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国民政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重慶國民政府和中共均不承認汪精衛國民政府的合法性,蔑稱為「汪偽」、「偽國民政府」、「汪政權」,尤其加注引號。

學術界其中一個常見稱呼是汪精衛國民政府。

汪精衛國民 ... 汪精卫国民政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中華民國汪精衛國民政府[註1]1940年-1945年 上:國旗(1940-1943)下:國旗(1943-1945) 国徽 格言:“和平反共建國”国歌:《中華民國國歌》《東亞民族進行曲》(非正式)地位大日本帝国的傀儡政权首都南京常用语言汉语政府委員會制、一党专政、中華民國的抗日戰爭時期在日本勢力範圍內的政權历史时期中華民國的抗日戰爭時期• 建立1940年3月30日• 终结1945年8月16日 货币中储券(直辖地区)联银券(华北政务委员会)蒙疆券(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前身 继承 維新政府 臨時政府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 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馬地區) 汪精衛國民政府(1940年3月30日-1945年8月16日)是中華民國的抗日戰爭時期與大日本帝国保持合作關係的政權,首都在南京市,执政党为汪精衛另外設立的中國國民黨。

當時中國境內分裂成兩大政權,一是蔣中正為首的重慶國民政府,二是日本勢力範圍內的汪精衛南京國民政府。

1944年11月汪精卫死后,以陳公博為首。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汪精衛國民政府解散。

目录 1成立背景 1.1華北特殊化 1.2汪精衛取態 1.3合法性 2成立與解散時間線 2.1成立 2.2没落 3政府內閣人員 4內政 4.1收回租界 5军事 6外交 7行政規劃 8文化 8.1電影 8.2音樂 9注釋 10参考文献 10.1引用 10.2来源 11相關條目 成立背景[编辑] 華北特殊化[编辑] 大日本帝國在其勢力範圍內推行華北特殊化政策,先後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蒙古軍政府、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察南自治政府、晉北自治政府、蒙古聯盟自治政府等。

汪精衛取態[编辑] 参见:汪精衛 中华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不可能独自对抗大日本帝國,中華民國各派系對日本的態度各有不同。

汪精卫是中国国民党重要人物,他和其他低调俱乐部成员主张对日妥协以换取时间发展。

1937年,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全面爆发。

汪精卫响应近卫声明,前往云南试图获取滇系軍閥龙云的支持,意与日本军部合组政府。

然而,龙云在汪精卫的“曲线救国”劝说下一直不表态,使汪精卫感到了警觉和疑虑,并在之后搭乘专机逃往法屬印度支那河内。

蒋介石通过情报线人及龙云的汇报得知了汪精卫的行为,随后向汪精卫通过代信表示:“莫公开主和、莫与中央失去联系、莫要赴港(担忧日本人对其控制)、可赴欧”等原则,以希望汪精卫不要与日本人合作。

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艷電”宣布与日本合作。

国民党宣布将汪精卫开除党籍。

5月8日汪抵上海,在江湾土肥原公馆与影佐祯昭和犬养健会谈。

合法性[编辑] 除了日本和满洲国最早承认汪精卫國民政府[註1]為中國政府的合法性之外,與其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及政府还有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丹麥保護国政府、西班牙國、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斯洛伐克、泰國。

當時中華民國境內分裂成兩大政權,一是蔣介石領導的重慶國民政府,二是日本勢力範圍內汪精衛國民政府。

重慶國民政府和中共均不承認汪精衛國民政府的合法性,蔑稱為「汪偽」、「偽國民政府」、「汪政權」,尤其加注引號。

學術界其中一個常見稱呼是汪精衛國民政府。

[註1]汪精衛國民政府常與维希法国類比。

[1][2] “拥护汪精卫先生”标语 1938年在金陵大学内设立临时大学,在金陵中学内设立临时中学,图为1938年金陵中学内临时中学筹备委员会学生登记处招牌 宣传不平等條約《中日基本條約》的宣传单 成立與解散時間線[编辑] 成立[编辑] 汪精卫國民政府[註1]名义上接管原“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等辖地,但是“临时政府”改组后的华北政务委员会与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1940年3月30日,汪精衛在南京舉行國民政府還都儀式,發表《和平建國十大政綱》。

