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集群滅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造成生物集群滅絕的可能原因很多,如星體撞擊地球、火山活動、氣候變冷或變暖、海進或海退(海平面上升或下降)和缺氧等都曾有學者提出,但目前仍未有完全的定論。
生物集群滅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K-T
Tr-J
P-T
LateD
O-S
單位:百萬年
本圖僅呈現地質年代各期的海洋生物滅絕比例,包含規模最大的五次滅絕事件。
藍色部份代表大致的滅絕屬比例,以該時期與下一時期的化石紀錄比較計算。
古生物古生物學
化石化石 ·遺蹟化石 ·微體化石 ·指標化石 ·化石遺址列表 ·特異保存化石層 ·過渡化石列表 ·人類進化化石列表
自然史生物地理學 ·生物集群滅絕 ·地質年代學 ·地質年代 ·地質記錄 ·生命進化史 ·生命起源 ·生命演化歷程 ·過渡化石
器官與演化鳥類飛行 ·細胞 ·多細胞生物 ·眼睛 ·鞭毛 ·毛髮 ·哺乳動物聽小骨進化 ·鑲嵌進化 ·神經系統 ·有性生殖的演化
不同類群的演化鳥類 ·蝴蝶 ·頭足類 ·鯨目動物 ·恐龍 ·魚類 ·真菌 ·人類演化 ·昆蟲 ·哺乳動物 ·軟體動物 ·植物 ·爬行動物 ·海牛 ·蜘蛛 ·四足類
進化進化論導論 ·共同起源 ·系統發生樹 ·支序分類學 ·生物分類學
古生物史古生物史 ·古生物學年表
古生物學分支生物地層學 ·化石足跡學 ·無脊椎古生物學 ·微體古生物學 ·分子古生物學 ·木化石 ·古生物學 ·古植物學 ·古生態學 ·古遺傳學 ·古湖泊學 ·古土壤學 ·古風暴學 ·古動物學 ·孢粉學 ·硬化年代學 ·埋藏學 ·古脊椎動物學}
Portal:生物學Category:古生物學閱論編
生物集群滅絕是指在一個相對短暫的地質時段中,在一個以上並且較大的地理區域範圍內,生物數量和種類急劇下降的事件。
這個概念主要是指宏觀生物,因為微生物的多樣性和數量很難推測和測定。
據科學家推測,自地球誕生以來,曾經出現過的生物已滅絕了超過98%。
[1]每次滅絕事件所滅絕生物的比率都有較大的差別。
生物集群滅絕要滿足四個條件:
量值:達到具有實質意義的絕滅量值。
廣度:具有全球範圍內的廣度。
幅度:涉及廣泛的不同分類單元。
時續:限於相對短暫的地質時隔。
造成生物集群滅絕的可能原因很多,如星體撞擊地球、火山活動、氣候變冷或變暖、海進或海退(海平面上升或下降)和缺氧等都曾有學者提出,但目前仍未有完全的定論。
每次的大滅絕事件都能在相對短時期內造成80%-90%以上的物種滅絕。
但是,少數生命力或逃逸能力強的物種能夠忍受災變造成的極端惡劣的環境,或逃離災區至異地避難而留存下來。
同時,災變引起的環境變化也給新物種的誕生創造了條件和機遇。
大滅絕期間倖存的和新生的物種在滅絕事件後開始復甦和發展,並進而開創生物演化的新篇章,因此每次全球性的滅絕事件後,都伴隨著生物的復甦和發展。
科學家推測在太古宙與元古宙應該也有大滅絕事件,但那時以菌藻為主,缺乏化石記錄。
在顯生宙,根據化石記錄,地球上曾發生過至少20次明顯的生物滅絕事件,其中有5次大規模的集群滅絕事件,即奧陶紀末期、泥盆紀末期、二疊紀末期、三疊紀末期和白堊紀末期的生物大規模絕滅。
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因恐龍的滅絕而受到廣泛關注,不過二疊紀生物絕滅事件卻是規模最大、涉及生物類群最多、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
目次
1五次大滅絕事件
2全新世滅絕事件
3其它滅絕事件
4在演化上的重要性
5週期性
6流行文化
7參考文獻
8參見
五次大滅絕事件[編輯]
下列是五大生物集群滅絕事件,最早由大衛·勞普和傑克·塞科斯基1982年發佈的論文所認定。
[2][3]
