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四書可稱「四子書」被重定向至此。
不同於宋代程朱理學代表人物朱熹在其與人合著的《近思錄》與相關論述中,強調繼承來自四子書,分別指周敦頤、二程程顥程頤、張載的 ...
四书五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儒家
儒學理論仁 ·義 ·礼 ·智 ·信天命 ·良知 ·天理 ·中庸三纲五常 ·四端 ·五倫 ·四维八德仁政 ·名教 ·宗法 ·井田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 ·内圣外王 ·大同道統 ·聖賢 ·君子 ·王道
先聖先哲尧 ·舜 ·禹 ·商汤周文王 ·周武王 ·周公孔子 ·孟子 ·荀子
四配顏回 ·孟子 ·曾参 ·孔伋
十二哲闵损 ·冉雍 ·端木赐 ·仲由卜商 ·有若 ·宰予 ·冉耕冉求 ·言偃 ·颛孙师 ·朱熹
古代儒者中國董仲舒 ·何休 ·鄭玄 ·王肅王通 ·韓愈 ·程颢 ·程颐邵雍 ·周敦頤 ·張載 ·朱熹陸九淵 ·吳澄 ·陳獻章 ·王守仁薛瑄 ·吕坤 ·罗钦顺 ·顾炎武王夫之 ·黄宗羲 ·颜元 ·戴震
日本藤原惺窩 ·林羅山 ·室鳩巢新井白石 ·雨森芳洲
朝鮮薛聰 ·權近 ·吉再 ·安珦 ·李穡李滉 ·王仁 ·李齊賢 ·鄭夢周 ·鄭道傳崔致远 ·徐敬德 ·趙光祖 ·李彦迪 ·李退溪 ·李栗谷
越南朱文安 ·阮秉谦 ·阮廌黎贵惇 ·阮文超 ·吳時任
琉球程順則 ·向象賢 ·蔡溫
儒家經書六经 ·五经 ·四书 ·十三经周易 ·尚書 ·诗经周禮 ·儀禮 ·礼记春秋 ·左传 ·公羊传 ·穀梁傳孝經 ·论语 ·尔雅 ·孟子大學 ·中庸十三經注疏 ·四书章句集注
古典儒學中国儒学经学 ·今文经学 ·古文經學宋明理學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陽明學 ·朴学 ·經世之學 ·實學
日本儒学水戶學 ·石門心學
朝鮮儒學朝鮮實學
越南儒學
琉球儒學
當代儒學學者熊十力 ·梁漱溟 ·马一浮 ·唐君毅牟宗三 ·方东美 ·徐复观 ·张君劢蔣慶 ·杜維明 ·成中英 ·刘述先學派新儒家 ·孔教 ·學衡派 ·波士頓儒家
宗教場所聖所天坛 ·地坛 ·日月壇 ·社稷壇太庙 ·孔庙 ·忠烈祠 ·祠堂國子監 ·書院 ·私塾 ·
主要聖職聖職天子 ·學官 ·山長 ·塾師 ·教师祭官 ·禮生 ·族長 ·
儀式典禮儀禮祭天 ·祭孔 ·祭祖 ·冠禮 ·婚禮 ·喪禮 ·拜師禮
信仰崇拜神祇自然崇拜 ·祖先崇拜 ·庶物崇拜 ·聖賢 ·忠烈 ·行業祖師
相关事项六艺 ·孔子弟子焚書坑儒 ·獨尊儒術 ·批林批孔 ·衍聖公 ·科举 ·国子监 ·孔子學院 ·孔子和平獎
儒家文化圈查论编
四書可稱「四子書」被重定向至此。
不同於宋代程朱理學代表人物朱熹在其與人合著的《近思錄》與相關論述中,強調繼承來自四子書,分別指周敦頤、二程程顥程頤、張載的言論與著作;關於明末李漁的文學評論指出代表奸淫怪盜的小說,詳見四大奇書;關於清代另對四本經典小說的合稱,詳見四大名著。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書又稱為四子書,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詩經》、《尚書》、《礼记》、《周易》和《春秋》。
在戰國時原有「六經」的說法,為《詩》《書》《禮》《樂》《易》《春秋》,排列顺序为《庄子》的《天下》《天运》两篇的文内顺序,被出土郭店楚简所记“六经”名与顺序印证。
项羽火烧咸阳宫,除《周易》作为术数之书得以幸免,其余四种皆毁。
汉初,汉儒凭记忆与民间幸存之书恢复内容,汉武帝接续文景时已定官学的三种,将其全部定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五经之名正式确定。
汉代整理的“五经”,如果按《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排列,六种为《易》、《书》、《诗》、《禮》、《樂》、《春秋》,以及《论语》、《孝经》、《小学》(汉代习称“五”,一般不包含“《乐》”)。
六經中的《樂經》很早就亡佚了,《樂經》在汉代是否存在至今有争议[註1],《漢書·藝文志》中無此書的記載。
目录
1“四书五经”的由来
1.1五经
1.2四书
1.3四书五经的顺序
2四书简介
2.1《大學》
2.2《中庸》
2.3《論語》
2.4《孟子》
3五经简介
3.1《詩經》
3.2《尚書》
3.3《禮記》
3.4《周易》
3.5《春秋》
4影響
5注释
6参考文献
7延伸阅读
8外部連結
9参见
“四书五经”的由来[编辑]
五经[编辑]
主条目:十三经
在战国时已经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的说法。
《庄子·天运》:“孔子对老聃说:‘我研究《诗》《书》《礼》《樂》《易》《春秋》六经,自以为时间很长了。
’”[1]当时称为“经”的不仅是儒家著作。
《庄子·天下》说墨家弟子都读《墨经》[2],《荀子》中引有《道经》。
经也並非都是孔子所著。
后来“经”字神秘化,各宗教经典都称为“经”了。
《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中的《乐经》很早就亡佚了,《汉书·艺文志》中已无此书的记载。
其他五种著作就称为“五经”。
唐朝时因唐太宗令颜师古考订《五经定本》,令孔颖达等撰《五经正义》,其孔撰官修的《礼记正义》的颁行,突出了《三礼》中《礼记》的地位(参与《礼记正义》编撰的贾公彦,还主持完成了《仪礼正义》的撰作)[3]。
唐朝“明经”科考试内容变为“九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左传》《礼记》《周礼》《孝经》《论语》《孟子》。
南宋以后又逐步拓展为十三部儒家经典。
四书[编辑]
南宋的理學家朱熹取《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兩篇文章單獨成書,與紀錄孔子言行的《論语》、孟軻所撰寫的《孟子》合为「四書」,依照其想法,《中庸》出自子思、《大学》源於曾子;因稱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
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朱熹統整這四部書,予以集注,在福建漳州刊刻《四書章句集注》。