成立之初,汪精衛仍奉重慶的林森為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本人作「代主席」,兼領行政院長及中國國民黨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同時有五院院長設置及中國國民黨各級黨部,恢復戰前一切體制。

没落[编辑] 1944年11月10日,汪精衛去世。

11月12日,中央政治委員會召開緊急會議,決定陳公博為行政院院長、代理國民政府主席,兼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并於11月20日正式就職。

陳公博就職時稱,將堅持奉行汪精衛手訂之政策,無論戰爭如何推移、時局如何迫切,都不会動搖。

周佛海繼陳公博之後,於1945年1月就任上海市市長[3]。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8月16日下午4時,陳公博、周佛海在南京召開中央政治委員會臨時會議,宣布取消國民政府及其所有機構,成立南京臨時政務委員會和治安委員會,陳公博自任兩委員會委員長,周佛海任兩委員會副委員長;汪精衛國民政府存在了5年4個半月,最後終結[4]:893。

政府內閣人員[编辑] 主条目:汪精衛國民政府組成人員 內政[编辑] 收回租界[编辑] 汪精衛國民政府收回部分外國在華租界。

如:1943年3月,與日本簽約收回蘇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天津日租界等八市(福州、沙市等地的日租界其实并未真正设立)的日本租界。

1943年7月,從維希法國手中收回上海法租界(由於天津及上海法租界效忠維希法國,因此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沒被日軍佔領,而汪精衛國民政府能收回是因為歐洲的維希法國已於1942年11月被德國及意大利軍事佔領)。

8月,從日本手中收回日軍於1941年12月8日起佔領的上海公共租界。

10月,宣布廢除不平等條約《中日基本條約》。

1944年7月,由於意大利戰敗投降已經一年,因此汪精衛國民政府正式收回原屬意大利社會共和國的天津意租界和上海公共租界意大利界區。

军事[编辑] 主条目:和平建国军 汪精衛國民政府“成立3周年纪念大会”阅兵式 由於日本制肘,汪精衛國民政府未能新建軍隊,只能接收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中華民國維新政府所遺留之武裝力量,將維新政府綏靖軍任援道所部七個師和一個獨立旅改編為南京和平建國軍,後又招收軍統游擊隊,編為兩個步兵旅。

此外,由日本顧問影佐禎昭移交華北治安軍計七個旅和一個團。

南京和平建國軍直轄6個方面軍(第三方面军吴化文:魯蘇戰區新編第一師師長,1943年1月18日,率所部約4萬人在山東沂水地區投汪,被編為山東方面軍總司令,7月29日改稱第三方面軍總司令,並任命山東省保安司令部參謀長寧春霖為副總司令,郭受天為參謀長[4]:891;第六方面军孙殿英:冀察戰區新編第五軍軍長,1943年4月被俘投汪[4]:891)及4個綏靖公署;華北治安軍則最高曾轄有14個集團軍;蒙疆的蒙古軍最高曾轄有10個師。

1940年,汪軍總數8.8萬人,而到1945年春已擴大到40餘萬人[5]。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建国軍由蒋介石国民政府收编。

[6] 1943年1月9日,汪精衛國民政府對英美宣戰,受到南京和上海市民上街遊行舉起橫幅支持參戰,掛起「擁護國民政府參戰」、「民國三十二年一月九日國民政府對英美兩國宣戰了」的字條。

[7] 外交[编辑] 1943年,汪精卫在东京会见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东条英机和自由印度臨時政府领导人苏巴斯·钱德拉·鲍斯。

汪精衛國民政府提倡泛亞洲主義,和日本、滿洲國及其他亞洲國家一起建立東亞新秩序,驅逐在亞洲的西方勢力。

儘管如此,因為日本和德國、意大利及其它歐洲軸心國成員為同一陣營,所以汪精衛國民政府只特別針對英、美等盟軍作出負面宣傳,相反地對德、意等軸心國作出正面宣傳,其中「共和日報」曾讚賞德國科技、德國人為優秀民族和讚賞在納粹黨執政下令德國強大。

