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摘要第一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第一章生命世界 ; 點 第一節生物圈 點 第二節形形色色的生物 點 第三節討論, 點 活動1-1 顯微鏡的使用 點 活動1-2 水中的小生物 ; 【前言】. 科學家推算,我們居住的地球是約 ... 第?章-->.1..2..3..4..5..6..7..8..9..10..11..12. 第一章 生命世界   第一節 生物圈   第二節 形形色色的生物   第三節 討論     活動1-1 顯微鏡的使用   活動1-2 水中的小生物 【前言】 科學家推算,我們居住的地球是約在46億年前產生的。

在形成之初,地球表面的溫度很高,而且沒有氧氣和氮氣。

海洋形成以後,大氣中的部分成分,藉太陽輻射線和閃電所供給的能量,先形成一些簡單的物質,溶於高溫海水中,後來再合成 較複雜的有機物。

經過數十億年,地球上從無生命演變成有生命,從最初的原始生物演化至今日複雜的生物。

【第一節】 生物圈 地球的表面高低起伏,有高山、平原,有海洋、河流,又有一層大氣層環繞著,而且到處都有陽光照射。

日光、水和空氣孕育了無數的生命。

所謂生命現象,是指個體所具有的代謝、生長、生殖、感應和演化等現象。

生物:具有生命現象的個體,如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無生物:沒有生命現象者,如岩石、礦物等。

生物和無生物都是由分子組成的,但是生物的組成較複雜。

絕大部分的生物需要養分、水、日光以及空氣等,以維持生命: (1)水:佔生物體內成分的百分之七十左右,是生物行消化、排泄或光合作用等種種代謝作用所必需的物質。

(2)日光:可供植物行光合作用,也使地球表面溫暖、光亮而適合生物生活。

(3)空氣:氧氣供生物呼吸,二氧化碳則供植物進行光合作用。

地球上的生物及其依存的環境,稱為生物圈。

生物圈的範圍: (1)概括地說,在海平面以上和以下各約一萬公尺的部分,都有生物。

(2)如果將地球比作一個蘋果,生物圈的範圍就像蘋果的外皮而已。

【第二節】形形色色的生物 地球上有各種不同的環境,大多數的生物生活在溫暖而有水的地方。

生物通常都有其特殊的構造和功能,以適應周圍的環境: (1)仙人掌:葉針狀,可減少水分蒸散,莖肥厚,貯藏水分以適應沙漠中長期缺水的環境。

(2)捕蟲植物:具有特殊的構造和功能,例如毛氈苔和豬籠草,藉著捕食昆蟲,以獲得含氮的營養成分 ,故能生長於潮濕且土壤貧瘠的地區。

(3)紅樹林植物:例如生長於台灣北部和西部河口的水筆仔 ,他們生長在沿海各大河流與海洋交會的沼澤軟泥中; 在此環境中土壤缺氧,且鹽度高,紅樹林植物因其有胎生種子 ,而能適應沼澤的惡劣環境。

紅樹林植物的種子像 胎生動物一樣留在母樹上吸取養分,成長為筆狀的胎生苗。

成 熟後脫離母樹,插入淤泥中,並長出根,形成植株;或隨著潮水送 到其他地方生長。

(3)生活在洞穴中的動物:洞穴中光線不足,視覺退化。

蝙蝠由口 發出聲波,以測量和其他物體之間的距離。

(4)穿山甲:行動緩慢,故皮 膚特化長出堅硬的鱗片,遇到危險時,頭向柔軟的腹部彎曲,使身體成球形,以保護自己。

(5)螢火蟲:會在夜間發光,作為雌雄間求偶的訊號。

◎如何用科學方法來探討形形色色的生物: 在日常生活中,有關生物的問題很多,例如心臟為什麼會跳動?鳥兒為什麼會飛翔?種子為什麼會萌芽等。

這些問題用科學的方法來探討,所得的答案累積起來,便是生物學的內容。

常用的科學方法: (1)第一步驟:是要對事物作周詳的觀察。

例如瘧疾和登革熱等疾病,是由蚊蟲傳染 。

蚊的幼蟲叫做孑孓 ,在觀察了孑孓的活動情形以後,可看到孑孓常在靠近水面處活動。

(2)第二步驟:提出問題。

根據前面的觀察,我們可能會問 :「孑孓為什麼要浮到近水面處?」。

(3)第三步驟:假說。

提出問題以後,便要針對問題擬定答案。

這種答案,是對問題的可能解釋。

對上述有關孑孓的問題,提出的答案可能 是:「孑孓需要空氣」或是「孑孓需要光線」 。

這些答案,在獲得證明以前,僅是推測而已,屬於假說。

(4)第四步驟:實驗。

假說是否正確,還要用實驗加以求證。

實驗的設計,必須周詳。

求證上述的假說「孑孓需要空氣」 時,可以用兩個燒杯,盛等量的水; 再選取大小相同、數目相同的孑孓,分別放入燒杯中 。

將這兩個燒杯放在光線、溫度均相同的地方。

其中一杯的水面下 橫著放置一塊鐵絲網,使孑孓不能靠近水面獲得空氣;另一杯則豎 著放置鐵絲網,孑孓仍然可以靠近水面,用來作為對照和比較。

這兩個燒杯,只有要測試的因素 (阻礙孑孓浮到水面呼吸空氣)不一樣。

實驗常常要重複許多次,所得結果才比較可靠。

有時實驗結果 並不支持假說,在這種情形下,便要修正假說,甚至廢棄而重新提 出假說,並另設計實驗,再行求證。

假說經過其他科學家廣泛的試驗,證明無誤後,就可能被接受而成為學說。

【第三節】討論 台灣屬於海島型的地理環境,擁有相當多樣的棲息環境及生物種類,從副熱帶的低窪平原到寒帶的高山地區,都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洞穴中黑暗無光,綠色植物在洞穴內無法行光合作用,所以無法生存。

陽光透過海水,便漸漸被吸收,至水深超過100公尺時,便無光線,所以綠色植物也不能在此地生存(僅在少數海水特別清澈的地區,光線可以到達300公尺深)。

【活動1-1】顯微鏡的使用 你使用的複式顯微鏡呈像與實物有何不同? (參考答案:) 與實物上下顛倒、左右相反(或稱為左右相反、前後也相反) (有些較舊型的複式顯微鏡其呈像只有左右相反) 比較解剖顯微鏡與複式顯微鏡之呈像有何不同? (參考答案:) 解剖顯微鏡的像為立體正像 複式顯微鏡的像為平面反像 【活動1-2】水中的小生物 你如何判斷你所看到的東西是生物還是無生物? (參考答案:) 水中的東西若是生物,通常有較規則的形狀及具有特有的顏色(或透明) 且一般有感應、攝食等生命現象 根據你的觀察,不同水樣中的生物種類有無不同? (參考答案:) 一般而言,不同水樣中的生物種類和數量會有所不同 大多數生物因向光性和好氧性,會集中於向光面和液面表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