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職責是監察貨幣匯率和各國貿易情況、提供技術和資金協助,確保全球金融制度運作正常;其總部設置於美國華盛頓特區。
組織和目的[編輯]. IMF總部大樓.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FondsMonétaire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徽章簡稱FMI/IMF成立時間1945年12月27日類型國際金融組織目標促進國際貨幣合作、推動國際貿易發展、促進可持續經濟增長及向面臨國際收支困難的成員提供幫助[1]總部 美國華盛頓特區服務地區全球會員189個國家官方語言英語[2]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機關刊物理事會上級組織聯合國[3][4]員工2,700[1]網站www.imf.org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法語:FondsMonétaireInternational,縮寫:FMI;英語: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縮寫:IMF)於1945年12月27日成立,屬於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英語:EconomicandSocial
Council,簡稱ECOSOC)下屬的專門機構,與世界銀行同為世界兩大金融機構,由189個國家組成,致力於促進全球貨幣合作,確保金融穩定,促進國際貿易。
職責是監察貨幣匯率和各國貿易情況、提供技術和資金協助[5][6][7],確保全球金融制度運作正常;其總部設置於美國華盛頓特區。
組織和目的[編輯]
IMF總部大樓
截至2016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共有190個成員國(包括科索沃),4個聯合國會員國迄今仍未加入:古巴、北韓、列支敦斯登、摩納哥。
部份領土爭議的地區(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等地)不包含在內[8]。
要成為成員國,該國的申請須得到大多數現有成員國的同意。
[9]
基金組織通過以下三項主要職能來達致促進國際金融體系穩定的目的。
[9]
監督:監督國際貨幣體系和成員國的政策,並跟蹤各地的經濟和金融情況,在必要時提出警告;
貸款:援助國際收支困難的國家貸款;
技術援助和培訓:幫助成員國發展健全的制度和經濟政策工具。
組織結構[編輯]
組織架構圖
國際貨幣基金的最高權力機構是理事會,每位成員地區有正、副理事代表,通常是本國的財政部長或中央銀行行長。
理事會於每年9月舉行一次會議,各成員的投票權按其繳納基金多少來決定。
執行董事會由理事會委託,行使理事會的權力,處理日常事務。
該會由24名執行董事組成,每兩年選舉一次,設有1名總裁和4名副總裁。
總裁任期5年,由執行董事會推選,可以連任。
其中八名執行董事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中華人民共和國、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任命,其餘由其他成員組成的選區選舉產生。
國際貨幣基金的臨時委員會,被看作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決策和指導機構。
該會主要的工作是協調政策合作,特別是制訂中期戰略。
該會由24名執行董事組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每年與世界銀行共同舉行年會。
與世界銀行的區別[編輯]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要的角色是會計師,工作是記錄各國之間的貿易數字,和各國間的債務,並主持制定國際貨幣經濟政策。
至於世界銀行,則主要提供長期貸款。
世銀的工作類似投資銀行,向公司、個人或政府發行債券,將所得款項借予受助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目的是要穩定各國貨幣,以及監督外匯市場。
由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是銀行,它不會放款。
然而,國際貨幣基金有儲備金,供國家借用,以在短時間內穩定貨幣;做法類似在往來戶口中透支。
所借款項必須於5年內清還。
歷史[編輯]
1944年7月,財金會議於美國新罕布夏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
關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具體條款的主要設計者是美國副財政部長哈里·迪克特·懷特。
儘管英國代表團團長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強烈反對基金組織條約中「將美元視為黃金唯一的替代物」的做法,但是各國最終於7月22日在會議上簽訂了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的協議。
協議的條款(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於1945年12月27日付諸實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成立,是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之重建計劃的一部份。
1947年3月1日正式運作。
有時國際貨幣基金、國際清算銀行及世界銀行,被稱為「布雷頓森林機構」。
差不多所有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其金融政策均受這三家機構影響。
會員資格[編輯]
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的申請,首先會由基金的董事局審議。
之後,董事局會向管治委員會提交「會員資格決議」的報告,報告中會建議該申請國可以在基金中分到多少配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以及條款。
管治委員會接納申請後,該國需要修改法律,確認簽署的入會文件,並承諾遵守基金的規則。
成員國的「配額」決定了一國的應付會費、投票力量、接受資金援助的份額,以及特別提款權SDR的數量。
無IMF會籍無法成為世界銀行之會員。
[10]
中國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編輯]
中國是該組織創始國之一。