除此之外,汪精衛國民政府亦宣傳反猶主義,因為汪精衛及其政府都認為猶太人操縱英美等國謀求控制全世界,而且同意納粹德國反猶的態度。

[8]日本政府宣言「決定給予全力協助和支援。

」[9]:532 中華民國外交部於1940年3月成立,外交部長由褚民誼兼任[10],並派大使到各歐洲軸心國成員作領事。

1940年8月31日,大日本帝国与汪精衛國民政府缔结了《中日基本关系条约》。

1940年12月10日,汪精卫派特使、外交部长徐良到大满洲帝国首都新京,向康德皇帝溥仪递交国书。

1941年1月和8月,满洲国与汪精衛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互派大使。

1941年7月1日,德國及意大利承認汪精衛國民政府為代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並和汪政府建交,同一日,德國外長通知日本外務大臣,希望東京方面能夠北上進攻蘇聯。

7月4日,重慶的蔣中正重慶國民政府宣佈和德國及意大利斷交。

以德意兩國為首的欧洲轴心国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斯洛伐克和克羅埃西亞獨立國亦在当天承認汪精衛國民政府,而西班牙國和丹麦保护國政府8月初也承认汪精衛國民政府[11]。

1941年11月22日,汪精衛國民政府加入了反共產國際協定,随后泰国及日本的其他傀儡自由印度臨時政府、缅甸国、菲律賓第二共和國也相继承认了汪精衛國民政府。

[12]1942年意大利迫梵蒂岡教宗承認汪精衛政府,但庇護十二世沒有這樣做。

1943年1月9日,汪精衛國民政府在南京對英美宣戰[13]。

行政規劃[编辑] 主条目:汪精卫政权行政区划 汪精衛國民政府雖在名義上統有華北政務委員會及蒙疆聯合自治政府,事實上僅直接管轄江蘇、淮海[註2]、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中原[註3]、福建(部分日本占領地區)等省份及南京、上海、汉口[註4]、廈門[註5]等特別市,再者,除了江蘇、淮海、安徽三省的形勢較為完整外,其他省區往往僅佔有少數縣;另曾設置浙東行政公署[註6]、蘇北行政公署[註7]及蘇淮特別行政區[註8]等3個省級特别区。

華北政務委員會名義上管轄河北、山東、山西三省及北京(後改回北平)、天津、青島等三個特別市;實際上尚管有河南省及江蘇長江以北地區[註9];後另設立華北政務委員會第一直轄行政區[註10]及冀東行政公署[註11]等2個直轄省級特别区。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則管轄巴彥塔拉、察哈爾、錫林郭勒、烏蘭察布、伊克昭等五個盟与察南[註12]、晉北[註13]兩政厅,並先後設立厚和、包頭、張家口等3個特別市,合計10個省級單位。

1940年6月20日,中央政治委員會第11次會議決定對南京特別市政府實行改組,並定為首都。

文化[编辑] 電影[编辑] 汪精衛國民政府時期,上海繼續是電影主要生產地。

後世以汪精衛國民政府時期為背景的電影有: 《風聲》 《伪装者》 《麻雀》 《色,戒》 《潜伏》 音樂[编辑] 注釋[编辑] ^1.01.11.21.3此為學術界其中一個常見稱呼: 姚吉光;俞逸芬.上海的小报.《新闻研究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1981,(3).江浙一帶被日軍所佔領,並且交付給汪精衛國民政府執政。

余大雄在汪精衛國民政府執政期間,與他們有糾紛,因此遭到殺害。

  黄美真;张云(编).《汪精卫国民政府成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蔡德金.《历史的怪胎——汪精卫国民政府》.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ISBN 7563314687.  陈进金.另一个中央:一九三○年的扩大会议.《近代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2):10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迨孫中山逝世后,尤其鮑羅廷操持汪精衛國民政府後  白寿彝(编).《中国通史(修订本)第12卷,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880,887,891.第十一章汪精卫南京国民政府[...]第三节汪精卫国民政府的僭立[...]7月1日和2日,德国、意大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克罗地亚、西班牙、匈牙利、保加利亚等8国,宣布承认汪精卫国民政府。

