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唐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遣唐使為7至9世紀時日本派遣往唐朝的官方使節,成為华夏文化在日本传播達到極盛時期的載體。
關於倭國的記載至第一次遣唐使結束,而日本國的記載從第七次遣唐使開始。
遣唐使
語言
監視
編輯
遣唐使為7至9世紀時日本派遣往唐朝的官方使節,成為華夏文化在日本傳播達到極盛時期的載體。
關於倭國的記載至第一次遣唐使結束,而日本國的記載從第七次遣唐使開始。
日語寫法日語原文遣唐使假名けんとうし平文式羅馬字Kentōshi
大阪遣唐使船複製品
目次
1遣唐使的派遣
2遣唐使列表
3遣唐使停止
4遣唐使之外
5參看
6延伸閱讀
7腳註
遣唐使的派遣編輯
遣唐使的航路
遣唐使延續了過往日本遣隋使前往中國擔任使節的傳統。
首任遣唐使是公元630年的犬上御田鍬。
此後日本陸續都有使節派遣往唐朝達十多回合,直到894年由菅原道真建議廢止後再沒有繼續。
中間時間長達200多年。
使唐文化及佛教文化在日本的廣泛傳播作出重大貢獻。
遣唐使的派遣目的,除了與唐朝表示友好、以及把先進的唐朝制度及文化吸收輸入以外,亦包括搜集朝鮮半島及東亞地區的情報。
遣唐使的派遣不一定只有一位使節前往。
而當有多於一人參與之時,會區分「大使」及「副使」,有時還有位於大使上的押使。
而隨遣唐使被派遣往唐朝的,亦包括有留學生及僧人。
每次出海,都有400-500人乘坐4艘船渡海。
遣唐使船一行人在出發前,都會帶同船舳先到大坂住吉的住吉大社,祈求住吉大神保祐海上安全。
之後,整船人從住吉津開始出發,經住吉細江前往大坂灣,再去到難波津。
經過瀨戶內海到達福岡的那津,再前往玄界灘。
過去日本與朝鮮半島國家友好之時,會在朝鮮半島北岸登陸,然後經陸路進入唐朝。
但自從日本與新羅交惡之後,改為由海路直接前往中國。
由於當時日本的航海技術尚未完全成熟,在大海航行的遣唐一行經常遇到海難。
遣唐使列表編輯
關於日本遣唐使的回數,藤家禮之助認為共12次。
此為正式發遣且實際入唐的遣唐使總次數,不含送唐客使(送唐使歸國)或極有可能並未渡唐的日本使節,即第1次舒明天皇二年(630)遣唐使於唐太宗貞觀中入唐,至第12次仁明天皇承和五年(838)遣唐使於唐文宗時最後一次入唐。
東野治之、王勇根據大使的任命記載,認為共20回。
18次以發遣次數計,去除日本詔令停止的天平十八年(746)與寬平六年(894)。
前一次停止於李林甫專權時[1]。
後一次停止於晚唐景福二年(893)昭宗時,入唐僧中瓘[2]托唐商致書日本朝廷,備言「大唐凋敝」之狀[3],次年菅原道真上《請令諸公卿議定遣唐使進止狀》,日本解除遣唐使任命。
16次以實際渡海次數計,在18次的基礎上去除未出發的天平寶字五年(761)與同六年兩次,其時唐朝尚在平定安史之亂的尾聲中。
15次以實際入唐回數計,在16次的基礎上去除天平寶字三年(759)因唐朝安史之亂滯留渤海、未能完成使命的日本遣唐使。
14次在15回的基礎上,去除遣唐大使被蠻族所戮、日本未持節入唐的齊明天皇五年(659)一次。
以上諸說未有定論,舊時教科書以15回為多見。
次數
出發年
歸國年
大使
副使
其他派遣者
船數
備考
1
舒明2年(630年)
舒明4年(632年)
犬上御田鍬
藥師惠日
(唐太宗貞觀四年~六年)唐使高表仁赴日,僧旻歸國
2
白雉4年(653年)
白雉5年(654年)
吉士長丹、高田根麻呂
吉士駒、掃守小麻呂
道昭、定惠
2
(唐高宗永徽三年~四年)第2船在赴唐朝途中遭難
3
白雉5年(654年)
齊明元年(655年)
高向玄理(押使)、河邊麻呂
藥師惠日
2
(唐高宗永徽四年~五年)高向玄理在回國途中死於唐朝境內
4
齊明5年(659年)
齊明7年(661年)
坂合部石布
津守吉祥
伊吉博德
2
(唐高宗顯慶四年~六年)第1船在赴唐途中漂流南海島嶼,坂合部石布為當地人殺害
5
天智4年(665年)
天智6年(667年)
(送唐客使)守大石
坂合部石積、吉士岐彌、吉士針間
(唐高宗麟德二年~乾封二年)送唐使劉德高歸國。
唐使法聰赴日
(6)
天智6年(667年)
天智7年(668年)
(送唐客使)伊吉博德
(唐高宗乾封二年~總章元年)送唐使法聰歸國。
不知是否出發赴唐
7
天智8年(669年)
不明
河內鯨
(唐高宗總章二年)第5次至第7次可能在駐留百濟中與唐軍交渉