中華民國自1945年12月27日至1980年4月16日止行使中國代表權,因為自1971年後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有所更換,根據會籍普遍化原則,以及因為1979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最終於1980年4月17日後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行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中國代表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意發展後續和中華民國政府的非正式安排關係(informalarrangements),並允許保留在IMF的16名中華民國籍雇員的職位[11]。
在2010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前,中國大陸在該組織中的份額為33.853億特別提款權,占總份額的2.34%。
中國大陸共擁有34102張選票,占總投票權的2.28%。
2010年改革需要多數成員國完成國內審批程序,由於美國國會至今仍未批准,改革方案仍未生效。
改革落實後,中國大陸的份額將由3.65%升至6.19%,超越德、法、英,位列美國和日本之後。
改革後美國擁有17.67%份額,依舊擁有事實上的「否決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80年獲得貨幣基金組織的席位後單獨組成一個選區並派一名執行董事。
1991年,該組織在北京設立常駐代表處。
2012年6月19日,20國集團(G20)峰會期間中國大陸宣布向國際貨幣基金增資430億美元。
官方稱此舉可以達致雙贏。
IMF曾在2014年6月第一副主席利普頓聲稱中國大陸房地產市場未到拐點。
[12]
各成員的配額、投票權及董事[編輯]
以下是投票權最多的20個成員國名單(截止2020年1月):[13]
排名
IMF成員國
份額(百萬SDRs)
份額(所占百分比)
理事
候補理事
投票權(票數)
投票權(所占百分比)
1
美國
82,994.2
17.45
史蒂芬·梅努欽
珍妮特·耶倫
831,407
16.52
2
日本
30,820.5
6.48
麻生太郎
黑田東彥
309,670
6.15
3
中國
30,482.9
6.41
易綱
陳雨露
306,294
6.09
4
德國
26,634.4
5.60
JensWeidmann(英語:JensWeidmann)
沃爾夫岡·朔伊布勒
267,809
5.32
5
法國
20,155.1
4.24
BrunoLeMaire(英語:BrunoLeMaire)
FrançoisVilleroydeGalhau(英語:FrançoisVilleroydeGalhau)
203,016
4.03
6
英國
20,155.1
4.24
夏溫達
馬克·卡尼
203,016
4.03
7
義大利
15,070.0
3.17
PierCarloPadoan(英語:PierCarloPadoan)
IgnazioVisco(英語:IgnazioVisco)
152,165
3.02
8
印度
13,114.4
2.76
ArunJaitley(英語:ArunJaitley)
UrjitPatel(英語:UrjitPatel)
132,609
2.63
9
俄羅斯
12,903.7
2.71
安頓·謝魯阿諾夫
埃爾維拉·納比烏里娜
130,502
2.59
10
巴西
11,042.0
2.32
HenriqueMeirelles(英語:HenriqueMeirelles)
IlanGoldfajn(英語:IlanGoldfajn)
111,885
2.22
11
加拿大
11,023.9
2.32
BillMorneau(英語:BillMorneau)
StephenPoloz(英語:GovernoroftheBankofCanada)
111,704
2.22
12
沙烏地阿拉伯
9,992.6
2.10
IbrahimA.Al-Assaf(英語:IbrahimA.Al-Assaf)
沙烏地阿拉伯貨幣局
101,391
2.01
13
西班牙
9,535.5
2.00
LuisdeGuindos(英語:LuisdeGuindos)
LuisM.Linde
96,820
1.92
14
墨西哥
8,912.7
1.87
LuisVidegaray(英語:LuisVidegaray)
AgustínCarstens(英語:AgustínCarstens)
90,592
1.80
15
荷蘭
8,736.5
1.84
KlaasKnot(英語:KlaasKnot)
HansVijlbrief
88,830
1.76
16
南韓
8,582.7
1.80
Dong-yeonKim
JuyeolLee
87,292
1.73
17
澳洲
6,572.4
1.38
斯科特·莫里森
JohnFraser(英語:JohnA.Fraser(businessman))
67,189
1.33
18
比利時
6,410.7
1.35
比利時國家銀行
MarcMonbaliu
65,572
1.30
19
瑞士
5,771.1
1.21
ThomasJordan(英語:ThomasJordan(economist))
艾維琳·威德默-施倫普夫
59,176
1.18
20
印尼
4,648.4
0.98
AgusD.W.Martowardojo(英語:AgusMartowardojo)
MahendraSiregar
47,949
0.95
按照IMF的規則,一般事務需要70%投票權支持才能通過,而重大改革事項則需要85%以上的支持率才能通過,而美國在IMF中佔有超過15%的投票權,也就是說,美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里具有一票否決權,任何重大金融改革如果得不到美國的首肯,都不可能獲得通過
援助和改革[編輯]
國際貨幣基金的使命,是為陷入嚴重經濟困境的國家,提供協助。
對於嚴重財政赤字的國家,基金可能提出資金援助,甚至協助管理國家財政。
受援助國需要進行改革,參閱華盛頓共識。
批評[編輯]
抗議IMF的人群
冷戰後期以來,布雷頓森林機構的角色一直引起爭議。
有批評指出,基金偏袒與歐美公司有良好關係的資本主義軍事獨裁者。
另有批評稱,國際貨幣基金不重視民主、人權和勞工權益。
這些批評引起社會的討論,促進了反全球化運動。
相反意見認為,國際貨幣基金促使國家民主化的能力有限,而它的宗旨也沒有寫明要這樣做。
有支持者指出,經濟穩定是民主的先決條件。
有經濟學家批評,國際貨幣基金的經濟援助都是「有條件地」批出:受援助國需要實行基金建議的經濟改革。
經濟學家認為,這樣做會影響國家的社會穩定,實際上適得其反。
一般來說,國際貨幣基金和它的支持者推崇凱恩斯主義。
於是,供應學派的支持者通常與國際貨幣基金唱反調。
國際貨幣基金提倡把貨幣貶值,被供應學派批評會造成通貨膨脹。
大部分反對經濟全球化的組織,例如課徵金融交易稅以協助公民組織,認為IMF的加深了貧窮問題,也增加了第三世界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債務負擔。
反對IMF的組織各有不同的立場。
例如,供應學派認為,ATTAC提出的政策,理念上與IMF的相差無幾。
阿根廷因採用布雷頓森林機構提出的經濟政策,而被IMF推崇為模範國家。
然而,2001年,該國出現災難性的金融危機,不少人相信是由IMF倡議的緊縮財政預算和私有化重要資源開發項目所致。
緊縮的預算削弱了政府維持基礎建設、福利、教育服務的能力。
阿根廷的金融危機加深了南美州國家對IMF的怨恨,他們指責基金要為南美地區的經濟問題負責[14]。