  张宪文.《中华民国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6.四、汪精卫国民政府  王泰升.清末及民國時代中國與西式法院的初次接觸.《中研院法學期刊》(台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2007,(1).(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戰時汪精衛國民政府的法院制度及其運作  魏文享.沦陷时期的天津商会与税收征稽——以所得税、营业税为例.《安徽史学》(合肥:安徽省社会科学院).2016,(4).1940年3月,汪精卫国民政府成立后  劉威志.《梁汪和平運動下的賦詩言志(1938-1948)》.國立清華大學博士論文.2017:69,139.本論文研究中日戰爭期間,梁鴻志維新政權與汪精衛國民政府治下的詩詞作品  ^1944年2月1日由蘇淮改設 ^1945年3月29日由豫陝鄂皖邊區改設 ^1939年4月20日成立武漢特別市,後改名為漢口特別市;1943年10月19日降級改隸湖北省 ^1939年7月1日成立,原直属台湾总督府,后改由日本兴亚院厦门联络部控制;1943年3月6日交還 ^1942年5月28日設置 ^1941年11月設置 ^1942年1月24日設置,後改為淮海省 ^1941年11月以前 ^1943年11月23日設置 ^1944年7月設置 ^1943年1月1日改制為宣化省 ^1943年1月1日改制為大同省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抗日战争时期的汪精卫与汪伪政权研究学术座谈会综述(PDF).[2018-06-25].(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1-01-17).  ^谢選駿.变脸中国. :111.ISBN 9781329863750.  ^蔡德金.〈汪精衛國民政府始未末〉.《江蘇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九輯.  ^4.04.14.2章伯鋒、莊建平主編(编).《抗日戰爭》第六卷.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  ^左史.〈汪偽軍事機構及偽軍概況〉.《江蘇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二輯.  ^和平建国军.八路军太行纪念馆.2011-04-21[2017-01-1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8).  ^(珍貴片段)1943年1月9日,汪精衛在南京宣布對英美宣戰並發表講話,並有南京和上海市民支持參戰的橫額-YouTube.www.youtube.com.[2020-08-2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31).  ^So,WaiChor.Race,Culture,andtheAnglo-AmericanPowers:TheViewsofChineseCollaborators.ModernChina.January2011,37(1):69–103.JSTOR 25759539.  ^楊克林、曹紅.《中國抗日戰爭圖誌》.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1995年1月.ISBN 7805215413.  ^施宣岑.《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简明指南》.档案出版社.1987.  ^周惠民.德国对“满洲国”及“汪政权”的外交态度.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2005年5月,(第23期).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wj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梅定娥.伪满时期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研究卷·妥协与抵抗.北方文艺出版社.2017-01-01[2020-06-21].ISBN 978-7-5317-3615-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2)(中文).  来源[编辑] 书籍 DavidP.BarrettandLarryN.Shyu,eds.,ChineseCollaborationwithJapan,1932-1945:TheLimitsofAccommodationStanfordUniversityPress2001. JohnH.Boyle,ChinaandJapanatWar,1937–1945:ThePoliticsofCollaboration(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2). JamesC.HsiungandStevenI.Levine,eds.,China'sBitterVictory:TheWarwithJapan,1937–1945(Armonk,N.Y.:M.E.Sharpe,1992). Ch'iHsi-sheng,NationalistChinaatWar:MilitaryDefeatsandPoliticalCollapse,1937–1945(Ann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82). FrederickW.Mote,Japanese-SponsoredGovernmentsinChina,1937–1945(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54). JosephNewman,GoodByeJapan(referencesaboutChineseReformedRegime),publishedinNewYork,March1942. EdwardBehr,TheLastEmperor,publishedbyRecordedPictureCo(Productions)LtdandScreenframeLtd,1987。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BattleHymnofChina. 