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尋找絕世奇書,郭沫若打開萬曆墓,失敗後又想挖嘉靖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後來,不知道郭沫若從何處得到一個消息,《永樂大典》的正本可能藏身於萬曆皇帝的定陵中。

明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去世後的寢墓,坐落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爲尋找絕世奇書,郭沫若打開萬曆墓,失敗後又想挖嘉靖墓! 2021-01-15夏末講歷史 爲尋找絕世奇書,郭沫若打開萬曆墓,失敗後又想挖嘉靖墓!郭沫若,原名郭開貞,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是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

同時,郭沫若還有另外一層身份,就是我國史上一位出色的考古學家。

其氣質如其乳名「文豹」一般,書生氣的外表下隱藏着一顆狂熱的心。

當然,這種燥熱的心不僅體現在他的詩歌里,更是體現在對古代藝術品的癡迷追尋中。

最典型的就是一生在尋找古代的墨寶《蘭亭集序》和「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藝術家都是瘋子」,這話話糙理不糙。

凡是在某一領域深耕細作的創作者,總會表現出和常人不一樣的情形。

諸如世界知名畫家梵高,鋼琴家貝多芬等等。

作爲一名優秀的文學創作者,郭沫若教授對古代文學有着一種特別的熱忱。

爲了尋找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他想要對明朝皇帝的陵寢進行考古挖掘工作。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沒有之一。

明成祖朱棣先後命內閣首輔解縉和太子少師姚廣孝主持修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曠世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永樂帝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這是中國第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87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

現已經成爲中國文化一個標誌性的符號。

但就是這麼一部曠古絕今的經典巨著,經過數百年的滄桑,現已不確定正本還是否存在。

除了正本之外,這部《永樂大典》還有副本,不過副本大多亡於戰亂中,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

從某種層面說,找回《永樂大典》,就是找回中國文化的一個光輝符號。

後來,不知道郭沫若從何處得到一個消息,《永樂大典》的正本可能藏身於萬曆皇帝的定陵中。

明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去世後的寢墓,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共耗時六年修建而成。

明末,李自成的農民軍曾對定陵進行大肆地破壞,「磚石遍地,大火三日不絕」。

而後在清軍入關後,再次對明陵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

好在定陵的地宮入口十分隱祕,這才使得這座皇陵倖免於難。

1955年,歷史學家吳晗、社會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文化部部長鄭振鐸等人打算挖掘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的陵墓。

報吿很快得到批覆,當時爲了更好地推動發展科研考古工作,遂同意了郭沫若等人的請求。

經過一番準備後,郭沫若率領的考古隊開始了挖掘工作。

經過一年半的持續挖掘,考古隊終於找到了定陵的地宮入口。

從發現地宮到挖掘,儘管做出了很多保護措施,但還是因爲經驗不足,定陵一出土,裏面的大量絲織品就因爲接觸空氣產生了劇烈的氧化作用,迅速風化頃刻間化爲烏有。

可以說,這次的考古挖掘是失敗的,不僅沒有發現所謂的《永樂大典》,更讓人痛心的是,由於考古技術的落後,定陵墓中的大量文物隨即風化,這也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次災難。

還有一種說法傳入到了郭沫若的耳朵里,那就是《永樂大典》的正本很有可能本嘉靖帝帶入了地宮之下。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爲根據《明實錄》記載,嘉靖帝甚是喜愛《永樂大典》,甚至不惜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又復抄了一份,也就是所謂的副本。

然而,這個副本還沒抄寫完,嘉靖帝就駕崩了。

然而更奇怪的是,嘉靖帝駕崩於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而其下葬時間卻是隆慶元年三月十七日,中間這麼久的時間幹嘛了呢?原來是隆慶帝深知其父皇嘉靖帝的意願,於是便令人繼續抄錄《永樂大典》,完成後才將正本陪葬於嘉靖墓,而將副本留在了皇宮內。