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發生在奧陶紀晚期或奧陶紀與志留紀過渡時期,4.45億年前至4.43億年前,約27%的科與57%的屬滅種。
[4]從滅種的生物分類的屬的數量,被評為五次大滅絕事件的第二位。
直接原因是一顆極超新星釋出的伽馬射線暴摧毀了地球一半的臭氧層,使得太陽釋出的紫外線襲擊地球,導致地面及近海面的大量生物死亡,從而破壞食物鏈。
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3.75億年前至3.60億年前,接近泥盆紀-石炭紀過渡時期。
這次主要是海洋生物的滅絕,陸地生物受影響不顯著。
約19%的科、50%的屬滅絕。
[4]這次大滅絕事件持續了近2000萬年,期間有多次滅絕高峰期。
造礁生物消失,竹節石類、腕足動物的3個目、四射珊瑚(英語:Rugosa)10多個科滅亡,稱凱勒瓦瑟爾事件,也稱弗朗斯-法門事件。
由於滅絕事件持續時間很長,其根源很難辨識。
可能的生物學原因是在此前的泥盆紀陸生植物大量繁育,導致地球大氣中氧含量的增加、二氧化碳的大幅減少,地球進入卡魯冰河時期(英語:KarooIceAge)所致。
陸生植物進化出發達的根系深入地表土之下數米,加速了陸地岩石土壤的風化,大量鐵等元素釋放進入地表水,造成了水系的富營養化大爆發,導致了海底缺氧事件。
海洋表層繁盛的有機物的沉降,使得全球碳循環中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大量進入海底沉積層,也加強了地球冷化。
泥盆紀也是陸地上生成大煤田的時期,這也加劇了二氧化碳固化入岩石圈。
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發生在2.5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過渡時期。
這是已知的地質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
許多動物門類整個目或亞目在此次滅絕事件中全部滅亡。
曾普遍分布的舌羊齒植物群幾乎全部絕滅。
早古生代繁盛的三葉蟲全部消失。
䗴類原有40多個屬,該世結束時完全消失。
菊石有10個科絕滅;腕足類之前有140個屬,在該事件後所剩無幾。
總共約57%的科、83%的屬[4](53%的海洋生物的科、84%的海洋生物的屬、大約96%的海洋生物的種),估計有70%的陸地生物包括昆蟲的物種滅絕了。
[5]對於植物的影響較不明確,但新植物類群在此次滅絕後開始占優勢。
[6]全世界幾乎沒有三疊紀早期形成的煤田。
這次大滅絕事件的可能成因包括西伯利亞大規模玄武岩噴發造成的附近淺海區可燃冰融化大量釋放溫室氣體甲烷,盤古大陸形成後改變了地球環流與洋流系統等等。
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2.0億年前的三疊紀-侏羅紀過渡時期。
約23%的科與48%的屬(20%的海生生物科別與55%的海生生物屬別)共70-75%的生物滅絕。
[4],包括當時大多數非恐龍的主龍類、大多數的獸孔目以及幾乎所有大型兩棲類,其原因尚無定論。
這次大滅絕事件使得恐龍失去了許多陸地上的競爭者,而非恐龍的主龍類與雙孔亞綱則繼續主宰海洋。
離片椎目的大部分物種雖然都滅絕了,但有一支(酷拉龍)一直在澳洲存活到白堊紀後才滅絕。
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縮寫為K-T滅絕或K-T事件),俗稱「恐龍大滅絕」:6千6百萬年前[7],約17%的科、50%的屬[4]滅絕。
雖然其滅絕程度在地球的五次大滅絕中只能排到第四,但由於完全毀滅了非鳥恐龍而異常令人所熟知。
其成因一般認為是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隕石撞擊。
(參見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全新世滅絕事件[編輯]
主條目:全新世滅絕事件和第四紀滅絕事件