受到阿根廷經濟危機影響,現時南美地區的政府漸走中間偏左的路線,並致力擺脫商業企業對經濟政策的壓力。
另一個引起爭議的國家是肯亞。
原本肯亞的中央銀行控制了該國貨幣的流動,IMF提出協助後,要求放寬貨幣政策。
調整後不但外商投資大減,在貪污官員的協助下,KamleshManusuklalDamjiPattni虧空了數以十億計的肯亞先令(是為Goldenbergscandal),肯亞的財政狀況比之前更差。
國際貨幣基金亡羊補牢的行動影響了它的聲譽:往往當國家已深受經濟打擊,IMF才伸手援助。
其實這些國家出現經濟問題,通常是數十年管理不善的結果,而不為外界所知。
管理不善導致國家陷入多年的經濟困境,IMF通常於這時提供協助,人們於是把經濟崩潰與IMF的介入連繫起來。
政客善於轉移視線,利用民族主義和人們對IMF的壞印象,以IMF作自己的代罪羔羊,將大量利益納入得利者的口袋中。
雖然IMF成立目的是協助穩定環球經濟,但自1980年代以來,超過100個國家曾經歷銀行體系崩潰,並令GDP下降4%以上,這是史無前例的。
IMF對危機的遲緩反應,以及亡羊補牢的做法,令不少經濟學家提出要改革IMF。
儘管西方社會對國際貨幣基金毀譽參半,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各地區認為IMF和世界銀行對他們的國家有「正面」影響的比例,亞洲61%、非洲71%、北美洲62%、拉丁美洲54%,西歐和東歐則分別為64%和58%[15]。
記錄片《債與命(英語:LifeandDebt)》(LifeandDebt)以批判的角度描述國際貨幣基金的政策對牙買加的影響。
2011年希臘紀錄片《解放債務(英語:Debtocracy)》(Debtocracy)亦對國際貨幣基金頗有微詞。
醜聞[編輯]
在IMF總裁多米尼克·史特勞斯-卡恩涉嫌性侵被捕後,紐約時報以頭版報導,IMF內部有許多高階男主管喜好獵豔,讓女員工人人自危不敢穿裙子,IMF都不予管控,其實是放任性騷擾及性侵。
歷任總裁[編輯]
根據慣例,IMF總裁主要來自歐洲,而世銀總裁主要來自美國。
任期
姓名
國籍
1946年5月-1951年5月6日
CamilleGutt
比利時
1951年8月-1956年10月
IvarRooth
瑞典
1956年12月-1963年5月5日
PerJacobsson
瑞典
1963年9月1日-1973年9月1日
Pierre-PaulSchweitzer
法國
1973年9月1日-1978年6月17日
JohannesWitteveen
荷蘭
1978年6月17日-1987年1月16日
JacquesdeLarosière
法國
1987年1月16日-2000年2月14日
米歇爾·康德蘇
法國
2000年5月1日-2004年3月4日
霍斯特·克勒
德國
2004年3月4日-2004年5月4日
安妮·克魯格
美國(署任,非正式)
2004年5月4日-2007年10月1日
羅德里戈·拉托
西班牙
2007年10月2日-2011年5月19日
多米尼克·史特勞斯-卡恩
法國
2011年5月19日-2011年7月4日
約翰·利普斯基
美國(署任,非正式)
2011年7月5日-2019年9月12日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
法國(是第11任,也是首任女性總裁)[16]
2019年10月1日起至今
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
保加利亞,第二位女性總裁,曾任世界銀行執行長
按英文字母排序的成員國列表[編輯]
目錄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A[編輯]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代碼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Afghanistan
AF-AFG-004
阿爾巴尼亞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Albania
AL-ALB-008
阿爾及利亞
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
Algeria
DZ-DZA-012
安道爾
安道爾公國
Andorra
AD-AND-020
安哥拉
安哥拉共和國
Angola
AO-AGO-024
安地卡及巴布達
安地卡及巴布達
AntiguaandBarbuda
AG-ATG-028
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國
Argentina
AR-ARG-032
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共和國
Armenia
AM-ARM-051
澳洲
澳大利亞聯邦
Australia
AU-AUS-036
奧地利
奧地利共和國
Austria
AT-AUT-040
亞塞拜然
亞塞拜然共和國
Azerbaijan
AZ-AZE-031
B[編輯]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代碼
巴哈馬
巴哈馬國
Bahamas
BS-BHS-044
巴林
巴林王國
Bahrain
BH-BHR-048
孟加拉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Bangladesh
BD-BGD-050
巴貝多
巴貝多
Barbados
BB-BRB-052
白俄羅斯
白俄羅斯共和國
Belarus
BY-BLR-112
比利時
比利時王國
Belgium
BE-BEL-056
貝里斯
貝里斯
Belize
BZ-BLZ-084
貝南
貝南共和國
Benin
BJ-BEN-204
不丹
不丹王國
Bhutan
BT-BTN-064
玻利維亞
玻利維亞多民族國
Bolivia
BO-BOL-068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BosniaandHerzegovina
BA-BIH-070
波札那
波札那共和國
Botswana
BW-BWA-072
巴西
巴西聯邦共和國
Brazil
BR-BRA-076
汶萊
汶萊和平之國
Brunei
BN-BRN-096
保加利亞
保加利亞共和國
Bulgaria
BG-BGR-100
布吉納法索
布吉納法索
BurkinaFaso
BF-BFA-854
蒲隆地
蒲隆地共和國
Burundi
BI-BDI-108
C[編輯]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代碼
柬埔寨
柬埔寨王國
Cambodia
KH-KHM-116
喀麥隆
喀麥隆共和國
Cameroon
CM-CMR-120
加拿大
加拿大
Canada
CA-CAN-124
維德角
維德角共和國
CapeVerde
CV-CPV-132
中非
中非共和國
CentralAfricanRepublic
CF-CAF-140
查德
查德共和國
Chad
TD-TCD-148
智利
智利共和國
Chile
CL-CHL-152
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China