正是根據這一消息,郭沫若這才堅定的認爲《永樂大典》的正本存於嘉靖帝的陵寢內。

然而鑑於挖掘定陵墓的慘痛教訓,有關部門否認了他繼續開挖嘉定陵墓的計劃。

相關焦點 郭沫若是考古界的千古罪人,挖皇帝墓導致3000文物被破壞 郭沫若的文學造詣毋庸置疑,但是他的考古造詣確是失敗的,甚至在「明定陵」事件後,更是被考古界貼上了「千古罪人」的標籤。

就這樣,郭沫若帶着考古隊跑去挖長陵,結果因爲朱棣的墓結構太複雜,挖了三四年愣是沒找到長陵入口,所以不得不放棄,朱棣的長陵也躲過一劫。

爲找它郭沫若想挖武則天墓,周總理厲聲制止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陝西發現武則天陵墓乾陵地宮的陵道,郭沫若聽到此消息後特別興奮,他盼望有生之年能親眼目睹傳說中保存在地宮內的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手跡。

某天,郭沫若閒來沒事,又想起來看看《蘭亭序》的真跡,但是東西又在人家武則天那裏,沒個什麼理由你也不好讓人家拿出來,正愁得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他突然想起來,前段時間出土過一些東晉的墓誌,都是用隸書寫的,正好可以拿出來做一番文章,大喜過望的郭沫若提起筆,在紙上寫下「《蘭亭序》是隸書作品,而非行書」的文章之後,裝進信封寄向了報社 爲了古墓一部「奇書」,郭沫若挖開帝陵,卻造成考古第一悲劇 郭沫若除了文學之外,他還非常喜歡挖墓,他曾經想過將中國所有古代帝王的陵寢都挖掘一遍。

正是因爲他這個特殊的癖好,所以釀成了我國考古界的第一悲劇。

至今,也沒有比這更慘痛的教訓,完完全全載入了史冊。

雖然郭沫若對考古很有研究,但是那些金銀珠寶還真就吸引不了他,他在意的其實是一本書。

這就是可以作爲中國文化一個符號的「奇書」——《永樂大典》。

百科全書大家都知道吧,這本《永樂大典》就相當於是中國的一本百科全書,編纂於永樂年間,全書約3億7千萬字。

上面記載着中國古代科學方面的一些光輝過往。

郭沫若不顧反對錯挖定陵,那萬曆皇帝的墓里究竟多少文物被毀壞? 1956年時任第一歷史研究所所長的郭沫若不顧其他人的反對,堅持開挖定陵,也就是明神宗萬曆皇帝的陵墓,這一決定導致了現代考古史上第一悲劇。

當時很多考古專家提出現在的專業資料和技術不具備挖掘定陵的條件,郭沫若卻堅持打開定陵,後果就是導致了當時定陵里大量文物暴露在空氣中直接損壞,這件事後來引起中央的重視,由此中央里下達指令:未來沒有嚴格審核和批示,不得開挖帝王墓葬。

那麼定陵開挖的失敗到底有多少文物被毀呢?其中又有哪些是珍貴文物呢? 此墓是中國最堅挺的陵墓,郭沫若請求挖掘研究,周總理一句話嚴詞拒絕 但始終沒有人能打開它,鐵鍬挖不動,炸藥炸不動,每次有盜墓賊靠近,都會發生靈異事件,好像有神靈在庇護。

這座神奇的皇陵就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

新中國之前我們的文物大量流失,或搶或偷,都進了他國的博物館。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在所難免形成一股股文化考古熱。

郭沫若作爲一個大學者,想發掘一下乾陵。

當時,已經把明朝萬曆皇帝的定陵給發掘了。

趁熱打鐵,把這個千年大墓發掘一下。

郭沫若想睹《蘭亭序》真跡,執意要挖武則天墓,幸好周總理制止! 郭沫若聽此消息,更是難掩興奮,不顧手上定陵的挖掘工作尚未結尾,他就把主意打到武則天的乾陵那邊了。

原來,根據各種史料記載,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最有可能藏在武則天和李治的合葬墓乾陵里。

