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最新→「社會學」 - 考前命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標籤理論(labeling theory)如何解釋偏差行為?莫頓(R. Merton)的社會結構 ... 偏差行為:需要透過具體的行動與行為,方能完成的偏差行為,例如: ... 二四、何謂失業?
考前命題
Home
106年最新→「社會學」
1-1「社會學」3616-01 1-2「社會學」3616-02 1-3「社會學」3616-03
二三、偏差與犯罪有何不同?標籤理論(labelingtheory)如何解釋偏差行為?莫頓(R.Merton)的社會結構與脫序(socialstructureandanomie)研究如何分析偏差行為?
⊙【擬答】:
(一)偏差(deviance)的類別:
1.偏差行為:需要透過具體的行動與行為,方能完成的偏差行為,例如:
自殺、謀殺、搶劫、強姦等。
2.偏差習性:不為社會所接受的習慣與嗜好,比如吸毒、賭博、酗酒、懶惰等習性。
3.偏差文化:不同文化間,若文化價值與規範的差距過大時,會產生有「文化震盪」的效果。
對於一些外來的文化,或是內部彼此副文化間的差距大,會引起偏差文化。
例如台灣人可能會覺得美國人不夠孝順等。
4.偏差心理;指心理不健康、人格異常,無法與一般人做有效的溝通,或是扮演正常的角色。
(二)犯罪的類型:
1.暴力犯罪:暴力犯罪可以算是最古老的犯罪手法之一,也是最為人們所 恐懼的犯罪類型。
暴力的本質,其實不僅僅涵蓋個人之間的相互攻擊,還有國家對個人的壓迫,以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征戰與對立。
2.白領犯罪:也就是有權勢者利用職權或職業技能從事的個人犯罪行為。
但是,隨著社會、經濟背景和犯罪手法之發展,利用公司或圖利公司的「公司型白領犯罪」,也是白領犯罪之一。
白領犯罪的涵蓋面超過官方所訂的經濟犯罪範圍,譬如電腦或網路犯罪、環境公害等均未被列入。
3.少年犯罪:一致指出家庭管教過嚴、矛盾或冷漠,自我概念低落、自卑、具攻擊性、情緒不穩、缺少反省力、好追求逸樂,學業成績低落,對學校採負面態度,涉入不良休閒活動,失學、輟學、失業、加入幫派等都是促成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是兒童打破其年齡角色的禁忌:提早從事少年或大人行為,另一方面則是少年退化為兒童,拒絕受少年或成人的社會責任與角色,故使少年問題雪上加霜。
4.無受害者犯罪:無受害者犯罪是指個人自願從事不侵害他人權益之違法活動,譬如:吸毒、娼妓、賭博、色情等行為。
又稱「非道德犯罪行為」因是這些行為雖然違反當時的法律,法律定義的犯罪會隨著社會價值的變動而改變,本質上邪惡的違法活動就比較不受社會變遷的影響。
解決無受害者犯罪最佳方法是「除罪化」,亦即解除法律對這些行為的限制,原因是這些行為經常只是違反當時社會的道德與價值,一旦社會情境發生變化,道德標準改變了,法律限制便顯的食古不化或難以執行;除此之外,法律一向標榜的精神是「最低的道德標準」,若犯罪化這些無受害者犯罪,無疑是該司法體系必須扛起道德家的角色,與法律基本精神不無衝突之處。
(三)標籤理論:
1.由勒馬特(EdwinLemert)提出,並由貝克(HowardBecker)加以說明。
社會學家貝克則提出標籤和社會反應概念:
(1)若想解釋偏差行為,要站在一個異於當事人和社會反應者之外的位置來觀察,而觀察的對象必須包含兩種,一種是犯罪人,另一種是負責逮捕、審判等工作的人,前一種代表被標籤者,後一種代表標籤者。
(2)犯罪與否是一種社會反應過程,當標籤者決定將規則與懲罰加諸某些行為時,就是標題偏差行為過程的開始,如果社會對某一項行為無反應的話,這些行為再為怪誕,也不會被視為偏差行為。
2.從「貼標籤」到「偏差行為」的產生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1)偏差的發現:偏差行為必須被其他人發現,才能形成偏差。
(2)行為被貼標籤:這包括行為被正式揭發出來,而被認為是一種偏差行為,所以自己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位偏差者。
(3)參加偏差集團:被標上標籤者會試圖去認同與自己相同標籤的偏差團體,並加入該團體,以消弭自己被歧視的對待,也從團體中獲取支持。
(四)莫頓(R.Merton)的社會結構與脫序:
1.指的是社會追求的目標與達成這些目標,被社會認可的手段之間不一致狀況。
目標與有限手段的五種可能模式:
(1)順從(conformist):接受社會既有的目標,採取社會接受的手段;盡全力去達成,這並不是一種偏差行為。
(2)創新者(innovators):接受社會共同的目標,但是卻以創新的手段來達成目標,如犯罪。
(3)儀式奉行者(ritualism):只顧著一味地遵循著不合時宜的手段,但卻不了解目標,這是在無法達成目標下的挫折反應。
退縮者(retreatists):由於達成目標受到阻礙,所以放棄社會共同目標、放棄可被接受的手段,採取自我滿足的方式。
叛逆(rebellion):反對社會既有的目標及手段,並企圖建立新的價值體系。
2.評析:
(1)既然社會系統最後總是會達到平衡和和諧,那為什麼還會有快速而巨大的變遷(例如:社會運動、大革命)。
(2)過分強調社會系統對個人行為的決定性,個人似乎只是被動的。
(3)對現有社會的狀況給予合理化(一切都是為了平衡),而缺乏對不公平的反省。
目標與手段之間需考量因時空背景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要注意並非衡定不變之情況。
二四、何謂失業?失業的原因?又台灣失業問題的現狀為何及可能因應的對策又是什麼?
擬答:
(一)失業:
1.定義:
(1)台灣就業人口的定義:
支領報酬的工作者。
在自己家庭企業每週工作15小時以上,但未支領報酬者。
(2)失業人口:現在並無工作,可以馬上工作者。
2.失業率:
(1)失業人口佔勞動力的百分比。
(2)公式:失業率=(失業人口÷勞動力)×100%。
3.勞動參與率:
(1)勞動力佔年滿15足歲民間人口的百分比。
(2)公式:勞動參與率=(勞動力÷年滿15足歲民間人口)×100%。
(二)失業的原因:
1.摩擦性的失業:正常的異動所自然造成的失業現象。
例如:換工作、職業消失(例如接生婆)、生命歷程轉換(例如生小孩)。
2.結構性的失業:當經濟的產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時所造成的失業現象。
3.循環性的失業:因為景氣循環所產生的失業現象。
(三)台灣失業問題的成因與對策:
1.成因:
(1)國內外經濟衰退造成循環性失業。
(2)全球化的結構調整過程中,造成的結構性失業。
(3)勞動市場調整不彰、勞動供需資訊不對稱所造成的摩擦性失業。
2.政策上的因應對策:
(1)擴大公共投資及拓展出口,促進經濟成長與就業增加,減緩循環性失業。
(2)加速產品創新與就業模式轉變,發展能提升國民生活品質的新興產業,促進傳統工業知識化,提高產業之就業含量。
(3)促進勞動市場彈性化,同時結合主動性勞動市場方案,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4)加速人力資本投資,提升勞動素質,改善勞動市場之勞雇媒合效率。
1-3「社會學」3616-03
延伸文章資訊
- 1偏差行為的社會學解釋 - Also see
標籤理論是理解社會學中的偏離和犯罪行為的最重要途徑之一。 它始於沒有行為本質上是犯罪的假設。 相反,犯罪的定義是由當權者通過制定法律和警察,法院和 ...
- 2Deviant Behavior - 偏差行為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偏差行為 · Deviant Behavior · 名詞解釋: 偏差行為又譯為差異行為或脫軌行為;凡行為違反社會規範或脫離社會常軌者,均叫偏差行為。 · 偏差行為 · Deviant Behav...
- 3心理學如何定義和解釋偏差行為 - Also see
偏差行為是任何違背社會主導規範的行為。 關於什麼導致一個人執行異常行為有許多不同的理論,包括生物學解釋, 社會學解釋以及心理解釋。 雖然社會學對偏差行為的解釋 ...
- 4106年最新→「社會學」 - 考前命題
標籤理論(labeling theory)如何解釋偏差行為?莫頓(R. Merton)的社會結構 ... 偏差行為:需要透過具體的行動與行為,方能完成的偏差行為,例如: ... 二四、何謂失業?
- 5越轨社会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偏差社会学(英語:Sociology of deviance)是社會學的分支之一,以人類各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軌行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违反既定规则的行为(例如犯罪),或对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