CN-CHN-156
哥倫比亞
哥倫比亞共和國
Colombia
CO-COL-170
葛摩
葛摩聯盟
Comoros
KM-COM-174
剛果共和國
剛果共和國
Congo(Brazzaville)
CG-COG-178
剛果民主共和國
剛果民主共和國
Congo(Kinshasa)
CD-COD-180
哥斯大黎加
哥斯大黎加共和國
CostaRica
CR-CRI-188
象牙海岸
象牙海岸共和國
Côted'Ivoire
CI-CIV-384
克羅埃西亞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
Croatia
HR-HRV-191
賽普勒斯
賽普勒斯共和國
Cyprus
CY-CYP-196
捷克
捷克共和國
CzechRepublic
CZ-CZE-203
D[編輯]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代碼
丹麥
丹麥王國
Denmark
DK-DNK-208
吉布地
吉布地共和國
Djibouti
DJ-DJI-262
多米尼克
多米尼克國
Dominica
DM-DMA-212
多明尼加
多明尼加共和國
DominicanRepublic
DO-DOM-214
E[編輯]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代碼
厄瓜多
厄瓜多共和國
Ecuador
EC-ECU-218
埃及
埃及阿拉伯共和國
Egypt
EG-EGY-818
薩爾瓦多
薩爾瓦多共和國
ElSalvador
SV-SLV-222
赤道幾內亞
赤道幾內亞共和國
EquatorialGuinea
GQ-GNQ-226
厄利垂亞
厄利垂亞國
Eritrea
ER-ERI-232
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共和國
Estonia
EE-EST-233
史瓦帝尼
史瓦帝尼王國
Eswatini
SZ-SWZ-748
衣索比亞
衣索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
Ethiopia
ET-ETH-231
F[編輯]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代碼
斐濟
斐濟共和國
Fiji
FJ-FJI-242
芬蘭
芬蘭共和國
Finland
FI-FIN-246
法國
法蘭西共和國
France
FR-FRA-250
G[編輯]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代碼
加彭
加彭共和國
Gabon
GA-GAB-266
甘比亞
甘比亞共和國
Gambia
GM-GMB-270
喬治亞
喬治亞
Georgia
GE-GEO-268
德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Germany
DE-DEU-276
迦納
迦納共和國
Ghana
GH-GHA-288
希臘
希臘共和國
Greece
GR-GRC-300
格瑞那達
格瑞那達
Grenada
GD-GRD-308
瓜地馬拉
瓜地馬拉共和國
Guatemala
GT-GTM-320
幾內亞
幾內亞共和國
Guinea
GN-GIN-324
幾內亞比索
幾內亞比索共和國
Guinea-Bissau
GW-GNB-624
蓋亞那
蓋亞那合作共和國
Guyana
GY-GUY-328
H[編輯]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代碼
海地
海地共和國
Haiti
HT-HTI-332
宏都拉斯
宏都拉斯共和國
Honduras
HN-HND-340
香港
香港
HongKong
HK-HKG-344
匈牙利
匈牙利
Hungary
HU-HUN-348
I[編輯]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代碼
冰島
冰島共和國
Iceland
IS-ISL-352
印度
印度共和國
India
IN-IND-356
印尼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Indonesia
ID-IDN-360
伊朗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Iran
IR-IRN-364
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國
Iraq
IQ-IRQ-368
愛爾蘭
愛爾蘭
Ireland
IE-IRL-372
以色列
以色列國
Israel
IL-ISR-376
義大利
義大利共和國
Italy
IT-ITA-380
J[編輯]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代碼
牙買加
牙買加
Jamaica
JM-JAM-388
日本
日本國
Japan
JP-JPN-392
約旦
約旦哈希姆王國
Jordan
JO-JOR-400
K[編輯]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代碼
哈薩克
哈薩克共和國
Kazakhstan
KZ-KAZ-398
肯亞
肯亞共和國
Kenya
KE-KEN-404
吉里巴斯
吉里巴斯共和國
Kiribati
KI-KIR-296
科索沃
科索沃共和國
Kosovo
科威特
科威特國
Kuwait
KW-KWT-414
吉爾吉斯
吉爾吉斯共和國
Kyrgyzstan
KG-KGZ-417
L[編輯]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代碼
寮國
寮人民民主共和國
Laos
LA-LAO-418
拉脫維亞
拉脫維亞共和國
Latvia
LV-LVA-428
黎巴嫩
黎巴嫩共和國
Lebanon
LB-LBN-422
賴索托
賴索托王國
Lesotho
LS-LSO-426
賴比瑞亞
賴比瑞亞共和國
Liberia
LR-LBR-430
利比亞
利比亞國
Libya
LY-LBY-434
列支敦斯登
列支敦斯登公國
Liechtenstein
LI-LIE-438
立陶宛
立陶宛共和國
Lithuania
LT-LTU-440
盧森堡
盧森堡大公國
Luxembourg
LU-LUX-442
M[編輯]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代碼
澳門
澳門
Macau
MO-MOP-446
馬達加斯加
馬達加斯加共和國
Madagascar
MG-MDG-450
馬拉威
馬拉威共和國
Malawi
MW-MWI-454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聯邦
Malaysia
MY-MYS-458
馬爾地夫
馬爾地夫共和國
Maldives
MV-MDV-462
馬利
馬利共和國
Mali
ML-MLI-466
馬爾他
馬爾他共和國
Malta
MT-MLT-470
馬紹爾群島
馬紹爾群島共和國
MarshallIslands
MH-MHL-584
茅利塔尼亞