而郭沫若非常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一睹真跡的芳容。

爲了引起大衆的好奇心,郭沫若費盡心思,想盡了各種開挖乾陵的理由。

64年前發掘定陵的老照片:郭沫若親自指導,萬曆皇帝皇冠清晰可見 突然,一個人站起來大聲說道:「不行,絕對不能挖!」「行,必須挖,而且要馬上挖!」頓時在場的人們分成兩個陣營,爭得面紅耳赤,放在他們面前的文件,叫做——《關於挖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吿》。

此時,一個人緩緩站了起來,他說道:「別爭了,必須要挖。

」 風雪定陵:郭沫若等人挖掘明朝萬曆皇帝陵墓,造就一場考古悲劇 ——《風雪定陵》1955年10月4日是一個被考古界永遠銘記的日子,郭沫若爲首矛盾和吳晗等六個人呈遞一份報吿給國家,一份想對明十三陵進行考古挖掘,他們的理由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有一定繁榮,挖掘明十三陵可以使之更加繁榮,挖掘出來的文物有助於研究明朝的歷史和文化,說不定有改變歷史的文物被發掘。

郭沫若究竟挖了多少陵墓? 當時郭吳二人首先選定永樂皇帝的長陵,後來在尋找墓道的過程中,發現挖掘長陵的難度太大,找不到地宮的入口。

郭沫若帶領考古隊將定陵挖掘完後,又提出想繼續挖掘皇帝永樂的長陵。

因爲郭沫若等人對定陵造成的破壞巨大,周總理意識到這種風氣不可助長,立即下發命令,停止對陵墓的挖掘,也駁回了郭沫若開採長陵的計劃。

郭沫若現在爲什麼會被越來越多的人罵? 郭沫若的第二任妻子是在日本留學期間人是的護士佐藤富子,因爲和郭沫若在一起,這個女子還和家裏斷絕了關係,並且育有五個子女,在1937年的時候,郭沫若拋下妻子不辭而別離開了日本。

1948年,佐藤富子帶着五個孩子來到中國找郭沫若,但這時候郭沫若已經另有妻兒,對她避而不見。

郭沫若回國後追求於立忱致對方懷孕,始亂終棄後於立忱含恨自殺。

中國有3個陵墓挖不得,尤其是最後一個,挖了就是和國人爲敵 儘管這些陵墓做的再大再好,也難以倖免被人挖墓,因爲越豪華的陵墓越容易被人尋找和挖掘,中國古代出現了非常多的皇帝,前後總共有五百餘位,多數皇帝是將自己的陵墓蓋的極其豪華,當然多數黃帝陵也被人打開過,最出名的皇陵被挖事件要數慈禧墓了,當初慈禧費盡心機給自己修建的這個大墓,最後被孫殿英一炮炸開,珍寶用了20卡車都沒拉完,還有郭沫若炸開的萬曆皇帝陵,也是發現了無數的珍寶。

考古隊動用抽水機挖墓,打開墓室後,大喊:抓緊撤退 考古隊動用抽水機挖墓,打開墓室後,大喊:抓緊撤退古代講究厚葬,尤其富貴人家或者王公貴族更是在意形勢,認爲生前享受慣了榮華富貴,死後也要一直如此,本來金銀珠寶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但是有些王公貴族爲了自己可以永享榮華富貴,便在墓室里放很多金銀珠寶,這也讓很多人眼紅,雖說國際明文規定不允許盜墓,但是爲了能夠實現一夜暴富,很多人還是選擇鋌而走險 郭沫若想發掘武則天墓,卻不是爲了考古,還好周總理阻止了他 當消息傳到郭沫若的耳朵里之後,他顯得特別的興奮和激動。

因爲他一直以來就對保存在武則天墓葬中的《蘭亭序》原稿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夠在他死之前親眼看看。