全新世滅絕事件,是於現今的全新世所發生廣泛及持續的滅絕或生物集群滅絕事件。
涉及的滅絕集群包括了植物及動物的科,如哺乳動物、鳥類、兩棲類、爬行動物及節肢動物,大部份滅絕都是在雨林內發生。
於1500年至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就列出了784個已滅絕物種[8]。
不過,有很多實際滅絕的物種都沒有紀錄,一些科學家估計於20世紀,就已有200萬個物種實際滅絕。
根據物種面積曲線估計,每年就有達14萬個物種滅絕[9]。
現今物種滅絕的速度估計是地球演化年代平均滅絕速度的100倍[10]。
巨型動物群的滅絕一直持續至21世紀。
現代的滅絕事件基本上是人類直接造成的影響。
廣義來說,全新世滅絕事件亦可包括發生在更新世-全新世之間的第四紀滅絕事件(或稱冰河時期滅絕事件)。
自一萬年前,人類發展及散佈開始後造成巨型動物群消失。
是次滅絕事件並非源自氣候的轉變或人類人口過多。
不過全新世滅絕事件則延伸至現今的21世紀。
IPBES在2019年進行的全球生物多樣性評估認為,目前估計有800萬物種中有100萬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11][12][13][14]。
其它滅絕事件[編輯]
上述五大滅絕事件以及全新世滅絕事件之外,還有以下規模稍小的滅絕事件[15]:
地質時期
地質時期起始時間
生物滅絕事件
滅絕發生時間
原因
更新世
258.8萬年前
第四紀滅絕事件
64萬、7.4萬,以及1.3萬年前
新仙女木事件?(1.3萬年前)印尼蘇門答臘島的托巴火山爆發?(7.4萬年前)黃石火山爆發(英語:LavaCreekTuff)?(64萬年前)[16]人類過度捕殺?氣候改變?
上新世
530萬年前
上新世-更新世滅絕事件(英語:Pliocene#Supernovae)
260萬年前
天蠍-半人馬星協(OB星協)超新星爆發[17]
中新世
2300萬年前
中新世滅絕事件
1450萬年前
氣候變遷、板塊漂移、東非裂谷抬升與隕石撞擊事件等[18]
始新世-漸新世大置換事件
3390萬年前
火山爆發?切薩皮克灣和波皮蓋隕石坑小行星影響?
古近紀
6600萬年前
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
5550萬年前
白堊紀
森諾曼期-土侖期滅絕事件
9400萬、9300萬,以及9150萬年前
海洋含氧量降低?加勒比大火成岩省(英語:Caribbeanlargeigneousprovince)火山爆發?
1.45億年前
阿普第階滅絕事件
1.17億年前
印度西孟加拉邦的拉傑默哈爾火山爆發?
侏羅紀末期滅絕事件(英語:Jurassic)
1.455億年前
大塔穆火山爆發?南非摩洛袞隕石坑?
侏羅紀
2.013億年前
托阿爾階滅絕事件
1.83億年前
卡魯-費拉(英語:Karoo-Ferrar)火山爆發?
三疊紀
2.519億年前
卡尼期洪積事件
2.34億年前
蘭格利亞溢流玄武岩(英語:Floodbasalt)事件?
二疊紀
2.989億年前
瓜德魯普世末期滅絕事件(英語:Capitanianmassextinctioneven)
2.60億年前
峨嵋山暗色岩
石炭紀
3.589億年前
石炭紀雨林崩潰事件
3.06億年前
氣候變化,西澳大利亞兀里隕石坑(英語:Woodleighcrater)?
罕根堡事件
泥盆紀
凱爾瓦塞事件(英語:Kellwasserevent)
勞階滅絕事件
4.24億年前
穆德滅絕事件(英語:Muldeevent)
4.27億年前
全球海平面下降?
志留紀
4.434億年前
艾爾維肯滅絕事件(英語:Irevikenevent)
4.33億年前
深海缺氧?
寒武紀-奧陶紀滅絕事件
4.85億年前
冰川期?海洋含氧量降低?
寒武紀
德雷斯巴奇階滅絕事件(英語:Dresbachianextinction)
5.02億年前
5.42億年前
寒武紀末期滅絕事件
5.17億年前
埃迪卡拉紀
6.35億年前
埃迪卡拉紀末期滅絕事件
5.42億年前
海洋缺氧?成冰紀出現的雪球地球事件?
