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的意義形塑與民眾參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是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推動的巡演計畫,此計畫歷時五年,在全台319個鄉鎮演出了381場國家戲劇院規格的免費兒童劇,估計有80萬以上人次觀賞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59.65.11.210)您好!臺灣時間:2022/08/2323:50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陳誼珊研究生(外文):Chen,Yi-Shan論文名稱:從藝術下鄉到文化運動: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的意義形塑與民眾參與指導教授:陳瑞樺指導教授(外文):Chen,Jui-hua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學類:社會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4畢業學年度:102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63中文關鍵詞:文化運動、藝術下鄉、下鄉、民眾參與、紙風車相關次數:
被引用:3點閱:1221評分:下載:213書目收藏:3
「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是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推動的巡演計畫,此計畫歷時五年,在全台319個鄉鎮演出了381場國家戲劇院規格的免費兒童劇,估計有80萬以上人次觀賞,被報章媒體稱為「台灣執行最徹底的藝術下鄉」。
但此一計畫實有別於台灣歷史中多由國家或知識份子單向補助、推動的藝術下鄉,不僅經費全數來自民間、鼓勵大眾參與,更以文化運動自居,也確實地在巡演行動中連結起了不同社群、地方的民眾共同推動此一行動,不僅突破既往藝術下鄉形式,亦展現出台灣集體行動的嶄新樣貌。
本研究藉由探討「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如何連結起不同的社會群體,達到凝聚地方民眾與各式社會力量的效果。
企圖解答以下疑惑:不同的社會群體──特別是在文化、經濟或政治上佔據優勢位置的群體,與在現代國家框架下於各方面都被邊陲化的地方民眾──如何有可能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彼此連結、互相理解、共同努力? 本研究發現,台灣歷史中包覆在現代國家框架中的藝術下鄉,在歷史過程中涉及了兩方面的推進:一為特定藝術表現的制度化與正典化,二為民眾與社會的現代化和文明化,而整體文化政策與文化環境,也形塑出「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在當代得以被推動的社會條件。
此外,台灣的藝術下鄉具有「改造鄉土」與「親近鄉土」雙重特性,此性格也在「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上有所展現。
但相異於過往的藝術下鄉行動,「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透過特殊的理念形塑、行動框架設定,搭配上相應的參與機制,不僅引起不同社群的共鳴,也讓各社群與地方的行動者能以多元的方式參與行動。
紙風車與這些社群中的積極行動者,也擔任了中介與轉譯者的角色,將行動理念傳播入各自的社群,也召喚出各方民眾的參與。
「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的案例,讓我們看見在現代化過程中被邊陲化的地方社會,因為地方中介行動者的存在,讓外來資源進入時有了將資源轉化入地方脈絡的可能;此外,地方也會在呼應外來行動時展現出地方的主體性,創造出新的行動與新的意義,這些行動與意義也會回頭反饋、影響「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修正與豐富此行動的行動框架和展演內容。
這樣的現象,一方面讓人看見地方社會再中心化的契機,另一方面也讓人看見過往國家、知識份子與草根民眾間單向的下鄉行動,走向互為主體之文化運動的可能性。
楔子 1第一章.導論 2第一節「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簡介 3第二節當文化遇見文化--為什麼「藝術」「下鄉」是個問題? 9第三節如何以「藝術」搭橋?──民眾參與的開啟與社會力量的凝聚 17第四節核心問題重述、研究架構與方法、章節安排 22(一)分析架構 23(二)研究方法 24(三)章節安排 29第二章.台灣「藝術下鄉」的歷史與性質考察 30第一節為誰搬戲?為何搬戲?當野台戲走入現代 31第二節下鄉的宣傳性格──文化藝術作為服務政治的工具 34(一)台灣文化協會的知識下鄉與文化劇巡演 35(二)皇民化運動下「移動演劇」的開展 37(三)國民黨的巡迴文化工作隊 38(四)「下鄉」──打造「新」民與「國」民 41第三節下鄉的左翼與鄉土性格 44(一)尋找台灣左翼精神:再論台灣文化協會的知識下鄉 44(二)「從人民中來,回人民中去」──麥浪歌詠隊 45(三)采風尋根的先聲──民歌採集運動 48(四)回歸鄉土──舞在泥土上、藝術歸鄉 52(五)「下鄉」──看見人民與土地 55第四節現代主義文化計劃下的藝術下鄉 57(一)以中央為中心的地方文化政策 58(二)文化大國,誰的「文化」? 