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縣 - 華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同安縣,別稱"銀城"。

晉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晉安郡,改東安縣為晉安縣,管轄泉州、廈門、漳州、莆田四市地,縣治在今泉州市南安豐州鎮。

唐貞元十九年(803)析南安 ... 同安縣同安縣,別稱"銀城"。

晉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晉安郡,改東安縣為晉安縣,管轄泉州、廈門、漳州、莆田四市地,縣治在今泉州市南安豐州鎮。

唐貞元十九年(803)析南安縣地立大同場,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場為同安縣,屬泉州。

1958年析同安縣劃歸廈門市,1970年6月劃同安縣歸晉江專區,1973年6月復析同安縣歸廈門市。

實施縣治,因縣城呈束腰銀錠狀故稱"銀城"。

歷史上曾管轄過金門、廈門兩島及集美、龍海部分地區,解放後行政區域曾幾度變更,1973年劃歸廈門市管轄,曾是廈門經濟特區的唯一轄縣,地處廈、漳、泉三角開放區的中心地帶,是我國沿海較早的開放縣之一。

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縣設區。

中文名稱同安縣 外文名稱Tong'anXian所屬地區廈門市地理位置位于中國東南沿海古代隸屬 泉州府車牌代碼閩D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別    名銀城方    言閩南語人    口70萬(1997年)行政區類別市轄縣下轄地區大同鎮、蓮花鎮、西柯鎮等 電話區號0592著名人物蘇頌、辜鴻銘、陳嘉庚等著名景點北辰山/蓮花國家森林公園/梵天禪寺/梅山寺、同安影視城等民間信仰保生大帝 、媽祖 郵政區碼361100撤縣設區同安縣更名為同安區同安之歌同安好所在面    積1009.19平方公裏政府駐地廈門市同安縣三秀路141號代    碼350212歷史沿革同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析南安縣地立大同場,後晉天福四年(939),升大同場為同安縣,屬泉州。

1958年析同安縣劃歸廈門市,1970年6月劃同安縣歸晉江專區,1973年6月復析同安縣歸廈門市。

實施縣治,因縣城呈束腰銀錠狀故稱"銀城"。

歷史上曾管轄過金門、廈門兩島及集美、龍海部分地區,解放後行政區域曾幾度變更,1973年劃歸廈門市管轄,是廈門經濟特區的唯一轄縣,地處廈、漳、泉三角開放區的中心地帶,是我國沿海較早的開放縣之一。

它東南臨海,面對金門,沿海有大嶝、小嶝、角嶼三島與金門距離1.67海裏。

內陸三面與南安、安溪、長泰、集美接壤,全縣面積1079平方公裏,人口52萬多人。

"同安縣"除這個有1700多年的古名稱外,還有"同邑"、"銀邑"、"銀同"等別稱。

其中"銀"字是"銀城"的簡稱。

同安于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創築縣城,城因"東西廣,南北隘,如銀錠樣,故名銀城。

南溪有三石,狀若魚,色若銅,故又名銅魚城"(康熙版《大同志》卷一)。

因此,"銀城"、"銅魚城"成為同安縣的代稱。

同安縣晉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晉安郡,改東安縣為晉安縣,管轄泉州、廈門、漳州、莆田四市地,縣治在今泉州市南安豐州鎮。

後晉天福四年(939),升大同場為同安縣,屬泉州府。

唐光啓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並吞閩國,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

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

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漳州、廈門)。

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于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入宋土。

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

宋屬平海軍、泉州。

元屬泉州路。

明屬泉州府。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始築"廈門城"。

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5年)在同安縣綏德鄉嘉禾裏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

清沿明製。

清代開始,隸屬福建興泉永道。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從興泉道管轄下設台廈兵備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起屬于興泉永道,興泉永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永春州、大田縣,道台自泉州移駐廈門;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和興泉永道都屬于福建省,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屬于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永春州)自泉州移駐廈門。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撤府,興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國3年改名廈門道,管轄廈門、莆田、泉州和大田縣。

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裏(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4月28日,思明縣政府正式成立,隸屬福建軍政府,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大田縣,1925年廢)。

同安縣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同安縣和廈門市隸屬興泉省,興泉省轄今泉州、莆田、廈門。

翌年1月"閩變"失敗後,廈門特別市政府和興泉省隨之復原,廈門恢復思明縣建製,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政府直轄。

同安縣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

1935年0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復原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泉州、莆田、廈門)。