茅利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
Mauritania
MR-MRT-478
模里西斯
模里西斯共和國
Mauritius
MU-MUS-480
墨西哥
墨西哥合眾國
Mexico
MX-MEX-484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Micronesia
FM-FSM-583
摩爾多瓦
摩爾多瓦共和國
Moldova
MD-MDA-498
摩納哥
摩納哥公國
Monaco
MC-MCO-492
蒙古
蒙古國
Mongolia
MN-MNG-496
蒙特內哥羅
蒙特內哥羅
Montenegro
ME-MNE-499
摩洛哥
摩洛哥王國
Morocco
MA-MAR-504
莫三比克
莫三比克共和國
Mozambique
MZ-MOZ-508
緬甸
緬甸聯邦共和國
Myanmar
MM-MMR-104
N[編輯]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代碼
納米比亞
納米比亞共和國
Namibia
NA-NAM-516
諾魯
諾魯共和國
Nauru
NR-NRU-520
尼泊爾
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
Nepal
NP-NPL-524
荷蘭
荷蘭王國
Netherlands
NL-NLD-528
紐西蘭
紐西蘭
NewZealand
NZ-NZL-554
尼加拉瓜
尼加拉瓜共和國
Nicaragua
NI-NIC-558
尼日
尼日共和國
Niger
NE-NER-562
奈及利亞
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
Nigeria
NG-NGA-566
北馬其頓
北馬其頓共和國[17]
NorthMacedonia
MK-MKD-807
挪威
挪威王國
Norway
NO-NOR-578
O[編輯]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代碼
阿曼
阿曼蘇丹國
Oman
OM-OMN-512
P[編輯]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代碼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Pakistan
PK-PAK-586
帛琉
帛琉共和國
Palau
PW-PLW-585
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國
Palestine
PS-PSE-275
巴拿馬
巴拿馬共和國
Panama
PA-PAN-591
巴布亞紐幾內亞
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國
PapuaNewGuinea
PG-PNG-598
巴拉圭
巴拉圭共和國
Paraguay
PY-PRY-600
秘魯
秘魯共和國
Peru
PE-PER-604
菲律賓
菲律賓共和國
Philippines
PH-PHL-608
波蘭
波蘭共和國
Poland
PL-POL-616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國
Portugal
PT-PRT-620
Q[編輯]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代碼
卡達
卡達國
Qatar
QA-QAT-634
R[編輯]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代碼
羅馬尼亞
羅馬尼亞
Romania
RO-ROU-642
俄羅斯
俄羅斯聯邦
Russia
RU-RUS-643
盧安達
盧安達共和國
Rwanda
RW-RWA-646
S[編輯]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代碼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聯邦
SaintChristopherandNevis
KN-KNA-659
聖露西亞
聖露西亞
SaintLucia
LC-LCA-662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SaintVincentandtheGrenadines
VC-VCT-670
薩摩亞
薩摩亞獨立國
Samoa
WS-WSM-882
聖馬利諾
聖馬利諾共和國
SanMarino
SM-SMR-674
聖多美普林西比
聖多美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
SãoToméandPríncipe
ST-STP-678
沙烏地阿拉伯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
SaudiArabia
SA-SAU-682
塞內加爾
塞內加爾共和國
Senegal
SN-SEN-686
塞爾維亞
塞爾維亞共和國
Serbia
RS-SRB-688
塞席爾
塞席爾共和國
Seychelles
SC-SYC-690
獅子山
獅子山共和國
SierraLeone
SL-SLE-694
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國
Singapore
SG-SGP-702
斯洛伐克
斯洛伐克共和國
Slovakia
SK-SVK-703
斯洛維尼亞
斯洛維尼亞共和國
Slovenia
SI-SVN-705
索羅門群島
索羅門群島
SolomonIslands
SB-SLB-090
索馬利亞
索馬利亞聯邦共和國
Somali
SO-SOM-706
南非
南非共和國
SouthAfrica
ZA-ZAF-710
南韓
大韓民國
SouthKorea
KR-KOR-410
西班牙
西班牙王國
Spain
ES-ESP-724
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
SriLanka
LK-LKA-144
蘇丹
蘇丹共和國
Sudan
SD-SDN-729
蘇利南
蘇利南共和國
Suriname
SR-SUR-740
瑞典
瑞典王國
Sweden
SE-SWE-752
瑞士
瑞士聯邦
Switzerland
CH-CHE-756
敘利亞
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
Syria
SY-SYR-760
T[編輯]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代碼
塔吉克
塔吉克共和國
Tajikistan
TJ-TJK-762
坦尚尼亞
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
Tanzania
TZ-TZA-834
泰國
泰王國
Thailand
TH-THA-764
東帝汶
東帝汶民主共和國
Timor-Leste
TL-TLS-626
多哥
多哥共和國
Togo
TG-TGO-768
東加
東加王國
Tonga
TO-TON-776
千里達及托巴哥