在演化上的重要性[編輯]
生物滅絕事件時常加快地球生命的演化,因為滅絕事件時常使原本生態環境中占優勢的生物急劇衰落甚至絕滅,從而為新的生物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新的優勢種往往因此取代舊優勢物種,而不是由於性狀更優。
[19][20]如近年來研究認為,寒武紀大爆發跟埃迪卡拉紀末期滅絕事件有關。
例如,哺乳形類與哺乳動物在恐龍占優勢的中生代時期即已存在,但是無法與恐龍競爭大型脊椎動物的生態區位。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消滅了非鳥類恐龍,使哺乳動物能夠進入大型脊椎動物的生態區位。
恐龍亦是大滅絕的受益者,因為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消滅其最主要的競爭者偽鱷類。
另一種觀點是提升假說(英語:Escalationhypothesis),它預測在有較多物種競爭之生態區位的生物較不易在大滅絕中倖存。
這是因為在大滅絕時的劇烈變化,將使原本一些能夠讓該物種維持一定穩定數量的性狀,在競爭物種數量急遽減少時反而變成負擔,進而加速其滅亡。
再者,許多在大滅絕中倖存的物種並未恢復原先的數量與多樣性,甚至有數量長期下降的趨勢(有時被稱作"越過死亡線的物種(英語:DeadCladesWalking)"[21])。
因此,若以"哪些物種倖存或滅亡"的方式來分析某次大滅絕的話,往往會失於偏頗。
然而,達爾文卻堅持,物種間的競爭,例如對食物或生存空間的競爭,在演化上相較於外在環境的變化來得重要。
他在《物種源始》一書中表示:
「物種是由緩慢起作用的原因產生和消滅的......有機變化的所有原因中最重要的是幾乎不依賴於改變的物理條件,即生物體與生物體的相互關係-一種生物體的改善需要改善或消滅他人。
」[22]
週期性[編輯]
部分學者認為,滅絕事件的發生具有週期性,大約是每2600萬至3000萬年之間[23],或者大約每6200萬年就有一些波動變化。
[24]對於此種週期性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例如太陽可能存在著一顆未知的伴星(涅墨西斯星)[25][26],太陽系在垂直銀河系盤面方向的震盪運行,或者穿越銀河系的旋臂。
[27]
亦有學者認為,海中的滅絕事件並未符合週期性的假設,或者是該生態系逐漸達到了一個特定的臨界點,使大滅絕的發生變得不可避免。
[28]此外,週期性假說當中許多假設的相關性受到質疑。
[29][30]但支持者則宣稱各種紀錄中皆有強烈證據顯示大滅絕的發生具有週期性[31],且非生物性的地質化學資料亦有與其一致的週期性。
[32]
流行文化[編輯]
在電玩遊戲伊蘇VIII-丹娜的隕涕日-中,設定為肇始巨樹引發隕涕日滅絕生物以促進演化,其中的五次隕涕日分別對應五次大滅絕事件。
參考文獻[編輯]
^Fichter,GeorgeS.Endangeredanimals.USA:GoldenBooksPublishingCompany.1995:5.ISBN 1-58238-138-0.
^Raup,D.&Sepkoski,J.Massextinctionsinthemarinefossilrecord.Science.1982,215:1501–1503.PMID 17788674.doi:10.1126/science.215.4539.1501.
^Morell,V.及Lanting,F.,1999年月."TheSixthExtintion,"國家地理雜誌
^4.04.14.24.34.4extinction.Math.ucr.edu.[2008-11-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2).
^LabandeiraCC,SepkoskiJJ.Insectdiversityinthefossilrecord(PDF).Science.1993,261(5119):310–15[2019-01-07].Bibcode:1993Sci...261..310L.PMID 11536548.doi:10.1126/science.11536548.(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3-09-03).
^McElwain,J.C.;Punyasena,S.W.Massextinctioneventsandtheplantfossilrecord.TrendsinEcology&Evolution.2007,22(10):548–57.PMID 17919771.doi:10.1016/j.tree.2007.09.003.