8
大寶2年(702年)
慶雲元年(704年)
粟田真人(執節使)、高橋笠間
坂合部大分
山上憶良、道慈
4
(武周長安二年~四年)
9
養老元年(717年)
養老2年(718年)
多治比縣守(押使)、大伴山守
藤原馬養
阿倍仲麻呂、吉備真備、玄昉、井真成
4
(唐玄宗開元五年~六年)10
天平5年(733年)
天平7年(735年)
多治比廣成
中臣名代
平群廣成、大伴古麻呂
4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二十三年)歸途中第3船遇風浪,平群廣成漂流崑崙國。
天平11年(739年)10月27日歸國。
第4船遇風未歸
(11)
天平18年(746年)
-
石上乙麻呂
-
(唐玄宗天寶五年)停止
12
天平勝寶4年(752年)
天平勝寶6年(754年)
藤原清河
吉備真備、大伴古麻呂
4
(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十三年)鑑真赴日。
第1船在歸途遭遇風浪沉沒,藤原清河與阿倍仲麻呂未歸
13
天平寶字3年(759年)
天平寶字5年(761年)
高元度(迎入唐大使使)、內藏全成(判官)
1
(唐肅宗乾元二年~上元二年)由渤海路入唐,因安史之亂的發生未果。
內藏全成自渤海路歸國
(14)
天平寶字5年(761年)
-
仲石伴
石上宅嗣、藤原田麻呂
(唐肅宗上元二年)因船破損,停止出發
(15)
天平寶字6年(762年)
-
中臣鷹主(送唐客使)
高麗廣山
(唐肅宗寶應元年)送唐使沈惟岳。
未渡海
16
寶龜8年(777年)
寶龜9年(778年)
小野石根(持節副使)
大神末足(副使)
4
(唐代宗大曆十二年~十三年)大使佐伯今毛人稱病不行。
大伴益立、藤原鷹取兩副使被撤換,改以小野石根為持節副使、大神末足為副使。
第1船在歸途中遭難,副使小野石根、唐使趙寶英死亡
17
寶龜10年(779年)
天應元年(781年)
布施清直(送唐客使)
多治比廣成
2
(唐代宗大曆十四年~唐德宗建中二年)送唐使孫興進歸國
18
延曆23年(804年)
大同元年(806年)10月
藤原葛野麿
石川道益
最澄、空海、橘逸勢、靈仙
4
(唐德宗貞元二十年~唐憲宗元和元年)石川道益在唐病沒。
赴唐途中,第3船在肥前松浦郡遭難
19
承和5年(838年)
承和6年(839年)
藤原常嗣
小野篁
圓仁
4
(唐文宗開成三年~四年)承和3年、承和4年兩次渡航失敗。
此後小野篁稱病不行,被處流罪。
歸途中雇傭新羅船9隻以歸。
第2船漂著南海之地,知乘船事菅原梶成回到大隅
(20)
寬平6年(894年)
-
菅原道真
紀長谷雄
(唐昭宗乾寧元年)停止派遣遣唐使。
解除大使一職
遣唐使次數有不同種說法本表採用20回說。
()為未到達唐朝的遣唐使。
遣唐使停止編輯
875年,發生黃巢之亂。
黃巢攻陷洛陽・長安,建立大齊。
齊雖然在短期間滅亡,但是唐的衰落已無可挽回。
因此,寬平6年(894年)的派遣在遣唐大使菅原道真的建議下停止。
此次的停止並非立即中止,道真等遣唐使預定者仍繼續保有遣唐使的職位。
但是,道真因昌泰之變而左遷,喪失大使職位。
延喜7年(907年),唐滅亡,遣唐使走入歷史。
遣唐使之外編輯
其後唐宋之際,日本相國於940年(左相藤原仲平)、947年(左相藤原實賴)、953年(右相藤原師輔)曾三次致書信於吳越國王。
北宋時,日本僧人奝然來華,受到比遣唐使更高的禮遇。
《宋史》云:「太宗召見奝然,存撫之甚厚,賜紫衣。
於太平興國寺,上聞其國王一姓傳繼,臣下皆世官。
因歎息謂宰相曰:『此島夷耳,乃世祚遐久,其臣亦繼襲不絕。
此蓋古之道也。
』」
入宋僧在日本長保年間有寂照(俗名大江定基,1003年入北宋),日本延久年間有成尋(俗姓藤原,1072年入北宋)。
南宋有日本相國平清盛復借朝廷名義開展國家之間的貿易(1173年與南宋建交,其時宋孝宗在位)。
日本國與渤海國於公元727—922年之間存在正式國交,另有渤海遣日使。
參看編輯
渡來人
遣隋使
遣新羅使
遣渤海使
渤海遣日使
遣耽羅使
宋日貿易
遣明使延伸閱讀編輯
大庭修:〈日本遣唐使〉。
阿南惟茂:〈遣隋(唐)使與東亞交流〉。
池步洲.《日本遣唐使简史》.中國: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
上田雄.《遣唐使全航海》.日本:草思社.2006-11-25.