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
TrinidadandTobago
TT-TTO-780
突尼西亞
突尼西亞共和國
Tunisia
TN-TUN-788
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國
Turkey
TR-TUR-792
土庫曼
土庫曼
Turkmenistan
TM-TKM-795
吐瓦魯
吐瓦魯
Tuvalu
TV-TUV-798
U[編輯]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代碼
烏干達
烏干達共和國
Uganda
UG-UGA-800
烏克蘭
烏克蘭
Ukraine
UA-UKR-804
阿聯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UnitedArabEmirates
AE-ARE-784
英國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UnitedKingdom
GB-GBR-826
美國
美利堅合眾國
UnitedStates
US-USA-840
烏拉圭
烏拉圭東岸共和國
Uruguay
UY-URY-858
烏茲別克
烏茲別克共和國
Uzbekistan
UZ-UZB-860
V[編輯]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代碼
萬那杜
萬那杜共和國
Vanuatu
VU-VUT-548
委內瑞拉
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Venezuela
VE-VEN-862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Vietnam
VN-VNM-704
Y[編輯]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代碼
葉門
葉門共和國
Yemen
YE-YEM-887
Z[編輯]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代碼
尚比亞
尚比亞共和國
Zambia
ZM-ZMB-894
辛巴威
辛巴威共和國
Zimbabwe
ZW-ZWE-716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01.1AbouttheIMF.IMF.[2012-10-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5).
^Boughton2001,第7n.5頁harvnberror:notarget:CITEREFBoughton2001(help).
^Factsheet:TheIMFandtheWorldBank.IMF.org.21September2015[1December20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08).
^AbouttheIMFOverview.IMF.org.[1August20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8).
^IMF報告首次承認希臘救援失敗(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亞太日報,2013年6月8日
^國際組織允資助越南65億美元.[2012-12-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3).
^國際組織承諾提供越南將近65億美元的官方發展援助資金(ODA). [永久失效連結]
^IMFMembers'QuotasandVotingPower,andIMFBoardofGovernors.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2011-11-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1)(英語).
^9.09.1《聚焦基金组织》(PD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May20,2011].(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1-05-14).
^MemberCountries.WorldBank.[2020-04-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1).
^存档副本(PDF).[2017-07-14].(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6-03-03).
^IMF:中国房地产市场未到拐点.中國經濟網.[2014-06-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9).
^IMFMembers'QuotasandVotingPower,andIMFBoardofGovernors.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2020-01-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08)(英語).
^HowtheIMFPropsUptheBankruptDollarSystem.[2005-06-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3-05).
^WaybackMachine(PDF).[2005-07-01].(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05-07-01).
^拉加德掌IMF重重挑戰臺北.中央社.2011-06-29[2011-06-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1).
^馬其頓因與希臘在國家名稱上發生爭議,所以暫時使用「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TheformerYugoslavRepublicofMacedonia)作為席位名稱。
2019年2月12日正式更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
來源[編輯]
AxelDreher.TheDevelopmentandImplementationofIMFandWorldBankConditionality(PDF).HWWA.2002[2005-10-15].ISSN 1616-4814.(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05-05-16).
Dreher,Axel(2004),APublicChoicePerspectiveofIMFandWorldBankLendingandConditionality,PublicChoice119,3-4:445-464.