1938年05月至1945年09月廈門島淪陷。

1945年10月恢復廈門市建製,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

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恢復廈門市政府建製,直屬福建省政府管轄。

1938年05月至1945年09月廈門島淪陷,同安縣仍隸屬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09月隸屬于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泉州、莆田、廈門。

1950年07月改屬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泉州、莆田、同安縣,後改名為晉江專區。

1958年10月從晉江專區劃出改隸于廈門市。

1970年08月再劃歸晉江地區。

1973年09月歸隸廈門市。

1949年09月至1950年03月同安縣人民政府下設7個區公所,作為縣人民政府派出機構。

基層建製沿用民國時期的保甲製度。

具體分布是:第一區駐後祥,轄27個保;第二區駐後溪,轄22個保;第三區駐安柄,轄16個保;第四區駐布塘,轄19個保;第五區駐馬巷,轄30個保;第六區駐曾厝,轄22個保;第七區駐大同,轄14個保。

1950年04月開始民主建政,廢除保甲製度,將保改為鄉,作為基層政權組織。

最初以1保為1鄉,根據管理需要,逐步改建。

1950年底開始,廢除保甲製,建立鄉政權。

至1951年03月全縣設定7個區、2個鎮(城關、馬巷),下轄139個鄉9個街道。

1952年10月將原7區2鎮擴增為10區,轄城關、馬巷2鎮及138個鄉。

1953年10月將第三區的集美鄉劃歸廈門市管轄。

1953年11月劃集美鄉歸廈門市同安縣。

1955年10月重新劃為7區(東孚、後溪、洪坂、後寨、布塘、馬巷、洪鍾)1鎮(城關),下轄141鄉(其中東山、碧岳、田洋、朝宗、祥橋、鳳崗、五顯等7個縣直轄鄉)6條街(後爐、三秀、東溪、雙溪、西溪、西安)。

1955年10月26日將原10區138個鄉,重新調整劃分為1個鎮7個區,下轄6個街道141個鄉,其中7個鄉為縣直屬。

1956年04月將全縣原7個區、1個鎮、138個鄉,合並為4個區、2個鎮,下轄49個鄉、10個街道,同年6月完成。

4個區是:策槽區,轄13個鄉;汀溪區,轄11個鄉;馬巷區,轄12個鄉;灌口區,轄13鄉。

城關鎮和馬巷鎮,共轄10個街道。

1956年6月合並區、鄉,將全縣原7區1鎮、141鄉合並為4區2鎮,下轄49鄉10個街道。

1956年7月經上級批準增設灌口鎮,將灌口鎮周圍的農業人口區域增設張庄鄉,即為4區3鎮50鄉。

同年12月,經省民政廳批準,城關鎮成立西溪、友誼、三秀、後爐、東溪5個居民委員會,同時撤消原6個街公所。

1957年02月省人民政府指示將灌口區的金山、白礁、錦宅、角尾等鄉劃歸龍溪縣;繼而于5月又將灌口區又將東孚、鼎美等12鄉劃歸廈門市郊區管轄。

至此,全縣為3個區、2個鎮、36個鄉。

1958年03月奉省人民委員會的指示,全縣重新調整、合並為新峰、永豐、城郊、雲峰、美山、新民、洪塘、汀溪、新圩、果園、新岩、巷東、巷南、巷西、鹽山、前線16個鄉,城關、馬巷2個鎮。

自是年9月開始,復原原鄉的建製,建立人民公社。

全縣建立蓮花、汀溪、策槽、布塘、馬巷、新店、城關7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下轄127個大隊、5個居委會。

天馬、大帽山、白沙侖、竹壩、汀溪等農林場直屬縣政府。

1959年2月全縣共建立7個人民公社,6個農林場,下轄127個大隊、5個居委會。

1960年設城關鎮。

4月,根據上級精簡機構、厲行節約、搞好生產的指示,全縣將原7個公社合並為策槽、汀溪、馬巷、城關4個人民公社和天馬、鳳南、竹壩、大帽山、白沙侖、白雲飛、汀溪、海濱、祥溪9個國營農林場。

同安縣1961年09月至1964年04月縣以下建製屢經調整,從略。

1968年09月28日成立同安縣革命委員會,城關公社改名衛東公社。

1969年02月復原原東坑公社建製,其所屬的瓊頭、陳新、井頭、城場、窗東、蔡浦、山亭、亭洋、鄭坂、後蓮10個大隊並入馬巷公社;湖頭、東坑、洪厝、楊厝、爐星、和平、下許、安山8個大隊並入新店公社。

