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要保護野生動物? - PanSci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就像是一個人成長期間摔過了無窮多跤,未來也要摔無窮多跤,為什麼偏要執著於阻止眼下的這一跤呢? 很簡單,地球經受得起生態系統的崩盤,人類可是受不起 ... 21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210專欄為甚麼要保護野生動物?科學松鼠會・2012/02/17・4664字・閱讀時間約9分鐘・SR值538・八年級+追蹤文/Ent個體的意義在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各個領域裡,最直觀、最感人,也最容易引發共鳴的,無疑是「救助個體」。

看到一隻傷癒的紅隼重返藍天,足以讓每一個在場者熱淚盈眶。

但是,很容易被志願者忽略的一點是,救助野生動物個體的價值往往並不在個體本身,而更多地在個體背後的整個種群。

這和救助人類社會中的弱勢個體是不同的。

動物和人的差異很多,按照演化生物學家 道金斯 等人的觀點,最大的差異可能在於動物缺乏文化。

在這裡,文化的定義是「與遺傳無關、但可以模仿和傳承的行為模式」。

人類社會中,文化因素正在逐漸壓倒遺傳生理的因素。

我們對自我的改造能力越來越強,先天遺傳素質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小。

當我們說「每個人都獨一無二」的時候,這種獨特性大部分來源於後天。

而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更是幾乎全部來自文化領域:他的一生中會創造出無數的新思想和新事物,影響身邊的每一個人;而當他死去時,哪怕他的血脈有後代來傳承,那些未曾表達出來的無數思想也會永遠消失。

相比之下,他對人類的遺傳貢獻顯得微不足道。

然而,野生動物個體在環境中的絕大部分行為,都可以回溯到它的基因;個體間的文化傳承即便存在,影響也通常微乎其微 [1] 。

如果兩群狼面對同一場景做出了不同的反應,那是因為它們的遺傳特徵不同,而不是因為它們各自經歷了不同的狼群歷史、有不同的狼群文化。

就算有動物因為和人相處而從人類這裡習得了複雜的行為,當它回歸野外時也幾乎不可能把自己學會的「人類技巧」教給其它動物、改變原有的文化。

一種不適應其所在環境的人類文化可以導致一個文明的毀滅,但動物界中的文化似乎從來沒有這樣巨大的效果。

因此,野生動物的價值更多地承載於它的基因之中,種群本身的延續更為關鍵。

個體的死亡是必然的,但基因通過種群基因庫可以長存下去,維持物種的存在。

 我們保護野生動物個體,更多是一種保護種群的手段,本身並非目的。

 所以黃石公園才會引入狼來控制鹿的數量、來淘汰老弱病殘。

這樣的行為在人類中無法想像,在自然界卻是完全正常合理的;我們經常用人類的眼光去看野生動物,忘記了我們之間的客觀差異。

而假如一個物種本身並未瀕危,那麼刻意保護它們的個體,對整個物種也沒有多少好處。

如果我們出於其他理由、依然希望保護這些個體免於死亡的話,那就不屬於狹義動物保護的範疇了。

【1984–2007】物種的意義如果保護個體是手段,那麼保護物種、保護地球生態是不是就應該成為終極目的呢?但實際上這兩個命題都很可疑。

物種雖然壽命長,但早晚也要消逝,新生代哺乳動物每個物種的平均壽命也不過幾百萬年而已。

地球歷史上至少99.9%的物種都已經絕滅了,絕大部分都和人類沒有關係。

至於「保護地球」,則問題更大。

其實,沒有哪個物種是「不可或缺」的。

有些物種消失後其地位立刻被取代了,有些會波及到其他物種,只有很少數的物種一旦絕滅可能會引發生態系統大範圍的崩盤。

但是,崩盤了也不是世界末日,幾千萬年過後,一切又都會重頭再來。

地球是很脆弱,很容易被打得鼻青臉腫,比如發生在大約2.5億年前的 P/T絕滅事件 殺死了海洋中大約96%的物種;但是地球又很頑強,不管多慘都能恢復回來,P/T之後過了1000萬年,物種多樣性就超過了絕滅之前的水平。

類似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多次。

這有點像一個不倒翁,一推就晃,但怎麼晃都不倒;換成生態學術語,就是「在地質時間尺度上,地球整體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很弱、但恢復力穩定性很強。

」坦率地說,只要太陽系的結構維持不變,我想像不出任何方法能把地球生命打成萬劫不復;就連核彈也不能保證消滅所有無脊椎動物。

那麼我們天天強調要維護生態系統圖的又是什麼呢?就像是一個人成長期間摔過了無窮多跤,未來也要摔無窮多跤,為什麼偏要執著於阻止眼下的這一跤呢?很簡單,地球經受得起生態系統的崩盤,人類可是受不起。

