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願景計畫為水找出更多空間:鹿特丹,一座愛喝水的城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受氣候變遷加劇影響,極端氣候屢屢對城市造成衝擊,如何建立一座受災情影響最小且受到衝擊後能迅速恢復的「韌性城市」成為各城市規劃的重點。

今天,我們要來和大家分享韌性 ... 首頁 首頁 焦點議題 焦點議題 共享城市 永續城市 步行城市 創意城市 疫術城市 狂熱城市 都市再生策略 都市再生策略 都市更新實驗 都市社群培力 都市網路經營 都市空間活化 都市議題推展 都市博物學 都市博物學 都市紋理 建築與空間 街道筆記 人與土地 出版品 出版品 關於 關於 相關連結 相關連結 2021.07.30文/臺北願景計畫 文章總覽/焦點議題/狂熱城市 為水找出更多空間:鹿特丹,一座愛喝水的城市 文/臺北願景計畫 ➤來追蹤 臺北願景計畫IG 文字大小:大中小 為水找出更多空間:鹿特丹,一座愛喝水的城市 受氣候變遷加劇影響,極端氣候屢屢對城市造成衝擊,如何建立一座受災情影響最小且受到衝擊後能迅速恢復的「韌性城市」成為各城市規劃的重點。

今天,我們要來和大家分享韌性城市的典範——鹿特丹。

位於歐洲西海岸中部的鹿特丹是歐洲第一大港,是由萊茵河、馬斯河、斯凱爾河形成的荷蘭三角洲,城市發展與水息息相關。

1953年,暴雨和暴潮侵襲荷蘭沿海地區,造成重大損傷,於是隔年荷蘭發布了三角洲計畫(TheDeltaPlan),試圖透過建造海閘、大壩等方式,為沿海地區築起防護網。

鹿特丹地理位置(Source:Maps.com) 然而1993及1995年荷蘭再度發生水災,當時萊茵河與瑪士河水位暴漲幾乎溢堤,政府以安全為由疏散超過二十五萬人口及牲畜,儘管沒有釀成巨大的災害,但這兩次的洪水威脅可見傳統治水策略已失效,荷蘭人開始打破以往「與水爭地(fightagainstthewater)」的思維,讓「還地於河(roomforthewater)」的概念開始發展,並進行相關的檢討與配套計畫。

鹿特丹發展與水息息相關(Source:CMW) 在思維的轉變下鹿特丹如何進行與水共存的城市規劃?我們下篇(編按:下文)接著分享! 上篇(編按:前文)我們向大家分享了荷蘭在治水思維上從過去的「與水爭地」轉變為「還地於河」,今天我們接著分享在思維的轉換下,鹿特丹如何進行與水共存的城市規劃。

在與水共存的思維下,鹿特丹發展出「調適(adaptation)」的概念,以「氣候不侵(climateproof)[1]」作為城市發展關鍵議題,將韌性城市的政策分為三個面向: 1.深化對氣候變異與水災風險的了解 2.增加城市競爭力 3.以「全球治水典範城市」作為城市行銷的主軸,將氣候變遷議題轉換為城市競爭力 鹿特丹為了在都市中找到可以容納水的地方,建造許多複合式、多功能「水空間」,如:水廣場(WaterSquare)、多功能屋頂和地下蓄水設施等。

而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威脅,鹿特丹計畫在2040年以前建設漂浮市區,期望能將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降至最低。

水廣場(WaterSquare)(Source:SpringWise) 漂浮屋(Source:Drijvendpaviljoen) 「提升市民認知」是鹿特丹能成為全球韌性城市典範重要因素,不僅僅是政府規劃治理,而是整合在地知識以彌補在研究上的不足,此外,更透過加強民眾對韌性的了解,讓人人皆參與其中,一同對抗氣候變遷的衝擊。

如今極端降雨日益頻繁,一旦降雨超過防洪設施設計上限,淹水情形仍會發生,因此「韌性城市」並不是一座「不會淹水」的城市,而是城市在淹水的情況下仍然可以不產生災害,而且保有正常運作的能力,是一座「不怕水淹」的城市。

[1]氣候不侵:指一個(城市)系統能在氣候變化下,阻擋和吸收因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相關壓力與變動,以持續正常運作。

➤延伸閱讀:不怕水淹,更要與洪水共生!打造具有「承洪韌性」的城市培養指南 ➤想看更多 1.社企流:洪水不是猛獸,而是能「與人共存」的自然變動——荷蘭把土地還給大自然,打造不怕水淹的城市 2.天下雜誌:怎樣才能不怕水淹?學鹿特丹變「海綿」! 3.鳴人堂:韌性城市不是「不淹水」,而是「不怕水淹」 本文轉載自:臺北願景計畫。

原文分為兩篇臉書貼文,分別是:「與水共存的韌性城市:鹿特丹(上)」及「與水共存的韌性城市:鹿特丹(下) 」。

閱讀更多相關文章 文章總覽 焦點議題 狂熱城市 2022.01.27文/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透過都市更新,我們實現了那些 2022.01.25文/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多樣性的公益回饋,讓我們的生活"都更"好 2022.01.20文/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在地共老─老舊公寓增設電梯 2022.01.17文/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公辦都更2.0專文─臺北都市更新革新三部曲下的都市再造與社會關懷行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