他認爲:「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
」[4]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
」[5]同时《孟子》也成爲經書的一部分,合称十三經。
四书五经的顺序[编辑]
《庄子》《淮南子》、董仲舒《春秋繁露》《礼记》和《史记》中提到五经时的顺序都是《诗》《书》《礼》《易》《春秋》,到东汉时《汉书》《说文解字》都变成了《易》《书》《诗》《礼》《春秋》。
四书的顺序最初也不确定,最终由朱熹确定为《大學》《中庸》《论语》和《孟子》。
四书简介[编辑]
《大學》[编辑]
主条目:大學(經傳)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
傳為孔子後學作。
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中庸》[编辑]
主条目:中庸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
單篇流傳可考者,《漢書‧藝文志》載有《中庸說》二篇,《隋書‧經籍志》則載有梁武帝撰《中庸講疏》一卷。
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
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
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於秦統一全國後不久。
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於《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了。
《論語》[编辑]
主条目:论语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經典。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
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論語》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成書,是後來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討論內容的一部書。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
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
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繫,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復章節出現。
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
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註釋。
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
以後各代註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孟子》[编辑]
主条目:孟子(著作)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
孟子(約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
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遊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
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聖而作”。
所以,儘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
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
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
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五经简介[编辑]
五经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字数(千字)
40.0
26.5
99.0
24.3
-
《詩經》[编辑]
主条目:詩經
《诗经》在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
匯集了春秋中期前的詩歌三百零五篇。
《詩經》认为是由孔子所編定。
但学者认为是由鲁国乐官所编。
[6]《詩》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
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影響深遠。
汉时有鲁、齐、韩三家言《诗》,后来又有《毛诗》,只有《毛诗》流传至今。
《尚書》[编辑]
主条目:尚书(经)
《尚书》古時稱《書》,是记言记事的简册泛称,主要记载帝王言论及活动。
到孔子时代,《書》大约只残存百余篇,诸子百家多有引用,孔子作了整理。
秦朝时民间所藏的《书》基本上被焚毁,国家所藏的《书》也毁于战火。
汉文帝时,秦朝博士伏生讲授保存下来的28篇《尚书》,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称为《今文尚书》。
《尚书》的称谓中“尚”便指“上古”,記載上起堯舜,下至东周,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
汉武帝末年。
鲁共王拆除孔子的旧宅,从墙壁夹层中得到用秦代以前的大篆(籀文)写成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除与《今文尚书》相同的28篇外,多出16篇。
西晋后,《尚书》全部散佚。
东晋时梅赜献《孔传古文尚书》,包括与《今文尚书》相同的28篇(但析为33篇)和另外25篇,遂流传至今。