Dreher,Axel(2004),TheInfluenceofIMFProgramsontheRe-electionofDebtorGovernments,Economics&Politics16,1:53-75
Dreher,Axel(2003),TheInfluenceofElectionsonIMFProgrammeInterruptions,TheJournalofDevelopmentStudies39,6:101-120.
TheBestDemocracyMoneyCanBuybyGregPalast(2002年)
國際貨幣基金與世界銀行的分別TheIMFandtheWorldBank:HowDoTheyDiff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作者:DavidD.Driscoll
參見[編輯]
布雷頓森林協定
新開發銀行
國際結算銀行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特別提款權
世界銀行
IMF債券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外部連結[編輯]
官方網站(英文)(簡體中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文)(日語)
國際貨幣基金如何支持貨幣制度(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新華網介紹(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閱論編世界主義和世界政府理論
超國家主義
聯邦主義
政府間主義
反民族主義
全球化
民主和平論
價值觀外交
全球帝國
世界主義
超國家聯盟
世界和平
單一制
複合制
邦聯制
聯邦制
全球主義
主要國際組織
聯合國(UN)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CRC)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IFRC)
無國界醫生(MSF)
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人權觀察組織(HRW)
世界貿易組織(WTO)
世界銀行(WBG)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國際刑警組織(ICPO)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無代表國家及民族組織(UNPO)
國際議會組織
各國議會聯盟
聯合國大會
歐洲議會
阿拉伯議會
突厥議會
非洲議會
拉美議會
南美洲議會
國際司法機構
常設仲裁法院
國際法院
國際刑事法院
特設國際刑事庭
歐洲國際軍事法庭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
盧安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
柬埔寨法院特別法庭
東帝汶國際法庭
聯合國黎巴嫩特別法庭
獅子山特別法庭
區域性法庭
美洲國家人權法庭
歐洲法院
歐洲人權法院
非洲法庭
加勒比法庭
區域性組織
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
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
太平洋共同體(SPC)
太平洋島國論壇(PIF)
上海合作組織(SCO)
大英國協(TheCommonwealth)
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CEDEAO)
中部非洲國家經濟共同體(CEEAC)
葡萄牙語國家共同體(CPLP)
法語國家及地區國際組織(LaFrancophonie)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
歐洲理事會(CoE)(非歐盟機構)
歐洲聯盟(EU)
拉丁語聯盟(LU)
非洲聯盟(AU)
阿拉伯國家聯盟(AL)
伊斯蘭會議組織(OIC)
南亞區域合作聯盟(SAARC)
東非共同體(EAC)
加勒比國家聯盟(ACS)
中美洲統合體(SICA)
南美洲國家聯盟(USAN)
美洲國家組織(OAS)
獨立國家國協(CIS)
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
二十國集團(G20)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
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
法律和條約
國際法
國際人道法
國際私法
國際人權憲章
超國家法
日內瓦公約
聯合國憲章
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
京都議定書
歐洲聯盟基本條約
歐盟法律
巴黎協定
歷史
國際聯盟
華沙條約組織
共產國際
大東亞共榮圈
經濟互助委員會
大英帝國
帝國聯邦
建議和觀念
世界政府
聯合國議會大會
非洲合眾國
東非聯邦
中亞聯盟
太平洋同盟
北美洲聯盟
歐羅巴合眾國
CANZUK
東亞共同體(EAC)
中華聯邦主義
國際運動
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
民主輸出
世界聯邦運動
全球公民運動
世界公民
文化
巴哈伊信仰
人文主義
國際輔助語
世界語
邏輯語
改革曆法
人元紀年
第三文化兒童
閱論編全球化
全球化相關期刊列表(英語:Listofglobalization-relatedjournals)
全球化大綱(英語:Outlineofglobalization)
全球研究
層面
另類全球化
反全球化運動
文化全球化
去全球化
民主全球化(英語:Democraticglobalization)
經濟全球化
環境全球化(英語:Environmentalglobalization)
全球金融體系
全球公民意識
全球公民教育(英語:Globalcitizenshipeducation)
全球治理
全球政治(英語:Globalpolitics)
全球健康(英語:Globalhealth)
全球化歷史(英語:Historyofglobalization)
古代全球化(英語:Archaicglobalization)
原始全球化(英語:Proto-globalization)
軍事全球化
政治全球化
貿易全球化(英語:Tradeglobalization)
全球勞動力(英語:Globalworkforce)
問題全球
全球暖化
氣候正義
全球化與疾病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
全球數字鴻溝(英語:Globaldigitaldivide)
全球勞動套利(英語:Globallaborarbitrage)
世界人口
避稅港
離岸金融中心
稅負倒置(英語:Taxinversion)
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英語:Baseerosionandprofitshifting)
全球最低企業稅率
水安全(英語:Watersecurity)
其他
人才外流
人才回流(英語:Reversebraindrain)
護理流失(英語:Caredrain)
發展援助
貧富差距
瀕危語言
公平貿易
強迫遷離(英語:Forceddisplacement)
人權
非法資金流動(英語:Illicitfinancialflows)
帝國主義
學術帝國主義(英語:Academicimperialism)
文化帝國主義
語言帝國主義
媒體帝國主義
科學帝國主義(英語:Scientificimperialism)
社會帝國主義
入侵物種
投資者—國家爭端解決
妖精經濟學(英語:Leprechauneconomics)
麥當勞化
新國際分工(英語:New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ur)
南北分歧
離岸外包(英語:Offshoring)
競次(英語:Racetothebottom)
污染避難所假說
跨國有組織犯罪(英語:Transnationalorganizedcrime)
西方化
世界大戰
理論
資本積累(英語:Capitalaccumulation)
依附理論
發展理論
地球系統科學(英語:Earthsystemscience)
財政地方主義(英語:Fiscallocalism)