蒋纬国,HowtheGeneralissimoChiangKaiShekgainedtheChinese-Japaneseeightyearswar,1937–1945. AlphonseMax,"SoutheastAsiaDestinyandRealities",publishedbyInstituteofInternationalStudies,1985. Jowett,PhillipS.,RaysofTheRisingSun,ArmedForcesofJapan'sAsianAllies1931-45,VolumeI:China&Manchuria,2004.Helion&Co.Ltd.,26WillowRd.,Solihul,WestMidlands,England. 相關條目[编辑] 汪兆銘 艷電 韻目代日 大东亚战争肯定论 大陆政策(大日本帝国) 军国主义和国家神道(神佛分離) 日本法西斯主義 八紘一宇 南進論 北進論 亞細亞主義 一带一路 大東亞會議 東亞文化圈 東南亞國協 東亞共同體 東亞新秩序 中华帝国主义 东南亚国家联盟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 亞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國抗日戰爭 中華民國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特務委員會特工總部 重庆陪都时期 大日本帝国 台灣日治時期 满洲国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香港日佔時期 越南帝国 老挝保护国 柬埔寨日占时期 馬來亞日佔時期 新加坡日佔時期 荷屬東印度日佔時期 英屬婆羅洲日佔時期 菲律賓第二共和國 緬甸國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泰国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题中華民國主题南京主题日本主题国际关系主题 查论编第二次世界大战 起因 伤亡 战役 会议 指挥官 参战国同盟国(领袖) 埃塞俄比亚 澳大利亚(英语:MilitaryhistoryofAustraliaduringWorldWarII) 巴西(英语:MilitaryhistoryofBrazil#WorldWarII) 比利时 波兰(英语:HistoryofPoland(1939–1945)) 丹麦 法国(英语:MilitaryhistoryofFranceduringWorldWarII) 菲律宾(自治领) 芬兰(1944–45) 古巴(英语:CubaduringWorldWarII) 荷兰(英语:MilitaryhistoryoftheNetherlandsduringWorldWarII) 加拿大(英语:CanadainWorldWarII) 捷克斯洛伐克 卢森堡(英语:GermanoccupationofLuxembourgduringWorldWarII) 美国(英语:MilitaryhistoryoftheUnitedStatesduringWorldWarII) 波多黎各(英语:PuertoRicansinWorldWarII) 墨西哥(英语:Military_history_of_Mexico#World_War_II) 南非(英语:MilitaryhistoryofSouthAfricaduringWorldWarII) 南斯拉夫 挪威 苏联 希腊 新西兰(英语:MilitaryhistoryofNewZealandduringWorldWarII) 意大利同盟军 战役 印度(英语:IndiainWorldWarII) 英国(英语:MilitaryhistoryoftheUnitedKingdomduringWorldWarII) 中国 轴心国及其盟友(领袖) 德国 意大利(至1943.9)(英语:MilitaryhistoryofItalyduringWorldWarII) 日本 匈牙利(至1944.10) 罗马尼亚(至1944.8)(英语:RomaniainWorldWarII) 保加利亚(至1944.9)(英语:BulgariaduringWorldWarII) 芬兰(至1944.9)(英语:FinlandinWorldWarII) 泰国 伊拉克(至1941.5) 斯洛伐克 克罗地亚 汪精卫国民政府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匈牙利 满洲国 維希法國 抵抗运动 阿尔巴尼亚(英语:WorldWarIIinAlbania) 奥地利 波罗的海国家 比利时(英语:BelgianResistance) 捷克(英语:ResistanceintheProtectorateofBohemiaandMoravia) 丹麦(英语:Danishresistancemovement) 爱沙尼亚 埃塞俄比亚(英语:GideonForce) 法国 德国 希腊 香港 印度 中国 意大利(英语:Italianresistancemovement) 犹太人(英语:JewishresistanceinGerman-occupiedEurope) 韩国 拉脱维亚(英语:Latviananti-Naziresistancemovement1941–1945) 卢森堡(英语:GermanoccupationofLuxembourgduringWorldWarII) 荷兰(英语:Dutchresistance) 挪威(英语:Norwegianresistancemovement) 菲律宾(英语:PhilippineresistanceagainstJapan) 波兰(英语:PolishresistancemovementinWorldWarII)(反共(英语:Anti-communistresistanceinPoland(1944–1953))) 罗马尼亚(英语:Romaniananti-communistresistancemovement) 泰国 苏联(英语:Sovietpartisans) 斯洛伐克 西乌克兰 越南 南斯拉夫 主要战场及战役欧洲(西欧)(东欧) 波兰战役 假戰 冬季战争 大西洋海战 威悉演习行动 荷蘭戰役 比利時戰役 法國戰役 不列顛戰役 占领波罗的海国家 巴巴羅薩行動 继续战争 基辅战役 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 拉塞尼艾戰役 列寧格勒圍城戰 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 