现认为《孔传古文尚书》是伪书。
[7]
《禮記》[编辑]
主条目:礼记
《禮記》亦称《小戴禮記》,共49篇,是先秦到秦漢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
最初为西汉的戴圣所纂,但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
[8]戴圣本是今文《仪礼》博士,《仪礼》仅17篇,所记大多为士礼,故汉朝的儒家學者杂采当时能见到的各种文献以为己用。
其内容较为驳杂,大致有记述礼节、记述政令、解释《仪礼》、记孔子言论、记述孔门及时人事、礼节考证、通论礼意或学术、记述制度、记述掌故、杂记等十种。
[9]东汉时郑玄为之作注,其文字较为通畅易读,流传较广。
唐朝时取代《仪礼》的地位。
《周易》[编辑]
主条目:易经
《周易》也稱《易》《易經》,本是古代占卜之書,包括《經》和《傳》兩部分。
《經》文叙述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傳》为解释卦名、卦义、卦辞、爻辞的七种十篇,称为“十翼”“《易传》”“《易大传》”。
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出现当在西周以前的远古年代,有学者认为《經》的编订在商末周初,《傳》作于春秋战国,非一人一时之作。
[10]古人認為經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等歷代聖人編定而成。
內容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各方面,包含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
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
《春秋》[编辑]
主条目:春秋(史書)
《春秋》本是记事史书的通称,但流传下来的只有鲁国的《春秋》。
其编者一般认为是孔子,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西狩获麟,于是孔子有感于自己的主张不行于天下,于是取鲁国《春秋》进行加工编撰。
[11]全书纪事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共242年。
后人因此称东周前期为春秋时期。
其书用鲁国纪元兼记各诸侯国事,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
记事的目的是提倡道义和“礼”。
[12]而春秋本身的文字極為精簡,所以後世流傳有《公羊傳》《穀梁傳》《左傳》三傳來解釋原文。
影響[编辑]
自西汉以来,经书被确立为国家经典,宋代以来又被定为科举用书,成为读书人之必读。
故其地位崇高,影响巨大。
十三经不过65万字,而关于它们的注解达到三亿字左右,为原文的四、五百倍。
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
漢唐是《五經》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
南宋后各朝皆以《四書》列為科舉考試範圍,因而造就《四書》獨特的地位。
甚至宋朝以後《四書》已凌駕《五經》的地位。
元仁宗延祐二年時確定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爲科試範疇,從此以後中國的科舉考試便在《四書集注》的範圍內出題。
虞集稱將朱學“定為國是”使“學者尊信,無敢疑貳。
”(虞集《道園學古錄》卷39〈跋濟寧李璋所刻《九經》《四書》〉)明成祖敕胡廣纂修《四書大全》、《性理大全》,主攻朱子之學。
《明史》卷70〈選舉志.二〉載:明初“頒科舉定式,初場試《四書》義三道,經義四道。
《四書》主朱子《集注》,《易》主程《傳》、朱子《本義》,《書》主蔡氏《傳》及古注疏,《詩》主朱子《集傳》……”。
朱彝尊《經義考》稱四書如“日星麗天,萬象昭著”。
陳確〈與黃太沖書〉云:“惟是世儒習氣,敢於誣孔、孟,必不敢倍程、朱”。
注释[编辑]
^已知最新实际证据为河南方面报道的河南博物院藏疑似《樂經》残石(该院另同时藏有三体石经残石,不可混淆)。
参考文献[编辑]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若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
^见《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彭林(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该书校点前言言明:“又据礼记正义序,……”
^《朱子四書語類·大學》
^《朱子語類》
^周振甫,诗经译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ISBN9787534370670
^李民,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753253765X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ISBN9787532537952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ISBN7532546462
^匡亚明,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ISBN9787305007408
^李梦生,左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ISBN7532537617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编辑]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四書部》,出自蒋廷锡《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编辑]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四書
“四書五經”漫談[永久失效連結]
傅佩榮:《《四書》心得》.