60(三)「下鄉」──分配「文化資源」 61第五節小結──台灣「藝術下鄉」的特質 62第三章.從唐吉軻德的夢到一場社會運動-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 67第一節讓風吹動,以藝文改變社會──從活動自述談起 68第二節為下一代而行動 74(一)陪「孩子」走「藝術的第一哩路」 74(二)唐吉軻德精神 78(三)小額捐款,大眾參與 80第三節「鄉」的三重意義──故鄉、偏鄉與鄉土 82(一)「鄉」的第一重意義:心的「故鄉」 83(二)「鄉」的第二重意義:「偏鄉」與「公益」的親近性 85(三)「鄉」的第三重意義:蘊含「台灣性」的「鄉土」意象 88(四)凝聚「心」故鄉:共鳴、行動、認同與反饋 92第四節小結──一場新文化運動的定位與實踐 98第四章.回到地方──地方的動與不動 102第一節被邊陲化的偏鄉 105(一)「慈善公益」還是「製造貧窮」──被弱化的原鄉 105(二)沒那麼「偏」的偏鄉?──當代藝文資源的分配序列 110第二節地方為何(why)動起來? 114第三節地方如何(how)動起來? 120(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人為中心的動員 121(二)重建廟會時代--以地方為中心的動員 124(三)蜻蜓點水,以點串線--地方行動者的重要性 128第四節小結──再中心化如何可能? 132第五章.因孩子吹動的風 136第一節從兒童劇到藝術,從藝術到童年 137第二節「兒童」的三重意義──童年、孩子、下一代 142第三節小結──被風串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147第六章.結論──人們該如何一起走向現代? 149參考書目 156
一、英文書目Snow.DavidA.andRobertD.Benford,1988,“Ideology,FrameResonance,andParticipantMobilization.”InternationalSocialMovementResearch1:197-217.二、中文書目T.Miller&G.Yudice著;蔣淑貞、馮建三譯,2006,《文化政策》。
台北市:巨流。
Elias,Norbert著;王佩莉、袁志英譯,2009[1978],〈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
上海譯文出版社。
MaxWeber著;顧忠華譯,1993[1922],《社會學的基本概念》。
台北市:遠流。
MichelBonnin著;歐陽因譯,2009,《失落的一代──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一九六八至一九八)》。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VictoriaD.Alexander著;張正霖、陳巨擎譯;陳巨擎校訂,2006,《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
台北市:巨流。
文化環境工作室,1999,《台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理論與實務》。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嵩山,1997,《扮仙與作戲--台灣民間戲曲人類學研究論集》。
台北:稻香。
王櫻芬,1996,《台灣南管社會史初探》。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史惟亮,1965,《浮雲歌》。
台北:愛樂書房。
史惟亮,1967,《論民歌》。
幼獅文化公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文化統計》。
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何明修,2005,《社會運動概論》。
台北市:三民。
何明修,2011,〈導論:探索台灣的運動社會〉。
收錄於《社會運動的年代─晚近二十年來的台灣行動主義》,何明修、林秀幸主編,1-32頁。
台北:群學出版社。
吳忻怡,2008,《從認同追尋到策略導向:雲門舞集與台灣社會變遷》。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念真,2009,〈總還有一些事。
我們可以做得到〉。
收錄於《孩子的第一哩路──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紙風車文教基金會主編,3-13頁。
台北市:圓神。
吳嘉瑜,2002,《史惟亮--紅塵中的苦行》。
台北:時報。
李丁讚、吳介民,2008,〈公民社會的概念史考察〉。
收錄於《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謝國雄編,393-446頁。
台北:群學。
李永豐,2012,〈是結束也是開始。
台灣真正做到了〉。
收錄於《凝聚愛的每一哩路──「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感動紀實》,紙風車文教基金會主標,238-240頁。
台北市:圓神。
李佩穎,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戲」:試論歌仔戲圈的國家經驗》。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守正,2009,《唱自己的歌──探討李雙澤在台灣民歌運動中的意義》。