茂在寅男、田中健夫、西嶋定生、石井正敏.《遣唐使研究と史料》.日本:東海大學出版會.1987.
東野治之.《遣唐使船》.朝日選書.ISBN 4022597348.
東野治之.《遣唐使》.岩波新書.ISBN 4004311041請檢查|isbn=值(幫助).
森公章.《遣唐使の光芒》.角川選書.ISBN 4047034681.
古瀬奈津子.《遣唐使の見た中国》.吉川弘文館.ISBN 4642055541.
《遣唐使の見た中国と日本》.専修大學.ISBN 4022598808.
王勇.《唐から見た遣唐使》.講談社選書メチエ.ISBN 4062581256.
曹復.《遣唐使が歩いた道》』.二玄社.ISBN 4544052084.
茂在寅男.《遣唐使研究と史料》.東海大學出版會.ISBN 4486009460.
Ackroyd,Joyce.(1982)LessonsfromHistory:TheTokushiYoron.Brisbane:昆士蘭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ofQueenslandPress).ISBN978-0-7022-1485-1;ISBN978-0-7022-1485-1OCLC1622199
Kitagawa,HiroshiandBruceT.Tsuchida.(1977).TheTaleoftheHeike.Tokyo:東京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ofTokyoPress).ISBN978-0-86008-128-9;ISBN978-0-86008-128-9;OCLC1684591
Mizuno,Norihito.(2003).ChinainTokugawaForeignRelations:TheTokugawaBakufu’sPerceptionofandAttitudestowardMing-QingChina,p.109.excerptfromJapanandItsEastAsianNeighbors:Japan'sPerceptionfofChinaandKoreaandtheMakingofForeignPolicyfromtheSeventeenthtotheNineteenthCentury,Ph.D.dissertation,OhioStateUniversity,2004,ascitedinTsutsui,WilliamM.(2009).ACompaniontoJapaneseHistory,p.83.
Nussbaum,LouisFrédéricandKätheRoth.(2005).JapanEncyclopedia.Cambridge:哈佛大學出版社(HarvardUniversityPress).ISBN978-0-674-01753-5;ISBN978-0-674-01753-5;OCLC48943301
Ponsonby-Fane,RichardArthurBrabazon.(1959).TheImperialHouseofJapan.Kyoto:PonsonbyMemorialSociety.OCLC194887
Titsingh,Isaac.(1834).NihonOdaiIchiran;ou,AnnalesdesempereursduJapon.Paris:亞洲文會(RoyalAsiaticSociety,OrientalTranslationFundofGreatBritainandIreland).OCLC5850691
Varley,H.Paul.(1973).JapaneseCulture:AShortHistory.NewYork:PraegerPublishers.OCLC590531
__________.(1980).JinnōShōtōki:AChronicleofGodsandSovereigns.NewYork: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ISBN978-0-231-04940-5;ISBN978-0-231-04940-5;OCLC59145842
Yoda,Yoshiie.(1996).TheFoundationsofJapan'sModernization:acomparisonwithChina'sPathtowardsModernization.Leiden:Brill.ISBN978-90-04-09999-9/ISBN978-90-04-09999-9;OCLC246732011
菅原道真 請令諸公卿議定遣唐使進止狀腳註編輯
^李林甫逼殺大臣韋堅、皇甫惟明及李適之前後
^在此十二年前曾向日本朝廷傳達廢太子高岳親王(僧真如)的死訊,其時上距真如之死已逾十五年
^各地軍閥不遜,大臣以死紓難而皇帝不能救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遣唐使&oldid=71131724」
延伸文章資訊
- 1遣唐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遣唐使為7至9世紀時日本派遣往唐朝的官方使節,成為华夏文化在日本传播達到極盛時期的載體。關於倭國的記載至第一次遣唐使結束,而日本國的記載從第七次遣唐使開始。
- 2第一個年號是仿效唐朝...日本新年號「令和」的去漢化爭議背後
第一個年號是仿效唐朝...日本新年號「令和」的去漢化爭議背後,你該知道的歷史. 圖片來源:首相官邸粉絲團. 撰文者:福澤喬(Joel Fukuzawa).
- 3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 Zi 字媒體
文學藝術方面:唐代豐富多彩的文學,深為日本人所欣賞。唐朝著名作家的詩文集相繼傳入日本,其中形象鮮明、語言通俗的白居易詩,尤為受到喜愛。唐朝的音樂 ...
- 4淺談為何日本是受唐朝影響最大的一個國家
鑒真(688~763)日文又稱鑒真(がんじん),中國唐朝僧人, 律宗南山宗傳人,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日本人民稱鑒真為「天平之甍」,意為他的 ...
- 5唐朝的華麗與宋朝的璞真,陶鑄出日本京都文化的千年驚艷
由大街為中軸,左右完全對稱,城內居住區像棋盤一樣切割成一個個小方格建造的,這是仿照唐代「里坊制」而建,日本人稱其為条坊制(じょうぼうせい),現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