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大西北的長安,為什麼漢唐都會把它作為都城?有地理優勢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關中地區作為周的發源地,從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定都鎬京,到公元907年唐朝滅亡,近兩千年的歲月長河中先後有西周、西漢、、前趙、前秦、西魏、隋朝、唐 ... 選單首頁娛樂體育汽車科技育兒歷史美食數碼時尚寵物收藏教育財經社會國際長安關中洛陽劉邦建都地處大西北的長安,為什麼漢唐都會把它作為都城?有地理優勢嗎?由 戎飛向前衝 發表于 歷史2021-05-27戎飛向前衝2020-04-1321:03:06那時中華文明是在黃河流域,陝西地處黃河流域,長安是當時的地域中心,今天長安北邊的涇陽還是中國大地原點。

因此,在當時長安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當之無愧朕驚歷史2020-04-1509:09:09關中地區作為周的發源地,從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定都鎬京,到公元907年唐朝滅亡,近兩千年的歲月長河中先後有西周、西漢、、前趙、前秦、西魏、隋朝、唐朝等王朝定都於此,其中有統一的長久王朝,也不乏有偏安一隅的短命王朝。

商朝時,周人興起於西北部。

後來周部落遷往位於關中平原的岐山附近定居下來,逐漸崛起強大,並最終戰勝商朝,取代商朝統治全國。

但周朝並不以東方的商朝原來的都城作為自己的首都,而是在關中地區另建一座新城——鎬京,作為自己的統治中心。

由此,西北統治全國的時代開始形成。

西周滅亡後,東周遷都洛陽。

周朝兩大強國秦國和晉國展開了幾百年的爭奪關中平原的戰爭。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魏國也遷都到大梁,勢力逐漸退出關中平原。

生活在西北部的秦人逐漸佔據了原先周朝起家的西北地區,在秦人的經營下,秦國漸漸強大,最後消滅東方了六國,統一天下。

秦以咸陽為都城,完成了西北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秦末,劉邦進據關中,以原來秦國故地為基礎,用了四年的時間,再現秦始皇當年用了十年滅亡六國的恢宏戰爭局面,統一了東方各個諸侯。

劉邦以咸陽宮城被毀嚴重,在附近有重新建了一座新城,取名長安城,作為自己的帝都。

西漢時期,以長安城為中心的西北統治全國的格局最終被確立下來。

西漢之後,以長安作為政治中心的王朝有西魏、北周等多達十幾個王朝。

其中,大一統的強大王朝有隋朝和唐朝。

唐朝之後又有齊國和大順兩個比較短命的王朝定都於此。

大多數王朝選擇以長安作為帝國的行政中心,絕不是簡單地繼承前朝的傳統,而是長安所處的位置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長安地處西北,在三千多年前到西漢時期,這裡氣候溫和溼潤,很適合農作物的生長;長安所處的地區又是關中平原,適合人類居住和農作物大規模種植。

作為最早進行農業開發的地區之一,從周朝到秦朝,這裡的農業已非常發達,技術成熟,逐漸成為重要的產糧區,支撐戰爭和都城附近關中地區龐大的人口的糧食需求。

西漢時期,關中地區所生產的財富是整個西漢王朝的十分之六,可見關中經濟實力的強大。

除了擁有經濟上層建築的基礎外,西北地區的險要地勢,也是其能夠雄霸全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的地勢呈三級階梯,西部高,東部低,由西向東逐級遞減。