時全縣設11個人民公社,下轄202個大隊,另有9個縣屬農林場。

1971年01月原南安縣管轄的大嶝公社劃歸同安縣。

全縣為12個公社。

3月,南安縣石井公社的蓮河、霞浯兩個大隊劃歸同安新店公社。

1980年11月復原同安縣革命委員會,恢復同安縣人民政府。

1981年01月,衛東公社改名城關鎮,轄東溪、西溪、西安、三秀、後爐、雙溪、溪邊7個居委會。

是年,同安有11個公社204個大隊。

1981年01月衛東公社改名為城關鎮。

1984年04月恢復馬巷鎮建製(縣轄,為公社一級),下轄友民、三鄉、後亭、五美4個居委會和五星村委會。

1984年06月至1984年10月同安縣相繼將城關鎮更名為大同鎮;馬巷公社更名為後濱鄉;新民公社更名為祥橋鄉;策槽公社更名為西柯鄉;巷東公社更名為內厝鄉;果園公社更名為五顯鄉。

蓮花、汀溪、新圩、新店、洪塘、大嶝等6個公社,也全部更名為鄉。

1986年03月將原洪塘鄉管轄的頂溪頭、碧岳兩個村,祥橋鄉管轄的過溪、田洋、古庄、東山、朝元、祥橋6個村,劃歸大同鎮管理。

1987年經省政府批準,復原後濱鄉建製,與原馬巷鎮合並為馬巷鎮。

1988年12月,復原新圩鄉建製,建立新圩鎮,實行鎮管村的體製。

1991年10月29日經福建省政府民政廳批準,復原大嶝、蓮花、西柯、汀溪、內厝、祥橋、洪塘、五顯8個鄉的建製,分別設立鎮建製。

全縣設12個鎮、18個居委會、208個村委會。

1992年03月將祥橋鎮更名為新民鎮。

鎮政府駐地由原祥橋村遷到烏塗村,其行政區域不變。

同安縣1995年12月全縣共轄12個鎮、7個農林場、213個村民委員會、18個居民委員會。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同安縣作為廈門經濟特區惟一的轄縣,其行政建製變更的條件日趨成熟。

1995年05月31日同安縣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關于同安縣撤縣設區的決議,要求縣政府將《撤縣設區的報告》盡快上報審批,並做好撤縣設區的前期準備工作。

1995年06月13日縣政府向市政府上報關于復原同安縣設立同安區的請示。

1995年08月25日市政府向省政府上報。

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縣設區,同安縣更名為同安區。

行政區劃宋朝時,同安縣下有三鄉、三十裏,後整合為三鄉、十一裏,元朝依此改為四十四都,明朝則增置"在坊裏"而都不變,直到清乾隆四年(1775年)析置馬巷廳為止,同安縣的都裏基本上皆沿此置。

鄉轄裏現今行政區永豐鄉長興裏從順裏感化裏歸德裏中華人民共和國廈門市同安區五顯鎮、汀溪鎮、新民鎮、蓮花鎮、西柯鎮翔安區新圩鎮的後埔、古宅、金柄等村明盛鄉仁德裏安仁裏積善裏1、中華人民共和國廈門市集美區、海滄區2、中華人民共和國漳州市龍海市的角美、白礁等村綏德鄉同禾裏民安裏翔風裏嘉禾裏1、中華人民共和國廈門市同安區洪塘鎮翔安區內厝鎮、馬巷鎮、新店鎮、新圩鎮的新圩、詩坂以南各村廈門島、大嶝島、小嶝島2、中華民國金門縣1997年05月01日以前的行政區。