莫斯科戰役 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 藍色方案 斯大林格勒战役 迪耶普戰役 库尔斯克会战 斯摩棱斯克战役 下第聶伯河攻勢 纳尔瓦战役 科爾遜-契爾卡塞攻勢 霸王行动 诺曼底战役 巴格拉基昂行動 坦能堡防線戰役 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 华沙起义 龍騎兵行動 雅西-奇西瑙攻势 贝尔格莱德攻势 解放巴黎 齐格菲防线战役 市場花園行動 拉普兰战争 突出部之役 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 中歐會戰 巴拉頓湖戰役 柏林戰役 布拉格攻勢 布達佩斯圍城戰 德国投降 投降书 地中海中东非洲 西部沙漠战役 塔蘭托戰役 馬塔潘角海戰 希意戰爭 羅盤行動 南斯拉夫戰役 南斯拉夫战线 希臘戰役 克里特島戰役 英國伊拉克戰爭 英苏入侵伊朗 加查拉戰役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 火炬行動 突尼西亞戰役 西西里島戰役 入侵義大利 卡西諾戰役 鵝卵石行動 哥德防線 意大利投降 东亚东南亚太平洋 七七事变 淞沪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第一次长沙战役 冬季攻势 第二次长沙战役 第二次泰法戰爭 珍珠港事件 馬來亞戰役 香港保衛戰 第一次菲律宾战役 荷蘭東印度群島戰役 第三次长沙会战 印度洋空襲 緬甸戰役 帝汶戰役 珊瑚海海战 科科達小徑戰役 中途岛海战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英帕尔战役 轟炸拉包爾(1943年11月) 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戰事 常德会战 豫湘桂会战 菲律賓海海戰 馬里亞納群島及帛琉戰事 雷伊泰灣海戰 第二次菲律宾战役 硫磺岛战役 沖繩島戰役 鄂西会战 湘西会战 马尼拉战役 婆罗洲战役 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 蘇日戰爭 千島群島登陸行動 日本投降 终战诏书 投降书 没落行动 相关主题宏观 空战 闪电战 各国军衔 外交史 密码学 大后方(英语:HomefrontduringWorldWarII) 租借法案 曼哈顿计划 军事勋章 武器装备 军工(英语:MilitaryproductionduringWorldWarII) 纳粹劫掠(英语:Naziplunder) 科技(英语:TechnologyduringWorldWarII) 总体战 战略轰炸 孟加拉饥荒 战后影响 全球:冷战 非殖民化 流行文化(英语:WorldWarIIinpopularculture) 欧洲:驱逐德意志人 摩根索計劃 回纹针行动 严责行动(英语:OperationKeelhaul) 占领德国 占领奥地利 德国领土变更 希腊内战 马歇尔计划 莫內計劃 英法联合 亚洲:占领日本 日本僑俘遣返 殘留日本兵 国共内战 朝鲜半岛南北分治 印度独立运动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印度尼西亚独立革命 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 战争罪行 同盟國戰爭罪行 苏联 美国 英国(英语:British_war_crimes#World_War_II) 德国战争罪行 猶太人大屠殺 诉讼 意大利戰爭罪行 日本战争罪行 南京大屠殺 731部队 慰安妇 诉讼 对塞尔维亚人的迫害(英语:WorldWarIIpersecutionofSerbs#UstašepersecutionintheIndependentStateofCroatia) 分类 主题 时间轴(en) 查论编中国国家政权(1911年至今) 大清国家政权清政府(-1912年)查论编中华民国国家政权 軍政時期中華民國軍政府(1911年-1912年)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1913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北京)(1912年-1913年)北洋政府(1913年-1928年)中华民国政府(1913年-1924年;1926年-1927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24年-1926年) ·中华民国军政府(1927年-1928年)护国军政府(1915年-1916年)(包含以下政权:云南军都督府 ·贵州军都督府 ·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 ·中华民国军务院)护法政府(1917年-1925年)中华民国军政府(1917年-1920年;1920年-1921年) ·护法各省联合会议(1918年) ·广州中华民国政府(1921年-1922年) ·建国军政制置府(1922年) ·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1923年-1925年) 訓政時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1925年-1948年)广州国民政府(1925年-1926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與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1926年-1927年) ·武汉国民政府(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1927年-1937年) ·重庆国民政府(1937年-1946年) ·南京國民政府(1946年-1948年)非正統國民政府北平国民政府(1930年) ·广州国民政府(1931年-1932年) ·南京国民政府(1940年-1945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37年-1940年)华北临时政府華北五省自治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 ·冀東防共自治政府(1935年-1938年)中華民國維新政府(1938年-1940年)中華民國維新政府 憲政時期中華民國政府(1948年至今)中華民國政府參見:中国政府、中华民国割据政权。

