調通常體現爲因進行與自己的思想、價值或自我概念相悖的行爲而產生的 ... 認知失調 語言 監視 編輯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14年5月17日)翻譯者可能不熟悉中文或原文語言,也可能使用了機器翻譯,請協助翻譯本條目或重新編寫,並注意避免翻譯腔的問題。

明顯拙劣的翻譯請改掛{{d|G13}}提交刪除。

認知失調(英語:Cognitivedissonance)在心理學中形容人產生矛盾的認知,觀察到對立的訊息。

這些訊息包括人的行為、情緒、想法、信念、價值觀、信仰,外界環境中的事物等。

認知失調通常體現爲因進行與自己的思想、價值或自我概念相悖的行爲而產生的心理壓力或焦慮。

根據利昂·費斯廷格提出的認知失調的理論,爲了緩解認知失調的壓力與不適,人會努力更改矛盾的認知,使自己的認知調和一致。

[1][2]以正在減肥與食用蛋糕的認知失調爲例,調和認知的方法包括更改對自己行爲的認知(「我並沒有吃很多」)、增加一致的認知(「蛋糕很有營養」)、降低矛盾的重要性(「人生苦短,我其實並不在意超重什麼的啦」)、否定兩種認知間的關聯(「沒有實驗證明那塊蛋糕會導致肥胖」)、降低對於自身控制的認知(「是他媽逼我吃那塊蛋糕的,拒絕那塊蛋糕等同於侮辱他媽的廚藝」)與更改自己的思想與態度(「我不需要也不想減肥」)。

最後一種,更改自己的思想與態度最常見。

認知失調的理論最早由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HenryRiecken(英語:HenryRiecken)與StanleySchachter(英語:StanleySchachter)在他們1956年的著作《當預言失靈(英語:WhenProphecyFails)》中提出。

這三位心理學家秘密加入並觀察了一個名為「探索者(英語:TheSeekers(rapturists))」的小型幽浮末日宗教。

該宗教認爲世界會在1954年12月21日毀滅,只有信徒會被外星人救走。

12月21日晚上信徒都聚在領袖的房屋裏等待世界毀滅、外星人拯救他們。

接近凌晨,所有人都很焦慮,想著等到十二點,21日結束,或許外星人就會到來。

到了凌晨十二點,什麼事都沒有發生,屋子裏非常安靜,沒有人說任何話。

過了五至十分鐘,終於有人說話了,不過是試圖解釋,或許我們這個房間裏的時鐘錯了,我們應該再等等。

又過了十幾分鐘,有人確認了屋子裏的所有時鐘的時間都是一致的,過了12月21日凌晨十二點,外星人還是沒有來。

於是又有人解釋,可能外星人使用了另一個時區,我們應該再等等。

終於到了早上,外星人還是沒有來。

信徒誰都不說話,該宗教的領袖Thedra姊妹終於決定到她的房間裏去接受外星人的啟示。

出來後,她告訴所以信徒,因為你們的虔誠,世界被拯救了,外星人決定寬恕世人的罪孽,不再毀滅地球。

大部分信徒都相信了這個牽強的解釋。

在地球滅亡的預言失敗後,預期落空(英語:Disconfirmedexpectancy)增加了認知間的失調,結果使大多數沒有心理準備的信徒,爲了減緩認知失調帶來的心理壓力與不適,轉而接受新的預言。

[3]認知失調的其他作用案例包括時薪過低勞累而相信自己熱愛工作,被眾人指責是因為自己的錯誤,內心感到愧疚不願承認而故作輕鬆,對遭嚴酷考驗而進入的團體更有歸屬感等。

目次 1認知失調的實證研究 1.1誘導性的服從的研究 1.1.1起源和第一個測試理論的實驗 2此理論的應用 3假設 4參見 5參考資料 6來源 7外部連結 認知失調的實證研究編輯 已有一些實驗方法被用來證明認知失調,其為: 誘導性的服從的研究,之中的研究對象被要求做出和其看法相背的行為(利昂·費斯廷格,Carlsmith,1959;Harmon-Jones,Brehm,Greenberg,Simon,Nelson,1996); 決策後的研究,研究在決策後對反對的另一種選擇的看法(Brehm,1956;Harmon-Jones,Harmon-Jones,2002); 研究人類如何以其自身的觀點來找尋協和的資訊,而不是不協和的資訊,以防止認知失調的發生(Frey,1986); 研究人類對與其堅信的信仰、看法等不協和的資訊是如何反應的(利昂·費斯廷格,Riecken,Schachter,1956;Batson,1975;Burris,Harmon-Jones,Tarpley,1997)。