名稱直轄大同鎮轄9個區(西溪社區、陸豐社區、同新社區、西安社區、三秀社區、後爐社區、溪邊社區、城西社區、朝元社區、)轄9個村(鳳山村、西池村、碧岳村、東山村、祥橋村、田洋村、過溪村、古庄村、頂溪頭村)馬巷鎮轄34個行政村(五美村、友民村、三鄉村、後亭村、五星村、桐梓村、後濱村、瓊頭村、陳新村、窗東村、蔡浦村、山亭村、亭洋村、鄭坂村、後蓮村、曾林村、後許村、黎安村、內垵村、垵邊村、洪溪村、同美村、西爐村、趙厝村、西坂村、航陽村、井頭村、城場村、沈井村、前庵村、內官村、何厝村、市頭村、朱坑村)蓮花鎮轄19個行政村(蓮花村、後埔村村、蔗內村、內田村、上陵村、軍營村、淡溪村、白交祠村、西坑村、羅溪村、尾林村、水洋村、小坪村、澳溪村、雲埔村、雲洋村、窯市村、溪東村、美埔村)新民鎮轄22個行政村(杜橋村、西洪塘村、西湖村、鳳崗村、溪聲村、四口圳村、後宅村、禾山村、梧侶村、烏塗村、西塘村、湖安村、洋厝埔村、西山村、蔡宅村、湖柑村、柑嶺村、溪林村、後坂村、南山村、新塘村、土樓村)洪塘鎮轄19個行政村(康潯村、東宅村、下溪頭村、石潯村、龍東村、龍西村、洪塘村、三忠村、蘇店村、新霞村、郭山村、龍泉村、新厝村、新學村、蘇厝村、大鄉村、下墩村、塘邊村、埔後村)西柯鎮轄15個行政村(陽翟村、卿樸村、瑤頭村、丙洲村、潘塗村、洪塘頭村、後田村、西柯村、呂厝村、浦頭村、下山頭村、埭頭村、官潯村、西浦村、美星村)汀溪鎮轄13個行政村(隘頭村、路下村、褒美村、古坑村、西源村、荏畲村、頂村村、堤內村、半嶺村、前格村、五峰村、汪前村、造水村)五顯鎮轄15個行政村(垵爐村、下峰村、布塘村、店仔村、溪西村、竹山村、後壟村、軍村村、後塘村、上厝村、明溪村、宋宅村、四林村、西洋村、三秀山村)大嶝鎮田墘社區、山頭社區、蟳窟社區、嶝崎社區、雙滬社區、陽塘社區、北門社區、東埕社區、小嶝社區、大嶝鹽場、航運公司新圩鎮新圩社區、東寮社區、古宅村、後埔村、金柄村、鳳路村、村尾村、烏山村、雲頭村、面前埔村、上宅村、詩坂村、桂林村、庄垵村、後亭村、馬塘村新店鎮新興社區、新店社區、蓮河社區、霞浯社區、霄壟社區、珩厝社區、茂林社區、大宅社區、呂塘社區、溪尾社區、祥吳社區、湖頭社區、東坑社區、洪前社區、洪厝社區、爐前社區、下後濱社區、劉五店社區、浦園社區、西濱社區、澳頭社區、歐厝社區、彭厝社區、前浯社區、後村社區、蔡厝社區、陳塘社區、東園社區、沙美社區、下許社區、垵山社區、界社區、鍾宅社區、浦邊社區、鼓鑼社區內厝鎮上塘社區、前垵村、後垵村、黃厝村、許厝村、蓮塘村、蓮前村、霞美村、趙崗村、曾厝村、官路村、美山村、新垵村、鋤山村、瓊坑村、鴻山村、後田村鳳南農場鳳南農場區白沙侖農場白沙侖農場區竹壩華僑農場竹壩華僑農場區大帽山農場大帽山農場區經濟概述1991年,同安縣劃出12.5平方公裏的土地,按照"三通一平"(即路通、水通、電通、土地平整)的國際標準,開闢城東、城南兩個省級經濟開發區。

以"三來一補"為突破口,以城東、城南開發區為"龍頭",積極引進外資企業。

城南工業區位于漳溢公路南側,西柯鄉燒灰村西南,總用地面積77公頃。

工業區引進項目為輕工、食品、紡織、電子等無污染的來料加工型項目。

至1994年,已投資6800萬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外資項目32個,其中15個開工;城東工業區在同安銀城碑酒廠以東,環城北路北側,總用地面積88.67公頃,以引進中小型食品、輕工、機械加工為主和少量大型的上述項目。

至1994年,基礎投資5000萬元,引進外資項目16個,其中11個已開工。

同安縣歷史文化同安縣地處閩南金三角中心地帶,閩國時期正式設縣,歷史文化積淀豐厚。

這裏的農民畫發展較早,普及面廣,長期吸收戲曲,舞蹈、音樂的精華,建立了一支以農民為主體,兼有年畫、風俗畫、牆畫、綉花、剪紙、雕刻等多畫種的業餘美術隊伍。

這幾年又不斷吸收當代國畫和西洋畫的技巧,使當地農民畫從題材內容到表現形式,都從量多面廣向高質量、高技巧發展,多次參加省級以上各種展覽活動,獲獎率較高,其中《香蕉家禽》、《農村經濟搞活了》、《同安車鼓》、《龍舟競渡》等4幅入選1983年全國農民畫展並獲獎。