^Macleod,N.;Rawson,P.F.;Forey,P.L.;Banner,F.T.;Boudagher-Fadel,M.K.;Bown,P.R.;Burnett,J.A.;Chambers,P.;Culver,S.;Evans,S.E.;Jeffery,C.;Kaminski,M.A.;Lord,A.R.;Milner,A.C.;Milner,A.R.;Morris,N.;Owen,E.;Rosen,B.R.;Smith,A.B.;Taylor,P.D.;Urquhart,E.;Young,J.R.TheCretaceous-Tertiarybiotictransition.JournaloftheGeologicalSociety.April1997,154(2):265–92.Bibcode:1997JGSoc.154..265M.doi:10.1144/gsjgs.154.2.0265.
^2006versionofIUCNredlist.(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12).
^S.L.Pimm,G.J.Russell,J.L.GittlemanandT.M.Brooks.TheFutureofBiodiversity.Science.1995,269:347–50.
^J.H.LawtonandR.M.May.Extinctionrates.Oxford,UK:OxfordUniversityPress.
^IntergovernmentalScience-PolicyPlatformonBiodiversityEcosystemServices.Summaryforpolicymakersoftheglobalassessmentreportonbiodiversityandecosystemservices.IPBESPlenaryatitsseventhsession.November25,2019.ISBN 978-3-947851-13-3.doi:10.5281/zenodo.3553579. 引文格式1維護:日期與年(link)
^Watts,Jonathan.HumansocietyunderurgentthreatfromlossofEarth'snaturallife.TheGuardian.May6,2019[May10,20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4).
^Plumer,Brad.HumansAreSpeedingExtinctionandAlteringtheNaturalWorldatan'Unprecedented'Pace.TheNewYorkTimes.May6,2019[May10,20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4).
^Staff.MediaRelease:Nature'sDangerousDecline'Unprecedented';SpeciesExtinctionRates'Accelerating'.IntergovernmentalScience-PolicyPlatformonBiodiversityandEcosystemServices.May6,2019[May10,20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4).
^PartiallistfromImage:ExtinctionIntensity.png
^SachinTiwary.ExtinctionintheLateQuaternaryPeriod.academia.edu.[2014-06-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Benitez,Narciso;Maíz-Apellániz,Jesús;Canelles,Matilde.EvidenceforNearbySupernovaExplosions.Phys.Rev.Lett.2002,88(8):081101.Bibcode:2002PhRvL..88h1101B.arXiv:astro-ph/0201018 .doi:10.1103/PhysRevLett.88.081101.
^CenozoicEra:(248mya-present).WGBHEducationalFoundation&ClearBlueSkyProductions,Inc.2001[2015-04-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0)(英語).
^Benton,M.J.6.ReptilesOfTheTriassic.VertebratePalaeontology.Blackwell.2004[2014-06-27].ISBN 0-04-56600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2).
^VanValkenburgh,B.Majorpatternsinthehistoryofcarnivorousmammals.AnnualReviewofEarthandPlanetarySciences.1999,27:463–493.Bibcode:1999AREPS..27..463V.doi:10.1146/annurev.earth.27.1.463.
^Jablonski,D.Survivalwithoutrecoveryaftermassextinctions.PNAS.2002,99(12):8139–8144.Bibcode:2002PNAS...99.8139J.PMC 123034 .PMID 12060760.doi:10.1073/pnas.102163299.
^Hallam,A.,&Wignall,P.B.(2002).MassExtinctionsandTheirAftermath.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Inc.
^D.M.Raup,J.J.Sepkoski.Periodicityofextinctionsinthegeologicpast.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1984-2,81(3):801–805[2019-02-12].ISSN 0027-8424.PMC 344925 .PMID 658368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6).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引文格式1維護:PMC格式(link)
^Differentcyclelengthshavebeenproposed;e.g.byRobertA.Rohde,RichardA.Muller.Cyclesinfossildiversity.Nature.2005-03-10,434(7030):208–210[2019-02-13].ISSN 1476-4687.PMID 15758998.doi:10.1038/nature0333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R.A.Muller.Nemesis.Muller.lbl.gov.[2007-05-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5).
^AdrianL.MelottandRichardK.Bambach.NemesisReconsidered.MonthlyNoticesoftheRoyalAstronomicalSociety.2010-07-02[2010-07-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2).