誘導性的服從的研究編輯 起源和第一個測試理論的實驗編輯 在費斯廷格與美瑞爾·卡爾史密斯1959年的一個經典實驗中,學生們被要求進行繁瑣且無意義的工作,包括把書翻轉四分之一圈,以及另一個,把湯匙放在盤子上,清空盤子,再把盤子放滿湯匙,如此不斷地重複。

參加這個實驗的人都很消極地反覆這些工作。

過了一段時間後,學生們會被告知實驗已經結束,他們可以離開了。

這是誘導性的服從的研究的一個例子。

不過,實驗者隨後向實驗對象做了一個小小的請求。

即他們被告知某位必要的研究助理無法進行這個實驗,而這位參加者被要求去代為說服另一位接受實驗者(此人實際上是知情者)這項剛剛才被完成的單調的,無聊的工作其實是有趣的且吸引人的。

某些參加者受僱以20元的代價,另一組則是1元,而對照組不能被要求去執行此任務。

當之後被要求去評價拔釘子工作時,那些在1元組的人比起其他在20元組以及對照組之評價顯得更加地肯定。

這被Festinger和Carlsmith解釋成為認知失調的證明。

實驗者理論化了人們在感受到介於矛盾認知的不一致「我告訴某人這項工作是有趣的,而實際上我卻發現它是無聊的」。

當只被給予1元時,學生們被強迫內在化他們被誘導表現而產生的態度,因為他們沒有其他正當的理由。

那些在20元組的情況中,這種認知失調是有爭議的,因為此行為有著一個外在正當的理由。

行為內在化是唯一一個方式去解釋受試者對於此任務的評價。

這項研究已經在之後被重新試驗過。

現今相信的理論是有一個衝突介於認知當中即「我不是一個說謊者,但我卻說了謊」。

因此,這事實已經被帶向靠近謊言一步了,更可以說,即此任務評價往上升了。

研究者更進一步地推測只有1元組的受測者面臨「沒有足夠動機解釋這種行為」以致於產生「認知失調」的境況,所以當他們被要求對於這些任務而說謊,他們藉由改變他們的態度以尋求抒發「認知失調」帶來的緊張不適感。