關中地區雖然是一個平原,但它正好坐落於我國地理的第二級階梯上,與東部形成居高臨下的態勢。

關中地區又是一個盆地,中間低,四周高,北依黃土高原,南臨秦嶺,東西部又被高山包圍著。

這天然形成的地利優勢,易守難攻,位於東方的國家想要攻入關中,仰面而攻難度可想而知,還因為高山阻隔而需要走山脈間的狹窄小道。

關中政權想要爭霸中原時,居高臨下,給東方國家很大的威懾力,退可守,進可攻。

關中地區擁有天然的地利優勢,關中政權為了加強防護,很早以前就在險要的關隘處建立關卡,部署重兵把守。

著名的有東部的函谷關,南部的武關,西部的散關和西北部的蕭關。

這些關卡的設立,讓外來侵略者本就難攻的關中地區變的難上加難。

秦國曾經依據函谷關,使東方六國的軍隊駐足關外,無法向前一步,最終打退了六國的進攻。

長安城的建立並不是偶然,其地理的優越性是北京作為帝都之前最好的首地址。

周圍高山簇擁,形成天然的長城作為城牆;北面又有渭河橫穿而過,東面的黃河由北向南蜿蜒而行,是天然的護城河;再加上依天險而築起的一座座雄關,其在安全方面的表現是毋庸置疑的。

幾千年來,一次次成功地幫助關中政權抵擋住了來自東南西北方進犯的敵人。

長安城地處關中平原,又有黃河支流流過這裡,不僅適合大規模的人口聚集,更適合農業的發展為長安城密集的人口提供糧食。

在西漢時,就算東方的諸侯國叛亂,沒有外部糧食供應,關中平原生產的糧食也足以支撐關中政權平亂需要的糧食需求。

隨著經濟重心的東遷和南移,關中平原的農業經濟優勢逐漸喪失。

明清時國家重心轉移到北方的遊牧民族而定都北京,長安城作為帝都的逐漸成為了歷史。

長安隨筆2020-12-0411:18:57首先駁斥一下題主的命題長安(現在的西安),嚴格意義上它並不是大西北,這是後來人從經濟、政治角度來進行命名和劃分的,如果我們開啟中國地圖就可以看到,長安位於中國的中心地帶。

新中國成立以後曾經對中國地理進行過測距,最終將大地原點確定在西安的涇陽,現在如果去涇陽還能看到大地原點的定位標誌。

長安建都的地理優勢1在唐朝以前,中國北方是華夏民族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區,江浙、兩廣地區那個時候還沒有被開發,無論是生產力和生產技術都遠遠落後於北方。

俗話說經濟決定上層建築。

而關中地區在春秋時期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農業經濟的繁盛必然帶來人口的聚集和科學文化的發展。

加之後來四川也被開發成為天府之國,透過棧道與關中相連,成了關中的後勤基地。

兩個天府之國的經濟便利,自然是建都必須考慮的重中之重。

因此,在長安建都,無論是城市人口的糧食供給、人才的匯聚、科學文化技術的發展都有先天的優勢。

所以,選擇長安建都符合上層建築的需求。

長安建都的地理優勢2在中國古代,一個王朝的興盛與衰亡,是與所處的地理位置有決定的關係。

而長安所處的關中平原,就有一道萬夫莫開的天險來拱衛這裡。

春秋戰國時代,為什麼秦能滅六國?除了秦國數十代君王都勵精圖治外,還有一點就是函谷關和黃河,依託著這兩個天險構成的壁壘,成了六國只能被動挨打,但卻無力反擊的重要原因。

而沒有天險的韓國、宋國、魯國這些國家,就成了各大諸侯爭相鯨吞的國家。

後來的漢、唐等在此建都,無一不是把四塞天險作為衡量建都的標準之一。

長安建都的地理優勢3在中國古代,最讓統治者頭疼的就是反叛和外族入侵。

而當反叛發生時,最需要的就是勤王。

而當外族入侵發生時,最需要的就是出兵。

這兩個問題其實都是一個問題,就是交通運輸的便利與否。

因為交通便利與否關係著出兵的速度、糧食的運輸、戰報資訊的傳遞等等。

而長安恰好在中國古代就擁有這樣的條件。

八水繞長安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些豐富的渭水、涇水、灞水等水系網路,不僅是農業生產的必須條件,同時木材、糧食、礦產等物資,也都是透過這些水系進行運輸。