宜蘭: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馥儀,2007,《開展公共領域.擊向糖業帝國主義——論台灣知識份子的糖業書寫。
1920-1930年代。
》。
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
林果顯,2009,《一九五○年代反共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部博士論文。
林懷民,2010,《高處眼亮:林懷民舞蹈歲月告白》。
台北市:遠流。
邱坤良,1992,《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台北市:自立。
邱坤良,1993[1980],〈現代社會的民間藝術活動--從雲門社區表演談起〉。
收錄於《雲門舞話》,260-272頁。
台北:雲門舞集基金會。
邱貴芬,2003,〈尋找「台灣性」:「草根性全球化」(grassrootsglobalization).與鄉土想像的基進政治意義〉。
《中外文學》第32卷第4期,45-65頁。
侯作珍,2003,〈藍星詩社對現代詩發展的貢獻--以五○年代三次論戰為探討中心〉。
《文學新鑰創刊號》。
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出版。
洪長泰著、董曉萍譯,1993,《到民間去──1918-1937年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運動》。
中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夏銀平,2005,《俄國民粹主義再認識》。
中國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徐亞湘,2000,《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
台北:南天。
徐亞湘,2006,《日治時期台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
台北:國立編譯館。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中國時報調查採訪室,2013,《TAIWAN368新故鄉動員令。
1。
離島/山線:小野&吳念真帶路。
看見最在地的台灣生命力》。
台北:遠流。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2006,《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企劃書2006版》。
台北市:紙風車文教基金會。
(未出版)紙風車文教基金會,2009,《孩子的第一哩路──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
台北市:圓神。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2010,《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四週年活動特刊》。
台北市:紙風車文教基金會。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2011,《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企劃書2011版》。
台北市:紙風車文教基金會。
(未出版)紙風車文教基金會,2012,《凝聚愛的每一哩路: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感動紀實》。
台北市:圓神。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2013,《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專刊》。
台北市:紙風車文教基金會。
張釗維,2003[1994],《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灣現代民歌運動史》。
台北:滾石文化。
許常惠,1965,《巴黎樂誌》。
台北:愛樂書房。
許常惠,1971,《中國音樂往哪裡去》。
台北:樂友書坊。
許常惠,1979,《追尋民族音樂的根》。
時報文化事業公司。
連憲升,2008,〈延遲與選擇-從《巴黎樂誌》和許常惠早年的音樂創作試探其現代意識與文化關懷〉。
《臺灣音樂研究》第7期,89-124頁。
郭紀舟,1999,《七〇年代台灣左翼運動》。
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陳其南,1993,〈雲門深處〉。
收錄於《雲門舞話》,274-278頁。
台北:雲門舞集基金會。
陳筠安,2007,〈台灣兒童戲劇人的故事〉,《美育雙月刊》第159期,16-21頁。
陳偉婷,2009,《旅行「台灣」319鄉與台灣感的建構與想像》。
台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瑞樺,2008,《地方的再發現——民族國家與地方社會之辯證》。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EHESS。
博士論文初稿中譯。
(未出版)陳瑞樺,2012,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100學年第2學期〈文化運動與社會介入〉課程大綱。
陳瑞樺,2013,〈台灣戰後現實主義文化運動的流變:以吳耀忠為線索的考察〉,《文化研究》第15期,272-289頁。