^Gillman,Michael;Erenler,Hilary.Thegalacticcycleofextinction(PDF).InternationalJournalofAstrobiology.2008,7:17–26[2018-04-02].Bibcode:2008IJAsB...7...17G.ISSN 1475-3006.doi:10.1017/S1473550408004047.(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9-06-01)(英語).
^JohnAlroy.Dynamicsoforiginationandextinctioninthemarinefossilrecord.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2008-08-12,105(Supplement1):11536–11542[2018-04-02].doi:10.1073/pnas.0802597105.
^Bailer-Jones,C.A.L.Theevidenceforandagainstastronomicalimpactsonclimatechangeandmassextinctions:areview.InternationalJournalofAstrobiology.2009-07,8(3):213–219[2018-04-02].Bibcode:2009IJAsB...8..213B.ISSN 1475-3006.arXiv:0905.3919 .doi:10.1017/S147355040999005X.(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5)(英語).
^AndrewC.Overholt,AdrianL.Melott,MartinPohl.TestingtheLinkBetweenTerrestrialClimateChangeandGalacticSpiralArmTransit.TheAstrophysicalJournalLetters.2009,705(2):L101[2018-04-02].ISSN 1538-4357.doi:10.1088/0004-637x/705/2/l101(英語).
^Melott,A.L.;Bambach,R.K.Aubiquitous~62-Myrperiodicfluctuationsuperimposedongeneraltrendsinfossilbiodiversity.I.Documentation.Paleobiology.2011,37:92–112.doi:10.1666/09054.1.
^Melott,A.L.;Bambach,RichardK.;Petersen,KenniD.;McArthur,JohnM.;等.A~60Myrperiodicityiscommontomarine-87Sr/86Sr,fossilbiodiversity,andlarge-scalesedimentation:whatdoestheperiodicityreflect?.JournalofGeology.2012,120(2):217–226.Bibcode:2012JG....120..217M.arXiv:1206.1804 .doi:10.1086/663877. 引文格式1維護:顯式使用等標籤(link)
參見[編輯]
生物主題
生態主題
地球科學主題
災害主題
歷史主題
滅絕
寒武紀-奧陶紀滅絕事件
托阿爾階滅絕事件
阿普第階滅絕事件
全新世滅絕事件
埃迪卡拉紀末期滅絕事件
顯生宙的生物集群滅絕事件閱論編
其它滅絕事件↓A1↓A6↓B2↓B3↓B4↓C3↓A7↓A2↓C5、C6↓A3↓A4(英語:Irevikenevent)↓A5(英語:Muldeevent)↓A8(英語:Capitanianmassextinctioneven)↓B1↓C1↓C2↓C4(英語:Pliocene#Supernovae)↓一↓二↓三↓四↓五 五大滅絕事件埃迪卡拉紀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古近紀新近紀第四紀新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600│−550│−500│−450│−400│−350│−300│−250│−200│−150│−100│−50│0五大滅絕事件
奧陶紀-志留紀一
泥盆紀後期二
二疊紀-三疊紀三
三疊紀-侏羅紀四
白堊紀-第三紀五
其它滅絕事件古生代
埃迪卡拉紀末期A1
波托米階末期A2
寒武紀-奧陶紀A3
艾爾維肯(英語:Irevikenevent)A4
穆德(英語:Muldeevent)A5
勞階A6
石炭紀雨林崩潰A7
瓜德魯普世末期(英語:Capitanianmassextinctioneven)A8
中生代
卡尼期洪積B1
托阿爾階B2
阿普第階B3
森諾曼期-土侖期B4
新生代
PETMC1
漸新世C2
中新世C3
上新世(英語:Pliocene#Supernovae)C4
第四紀C5、全新世C6
閱論編世界末日
地球的未來
膨脹宇宙的未來
宇宙的終極命運
技術
末日之鐘
化學戰
網絡攻擊
網絡戰
網絡恐怖主義(英語:Cyberterrorism)