現代化理論(英語:Modernizationtheory)
生態現代化
現代化理論歷史(英語:Historyofmodernisationtheory)
資本原始積累
社會變遷
世界歷史
世界體系理論
知名學者經濟學
拉斐·巴特拉(英語:RaviBatra)
賈格迪什·巴格沃蒂(英語:JagdishBhagwati)
羅伯特.布倫納(英語:RobertBrenner)
賈亞提·戈什(英語:JayatiGhosh)
麥可·赫德森(英語:MichaelHudson(economist))
布蘭科·米蘭諾維奇(英語:BrankoMilanović)
凱文·奧羅克(英語:KevinO'Rourke)
湯瑪斯·皮克提
丹尼·羅德里克
傑佛瑞·薩克斯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政治經濟學
薩米爾·阿明
喬萬尼·阿里吉(英語:GiovanniArrighi)
羅伯特·W·考克斯(英語:RobertW.Cox)
安德烈·岡德·弗蘭克
史蒂芬·吉爾(英語:StephenGill(politicalscientist))
彼得·高恩(英語:PeterGowan)
大衛·哈維
羅內·帕蘭(英語:RonenPalan)
蘇珊·斯特蘭奇(英語:SusanStrange)
羅伯特·韋德(英語:RobertWade(scholar))
加布里埃爾·祖克曼(英語:GabrielZucman)
政治/社會學
阿爾君·阿帕杜萊(英語:ArjunAppadurai)
丹尼爾·阿爾基布吉
奎邁·安東尼·阿庇亞(英語:KwameAnthonyAppiah)
烏爾利希·貝克
瓦爾登·貝約
尚·布希亞
齊格蒙·鮑曼
曼紐·卡斯提爾
克里斯多福·蔡斯-鄧恩(英語:ChristopherChase-Dunn)
阿爾弗雷德·克羅斯比
南茜·弗雷澤(英語:NancyFraser)
蘇珊·喬治(英語:SusanGeorge(politicalscientist))
安東尼·紀登斯
麥可·哈特
戴維·赫爾德(英語:DavidHeld)
保羅·赫斯特(英語:PaulHirst)
凌煥銘(英語:L.H.M.Ling)
安東尼奧·奈格里
喬治·瑞澤爾(英語:GeorgeRitzer)
薩斯基雅·薩森
約翰·尤瑞(英語:JohnUrry(sociologist))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
其他
諾姆·喬姆斯基
湯馬斯·佛里曼
娜歐米·克萊因
約翰·拉斯藤·紹爾(英語:JohnRalstonSaul)
紈妲娜·希瓦
分類
經濟學主題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NE:XX138883
BNF:cb118842198(data)
CiNii:DA00518869
GND:1013082-2
HKCAN:9811109985603406
ISNI:000000012295783X
LCCN:n81052755
LNB:000002005
NARA:10640338
NDL:00288626
NKC:kn20010710543
NLA:35232399
NLP:A12060896
NSK:000019232
SELIBR:119884
SUDOC:028535219
VIAF:147860995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國際貨幣基金組織&oldid=70376962」
分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政府間國際金融機構總部在美國的國際組織1945年建立的組織隱藏分類:含有哈佛參考文獻格式系列模板連結指向錯誤的頁面自2020年4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CS1英語來源(en)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法語的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HKCA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AR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S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ELI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17元素的規範控制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العربيةالدارجةمصرىঅসমীয়াAsturianuАвар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Žemaitėšk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BamanankanবাংলাBrezhonegBosanskiCatalàНохчийнکوردیQırımtatarca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VõroFøroysktFrançaisNordfriiskFryskGaeilgeKriyòlgwiyannen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ភាសាខ្មែរಕನ್ನಡ한국어Къарачай-малкъарKurdî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ລາວLietuviųLatviešuमैथिली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Plattdüütschनेपाली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ਪੰਜਾਬੀ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umantsch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IkinyarwandaСахатылаᱥᱟᱱᱛᱟᱲᱤSicilianuسنڌي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తెలుగు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Vepsänkel’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ייִדישYorùbá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IMF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IMF可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英語: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初始質量函數(英語:initial mass function); 行星際磁場(英語:inte...
- 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職責是監察貨幣匯率和各國貿易情況、提供技術和資金協助,確保全球金融制度運作正常;其總部設置於美國華盛頓特區。 組織和目的[編輯]. IMF總部大樓.
- 3IMF Institute Learning Channel - YouTube
- 4The World Bank Group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
The IMF works to foster global monetary cooperation, secure financial stability, facilitate inter...
- 5IMF Data
The IMF publishes a range of time series data on IMF lending, exchange rates and other economi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