曾維莉、陳慧如,2012,〈解析社會創新的策略與行動──台灣319鄉兒童藝術工程行動的第一里到萬里〉,《亞洲研究》第65期,183-204頁。
費孝通,1991,《鄉土中國》。
香港:三聯。
黃美英,1983/3/20,〈藝術不是美麗的裝飾〉。
《時報雜誌》172期。
黃國超,2009,《製造「原」聲:台灣山地歌曲的政治、經濟與美學再現(1930-1979)》。
博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台南市。
黃惠禎,2009a,《左翼批判精神的鍛接:四○年代楊逵文學與思想的歷史研究》。
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黃惠禎,2009b,〈四六事件〉。
《四六事件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206。
(2013/6/29瀏覽)黃應貴,2001,《台東縣史-布農族篇》。
台東市:台東縣政府。
黃應貴,2008,《人類學的視野》。
台北:群學。
楊孟瑜,2008[1998],《飆舞:林懷民與雲門傳奇》。
台北:天下遠見。
楊國樞,1990,〈「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研討會」總結報告〉。
收錄於《解嚴前後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徐正光、宋文里編,311-326頁。
楊渡,1994,《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
台北:時報文化。
廖珮如,2005,〈「民歌採集」運動的再研究〉。
《臺灣音樂研究》,No.1九月號,47-98頁。
劉智濬,2003,〈從啟蒙觀點看六○年代民歌採集運動〉。
《中台學報。
人文社會卷。
》第14期,279-295頁。
蔡振家,2005,〈正音或土音?臺灣亂彈戲「西路」系統的聲腔與價值〉。
《彰化藝文》第28期。
蕭阿勤,2008,《回歸現實:臺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
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蕭淑君,2009,《孩子的第一哩路-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之研究》。
嘉義: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霍斯陸曼.伐伐,2006,《玉山魂》。
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謝珊珊,2002,《新竹市亂彈子弟與皮黃票房之研究》。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秀珍,2008,〈太平洋戰爭後臺灣的新劇活動—以地方青年業餘演劇與中央指定演劇挺身隊為討論中心〉。
《戲劇學刊》第八期,31-53頁。
藍博洲,2001,《麥浪歌詠隊: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臺大部分)》。
臺中:晨星。
蘇昭英,2001,《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轉型的邏輯》。
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報紙與電子媒體?,1967/11/9,〈國民黨各級黨部文化工作隊將公開演出〉,《聯合報》。
?,1970/9/8,〈桃縣復興文化運動委會昨日會議通過本年工作計劃積極展開各項活動〉,《聯合報》。
?,1980/7/6,〈藝術歸鄉專題報導寫在前面〉,《民生報》。
?,1980/7/7,〈文化反哺社會.藝術回到民間藝術歸鄉活動十日開始分三梯次展開六十多位藝術家.將巡迴九個鄉鎮〉,《民生報》。
?,1982/5/6,〈樂聲悠揚?會場空堂!省交鳳山獻藝聽眾竟無一名〉,《聯合報》。
?,1984/9/10,〈民生論壇--乩童與民俗保存〉,《民生報》。
?,1984/9/8,〈民間劇場乩童插演〉,《聯合報》。
?,1984/9/8,〈開鑼前乩童作法血淋淋民間劇場序幕始料未及〉,《民生報》。
?,1984/9/9,〈文建會昨公開聲明乩童作法涉及迷信有違提升民俗宗旨〉,《民生報》。
?,1984/9/9,〈民間劇場演乩童文建會已予糾正〉,《聯合報》。
?,1984/9/9,王震邦,〈雖是民俗也該令現代認可〉,《民生報》。
?,2006/11/30,〈藝術歸鄉一大創舉〉,《民生報》。
iSun@Taipei,2011,〈任建誠談「嘿!阿弟牯」〉,《文化在野》。
http://youtu.be/yA3MVAarcJY。
朱紀中、彭媁琳、楊念蓁,2012/6/29,〈紙風車劇團堅持年薪至少14個月〉,《Smart智富月刊》第167期。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47124&p=1。
朱哲良,1997/9/25,〈雲門舞集‘家族合唱’歷史洪流下的台灣悲情〉,《民生報》。
何定照,2012/12/17,〈紙風車從319到3685年3萬人捐2億元〉,《聯合報》。
http://www.wretch.cc/blog/kidsmile/12419466。
何定照,2013/6/11,〈助兒童劇團紙風車捐現場5成募款〉,《聯合報》。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956240.shtml。
李永豐,2014/1/11,〈從319到368會有那道光〉,《蘋果日報》。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111/324072/。
