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苔熊專欄】不懂得拒絕他人、總是第一個道歉?親愛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BAZAAR特別邀請心理作家海苔熊,要來與我們探討什麼是「取悅症」、是什麼樣 ... 的代稱有「討好症候群」、「救世主情結」或「需要被需要的人」等)。

Search BAZAAR選品買好物 PowerofWomen:關於她們的女力故事 今日星座運勢 Fashion Fashion 封面人物 2022FW秋冬時裝週 2022SS春夏時裝週 高級訂製服系列大秀 BAZAAR選品買好物 BAZAARWedding BAZAARMAN 時尚觀察室 包百科 時尚超模 關於設計師 最新話題 趨勢解析 風格穿搭 Beauty Beauty 2022美妝保養推薦特輯 美容保養專家專欄 美妝先驅 完美髮型 肌膚保養 健康美體 精油SPA 養顏食補 美甲設計 Luxury Luxury 珠寶鐘錶 高端名車 美食饗宴 品酒美學 豪宅家居 奢華旅遊 名廚高峰會 Art&Culture Art&Culture 藝術漫談 影劇話題 電影與音樂 表演與好書 奧斯卡&金球獎連線報導 金曲獎&金鐘獎直擊 金馬獎前線報導 Lifestyle Lifestyle 美食品味 質感家居 3C科技 旅行展覽 米其林餐廳 星座運勢 人際關係 Celebrity Celebrity 封面人物 皇室特輯 名人話題 解密名流 名言錄 專題專欄 專題專欄 入手精品珠寶Q&A 綠公寓,新日常🌎 BAZAARCafe 聞天祥專欄:關於電影 劉軒專欄:生活哲學家 吳華專欄:藏家之眼 林一峰專欄:淺談威士忌 林可彤專欄:名模媽咪手冊 BAZAARPremierClub BAZAARPodcast #BAZAAR咖啡地圖 總編輯專欄 活動得獎公告 Newsletter Follow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Fashion Beauty Luxury Art&Culture Lifestyle Subscribe Newsletter Magazine Follow 輸入關鍵字進行搜尋 今日焦點 1 娜塔莉波曼以「女雷神」重返漫威宇宙!10套造型盤點《雷神索爾:愛與雷霆》娜塔莉波曼的紅毯知性力量 2 《雷神索爾:愛與雷霆》克里斯漢斯沃拜倫灣豪宅太驚人!360度環繞山林海景、規模如大型購物中心 3 宋慧喬現身巴黎池畔晚宴!巴黎高訂周Chaumet2022頂級珠寶打造波瀾燦景新作 4 Chanel打造夢幻珍珠泳裝、托特包!Chanel2022CocoBeach系列時髦登場 5 2022香水香氛推薦:Dior、JoMalone、LV...話題香氛、蠟燭擴香新香系列總盤點 rachel_mypark 你是個下意識總在討好他人的人嗎?是否曾因拒絕別人的請託而罪惡感纏身?那你有可能患上了試圖不被他人討厭的「取悅症」。

BAZAAR特別邀請心理作家海苔熊,要來與我們探討什麼是「取悅症」、是什麼樣的原因,容易造就「取悅型人格」,我們又該如何從中解脫,不再討好他人,重新愛回自己。

廣告-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你是這樣的人嗎? 🧡1.總是把「對不起」掛在嘴邊,儘管自己並沒有犯下什麼滔天大罪。

🧡2.害怕衝突、擔心惹別人不開心,時時刻刻注意他人的一舉一動。

🧡3.非常在乎他人對你的看法,盡可能的不讓自己被討厭。

🧡4.無意識的經常性討好,總在事件過後才反思: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努力的去迎合別人的需求。

🧡5.忙東忙西,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可是停下來又會產生罪惡感,困惑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親愛的,你有可能患上了「取悅症」。

在心理學上,雖然「取悅症」並非為精神病學診斷手冊中的正式疾病,只是對一群有「特殊個性」人們的代稱(其他可能的代稱有「討好症候群」、「救世主情結」或「需要被需要的人」等)。

但若你擁有以上特質,你也有一個「希望別人會快樂,自己沒有很快樂也無所謂」的靈魂,或者總是藉由別人的快樂來讓自己快樂,才能感到自我價值,那麼很可能你也罹患了我們一般所認知的「取悅症」。

何謂「取悅症」? VasylDolmatovGettyImages 怎麼會有這樣的狀況呢?為什麼有些人必須透過討好他人,才能感受到快樂?這有很多種可能,但心理學上不論是哪一個需求的理論都會談到,每一個人心中都有愛與被愛、與人聯結的需求(Relatedness);不過同時另外一方面我們會希望自己擁有自主(Autonomy),不要被其他人牽著鼻子走、能夠為自己做決定,而不是活別人的人生[1]。