雖然地球作為一個整體每次都恢復了,但每次陪葬的物種數目卻不計其數。

不要說生態系統崩盤了,脆弱的人類經濟體系連海平面上升幾十釐米都招架不住,這讓地球歷史上動輒上百米的海平面變化情何以堪。

由此,似乎可以導出一個結論:我們保護生態,不是像口號裡宣傳的那樣是為了地球,而根本是為了保護我們自己。

地球其實根本不在乎我們怎麼鬧騰,它有的是時間來恢復;可我們等不及。

就算人類沒在災變中直接陪葬,等地球恢復完了人也該沒了。

而如果不考慮「保護我們自己」這個因素的話,保護其它野生動物的動機似乎也變得不充分了。

人類的捕殺直接或間接導致了猛獁的絕滅,這件事情應該責怪人類嗎 [2] ?但如果這是人類的錯,三葉蟲絕滅又是誰的錯呢?我們是不是應該要求硬骨魚考慮一下三葉蟲的感情和生存權 [3] ?恐龍經受不住小行星撞擊而絕滅了,這又應該怪誰呢?恐龍自己還是小行星?一種生物適應不了小行星撞擊,另一種生物適應不了人類出現,二者究竟有什麼本質區別呢?在一個外星智慧看來,也許是這樣的:如果人類把猛獁象殺光了,那是猛獁象缺乏像蟑螂這樣的適應力。

如果人類因為濫殺生物導致自己毀滅,那是人類過於愚蠢、活該倒霉。

如果人類通過保護其它物種使自己得以延續,這就很聰明、很高瞻遠矚;但這不是必然結局,不是理所應當,也談不上道德高尚。

但我是人類,所以我非常、非常、非常希望人類走上最後一條路。

【保護這個世界,保護你自己】保護的意義然而,物種存活與否,以人類的價值確實太難判斷了,畢竟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瞭解還十分淺薄。

而難以具體討論時就訴諸抽象,有了這種常見的思維習慣,很多時候我們就會說:動物保護不僅僅是為了物種本身的存活,而且是順應(某個不可捉摸的)自然規律;違背自然規律是會產生不良後果的,這個總該沒錯吧……這篇文章不討論其中的自然主義謬誤,只說一下把「保護」等同於「順應自然」的問題。

順應自然,聽起來很美好,但實踐中卻根本無法執行——自然界的絕滅是一直存在的,大災難有絕滅,平時也有絕滅。

那麼,假如有一個本來要絕滅的物種被強行挽救回來了,這算什麼情況呢?這個過程中是不是損傷了其它本該繁盛的物種的利益呢?動物之間是有利益衝突的,比如流浪貓的繁盛通常都會給野生鳥類帶來嚴重的傷害。

不管這樣做好不好,這顯然是對自然界的嚴重「擾亂」。

那麼不擾亂,該滅絕的讓它們滅絕行不行?問題又來了——誰該滅絕呢?你不作為,就會有其他的人類活動影響;而這些活動影響是永無可能被完全抵消的。

大熊貓的地位至今也沒爭出個所以然,它們在野外天然棲息地的生活能力極強,完全不用人擔心,真正的問題在於棲息地本身遭受了嚴重的人為破壞。

可是,棲息地本來就是會因為氣候變化而改變的,如果人類文明從來沒有存在過,大熊貓會不會因為自然的氣候週期而遭受危險呢?沒有人類的話它們會什麼時候氣數已盡?絕滅之前會不會產生出新的物種?沒有人知道。

所以,實際中的野生動物保護原則其實就一句話:「儘可能維持現狀」(包括「恢復到以前的現狀」)。

因為這樣對人類自身最為有利,環境不變我們才能安安穩穩地發展文化和經濟嘛。

這樣做是不是打斷了某個玄而又玄的「自然進程」?如果把「自然」定義為除人類之外的一切,那麼人類的每一個行為都是「打斷」。

而考慮到人類不過是演化之巨樹上的一個小小旁支,那麼無理由地割裂「人類」和「自然」,是不是才是最根本的人類中心主義呢?【城市,發展不應是對自然的侵蝕】實踐中的保護但現實中的野生動物保護的最大困境不是環境倫理,而無一例外在於資源不夠。