李潼,1985/10/17,〈民生論壇「藝術下鄉」應有的心態〉,《民生報》。
李錦旭,1982/5/29,〈大家談知音無人‧樂聲不揚毛病究竟出在哪?〉,《民生報》。
汪其楣,1997/9/23,〈在挑戰中完成抒情大愛「家族合唱」引人激賞讚嘆〉,《聯合報》。
汪宜儒,2012/12/17,〈藝文界唐吉軻德紙風車再轉動〉,《中國時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121700328.html。
夏曼‧藍波安,2012/7/17,〈邁向自治之路〉,《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50416張舒涵,2012/6/25,〈典藏孩童笑臉紙風車出書分享〉,《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9357。
張瑞昌,2011/11/29,〈一場新文化運動的謝幕〉《中時電子報》。
http://blog.chinatimes.com/crj1201/archive/2011/12/17/1081875.html。
許純鳳,2011/9/7,〈5年巡演百鄉鎮紙風車圓夢〉,《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0633。
陳長華,1984/9/12,〈看民間劇場.像逛動物園藝術與生活斷了線!文明使絕活失了根?〉,《聯合報》。
陳誼珊,2009,〈DaMaSvonVongo-蝴蝶的家〉,《台大意識報》。
http://cpaper-blog.blogspot.tw/2009/04/da-ma-svon-vongo.html。
彭碧玉,1980/4/22,〈舞在泥土上──雲門舞集美濃行〉,《聯合報》。
黃森松,1980/7/10,〈願每個家鄉都成為美得濃的土地〉,《民生報》。
楊舒媚,2013/6/11,〈免費巡演滿腹辛酸紙風車下鄉公所飆髒話刁難〉,《中國時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11050105/112013061100073.html。
趙靜瑜,2012/6/26,〈典藏台灣孩子笑容「紙風車」「史博館」攜手合作〉,《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un/26/today-art1.htm。
蕭自誠,1952/01/13,〈專論文化與生活〉,《聯合報》。
濤風,1982/6/10,〈觀念座標--事後有先見之憂〉,《民生報》。
瞿海源,1980/7/7,〈藝術歸得了鄉嗎?〉,《民生報》。
顏福江,2011/6/27,聯合報,〈在地人上陣演出「我們的故事」金枝演社劇團開放30名額帶領素人演員登台結合生活小故事藝術總監讚:演得自然又寫實〉,《聯合報》。
羅建旺,2010/11/18,聯合報,〈歌舞說宜蘭故事今晚首演〉,《聯合報》。
四、網路資料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2006,http://www.319kidsmile.org/。
(2011/7/18瀏覽)紙風車劇團,2007,http://www.paperwindmill.com.tw/paper/about.html。
(2014/1/13瀏覽)紙風車文教基金會,?,www.paperwindmill.com.tw/。
(2011/7/18瀏覽)財團法人紙風車文教基金會,2012,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官方網站。
http://www.319kidsmile.org/368/(2014/1/13瀏覽)維基百科「唐吉軻德」條目,2013,http://zh.wikipedia.org/wiki/堂吉诃德。
(2013/9/6瀏覽)中國時報Taiwan368-新故鄉動員令,2012,http://www.taiwan368.com.tw/e22.php。
(2013/9/6瀏覽)台灣風聲網路廣播「新故鄉動員令」,2012,http://www.lagio.com.tw/story/index.php?id=1095。
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部落格:外籍新娘-牽成台北縣新莊的演出,2007,http://www.wretch.cc/blog/kidsmile/7313501。
(2013/9/6瀏覽)第二十六屆點燃生命之火募款運用報告,2012,http://www.chinatrust.org.tw/report/26th_k02.html。
(2012/8/30瀏覽)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註: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
2.
一九五○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
3.
從認同追尋到策略導向:雲門舞集與台灣社會變遷
4.
旅行「台灣」-319鄉與台灣感的建構與想像
5.
孩子的第一哩路-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之研究
6.
我們賴以生存的「戲」:試論歌仔戲圈的國家經驗
7.
開展公共領域•擊向糖業帝國主義——論台灣知識份子的糖業書寫(1920-1930年代)
8.
新竹市亂彈子弟與皮黃票房之研究
9.
製造「原」聲:台灣山地歌曲的政治、經濟與美學再現(1930-1979)
10.
唱自己的歌──探討李雙澤在台灣民歌運動中的意義
1.