然而,有些人在人格養成的過程當中,自尊(Self-esteem)總是像海浪上面的小船一樣,跟著身邊的人(海浪)起起伏伏(RelationalContingentself-worth)[2],無法穩定的感覺到自己是值得愛與被愛的,所以只好像變色龍一樣,跟隨著其他人的需求、來展現自己的樣子,甚至經常透過討好別人,來得到一點點安慰。

至於患上「取悅症」的潛在原因為何?以下為3種常見的「歷史性因素」[3]: ⭐取悅症的感受1:覺得「怎麼做都不夠好」。

可能原因:在12歲以前經常遭到家人的挑剔、批評,覺得怎麼做也無法達到家人的要求。

⭐取悅症的感受2:害怕被排擠或孤立。

可能原因:在小學或者是青少年時期,曾有過被排擠或霸凌的經驗,很害怕再回到當時的情形。

⭐取悅症的感受3:過度被貶低可能原因:成人後,遭受到親近的人或是主管長期貶低勒索,最後形成了一種「受虐狂」特質,覺得自己好像一定要達到某種標準或要求,才會被別人喜歡。

如何緩解取悅症? evgenyatamanenkoGettyImages 若想緩解成人後的取悅症心態,你就該從取悅症中長大。

如果你過去也曾經歷過上述這些事情,或者符合好幾項「取悅症患者」的特質,卻發現沒有辦法跳脫這樣的心態回圈,那麼這裡提供你一項練習守則:累積每一天的覺察,然後覺察有一天就會產生小小的改變。

聽起來很像是廢話,但這是唯一的途徑,透過覺察到—「你又開始在討好別人了、你又開始在犧牲自己,照亮別人了、你又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前面了」的行為,協助你慢慢看見自己「正在討好」,以及去感受自己的犧牲和痛苦,就會有所進步。

因為,感覺不到痛的人,是醒不過來的。

我希望這篇文章能提供你一個可以醒來的機會,在你每一次過度付出、又想要取悅其他人的時候,先練習停下來,感覺自己的感覺、說說自己的需求,就算是很小聲也無所謂、就算是你仍然和過去一樣持續取悅別人也沒關係,就讓這個小小的聲音,在你心裡面發芽,慢慢地,或許有一天它會長成一棵,只屬於你,而不是為別人而長的大樹。

BAZAAR 【海苔熊—心理作家】身分:心理作家、彰師大輔諮所博士生、石牌鄭身心醫學診所實習心理師。

經歷:台大心研所、政大心理系。

想說:「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當中的英雄,而每個英雄的心裡,都住著一位真正的公主。

當英雄跟公主可以真實的相遇,那些被喚醒的惡龍、不擇手段的巫婆,以及一個又一個禁忌的房間,都會成為你生命歷程當中的滋養。

願我們都能夠一起在恐懼的洞穴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寶藏。

」 參考文獻:[1]Deci,E.L.,&Ryan,R.M.(2008).Self-determinationtheory:Amacrotheoryofhumanmotivation,development,andhealth.Canadianpsychology/Psychologiecanadienne,49(3),182.[2]Cambron,M.J.,Acitelli,L.K.,&Steinberg,L.(2010).Whenfriendsmakeyoublue:Theroleoffriendshipcontingentself-esteeminpredictingself-esteemanddepressivesymptoms.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36(3),384-397.ISO690[3]吳姵瑩(2017)做自己最好的陪伴:找回安全感,讓你內在小孩不害怕、不寂寞的療癒五堂課。

溱,台北:遠流出版。

【延伸閱讀】>>【海苔熊專欄】分手後如果連你都不愛自己,誰會愛你?>>人際關係斷捨離!減輕社交負擔的10大技巧>>陶晶瑩:「健康的戀愛關係,就是不佔對方便宜!」陶子姊的11項愛情指南 Thiscontentiscreatedandmaintainedbyathirdparty,andimportedontothispagetohelpusersprovidetheiremailaddresses.Youmaybeabletofindmoreinformationaboutthisandsimilarcontentatpiano.io 廣告-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MoreFrom 專題專欄Specialtopic 【WonderWomen】不懈的環保倡議者!施月英:「失敗也要繼續前行,不能將個人得失心看太重!」 七夕情人節特別獻禮-愛的元宇宙 ​ 廣告-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陳庭妮專欄】鍛鍊身體同時是「修心」的旅程!先善待靈魂與身體,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HappilyEverAfter當幸福來臨時-重新定義妳的多元風格婚禮 ​ BAZAARCafé ​ 【2022情人節特別企劃】不是愛情,更勝愛情 ​ 【當代女子群像】尹馨,無所畏懼的闖關者:「無論什麼事情出現,我都不迴避,只把事情做好。

」 【當代女子群像】鍾瑶,腳踏實地的領航者:「培養好一技之長,選擇不易被淘汰的工作,行有餘力才去斜槓。

」 【當代女子群像】丹妮婊姐,把握當下的衝鋒者:「我的生活以雙週為單位,兩週後的行事曆,我不想看!」 【當代女子群像】簡嫚書,敢愛敢衝的實踐者:「有了婚姻、家庭和孩子,我更明白自己為何要工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