有限的資金如果撒胡椒面一樣平分給每個物種,大概會一事無成;殘酷的現實使得野生動物被迫分出了不同的等次,我們會優先把資源投給那些花費小、意義大的野生動物。

生態學上的關鍵種肯定更值得我們去付出,因此,出現了兩個保護生物學裡專屬的概念: 傘護種和 旗艦種 。

所謂「傘護種」,本身不一定有多大的生態學地位,但它們所需要的生存環境能覆蓋很多其它物種;只要有人出錢保護了它,就能連帶保護很多別的物種。

這樣的好買賣當然不能放過。

圍繞傘護種建立動物保護區始終是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方向。

而「旗艦種」甚至連生存環境這個要求都可以放寬,它的基本標準嚴格來說只有一條:能賣萌,能招人喜愛,能吸引眼球,能拉捐款。

如果同時滿足傘護種的標準那就更好;若是連帶還有民族象徵、國家特色等等,那就近乎完美了。

大熊貓也因此成為迄今為止最完美的旗艦種(WWF拿它當徽標不是沒有理由的 [4] ):它足夠奇特,還算珍稀(身為EN級別,已經合格了,雖然還有很多物種都比它更珍稀 [5] ),萌起人來天下無敵,並且還相對容易圈養 [6] ,也能勝任傘護種的角色。

經常有人質疑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保護大熊貓。

確實,大熊貓相對來說得到了更多的重視,但大熊貓本身的宣傳意義、對川滇一帶整體生態保護的意義也是確實存在的。

不可能拯救每一個,但總應該努力爭取更多的人,拯救更多的物種。

客觀情況如此,我們只能把某些物种放在優先地位,把資源相對集中在有意義的領域。

因此,前三部分的意義討論並非空談,我們不得不據此對資源的安排進行取捨。

一些保護者太過執著於動物個體、執著於虛無縹緲的「所有動物的利益」,或者某個不能明確表述的「自然規律」,以至於花大力氣為某些其實並不瀕危的生物搖旗吶喊,我不能說他們一定錯了,只能提醒他們,這些資源本可以用到更有價值的領域裡去。

作者註釋已知的動物界文化現象主要在靈長類、某些鳥類和鯨中觀察到。

比如,非洲黑猩猩不同種群之間使用天然工具的方式略有不同,而這樣的差異似乎是通過一套複雜的模仿行為而傳承下去的。

日本幸島上的一隻獼猴發現了用溪水沖洗土豆的辦法,而這一行為很快被整個猴群學會。

鳥類和鯨類的歌聲存在明顯的「方言」現象。

即便如此,其複雜性和實際意義仍然和人類不可同日而語,獼猴文化研究的先驅,日本動物學家今西錦司建議將這樣的行為稱為「前文化」(pre-culture)。

猛獁象的絕滅可能是氣候變化和人類捕殺的共同作用,二者誰更重要仍存在一些爭議。

和猛獁象類似,三葉蟲表面上是在P/T絕滅事件中消失,但其衰敗早已開始;硬骨魚類的捕食、競爭以及對生境的破壞,很可能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WorldWideFundForNature),標誌是一隻大熊貓(見文中宣傳海報)。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目標是制止並最終扭轉地球自然環境的加速惡化,幫助創立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未來。

EN,指「瀕危(endangered)」,這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又稱IUCN紅色名錄)定義的9個物種保護級別之一。

雖然在野外環境中並沒有發現大熊貓有任何生殖上的困擾,但是人工圈養狀態下大熊貓的繁殖曾經是過去的一大難題。

不過現在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臥龍保護區每年都會讓十幾名工作人員每人抱一隻新生的熊貓寶寶拍合影,萌得人肝兒顫~內文圖片:WWF宣傳海報,viasj33.cn原文發表於 果殼網 科技視點主題站 為什麼要保護野生動物?本文來自於科學松鼠會數感實驗室即將開設「數感宇宙探索課程」,填寫調查問卷就能優先收到早鳥優惠!填寫調查問卷,即可收到早鳥優惠!相關標籤:保育文化生態系統資源熱門標籤:大麻NASA女科學家量子力學CT值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2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1Elinor2012/03/07回覆70%同意#2PortnoyZheng2012/03/08回覆不妨說說那剩下30%?科學松鼠會112篇文章・ 3位粉絲+追蹤科學松鼠會是中國一個致力於在大眾文化層面傳播科學的非營利機構,成立於2008年4月。