在歷代平叛或抵禦外族入侵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而在秦始皇建立秦帝國的時期,就透過修築秦馳道、秦直道等陸路交通,實現了陸地交通運輸的暢通。

秦直道全長700餘里,直達寧夏邊塞,據說當時從咸陽發兵,最快三到四天就可以抵達。

堪比現在的高速公路。

即使到了今天,歷經千年的秦直道部分地段如今依舊是寸草不生。

後面建立的漢唐,最主要面對的就是外族入侵。

而在長安建都是最佳的選擇。

發達的水陸交通運輸體系和中央集權的強大動員能力,可以迅速抵達戰場,完成抵禦和戰鬥。

後世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其實也是遵循的這樣的原因而考慮的。

以上就是長安君的一點個人見識,歡迎大家評論指教!白水老哥說歷史典故2020-04-1416:14:48長安,地處關中平原之中,漢唐以前的西周和秦朝,都定都在關中平原裡。

關中平原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易守難攻。

首先,關中平原四面有險。

關中平原像一個放在地圖上的湯勺,勺把朝左上方。

勺子的西面是隴山,東面是黃河和華山,北面是黃土高原,勺子的底部是渭河和秦嶺。

關中平原被四面的天險圍在中間,道路艱險,外面的敵人很難攻進來。

其次,關中平原四面有關。

關中平原對外有四大門戶,分別是東函谷、西散關、北蕭關、南武關。

關中位於四大關之中,所以被稱為關中。

北蕭關,實際在關中平原的西北部。

從關中平原,沿著涇水的峽谷一直向西北走,在勺子柄的盡頭處就是蕭關。

蕭關建於春秋末期秦孝公23年,至今有2300年的歷史。

蕭關的穀道相對來說,地勢較為平緩,易於透過,所以成為西北連線關中的咽喉要道。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蓬侯騎,都戶在燕然。

”說的就是蕭關。

西散關,實際在勺子的西南。

沿著勺子底部的渭河,一直往西走,盡頭就是散關。

散關設置於秦代,是西周在此散國的意思。

散關再往西,就是隴西了,但散關河谷地勢險峻,難於通行。

所以往西,一般走蕭關。

散關的存在,主要作為川陝的咽喉。

陸游的“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寫的也是這座散關。

南武關,實際在勺子的東南角,是關中的南大門,是通往長江中游的咽喉。

“秦因得武關,故可以制楚”。

劉邦本想透過崤函通道進入關中,結果大敗,後來改走了武關,進入咸陽,滅掉了秦朝。

西漢七王之亂的時候,周亞夫也是從武關出兵,平定的叛亂。

東函谷,實際在勺子的東北方。

關中平原的東側是黃河,從北往南流過,流到東南角的時候,就拐頭向東,向中原方面流去了。

黃河從西往東這一段,北面是中條山,南面是秦嶺,西面連線關中,東面連線洛陽盆地和華北平原。

函谷關,就坐落在這條通道的西頭50公里處。

崤山和函谷關合稱為崤函,這條通道,就叫崤函通道。

崤函通道是關中到中原的必經之路,兩山夾一溝,自成天險。

西漢賈誼的《過秦論》中寫道:“於是六國之士,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說的就是函谷關。

東漢的時候,在函谷關的西邊,又修建了潼關。

因為這有這四座關隘,漢中也被稱為四塞之地。

蒲松齡曾經寫過一副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百二秦關,說的就是關中,意思是說,即使你有百萬雄兵來犯,我只要兩萬人足矣。

可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這就是關中平原和地理優勢。

物來則應2020-04-1321:28:18漢朝和唐朝把長安定為都城,首先考量的便是長安的地理優勢,那麼長安的地理優勢是什麼呢?咱們在說長安的地理優勢之前,先講一個歷史小故事,長安的地理優勢,便在這個歷史故事中,被解答的一清二楚。