《同安車鼓》被選送出國巡展。

1987年作品《春》入選參加中國首屆藝術節展出並收藏。

1988年有14幅作品入選省農民書畫大賽展,4幅獲優秀獎。

1989年《春》、《採茶舞》、《錦上添花》、《春播忙》收入《中國現代民間繪畫選萃》一書。

1988年,同安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

"同安縣風景名勝同安山川毓秀,擁有不少名勝古跡。

坐落在縣城以東的梵山寺、梅山寺,宋代理學家朱熹曾在那裏留下不少碑文石刻。

縣境內還有宋、明、清各代文物墨跡,如宋代的婆羅門塔和古窯址,明代的石塔,清代的甘露寺和績光銅柱牌坊等等同安縣著名人物人才輩出同安歷史悠久,人才輩出,科技巨匠蘇頌、民間醫聖吳、理學名宦林希元、一代直臣洪朝選、民族英雄陳化成、語言大師盧戇章、曠世奇才辜鴻銘、華僑旗幟陳嘉庚、婦產科專家林巧稚、化學家蔡啓瑞、桌球世界冠軍郭躍華、原交通部部長彭德清等尤為突出,素有"海濱鄒魯之地、聲名文物之邦"的美譽。

同安縣著名僑鄉同安是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與金門、台灣有著緊密的血緣、地緣、史緣、神緣聯系。

特產小吃炸棗炸棗:廈門同安著名的古老小吃,為同安五寶(馬蹄酥、封肉、炸棗、炸五香、碗仔粿)之一。

特色小吃作法:原料分為皮、餡。

皮一般為上好地瓜,米磨(碾)成粉,餡一般為花生、豌豆、芝麻餡,也可用蔬菜。

把餡包在皮裏,放在沸騰的油鍋炸,口感甚佳。

炸五香五香條:"五香"是廈門同安傳統小吃。

長期以來,每逢過年過節、婚壽喜慶,家家戶戶辦喜事必備的五香配酒是最美味的佳餚之一,所以拿來招待親朋好友是最好不過,這已成了廈門同安的傳統風俗之一。

"色澤赤褐色,鮮香酥脆,餡潤滑甜美,熱食味道尤佳,佐酒甚宜。

同安縣五香條作法:豆腐皮【豆膜】、豬瘦肉、淀粉、洋蔥、精鹽、味素、砂糖、五香粉、幹扁魚、馬蹄、花生油。

馬蹄酥馬蹄酥:廈門同安傳統特產,盛行于同安。

用面粉製皮加香油作為進香的供品,所以俗稱香餅。

作法:用精面粉、白糖、精生油、麥芽糖、花生仁和白芝麻,分皮、酥、餡三道製作工序。

封肉封肉:廈門同安傳統小吃。

作法:將豬肉(前腿肉)切成方塊,約二斤左右,用方形紗布包扎,放在幹凈的鐵鍋,倒上熟豬油,加熱,把整塊豬肉放到鍋內熱炒,加上醬油、白糖、味素、米酒、八角香料等,再配上香菇、板傈、蝦仁、壕幹等佐料,放在鍋裏燜上兩個半小時即可。

同安縣碗仔粿碗仔粿:廈門同安傳統小吃。

作法:主要原料是硬米,把經水泡過的大米放在石磨磨成漿,配上肉泥、油蔥等佐料,經過蒸炊便可。

番薯粉粿番薯粉粿:廈門同安傳統小吃,盛行于同安新店鎮一帶。

同安縣作法:用大米熬粥,拌上地瓜粉,放在石臼舂爛,使大米和地瓜粉揉合一起,然後加水,稠稀中,再放到鐵鍋裏煎成一張一張的薄餅皮,切成兩釐米寬的粉條,涼在"敢壺"裏。

煮的時候,下足豬油,加上海蠣、海蟶、小蝦等海味,面上撒些蔥花或芹菜。

進士芋進士芋:同安汀溪褒美的檳榔芋,久負盛名。

有"褒美進士芋"的美稱。

甘蔗甘蔗:同安大同鎮田洋村的甘蔗,久負盛名。

由于田洋村土壤、氣候等原因,種出來的甘蔗甜份多,味道足。

文昌魚文昌魚:廈門同安區特產。

這種魚沒有頭,也無鰭無鱗無脊根,甚至連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官都沒有,心髒是一個能跳動的腹血管,血無色,全身半透明,除口和咽喉外,就是一條直腸和肛門,構造較簡單。