這種過程讓受測者真正地相信這些工作是有趣的。

此理論的應用編輯 此理論多用於心理學領域,來解釋個人態度改變與否。

如果個人的態度和行爲兩者協調時,態度不會改變;兩者失調時,態度就可能會改變。

例如: 那些反對禁菸的人,他們在情感上喜歡吸菸,在認知上又認爲吸菸利少害多,那麼要他們改變態度支持禁菸是辦不到的。

在某會議上,一個人對某議案本來持反對意見(態度),可是迫於大多數輿論壓力,在最後表決時,卻舉手贊成(行爲)。

如此,態度和行爲失去了一致。

但私下問他時,他可能真的改變了原來所持的態度。

因爲如果不改變原來所持的態度,他將對自己的舉手行爲無法自圓其說,而感到尷尬。

顯然,人在很多社會場合中,其態度改變與否與個人維持面子與自尊有關。

而且,當個人態度改變或維持不變時,爲了保持心理上認知一致,個人常對自己的作爲提出辯解。

假設編輯 此理論對於人類的認知有三個基本假設: 人們都有追求認知三元素(自我、他人、某元素或事物)一致性的需求。

[4][5] 當出現認知失調時,人們會在心理上感到不適。

心理上的不適感會驅動人們解決認知的矛盾,以恢復認知的調和一致。

認知失諧的強弱程度取決於所有涉及的失諧認知的數量,與協調認知元素的數量之比率,以及這些認知元素對個人的重要性。

對個人越重要,而且失諧認知元素的數量越大,認知失諧程度也越大。

[6] 參見編輯 1844年的再生論,認知失調在宗教上的一個例子。

團體迷思,認知程序的缺乏。

自我知覺理論,看法轉變的一個零合理論。

選擇依據偏見,記憶的扭曲,使得過去的選擇看起來比實在上的要好。

超自然現象,合乎因果之信仰的另一種解釋之描述。

狐狸與葡萄,在寓言中的一個例子。

無法計算,是一個在大眾科幻小說裡,用來表示一個人工智慧認知失調的一個句子。

矛盾想法,同時抱有兩種相衝突的信仰,並且強烈地相信著。

否定是和其有關的一個防衛機制。

忠實信徒症候群,是對認知失調免疫的一個例子。

敵意,對認知失調的一種心理反應。

參考資料編輯 ^利昂·費斯廷格.認知失調.ScientificAmerican.1962,207(4):93–107.Bibcode:1962SciAm.207d..93F.PMID 13892642.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1062-93(英語).  ^利昂·費斯廷格.認知失調論.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史丹福大學出版社.1957(英語).  ^利昂·費斯廷格;Riecken,HenryW.;SchachterStanley.WhenProphecyFails:ASocialandPsychologicalStudyofaModernGroupthatPredictedtheDestructionoftheWorld.Minneapolis: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1956.(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0).  ^TheMarketingofGlobalWarming:ARepeatedMeasuresExaminationoftheEffectsofCognitiveDissonance,Endorsement,andInformationonBeliefsinaSocialCause.ProquestDigitalDissertations:https://pqdtopen.proquest.com/doc/1906281562.html?FMT=ABS ^Heider,F.TheGestaltTheoryofMotivation.Jones,MarshallR.(編).NebraskaSymposiumonMotivation8.Lincoln:UniversityofNebraskaPress.1960:145–172.ISBN 978-0-8032-0601-4.OCLC 10678550(英語).  ^郭貞.傳播理論.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05:551.ISBN 978-986-298-224-2.  來源編輯 Aronson,E.Thetheoryofcognitivedissonance:Acurrentperspective.Berkowitz,L.(編).Advancesin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4.NewYork:AcademicPress.1969:1–34.  Bem,D.J.Anexperimentalanalysisofself-persuasion.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1965,1:199–218.  Bem,D.J.Self-perception:Analternativeinterpretationofcognitivedissonancephenomena.PsychologicalReview.1967,74:183–200.  Brehm,J.Post-decisionchangesindesirabilityofalternatives.JournalofAbnormalandSocialPsychology.1956,52:384–389.  Burris,C.T.;Harmon-Jones,E.;Tarpley,W.R.“Byfaithalone”:Religiousagitationandcognitivedissonance.BasicandAppliedSocialPsychology.1997,19:17–31.  利昂·費斯廷格;Carlsmith,J.M.Cognitiveconsequencesofforcedcompliance.JournalofAbnormalandSocialPsychology.1959,58:203–211.  Harmon-Jones,E.;Brehm,J.W.;Greenberg,J.;Simon,L.;Nelson,D.E.Evidencethattheproductionofaversiveconsequencesisnotnecessarytocreatecognitivedissonanc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6,70:5–16.  Harmon-Jones,E.;Mills,J.CognitiveDissonance:ProgressonaPivotalTheoryinSocialPsychology.Washington,DC: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1999.  Sherman,S.J.;Gorkin,R.B.Attitudebolsteringwhenbehaviorisinconsistentwithcentralattitudes.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1980,16:388–403.  Knox,R.E.;Inkster,J.A.Postdecisiondissonanceatposttim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68,8:319–323.  Tedeschi,J.T.;Schlenker,B.R.;Bonoma,T.V.Cognitivedissonance:Privateratiocinationorpublicspectacle?.AmericanPsychologist.1971,26:685–695. 外部連結編輯 Cognitivedissonance.IthacaCollege.(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29).  IntroductiontoCognitiveDissonance:ProgressonaPivotalTheoryinSocialPsychology.[2015-07-2101:32:55]. 請檢查|access-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Paper:Cognitivedissonanceindecisionmaking Swatos,WilliamH.,Jr.(編).Jehovah'sWitnesses.EncyclopediaofReligionandSociety. (關於"millennialdelay"的問題)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認知失調&oldid=69146135」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