漢高祖劉邦47歲起兵,54歲在洛陽定陶登基稱帝,之後便在洛陽居住下來,按照史書記載來看,劉邦應該是很喜歡洛陽這座城市的,登基稱帝以後,第一想法是把洛陽這座城市定為漢朝的都城,可是為什麼後來卻改變主意,最後把都城定為長安呢,按照《史記》記載,是有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劉邦的想法,也改變了這個人自己的命運。

這個人便是婁敬,生卒年不詳,史書只說他是齊國人,是一個要戎邊計程車卒,在奔赴邊疆的途中,路過洛陽,這一年正好是劉邦稱帝的那一年,於是這位婁敬在洛陽停下了腳步,居然想要面見劉邦提一個建議,他的運氣也非常好,劉邦身邊有一位“虞將軍”據說是婁敬的同鄉,就幫他引薦給了劉邦。

婁敬看到劉邦以後,直接建議劉邦不要在洛陽居住,應該把國都遷到長安。

劉邦聽到這個建議後很疑惑,自然要問是什麼原因,婁敬便說,周朝的國都是洛陽,洛陽位於周朝的中心位置,是因為周朝當初以德建國,四方來朝比較方便,但是周朝末年,四方諸侯討伐洛陽也很方便,如今陛下您得天下,不是靠德政,是靠武力,所以您不適合居住在洛陽,反而適合居住在長安,因為您當初被封為漢王,發家在漢中,那裡才是您的根據地,更安全。

這一觀點許多漢朝大臣是反對的,在洛陽生活的挺好,幹嘛要費大力氣遷都呢,但是有一個重量級的大臣卻支援這個建議,那就是運籌帷幄的張良。

張良對劉邦說,長安位於關中地區,左面有崤山和函谷關,右面隴山和岷山,南面挨著巴蜀,盛產糧食,北面胡地更適合畜牧養馬,可以說背靠西、南、北方的天險,只要守好東方一面,便可保首都安穩,天下太平。

劉邦肯定了張良的分析,因此接納了婁敬的建議,將都城最後定在長安,而婁敬也因此被劉邦提拔賞賜,拜為郎中,更賜名劉姓,改叫劉敬,這便是漢朝定都長安的歷史故事。

接下來說說唐朝為什麼定都長安。

首先李淵建立唐朝之初,全國各地因為連年戰亂,破敗不堪,其實可選的地方並不多,長安和洛陽這兩個曾經的都城本身有歷史規模,比較好重建,之所以最後選擇了長安,應該也是考慮到了長安易守難攻的戰略位置。

其次李淵手下很多將士是關中人,如果把都城選在長安,那麼手下這些將士便可以衣錦還鄉,人心所向,提高團隊凝聚力。

最後的原因也很重要,洛陽在隋煬帝時期被大肆修建,非常奢靡,如果選擇洛陽,很容易讓老百姓覺得唐朝跟隋朝一個樣,不利於開國之初,安撫百姓。

綜上所述,李淵最後定都長安。

一家之言,觀點有很多不足,也歡迎小夥伴在評論區批評指正,互相交流進步。

長頁論史2020-04-1403:14:12漢唐建都長安,肯定地理因素佔有重要地位,經濟氣候因素也不可小視,而且漢唐建都長安還是稍有不同的。

漢建都長安最重要就是經濟與地理軍事因素。

1。

地理因素。

長安四面環山,只有一個大的關口與外界順暢相通。

所以只要控制一個關口,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反之要向東方出擊,又可以順勢而下,在冷兵器時代,地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2。

經濟因素。

關中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又沒有大的自然災害,足可以作為大後方,提供充足的糧食。

3。

漢時,立都長安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當時周圍的隴山和秦嶺有豐富的樹木可以就近提供建都長安的大量建築材料。