曾維莉、陳慧如,2012,〈解析社會創新的策略與行動──台灣319鄉兒童藝術工程行動的第一里到萬里〉,《亞洲研究》第65期,183-204頁。
2.
陳瑞樺,2013,〈台灣戰後現實主義文化運動的流變:以吳耀忠為線索的考察〉,《文化研究》第15期,272-289頁。
3.
陳筠安,2007,〈台灣兒童戲劇人的故事〉,《美育雙月刊》第159期,16-21頁。
4.
連憲升,2008,〈延遲與選擇-從《巴黎樂誌》和許常惠早年的音樂創作試探其現代意識與文化關懷〉。
《臺灣音樂研究》第7期,89-124頁。
5.
侯作珍,2003,〈藍星詩社對現代詩發展的貢獻--以五○年代三次論戰為探討中心〉。
《文學新鑰創刊號》。
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出版。
6.
邱貴芬,2003,〈尋找「台灣性」:「草根性全球化」(grassrootsglobalization).與鄉土想像的基進政治意義〉。
《中外文學》第32卷第4期,45-65頁。
7.
廖珮如,2005,〈「民歌採集」運動的再研究〉。
《臺灣音樂研究》,No.1九月號,47-98頁。
8.
蔡振家,2005,〈正音或土音?臺灣亂彈戲「西路」系統的聲腔與價值〉。
《彰化藝文》第28期。
9.
簡秀珍,2008,〈太平洋戰爭後臺灣的新劇活動—以地方青年業餘演劇與中央指定演劇挺身隊為討論中心〉。
《戲劇學刊》第八期,31-53頁。
1.
孩子的第一哩路-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之研究
2.
兒童劇團產業經營策略研究—以紙風車劇團為例
3.
表演藝術組織之經營模式-以太陽劇團、屏風表演班、紙風車劇團、相聲瓦舍為例
4.
臺灣歌仔戲跨文化編演與詮釋──以《梨園天神》、《梨園天神桂郎君》為研究對象
5.
傳統文化空間下的歌仔戲生態-以大稻埕為例
6.
跨文化改編與詮釋:莎劇在臺灣的戲曲化研究(1986-2010)
7.
文化的消解與重構—試論臺北市歌仔戲的城市經驗
8.
如果兒童劇團研究
9.
從體驗行銷的觀點探討傳統表演藝術觀眾行為﹘以舞台歌仔戲為例
10.
朋友(bein-yu)的社會學研究---以野台歌仔戲的觀演關係為例
11.
表演藝術資源依賴與建構-釋析表演藝術組織之多角化策略
12.
融合中西戲劇文化的臺灣劇場歌仔戲─孫榮輝與一心戲劇團
13.
《天空下的笑顏》兒童藝術工程之肖像攝影紀實
14.
「做師傅就好」:港都黑手師傅的生命、工作與社會流動
15.
正明龍歌劇團兒童歌仔戲之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延伸文章資訊
- 1紙風車文教基金會- 讓風吹動迎風向前走
紙風車深信,藝術表演不僅能帶給孩子快樂,更能激發孩子的「創意」、「美學」 ... 於是開啟了「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歷經5年,2萬多人次的捐款,2011年12月 ...
- 2活動緣起 - 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
緣起. 2006年的一個想法, 「如果大人不能改變現狀,至少要能為孩子做一些事」 催逼出來全台灣319鄉鎮演出的想法 孩子的第一哩路-Frist mile kids'smile 「紙風車319 ...
- 3凝聚愛的每一哩路: 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感動紀實 - 誠品
凝聚愛的每一哩路: 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感動紀實:最具原創力的城鄉藝術盛事,「319鄉藝術工程」演出全紀實!由幾個文藝老青年起頭的社會運動,感染了全台灣無數 ...
- 4紙風車319 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全台319 鄉鎮完成演出
由本會贊助的「紙風車319 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從95 年12 月24 日宜蘭員山開跑至今,. 將近30 萬公里的旅程,於100 年12 月3 日在最後一個鄉鎮新北市萬里國小進行演出 ...
- 5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 - 维基百科
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由台灣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於2006年12月發起的活動,他們希望讓台灣每個鄉鎮的兒童,都有機會接觸到兒童舞臺劇與藝術活動。這個活動採取自由募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