黃俊傑:〈論經典詮釋與哲學建構之關係:以朱子對《四書》的解釋為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黃俊傑,〈東亞儒學經典詮釋史的四書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佐野公治著,張文朝譯:〈四書學之成立——朱子的經書學構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编辑]
汉字文化圈主题
中国主题
书籍主题
中国历代书籍并称
经学
六经
十三经
科举
儒家
理学
查论编儒家經書六经春秋戰國:诗 | 書 | 禮 | 樂 | 易 |春秋五经汉:诗 | 書 | 禮 | 易 |春秋
唐:周易|尚書|诗经|礼记|左传九经唐:周易|尚書|诗经|周礼|儀禮|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傳四書元:论语|大學|中庸|孟子十三经明:周易|尚書|诗经|周禮|儀禮|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傳|孝經|论语|尔雅|孟子三禮周禮|儀禮|禮記《春秋》三傳左传|公羊传|穀梁傳十三经之外的典籍大戴礼记主要注解參:古籍注解体式經典釋文|五經正義|四书章句集注|四書大全|五經大全|十三經注疏
查论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四大名著
水浒传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四大奇書
水浒传
三国演义
西游记
金瓶梅
四大名剧
西厢记
牡丹亭
桃花扇
长生殿
五大傳奇
荊釵記
白兔記
拜月亭
殺狗記
琵琶记
六才子書
莊子
離騷
史记
杜詩
水浒传
西厢记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四书五经&oldid=68812849”
分类:四书五经中國思想儒家經學隐藏分类:使用ISBN魔术链接的页面包含自我提及的条目自2018年5月带有失效链接的条目条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链接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其他语言
العربيةBrezhoneg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EnglishEspañolEuskaraFrançaisGalegoעבריתMagyarBahasaIndonesia日本語한국어LatinaМакедонскиNorskbokmålOccitanРусскийSimpleEnglishSloven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吴语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延伸文章資訊
- 1四書- 教育百科
「四書」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等四部儒家經典;南宋朱熹首先將此四部著作合編為一集,並加以註解、闡釋,稱為四書或四子書。朱熹之註解為眾人所肯定, ...
- 2不可不知道的四書基本常識 - 每日頭條
朱熹將《大學》、《 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至於《大學》的作者,程顥、 程頤認為是「孔氏之 ...
- 3四書- 是《論語》《孟子》《大 - 華人百科
四書又稱四子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合稱。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取《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兩篇文章單獨成書,與紀錄孔子言行的《論語》、紀錄孟 ...
- 4四书五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四書可稱「四子書」被重定向至此。不同於宋代程朱理學代表人物朱熹在其與人合著的《近思錄》與相關論述中,強調繼承來自四子書,分別指周敦頤、二程程顥程頤、張載的 ...
- 5四書作者及思想淵源整理
四書作者及思想淵源整理. 至聖孔子---------------論語紀錄孔子及弟子言行. 西元-551 年. 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 〜西元-479 年學. 東漢後期被尊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