歷史記載,六盤山大量的原始森林就是漢唐開發殆盡的。

當事人的記載足可以作為佐證。

公元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漢高祖原本想建都洛陽,後因婁敬建議定都關中,但群臣大多是從東方而來,紛紛反對,認為洛陽更好。

於是劉邦徵詢張良,張良說:“洛陽建都的東周雖然比秦晉兩世好,但是城郭僅數百里,田地太薄,四面都是平地,容易遭受到攻擊。

反觀關中有函谷關、隴蜀的沃野千里,南邊有巴蜀的富庶,北邊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並向東方牽制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運京師,當東方有變,就可以順流而下。

正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婁敬說的沒錯。

”於是劉邦決意定都長安,並拜婁敬為郎中,賜劉姓。

由此可見,地理和經濟因素決定了建都長安。

唐立都長安,除了以上因素還有兩大原因1。

李淵集團的主要成員為關隴貴族,作為關隴核心城市,他們有立都長安的強烈意願。

2。

經過長期混戰,百廢待興,為了減少開支,作為有良好基礎的原隋都,立都長安也很有必要。

總的來說,立都長安,地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是多方面綜合的結果。

事實上,立都長安的朝代都是中國最強盛的朝代。

求真衛實2020-12-0513:49:10長安的地理優勢就是地處西部,距離西夷犬戎、匈奴等很近,在西夷犬戎或匈奴犯境時,可以快速出擊抵抗侵擾。

例如,西周初期為了便於統治天下,周成王遷都成周洛邑,西周後期,犬戎犯境,周王室遷回關中,以圖抵抗犬戎。

但是最後周幽王還是被犬戎所殺,西周滅亡。

西漢情況類似,西漢初都洛陽,但是匈奴對西漢邊境威脅很大,因此西漢才遷都長安,意圖就近抗擊匈奴。

這就是長安的優勢所在。

待西部邊境比較安寧時,漢朝就把都城建在洛陽,這就是東漢。

至於唐朝建都長安,是由隋末天下形勢決定的。

隋煬帝遷都洛陽,大興城成為廢都,幾乎沒有防衛力量,而都城洛陽防衛力量十分強大。

李淵太原起兵,不敢直接進軍距離較近的洛陽城,而是捨近求遠去進攻位於關中的廢都大興城。

李淵拿下大興城後,就以大興城為都城建立唐朝,大興改名長安。

經過長時間休整後,李世民幾經周折才拿下洛陽,從而統一天下。

唐朝穩定後,唐高宗就開始以天下中心的洛陽為東都,唐朝開始實行兩京制。

武則天時期更是把洛陽確定為唯一的都城,長安被降為普通城市。

因此,除了偏西的位置有利於抵抗西夷犬戎或匈奴的侵擾,長安不存在其它任何優勢,因此建都長安的王朝,為了便於統治天下,都會再在洛陽建都。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2020-05-1222:58:31長安地理位置真的很好,在古代而言,絕對是首都的不二之選。

為什麼這麼講?因為中國的地形,是一個西高東低的階梯式地形,長安就在高處,而其他幾個同樣具備定都條件的大城市,如洛陽、開封、建業、鄴城,都在平原之上。

如果是和平時期還好,交通便利、貨運發達,人口密集,這些都是優勢。

但一旦戰爭爆發,這些交通便利的城市可就麻煩了,因為騎兵可以毫無障礙地大規模挺進,歷史上諸如金兵南下攻陷東京汴梁城,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但長安也有劣勢,畢竟遠離中國的經濟中心,尤其是在經濟集中在東南區域的情況之下,一旦有戰亂髮生,敵軍封鎖了潼關,整個中國最富庶的河北山東(這是早期的經濟發達省份)、江蘇浙江(這是晚期的經濟發達省份),全部不在長安的控制之下,糧食錢帛都運不進來,長安的朝廷,遲早要完蛋。