網絡末日戰(英語:Cybergeddon)
天基動能武器
相互保證毀滅
死亡之手
末日裝置(英語:Doomsdaydevice)
反物質武器
核戰爭
高能粒子對撞實驗的安全性
微型黑洞
奇異夸克團
綜合智慧(英語:Syntheticintelligence)/人工智慧
通用人工智慧帶來的危機(英語:Existentialriskfromartificialgeneralintelligence)
人工智慧叛變
技術奇異點
超人類主義
灰色粘質
千年蟲
2038年問題
10000年問題
社會學
末日論證
對末日自我指示假設的反駁(英語:Self-IndicationAssumptionDoomsdayargumentrebuttal)
對末日自我預言假設的反駁(英語:Self-referencingdoomsdayargumentrebuttal)
經濟崩潰(英語:Economiccollapse)
馬爾薩斯災難
新世界秩序
核浩劫
核冬天
核饑荒(英語:nuclearfamine)
鈷彈
社會崩潰(英語:Societalcollapse)
崩潰學(英語:Collapsology)
第三次世界大戰
生物學大滅絕
滅絕事件
全新世滅絕事件
人類滅絕
遺傳侵蝕(英語:Geneticerosion)
基因污染
其他
生物多樣性缺失(英語:Biodiversityloss)
兩棲動物數目減少(英語:Declineinamphibianpopulations)
昆蟲數目減少(英語:Declineininsectpopulations)
生物技術的風險(英語:Biotechnologyrisk)
生物武器
細菌戰
生物恐怖主義
蜂群崩壞症候群
驅除原蟲(英語:Defaunation)
劣生學
星際污染
瘟疫
傳粉者下降(英語:Pollinatordecline)
過度捕魚
天文學
大擠壓
大撕裂
日冕大量拋射
偽真空
地球變化(英語:EarthChanges)
伽瑪射線暴
熱寂
撞擊事件
小行星撞擊迴避(英語:Asteroidimpactavoidance)
小行星撞擊預測(英語:Asteroidimpactprediction)
潛在威脅天體
近地天體
撞擊冬天
近地超新星
耀斑
恆星碰撞
生態學氣候變遷
缺氧事件
生物多樣性缺失(英語:Biodiversityloss)
群體性滅亡事件(英語:Massmortalityevent)
層疊效應(英語:Cascadeeffect(ecology))
兩極偏移造成的災難性後果(英語:Cataclysmicpoleshifthypothesis)
氣候天啟(英語:Climateapocalypse)
森林砍伐
沙漠化
全球暖化造成的滅絕問題(英語:Extinctionriskfromglobalwarming)
氣候系統的臨界點(英語:Tippingpointsintheclimatesystem)
洪流玄武岩
全球黯化
全球地表風速靜止(英語:Globalterrestrialstilling)
全球暖化
超級颶風(英語:Hypercane)
大冰期
生態滅絕(英語:Ecocide)
生態崩潰(英語:Ecologicalcollapse)
環境退化
棲息地破壞
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英語:Humanimpactontheenvironment)
氣候問題對珊瑚礁的影響(英語:Environmentalissueswithcoralreefs)
人類活動對水生動物的影響(英語:Humanimpactonmarinelife)
水土流失
土地損耗(英語:Landconsumption)
陸地表面對氣候的影響(英語:Landsurfaceeffectsonclimate)
海洋酸化
臭氧層空洞
資源枯竭
海平面上升
超級火山
火山冬天
凡爾納噴發(英語:Verneshot)
水污染
水資源匱乏
地球超載日
過度開發
人口過剩(英語:Overpopulation)
人口過多
宗教及神秘學末世論
佛教末世論(英語:Buddhisteschatology)
彌勒菩薩
三期法運
印度教末世論(英語:Hindueschatology)
迦樂季
爭鬥時
最後的審判
耶穌再臨
以諾書
但以理書
令人憎惡的荒涼(英語:AbominationofDesolation)
七十個七
彌賽亞
基督教末世論
時代論
未來論(英語:Futurism(Christianity))
歷史論(英語:Historicism(Christianity))
啟示錄的歷史論解釋(英語:HistoricistinterpretationsoftheBookofRevelation)
理想主義(英語:Idealism(Christianeschatology))
末世預言實現論
以斯拉續篇下卷
帖撒羅尼迦後書
有罪之人(英語:Manofsin)
攔阻者(英語:Katechon)
敵基督
啟示錄
啟示事件(英語:EventsofRevelation)
啟示錄中的四騎士
火湖(英語:Lakeoffire)
獸名數目
七碗(英語:Sevenbowls)
七印
野獸(英語:TheBeast(Revelation))
兩個見證人
天使戰爭
巴比倫大淫婦
大變節(英語:GreatApostasy)
新地球(英語:NewEarth(Christianity))
新耶路撒冷
橄欖山講論
大災難
滅亡之子(英語:SonofPerdition)