松鼠會匯聚了當代最優秀的一批華語青年科學傳播者,旨在「剝開科學的堅果,幫助人們領略科學之美妙」。

願景:讓科學流行起來;價值觀:嚴謹有容,獨立客觀RELATED相關文章糞便不但能入藥,還能治病!將糞便微菌叢植入體內會發生什麼事?誰在海邊蓋天文台啊(惱)──世界第一座電波干涉儀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Howto分辨漏水屋?八爪博士4ni!?《蜘蛛人》裡的人造太陽或將問世?(下)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疫苗分配平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輝瑞登月任務:拯救人類的疫苗研發計畫》24小時前吃早餐,會更瘦——淺談早餐的功能21天前以前沒有法醫怎麼驗屍?一窺古代官員的驗屍指南13天前為什麼大腦如此耗能?——淺談神經元的基本構造和功能13天前千萬別說《千萬別抬頭》有幫科學說了什麼——《科學月刊》122022/04/10學術研究既燒腦又燒錢,經費從何而來?——《疫苗先鋒》32022/03/30疫苗分配平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輝瑞登月任務:拯救人類的疫苗研發計畫》24小時前石蕊試紙的「石蕊」是什麼東西?為什麼碰到酸鹼會變色?22022/03/2600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000人體解析健康養生專欄精神心理醫療健康糞便不但能入藥,還能治病!將糞便微菌叢植入體內會發生什麼事?胡中行・2022/04/16・2324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追蹤(警語:本文可能令讀者「難以下嚥」,建議勿於用餐時間閱讀,謝謝。

)假若有個長達6個月的實驗性治療,能改善你纏身逾十載的躁鬱症,但執行的步驟嚴謹繁雜,過程中還得使用他人的糞便,您會願意一試嗎?一名28歲的澳洲男子,在10歲時出現廣泛性焦慮症與恐慌症的徵兆,時有憂鬱、失眠的情形,表現近似強迫症的行為以及輕微過動的傾向。

他在15歲時被診斷出躁鬱症,從此開始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日益加重的恐慌症,更使得他在青少年晚期足不出戶。

一名澳洲男子,因多種疾病使得他在青少年時期足不出戶。

圖/Pexels多年來,他使用過多種藥物,包含:拉莫三嗪(lamotrigine)、喹硫平(quetiapine)、丙戊酸鈉(sodiumvalproate)⋯⋯等,劑量也多有調整,但情況始終未見改善。

2019年時,他偶然發現吃益生菌(actobacillusacidophilus、lactobacillusrhamnosus和saccharomycescerevi-siae)不僅能控制他過剩的食慾,還舒緩了自己的精神疾病。

糞便微菌叢植入的臨床試驗步驟這個經驗啟發他嘗試用益生菌來取代藥物,並進一步搜尋相關研究。

當他讀到「糞便微菌叢植入」(faecalmicrobiotatransplantation)[1]這種療法,便毅然決然地加入新南威爾斯大學帕克(GordonParker)教授的臨床試驗[2]。

這項實驗就如同前面所說,步驟非常嚴謹。

正式療程的一個月前,這名男子開始服用抗生素(rifaximin以及vancomycin),採取低纖維飲食,並且戒酒。

實驗結束前三天,飲食從只喝湯與清流質(例如:果汁、茶和水等),一直減到僅剩清流質。

最後一晚,還要飲用二份腸道準備藥方(bowelpreparations)。

療程當天早上,他先吃了三顆止瀉劑(loperaminde),再經歷90分鐘的大腸水療(colonicirrigation),並用液態肥皂(microdacyn)徹底移除腸道內的生物膜,一且終於準備就緒。

糞便微菌叢植入療法要徹底移除腸道內的生物膜。

圖/Pixabay正式療程的首日,醫生在診間分別透過結腸鏡(colonoscopy)和灌腸(enema),對他投以高劑量的健康糞便。

次日,再次用高劑量糞便灌腸。

往後要求他在家則以低劑量灌腸,頻率從每天一次逐漸遞減,直到變成二週一次,就此維持數月。

儘管大腸水療的過程猶如麻辣湯底在腸道中翻騰,「糞便微菌叢植入」卻能使患者感到整個人煥然一新。

參與這個臨床試驗的澳洲男子,從2020年9月接受正式療程的首日開始,直至2022年1月為止,針對自己的情緒進行量化紀錄。

結果顯示這個臨床試驗的療效,完全取代所有他原本服用的精神科藥物,不僅穩定他的情緒,還改善過動的症狀。

研究團隊以此經驗推論,或許「糞便微菌叢植入」在對口服益生菌有反應的患者身上,較容易見到療效。

此外,他們希望將來的研究能釐清「糞便微菌叢植入」的療程,是否能簡化或縮短。

「以屎入藥」早在漢醫就開始使用,現今使用方式不同話說回來,其實糞便入藥並非西醫專屬,漢醫老早就將男童與動物的糞便拿來內服外用。

然而,經由灌腸植入人類糞便的作法[3],是1958年時美國的伊斯曼(Eiseman)醫師與同事們首創。

1988年澳洲的博羅迪(TomBorody)醫師受到美國案例的啟發,也用同樣的方法治癒了患者的「困難梭狀桿菌感染」(clostridiumdifficileinfection),開啟近代「糞便微菌叢植入」研究的風潮。