聽到這個消息後,他越發的想一睹《蘭亭序》的真容了,但是他卻沒有什么正當的理由。

我國有3個陵墓挖不得,第三個如果被挖,那就是和國人爲敵 儘管這些陵墓做的再大再好,也難以倖免被人挖墓,因爲越豪華的陵墓越容易被人尋找和挖掘,中國古代出現了非常多的皇帝,前後總共有五百餘位,多數皇帝是將自己的陵墓蓋的極其豪華,當然多數黃帝陵也被人打開過,最出名的皇陵被挖事件要數慈禧墓了,當初慈禧費盡心機給自己修建的這個大墓,最後被孫殿英一炮炸開,珍寶用了20卡車都沒拉完,還有郭沫若炸開的萬曆皇帝陵,也是發現了無數的珍寶。

郭沫若不思悔改還想挖秦始皇陵? 不過最後仍被批准,不過試掘的皇帝陵墓由十三陵中的最大陵墓長陵改爲第三大的定陵(明萬曆皇帝的陵墓)。

長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在他那個時代,鄭和六下西洋,帶回來的珍寶不計其數,且著名的《永樂大典》極有可能就在那裏面。

但是經過實地調查,專家組認爲,爲了穩妥起見應該先選一陵試掘,有了經驗後再挖掘長陵。

明朝萬曆皇帝爲什麼不上早朝? 而實際上的治國理政,那是在朝後,由皇帝、內閣包括司禮監、六部等的施政運行來實現。

當年嘉靖皇帝不上朝,理政卻不耽擱。

同樣,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也不是撂挑子不幹活。

大部分工作還在干,但有一樣,凡是涉及官員崗位補缺替補的奏摺一律留中不發,說白了,就是堵死了官員特別是文官的升遷之路。

此外,不僅不上朝,其它諸如祭天、耕農等所有必須由皇帝出面主持和實施的公開活動,萬曆一概不出席,不參加。

考古專家也迷信,郭沫若挖掘定陵時,先用公雞探路才敢進 隆慶二年(1568年)三月十一日,朱成爲最年長的繼承人,因此被立爲太子。

朱翊鈞接政後,信奉張居正,開始全方位改革,經過十年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扭轉了正德、嘉靖兩朝以來形成的頹勢。

張居正病逝後,朱翊鈞開始親政,在位期間,他不僅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進軍",還鞏固了漢朝的版圖。

被郭沫若拿來練手的定陵里,挖出的萬曆皇帝卻很特殊 萬曆皇帝的陵墓之所以會被開啓,原因其實非常可笑。

郭沫若爲了完成自己的史學研究,一心想要打開秦始皇陵,然後國家給拒了。

又想要打開武則天的乾陵,國家還是給拒了。

被村民膜拜了千年的趙雲墓,被專家打開後發現,墓主人另有其人 ——米·左琴科(蘇)文章類型|歷史文化字數|682,閱讀約2分鐘趙雲墓一直被人們猜測。

因爲趙雲是常山人,很多人懷疑趙雲墓可能葬在常山。

而且還有很多鬼神的傳說。

趙雲墓被蛇包圍,一般人無法接近。

在河北省臨城縣,有一座趙雲墓,佔地近千平方米,保存完好。

在四川大邑縣,也有一座趙雲墓,還有一塊碑,上面寫着:漢順平侯趙雲墓,但因當年建校,地面建築已毀。

在河北常山桃源村,有一座古墓,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也是三國時期趙雲的墓。

現在仍有部分村民每年前來朝拜,祈求平安。

都知道郭沫若造成考古史的悲劇,那麼到底損失了啥文物呢?太可惜 考古學家是絕對禁止主動挖掘古墓的,一般大家看到的專家打開古墓,都是因爲該墓已經被破壞並且無法繼續有效保護,只能開展搶救性的挖掘。

那麼這個規矩是啥時候定的呢?挖定陵之後,造成無數文物被毀,於是乎國家規定以後不允許挖皇帝陵,後來逐漸的規範爲,任何保存完好的古墓,都不能去主動挖掘,只能以保護爲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