分羊的比喻
伊斯蘭教末世論
阿爾·坎姆(英語:al-QāʾimĀlMuḥammad)
地球之獸(英語:BeastoftheEarth)
左勒蓋爾奈英
旦扎里
伊斯拉斐爾(英語:Israfil)
馬赫迪
蘇富揚尼(英語:Sufyani)
猶太教末世論
彌賽亞(英語:MessiahinJudaism)
第三聖殿
北歐神話末世論
祆教末世論(英語:Frashokereti)
祆教救世主(英語:Saoshyant)
種民
元會運世
其他
2011年時間終結預言(英語:2011endtimesprediction)
2012年現象
啟示文學(英語:Apocalypticliterature)
聖經啟示文學
哈米吉多頓
血月預言(英語:Bloodmoonprophecy)
地球變化(英語:EarthChanges)
時間終結
歌革和瑪各
末日預言列表
彌賽亞信仰(英語:Messianism)
彌賽亞時代(英語:MessianicAge)
現代千禧年主義
舊千禧年主義(英語:Millennialism)
千禧年前論
無千禧年論
千禧年後論
涅墨西斯星
尼比魯碰撞
被提
災難前被提(英語:Prewrath)
災難後被提(英語:Post-tribulationrapture)
死人復活(英語:Resurrectionofthedead)
啟示錄中的12標記預言(英語:Revelation12signprophecy)
來世
小說及幻想
外星人入侵
末日幻想
末日小說列表(英語:Listofapocalypticandpost-apocalypticfiction)
末日片列表(英語:Listofapocalypticfilms)
Cli-FI
災難片
災難片列表(英語:Listofdisasterfilms)
虛構的末日裝置列表(英語:Listoffictionaldoomsdaydevices)
喪屍災難(英語:Zombieapocalypse)
喪屍
組織
存在風險研究中心(英語:CentrefortheStudyofExistentialRisk)
未來人文研究所(英語:FutureofHumanityInstitute)
生命未來研究所
分類
啟示論
危害
未來問題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生物集群灭绝&oldid=70856762」
分類:地質學災難滅絕事件隱藏分類:引文格式1維護:日期與年CS1英語來源(en)引文格式1錯誤:日期引文格式1維護:PMC格式引文格式1維護:顯式使用等標籤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AsturianuAzərbaycanca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osanskiCatalà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KreyòlayisyenMagyarBahasaIndonesia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LatinaລາວBahasaMelayu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Polskiپښتو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ščinaСрпски/srpskiSundaSvenskaதமிழ்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West-Vlams粵語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逐漸逝去的生態網絡,物種消失為何與您我有關? - Greenpeace
根據報告估計,如果不迅速採取行動,現在有100萬種物種正面臨全球滅絕的威脅,而 ... 南極頰帶企鵝族群在過去50年間數量銳減,原因與氣候變遷有關。
- 2動物瀕臨絕種的原因@ danny Blog / ho yiu fai - 隨意窩
生境的破壞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令生物瀕臨絕種。 於自然生境中,生態演替和氣候轉變不斷在進行中,但速度是十分緩慢的。物種通常能適應和應付自然的干擾。
- 3第六節物種的滅絕
第四章生物的生活與環境 第六節物種的滅絕. 族群減少原因. 生物的族群(population)與人口一樣可以用總數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增長率、年齡分佈等來形容。
- 4物種滅絕_百度百科
地球正處於另一次物種大消亡中,小行星絕不是此次滅絕的原因。當代的大滅絕是非常完善的物種——智人(現代人的學名)活動的結果。由於生境破壞、環境污染、 ...
- 5物種為何瀕臨滅絕 - OoCities
是的, 台灣本島亦有如此的生物存在, 某些物種從發現到証實已經滅絕的時間, 僅在短短數年之中。 以住物種滅絕大多是自然的因素所造成, 但今日人類的行為毫無疑問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