幾年前,還在他的「消化道疾病中心」(CentreforDigestiveDiseases)增設「糞便銀行」,以造福更多病患。

目前,除了羅博迪醫師的腸道感染治療,以及帕克教授的精神病研究,「糞便微菌叢植入」技術也在世界各地被廣泛運用在自閉症[4]、慢性疲勞症候群、癌症等疾病的臨床試驗上。

「糞便微菌叢植入」技術也在世界各地被廣泛運用在自閉症、慢性疲勞症候群、癌症等疾病的臨床試驗上。

圖/Pexels目前美國是將「糞便微菌叢植入」當作新藥開發,而澳洲則是作為生物製劑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的衛福部也在2018年時,增修《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允許「健康捐贈者的腸道菌叢,以灌腸、內視鏡或口服膠囊方式植入病人腸道系統」。

法令通過後,諸如林口長庚、臺北榮總等醫院,紛紛設立相關部門,進行困難梭狀桿菌感染的治療和其他運用的臨床試驗。

另外,國內不少學術會議和刊物,也都正在討論該療法未來的發展。

註解註1:SooWT,BryantRV,CostelloSP.Faecalmicrobiotatransplantation:indications,evidenceandsafety.AustPrescr2020;43:36–8.https://doi.org/10.18773/austprescr.2020.014 註2:Parker,G.,Spoelma,M.J.andRhodes,N.(2022),Faecalmicrobiotatransplantationforbipolardisorder:Adetailedcasestudy.BipolarDisord.https://doi.org/10.1111/bdi.13187 註3:EISEMANB,SILENW,BASCOMGS,KAUVARAJ.Fecalenemaasanadjunctinthetreatmentofpseudomembranousenterocolitis.Surgery.1958Nov;44(5):854-9.PMID:13592638. 註4:Kang,DW.,Adams,J.B.,Coleman,D.etal.Long-termbenefitofMicrobiotaTransferTherapyonautismsymptomsandgutmicrobiota.SciRep9,5821(2019).https://doi.org/10.1038/s41598-019-42183-0 參考資料吃屎對身體好!10種中藥=動物糞便;《延禧》金汁竟是男童屎Microbiomania:whatweactuallyknowaboutthehumanmicrobiomeQuestionnaireforpotentialdonors–TheCenterforDigestiveDiseasesIntestinalMicrobiotaandChronicFatigueSyndromeFecalmicrobiotatransplantshelppatientswithadvancedmelanomarespondtoimmunotherapy治病「黃金」的規範及益生菌開發的挑戰與契機–第三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AsiaMicrobiomeConference)Faecalmicrobiotatransplantproductsregulation–TherapheuticGoodAdministration衛福部預告「特管辦法修正草案」,開放細胞治療及微菌叢植入治療–衛生福利部林口長庚微菌叢植入最新進展|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全球資訊網臺北榮總微菌叢植入前置作業中心揭牌啟用|臺北榮民總醫院腸道菌與精神疾患–台北市醫師公會數感實驗室即將開設「數感宇宙探索課程」,填寫調查問卷就能優先收到早鳥優惠!填寫調查問卷,即可收到早鳥優惠!相關標籤:微菌叢糞便腸道躁鬱症熱門標籤:大麻NASA女科學家量子力學CT值所有討論 0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胡中行2篇文章・ 4位粉絲+追蹤曾任澳洲研究護理師。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

RELATED相關文章糞便不但能入藥,還能治病!將糞便微菌叢植入體內會發生什麼事?進食後腹脹、發燒,小心膽結石引發膽囊炎!為什麼大腦如此耗能?——淺談神經元的基本構造和功能以前沒有法醫怎麼驗屍?一窺古代官員的驗屍指南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疫苗分配平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輝瑞登月任務:拯救人類的疫苗研發計畫》24小時前吃早餐,會更瘦——淺談早餐的功能21天前以前沒有法醫怎麼驗屍?一窺古代官員的驗屍指南13天前為什麼大腦如此耗能?——淺談神經元的基本構造和功能13天前千萬別說《千萬別抬頭》有幫科學說了什麼——《科學月刊》122022/04/10學術研究既燒腦又燒錢,經費從何而來?——《疫苗先鋒》32022/03/30疫苗分配平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輝瑞登月任務:拯救人類的疫苗研發計畫》24小時前石蕊試紙的「石蕊」是什麼東西?為什麼碰到酸鹼會變色?22022/03/26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