注:中華帝國(1915年-1916年)于筹备期取消。

查论编中华民国割据政权(1912年-1949年) 關內地區遜清皇室小朝廷(1912年-1924年)清政府張勳復辟(1917年)清政府遜清皇室流亡小朝廷(1924年-1932年)清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1935年?)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5年?-1937年)中央蘇區(1931年-1934年)·陕甘宁边区(1937年-1950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联邦*(1935年-1936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联邦政府(1935年-1936年) 格勒得沙共和国(1935年-1936年)格勒得沙共和国革命政府博巴人民共和国(1936年)中华苏维埃中央博巴自治政府中华共和国(1933年-1934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上海市大道政府(1937年-1938年)上海市大道政府 關東地區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1932年)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满洲国(1932年-1934年)大满洲帝国(1934年-1945年)滿洲國政府(1932年-1934年)·大滿洲帝國政府(1934年-1945年)察东特别自治区(1933年-1936年)察东特别自治区行政长官公署 蒙古地區大蒙古國(1911年-1915年)蒙古地方大蒙古国(1921年-1924年)蒙古临时人民政府(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政府(1921年-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1924年-1992年)國家大呼拉爾(1924年-1949年)·大人民呼拉尔(1949年-1992年)蒙古军政府蒙古军政府(1936年-1937年)蒙古联盟自治政府蒙古联盟自治政府(1937年-1939年)蒙疆聯合自治政府蒙疆聯合自治政府與蒙疆联合委员会(包含:察南自治政府·晋北自治政府·蒙古联盟自治政府)(1939年-1945年,1941年起对内改称蒙古自治邦政府) 察南自治政府(1937年-1939年)晋北自治政府(1937年-1939年)蒙古自治邦(1941年-1945年)蒙古自治邦政府内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内蒙古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1945年)·蒙古自治政府(1945年)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1946年)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1945年-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政府(1947年-1949年) 新疆地區新疆省(1933年-1944年)新疆省政府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1933年-1934年)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政府和阗伊斯兰王国(1934年)和闐臨時政府(1933年-1934年)·和闐伊斯蘭政府(1934年)東突厥斯坦共和國(1944年-1946年)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临时政府 唐努乌梁海地區乌梁海共和国(1911年-1914年)乌梁海(1911年-1914年)烏梁海邊疆區(1914年-1921年)乌梁海(1914年-1921年)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1921年-1926年)圖瓦人民共和國(1926年-1944年)圖瓦(1921年-1944年) 西藏地區西藏(1913年-1951年)噶廈(1912年-1959年)帶*者為實行聯邦制之政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54年至今)[1]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1954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中的行政机关。