有人說長安不是還有四川這塊天府之地嘛,秦國當年就是依靠四川的糧食、陝西的人,幹掉了關東的六國,怎麼到後期反而不行了呢?這是因為,秦國在升級為秦朝之前,是一個諸侯國的建制,秦王的後宮也沒幾個佳麗,吃飯最奢侈也就是烤肉,業餘生活無非是打個獵,朝廷臣子也就那麼幾十號人,臣子的工資還很低(主要靠封地),換句話說:如果低調的話,四川的糧食加上關中的人口,確實可以維持一個節約型的秦國。

但是秦國後來成了秦朝就不一樣了,皇帝后宮佳麗三千,朝廷上三公九卿,再加上宦官、御林軍、郎官各種配置,這個消耗能力簡直就是暴漲啊,而且人還就是這樣,今天吃蘿蔔乾,明天吃大蝦,他開心。

可是緩過來,今天吃大蝦,明天吃蘿蔔乾,一定就撂挑子不幹了——皇帝妃子文武大臣們也是這樣啊,享受慣了還真就改不回去了。

所以,從秦朝開始,四川的糧食、關中的獵物,就不夠吃了,必須得從關東運米運魚過來,甚至一天都斷不了。

漢唐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案例,漢朝皇帝還算好,基本上能窩在長安不出來亂轉,可是唐朝就不行了,唐高宗、武則天這些皇帝,不願意在物質條件差的長安呆,非要跑到洛陽享受大運河帶來的各種福利——實際上何止皇帝,大臣甚至士兵都是如此。

所以到宋朝,你看,地理條件其實沒有任何變化,依舊是西高東低,趙匡胤兄弟也曾想過要把都城遷到長安洛陽去,可是大臣軍民都不肯,為什麼?因為大家已經適應了開封的便利生活,如果遷都洛陽,生活水平便要打個八折。

如果遷都長安,更要打六折。

長安的都城時代,從此便徹底終結,唐朝之後,再也沒有一個王朝願意定都於此——這個不是中國的特例,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都城,起初都是軍事地理因素佔第一位,到後來便是經濟地理因素佔第一位了。

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德國柏林、美國華盛頓、土耳其的安卡拉,哪一個都城是在險要位置的?都看中的是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的場所。