魚皮花生魚皮花生:廈門同安素有盛譽特產之一,因表皮裹有魚肉而故名。

作法:採用花生仁、糕粉、白砂糖和精白面粉混合烘製而成。

具有香鬱酥糖、鹹中帶甜的獨特風格。

燒肉粽燒肉粽:廈門同安傳統小吃。

作法:以上等q、香菇、蝦仁、傈子、豬肉(或雞肉)為主,精工烹製。

味道香甜、油潤不膩,色澤經黃閃亮,再配上沙茶醬、蒜絨、辣醬、蕪菜等調料,更加美味可口。

桔紅糕桔紅糕:同安傳統食品。

面板光滑如玉,潤澤細膩。

入口松軟耐嚼,清香爽口。

產品暢銷各地,馳名海內外。

龍眼龍眼:同安一大特產。

現有多個品味,具有粒大、皮薄、汁多、味美等特點。

龍眼曾為上奉帝王的貢品。

黃金桂黃金桂:廈門同安名茶,又名黃,是烏龍茶中的珍貴品種,曾獲全國優質名茶之冠。

黃金桂具有萌芽早,採製早,上市早,外形細、勾黃,肉質香、醇、鮮的特點,使其成為烏龍茶中的珍品。

米酒米酒:廈門同安傳統名酒,產于竹壩酒廠。

選用清純甘甜的石壠泉水和優質上乘的糧食、酒曲釀造的,工藝原始淳樸,釀出米酒、沉缸老酒、桂圓大補酒三個系列10多種酒。

其中竹壩38度米酒曾被拿到法國波爾多試驗室去檢測,發現米酒各項指標均屬上乘。

印尼風味小吃印尼風味小吃:廈門同安竹壩華僑農場最具特色的東南亞美食。

最常見的有黃飯、咖喱雞、海蠣片、什菜湯、印尼肉串、印尼春卷、美果魚絲、加多加多、土豆肉丸、豆腐肉丸、酸甜牛百、椰城牛肉、萬隆冬粉、巴東牛肉、苦瓜肉丸、海南白斬雞、索托牛肉湯等。

每一款均帶有濃烈的東南亞蕉風椰海風情,熱辣辣地挑逗客人的味蕾。

百味果酒百味果酒:產于廈門同安竹壩百味果酒庄。

該酒庄聘請著名釀酒專家熱拉爾?高林先生擔任總技師,同時引進全套發醇設備和醋化設備。

生產出高品質的果酒、果醋系列產品。

其中部分產品經過法國有關部門檢測,完全達到法國同類產品標準,並獲註冊登記。

竹壩百味果酒把高品味的法國飲食文化奉獻給遊人。

壕壕:壕的書名叫牡蠣。

它的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幹肉中含有45-75%的蛋白質,7-11%的脂肪,19-38%的糖和多種維生素,被譽為"海中牛奶",同安壕的產地主要有大嶝鎮的陽塘、小嶝、新店的歐厝、馬巷的瓊頭、西柯的後田、丙州等地。

壕仔煎壕仔煎:廈門同安最具家鄉風味的小吃。

原料主要用韭菜、海蠣、拌點地瓜粉、油放到鍋裏煎即可。

著名人物同安幅員廣袤,地靈人傑。

唐代定居現地廈門禾山"南陳北薛"的陳黯、薛令之,開同安"海濱鄒魯"之先河;北宋同安白礁神醫吳夲又醫濟人成為今天閩台兩地共同信仰的英靈;蘇頌以成功研製"水運儀象台"攀登十一世紀中外科技高峰;南宋朱熹首任同安,興賢育才,留芳千古。

由明至清,銀同寶地,更是英賢競立,人才輩出。

"理學名宦""林希元""二疑"體用,為朱子之真傳嫡派;"雙冠南宮"的許鍾鬥被泉州府地稱為"天下第一敖(能幹),許獬進士頭(即會元)";洪朝選居官清廉,剛介直聲;陳永華渡台先賢,創功立業;陳化成捐軀為國,彪炳史冊。

相關詞條胡友義林爾嘉金門島梵天寺廈門李顯龍何晶李瑋玲梁漱溟檳城金門炮戰李顯揚其它詞條CSO-NSTimage不屈的兒媳們交換器典心盧彥勛吳文瑄大眾銀行宅配提漿月餅檸檬酵素桑黃活檢豬哥亮精液美國之音廣播電台美國恐怖故事第一季老大靠邊閃谷丙轉氨酶逍遙派同安縣@華人百科同安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