查论编大東亞共榮圈與其參與國家/政權和地區 大日本帝国內地 (南)樺太 樺太廳 千島群島 日本列島 琉球群岛 外地 臺灣 臺灣總督府 朝鮮 朝鲜总督府 关东州(中國租借地) 南洋群岛(國際聯盟託管地→南洋廳)  中華民國境內满洲和內蒙古地區  滿洲國 察东特别自治区† 蒙古军政府† 蒙疆联合委员会† 蒙古联盟自治政府 Template:Countrydata晋北自治政府 察南自治政府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汉地 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Template:CountrydataDadaoGovernment†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 Template:CountrydataWangJingweiregime 南亚及东南亚境內獨立國家 暹羅 傀儡政權 緬甸國  菲律賓共和國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越南帝国 柬埔寨王國  老挝王国 其他日軍佔領地 大宮島(關島)(日语:日本軍によるグアムの占領) 香港 大鳥島 熱田島(阿圖島) 鳴神島(基斯卡島) 諾魯(英语:JapaneseoccupationofNauru) 馬來亞 (北)婆羅洲 昭南島(新加坡) 聖誕島(日语:日本軍のクリスマス島占領) 納閩 東印度 獨立準備委員會(日语:独立準備委員会) 東帝汶 新幾內亞島 索羅門群島 印度支那 相關條目 滿蒙問題(1920年代) 九一八事變(1931年) 華北五省自治(1935年) 七七事变(1937年) 中国抗日战争(1937年) 《東亞新秩序(日语:東亜新秩序)》(1938年) 《基本國策要綱(日语:基本国策要綱)》(1940年) 《日滿華共同宣言》(1940年) 大东亚战争(1941年) 大東亞建設審議會(日语:大東亜建設審議会)(1942年) 大東亞會議(1943年) 《大東亞共同宣言(日语:大東亜共同宣言)》(1943年) 《小磯聲明(日语:小磯声明)》(1944年) †在大東亞會議召開前已消失 查论编汪精衛政權行政區劃直辖地区南京特别市·上海特别市·厦门特别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淮海省·中原省华北政务委员会辖区北京特别市·天津特别市·青岛特别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蒙疆聯合自治政府辖区张家口特别市·厚和特别市·巴彦塔拉盟·察哈尔盟·锡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宣化省·大同省·包頭市 查论编汪精卫政权中央机构中央政治指导机关 中央政治委员会 最高国防会议 国民政府委员会及五院 国民政府委员会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试院 监察院 国民政府直辖机关 军事委员会 宪政实施委员会 清乡委员会 筹堵黄河中牟决口委员会 时局策进委员会 全国经济委员会 物资调查委员会 国史编纂委员会 另见:华北政务委员会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查论编汪精卫政权大专院校国立大专院校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上海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国立上海商学院·国立上海医学院·国立音乐院·国立浙江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北京师范学院· 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学院·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育部立外国语学校·部立中等教育师资讲肄馆省立大专院校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浙江日文专科学校·湖北农林专科学院·广东大学·北京市立体育专科学校·河北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山东省立日语专科学校私立大专院校南方大学·建邨农学院 ·圣约翰大学·沪江书院·中国比较法学院·同德医学院·东南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中国医学院·成民文商学院·南通学院·厚生医学专校·东亚工业学校·中法大学医学专修科·苏州美学专校·上海工业专校·上海音乐专校·上海美术专校·东亚同文书院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中国学院·协和医学院·天津工商学院注:并非列表中的全部学校皆配合汪精卫政权,一些私立学校是由于有外国背景而未被日伪当局关闭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汪精卫国民政府&oldid=71222752” 分类:​1940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1945年終結的國家或政權汪精卫政权未被普遍承认的历史国家隐藏分类:​有参考文献错误的页面使用未知infoboxcountry参数的页面在infoboxcountry或infoboxformercountry使用flagcaption或类型字段的页面在infoboxcountry或infoboxformercountry使用symbolcaption或类型字段的页面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العربيةБългарскиCatalàČeštinaDansk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فارسیSuomiFrançaisעברית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BahasaMelayuNederlandsNorskbokmål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impleEnglishSvenskaTürkçeTiếngViệt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