沒辦法,再英明的國家首腦,也不能拉著文武大臣和百姓,和他一起往窮山溝裡扎。

不信,如果現在遷都延安或是瑞金,有幾人會同意?諞點歷史2020-04-1323:21:38首先,西安位於渭河平原,地形平坦,沃野千里。

平坦的地形有利於城市建設。

同時也有利於農業生產。

古代農業生產是一國的經濟命脈,農業發達保證了城市的供給,有利於城市發展。

關中地區山河險固,有大山大河作為屏障,保證區內的安全。

渭河流經北部,灞河流經東部,為城市提供充足水源。

同時給附近農田提供灌溉水源,極大的有利於農業發展。

關中歷來是人口密集區域,古代人口是衡量國家強弱的重要標準。

人口為國家提供勞動力和兵源。

氣候屬於溫帶季風氣候與大陸性氣候的過渡區域,比西北溼潤,比東南乾爽。

(不過實際西安的氣候並不是作為建都的優勢存在的。

)白石612020-04-1410:20:32歷史有很多無奈,任何一個地方都有無奈,包括你自己都有無奈。

看歷史要回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才能看懂,用現在的關點看,永遠也不會理解。

幾千年前,選擇易守難攻之地是上古華夏人最聰明最智慧的選擇。

冷兵器時代,手持大刀長矛,腳蹬草鞋皮裹,即沒有通訊裝置,又沒有交通工具,日行不到百里,夜宿露天草地,吃穿住用後勤運輸全靠人力。

在這樣大環境下。

關中是華夏民族建都第一選擇也是最佳選擇。

現在胡亂說的人並不比古代人聰明,只會耍耍嘴皮子。

事實是雄辯地,唐朝以後的朝代離開關中。

都被外族侵略者滅了。

對於那些無險可守的雒邑、開封、南京,北平、杭州。

都被五胡、金人、元蒙,滿清外族侵略者滅了。

而且滅的很慘,及乎到了滅種斷根的成度。

華夏民族用滅族的歷史教訓證明了離開長安的國都是大錯特錯。

千錯萬錯,永遠的錯。

恭德林那些人都能轉變過來,不可能還不如他們。

燕趙節度使2020-05-1310:39:48是的,漢唐時期的長安非常有地理優勢。

劉邦建立西漢後,曾想定都洛陽,大多數大臣也想定都洛陽。

因為劉邦和他的群臣多是山東六國人(山東當時指的是指殽山以東)因此紛紛主張定都洛陽。

因為洛陽是東周舊都,宮殿城垣完備,而當時長安只是一個鄉邑。

劉邦也有此意。

但婁敬反對。

婁敬是原齊國盧(今山東長清)人,以戍卒身份徙居京兆鄠縣(今西安市鄠邑區),所以對關中一帶非常熟悉。

他勸阻劉邦道:“秦地關中被山河圍繞,四塞以為固,即便在危急的時候,縱使敵有百萬之眾,也可據而守之。

關中因為秦的經營,基礎雄厚,為膏腴之地,關中就是天府之國。

陛下入關中而定都,山東雖亂,關中、漢中、巴蜀之地可以保全。

就像與人戰鬥,不掐住對方的脖子,摁住對方的背,不能全勝。

如果陛下定都關中,就像掐住天下的脖子,摁住其背。

”也就是說,佔據了關中,進可以出函谷關而平定天下,退則可以關閉函谷關靜觀其變,坐山觀虎鬥。

但大臣們爭先恐後地申辯說周朝建都在洛陽稱王天下幾百年,秦朝建都在關內只到二世就滅亡了,不如建都在周朝都城。

劉邦猶豫不決,詢問首席謀臣張良。

張良說:“洛陽建都的東周雖然比秦僅兩世好,但是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

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

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

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可以運來天下物產,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制服諸侯。

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婁敬說的是對的。

劉邦別的本事沒有,知人善任、聽忠言納諫還是有一套的,既然張良都說了,那就一錘子定音,定都關中。

婁敬從一介戍卒變為劉邦身邊的高階幕僚。

唐朝時候也是這種想法,才定都長安。

唐朝李淵李世民負責,佔據關中,定都長安,東出函谷關,消滅了東方的割據勢力,統一天下。

和西漢一個路數。

但當時,長安已經不足以養活龐大的長安人口,隋唐皇帝經常領著文武百官去洛陽“就食”。

可見到了唐朝時期,關中地區的長安已經不能當首都了,無法負擔大量的人口所需的糧食。

所以,洛陽就提升為陪都。

武則天時期直接將洛陽定為首都。

唐朝滅亡後,再沒有一個王朝定都長安,都定都在中原一帶,尤其開封。

因為開封地理位置非常好,處於大運河沿岸,漕運發達,可以運大量的糧食來養活首都龐大的人口。

上一篇哈桑再赴前線,伊德利卜收復戰役將再次打響嗎?你怎麼看?下一篇為什麼巨鯨擱淺了,沒辦法救它?猜你喜歡姓姚的名人有哪些啊?中國古典園林史中規模僅次於漢上林苑的皇家園林是?劉邦和韓信進攻關中,章邯為何不堪一擊?搜索隨便看看2022-07-25316國道起點至終點都經過哪些地方?生血膏對貓咪有副作用嗎,貓吃生血膏會有副作用嗎?2022-07-25訂婚紅包和彩禮是一回事嗎?2022-06-30鍾薛高迴應了,大家並不買賬,原因何在?2022-07-07首頁娛樂體育汽車科技育兒歷史美食數碼時尚寵物收藏教育財經社會國際Copyright©2022小熊問答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